野生植物保護|保護蘭科植物遺傳多樣性

2020-12-02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華西蝴蝶蘭

蘭科植物有800餘屬近3萬種,以其極為豐富的種類成為世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有記載的蘭科植物有200多屬1700多種,是世界上蘭科植物種類豐富的地區之一,具有從原始到高級的一系列進化群。

白花兜蘭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微信公眾號

獨特價值導致亂採濫挖

蘭科植物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

常見的觀賞蘭科植物種類包括蘭屬、蝴蝶蘭屬、卡特蘭屬、兜蘭屬、杓蘭屬、石斛屬、萬代蘭屬等。

82屬的300多種蘭科植物含有多糖類、茋類、酚類、萜類、生物鹼類、黃酮類和甾醇等有效成分,可作藥用。其中,鐵皮石斛、石斛(金釵石斛、霍山石斛、鼓槌石斛、流蘇石斛及同屬近似種)、天麻、白及以及山慈菇(杜鵑蘭、獨蒜蘭、雲南獨蒜蘭)等,更是被納入最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多年來,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亂採濫挖野生蘭科植物的現象十分嚴重,加之棲息地退縮、生境惡化等,我國野生蘭科植物資源受到嚴重威脅。

2017年對中國被子植物瀕危等級進行評估時,結果顯示,蘭科是其中滅絕種類最多的科(4種滅絕、1種地區滅絕)和受威脅種數最多的科(653種)。

野生蘭科植物種質資源庫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微信公眾號

蘭科植物的瀕危機制

物種的瀕危機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大問題,是對瀕危物種進行有效保護和持續利用的必要前提。

蘭科植物的瀕危原因包括內在因素和外界因素。

內在因素主要與蘭科植物的繁殖生物學特性、居群生物學特點等有關。

蘭科植物由於種子非常微小,無法貯存養分,且其萌發階段所需營養依賴菌根真菌提供,所以,在自然條件下種子萌發率極低。

大多數蘭科植物與傳粉昆蟲形成了協同進化關係,有些甚至形成了一對一的專性傳粉關係,若傳粉者受到威脅,將會直接影響相應蘭科植物的結實、繁殖能力,進一步影響其生存。

此外,有些野生蘭科植物居群個體數量過少,更易受到外界因素幹擾而致瀕。

外界因素主要包括生境片斷化甚至喪失、氣候變化以及人為幹擾等。

蘭科植物對生境的依賴性強,對棲息地的要求極為苛刻。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人工林的發展,以及一些重大工程建設等,均會造成蘭科植物生境的片斷化與喪失。

生境的片斷化與喪失,一方面直接影響到蘭科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繁殖等過程,另一方面危害蘭科植物傳粉昆蟲和菌根共生真菌的生存,間接影響到蘭科植物的傳粉、種子萌發等繁殖過程,極大影響種群更新能力,導致野生蘭科植物資源不斷減少。

蘭科植物與環境高度適應,溫室效應和氣候變化可以影響其生長發育和水分循環過程。通過觀察深圳野生墨蘭的生殖行為,發現其種群數量動態隨氣候變化而波動,氣候暖化和降雨失衡成為其種群發展的致死因子。

許多蘭科植物具有觀賞或藥用價值,容易受到人為過度採集,從而直接導致其種群數量迅速減少。對我國蘭科植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西雙版納的蘭科植物進行研究,發現蘭科植物的瀕危等級與其利用價值(藥用或觀賞)顯著相關,說明該地區蘭科植物瀕危的主要原因是過度採集。

另外,對影響我國野生蘭科植物物種豐富度的主要人文因子進行研究,發現隨著公路密度增加,野生蘭科植物豐富度將會降低,人為幹擾造成更為嚴重的採集破壞。

國家蘭科保護中心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微信公眾號


保護遺傳多樣性至關重要

遺傳多樣性是物種適應環境變化的前提條件,其多樣性水平決定了物種長期的生存能力和進化潛力。物種的遺傳多樣性越高,其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就越強。

遺傳多樣性的喪失往往是不可逆的,一旦遭到破壞幾乎無法恢復,保護遺傳多樣性對物種的長期生存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植物由於固著生長,且生境被破壞無法自由遷移,只能被動地響應環境變化,因此保護遺傳多樣性對保護瀕危植物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蘭科植物作為植物保護的旗艦類群,其遺傳多樣性研究工作一直受到關注。

今年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中,石斛屬(42種)、蘭屬(15種)、兜蘭屬(15種)是蘭科植物(104種)中被收錄物種數量最多的3個屬,也是遺傳多樣性研究的熱點類群。

對鐵皮石斛野生居群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發現,其遺傳多樣性高,說明其自身可能並不存在瀕危的遺傳基礎,人為毀滅性採集和生境的破壞才是其瀕危的主要原因。

另外,研究表明,鐵皮石斛絕大部分遺傳變異(97.03%)存在於居群內,居群間基因交流較大,且遺傳距離與地理距離不相關,推測居群的片斷化及不連續分布是近期人為活動造成的。

在對江西野生建蘭居群、江西野生寒蘭居群、湖北野生春蘭居群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時,同樣發現其居群遺傳多樣性較高,居群間基因流水平高,遺傳變異主要存在於居群內,居群的遺傳距離和地理距離相關性不顯著。而麻慄坡兜蘭、帶葉兜蘭的遺傳多樣性相對較低,很難擴大分布範圍和開拓新的生境。

遺傳多樣性研究對物種野生資源的保護策略制定有著重要作用。針對遺傳多樣性較高、遺傳基礎較好的居群,建議設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小區或保護點,加強保護生境,禁止亂採濫挖。針對遺傳多樣性較低、居群個體數量較少的居群,僅僅就地保護不足以恢復其居群的生存進化能力,建議在就地保護的基礎上開展遷地保護。(作者 王蒙 陳利君 王美娜 陳建兵 編輯 王強)

相關焦點

  • 禁止亂採濫挖 保護蘭科植物遺傳多樣性
    蘭科植物的瀕危機制 物種的瀕危機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大問題,是對瀕危物種進行有效保護和持續利用的必要前提。 蘭科植物的瀕危原因包括內在因素和外界因素。 內在因素主要與蘭科植物的繁殖生物學特性、居群生物學特點等有關。
  • 野生植物保護|雲南:野生蘭科植物的王國
    雲南堪稱野生蘭科植物的王國。雲南野生蘭科植物包括溫帶(高山)、亞熱帶、熱帶三大氣候區的具有多種生活習性的地生蘭、附生蘭、腐生蘭類。,分別有蘭科植物481種、425種,幾乎囊括了全省所有野生蘭花種類。西雙版納蘭科植物隸屬於120個屬,其中石斛屬、石豆蘭屬種類比例相對較高。在這裡,有些種類的命名與地名有關,如勐海石豆蘭、勐海隔距蘭、勐海天麻、勐海鳶尾蘭、版納玉鳳花等。西雙版納有4個州級以上自然保護區,2/3的蘭科植物在保護區內有分布。當地少數民族對菩提樹等「神樹」的世代保護,使這些「神樹」成為多種蘭科植物的庇護所。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迎來20多年首次翻新——像保護野生...
    原標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迎來20多年首次翻新——像保護野生動物那樣保護野生植物我國是世界上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高等植物3.5萬多種,約佔世界總數的10%,其中超半數物種是我國特有的。但是由於生境破壞、人為過度採挖、外來物種入侵、自然災害頻發等,我國野生植物保護形勢並不樂觀。
  • 珍稀蘭科植物遭遇危機,如何拯救?
    這個問題不僅是準公務員需要考慮的問題,保護珍貴的蘭科植物,延續物種多樣性,與每一個人類息息相關。 我國作為世界上蘭科植物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目前有記載的中國蘭科植物共計200屬1723種,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自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野生蘭科植物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約90種蘭科植物瀕危等級為極危。
  • 林草科普|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瀕危植物調查-湖北篇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國家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和國際竹類登錄中心的專家,對湖北省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神農架和三峽庫區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景觀多樣性,且在中國 35 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內,同時還屬於 19 個特有植物多樣性熱點之一。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其中,近63%的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我國西南地區及中南半島是現代蘇鐵科植物兩大分布中心之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活動和氣候變遷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 保護生態多樣性,更要保護植物多樣性
    2020年3月3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今年是「生物多樣性超級年」,生物多樣性主題將在2020年被置於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前列。大眾在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中,野生動物受到了更多的重視。而我們希望大家對植物的保護能投入更多的關注。
  • 植物多樣性保護:尊重每一種生命
    「極小種群」與鄉土植物摸清本底是進行植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野外調查、採集植物標本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野外調查工作不僅條件艱苦,而且需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尤其是對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是2005年由當時雲南省林業廳組織省內專家在制定野生動植物保護方案時提出的。
  • 政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再修訂,擬新增鐵皮石斛等數百種野生植物
    我國是世界上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高等植物3.5萬多種,約佔世界總數的10%,其中超半數物種是我國特有的。但是由於生境破壞、人為過度採挖、外來物種入侵、自然災害頻發等,我國野生植物保護形勢並不樂觀。
  • 靈石驢友李昌順在靈石發現我國特有的珍稀瀕蘭科植物
    【騎跡】單人夜行牛角安 【學習】6月7日8日和苦丁老師一起學植物 靈石野生植物花卉(一) 【驢記】15年7.26峽石溝穿越 尋找傳說中的大花杓蘭 近日記者獲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蘭科植物、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褐花杓蘭驚現靈石太嶽山主峰牛角鞍
  • 霧靈山發現北京市二級保護植物蜻蜓蘭,記錄在冊植物739種 | 密雲科普
    在霧靈山自然保護區海拔1200米的叢林中,工作人員在植物調查中首次記錄到一種蘭科植物——蜻蜓蘭,屬於北京市二級保護植物。這一新發現也使保護區內的野生蘭科植物增至14種。蘭科植物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十分苛刻,所以此次新發現進一步說明了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優良。此外,保護區內還分布有輪葉貝母、紫點杓蘭等多種珍稀物種,曾因沒有有效保護措施,瀕臨滅絕。
  • 保護野生植物名錄首修幕後:21年終迎大改,這些「野花不要採」
    後來漸漸遇冷,但隨著行動網路發展又重新興起,南方周末記者此前即發現電商、直播平臺中曾存在大量「下山蘭」的視頻和商品。所謂「蘭文化」的炒作,主要是春蘭、建蘭、墨蘭、寒蘭四大國蘭,此次都被列入《徵求意見稿》。蘭科植物需要與菌類共生才能進行種子萌發,甚至完成生活史,還需要特殊的傳粉者甚至蚊子。保護這樣的蘭花是「傘護效應」,實際上是保護了它們所在的生境,保護了一個生態系統。
  • 近半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未納入國家保護名錄!
    野外種群數量少、分布區狹窄、生境狹窄或呈片段化;人類活動諸如修建小水電站、公路等致使野生物種生存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近一半物種未納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裡。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正遭受滅絕之危險,亟待系統性調查與保護。
  • 植物大數據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變化監測等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植物大數據研究成果已經應用於三峽水淹區多樣性調查、瀕危物種評估、保護區的有效性評估、入侵種預測、國家重點野生植物分布、中醫藥植物分析等多個領域,支撐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國家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多個項目 大數據與移動網際網路正在讓人們與「植物王國」的距離變得更近。
  • 隆化縣發現國際蘭科重點保護植物二葉舌唇蘭
    和合承德網訊(記者王曉丹,通訊員王仰發、梁悅軍)記者從隆化縣茅荊壩林場場長座談會上了解到,黑熊谷景區工作人員日前在巡山時發現了國際蘭科重點保護植物二葉舌唇蘭,它集觀賞與藥用於一身,成為林海中難得的珍寶。  據介紹,發現的二葉舌唇蘭花序為總狀花序,花為白色帶綠色,花形較大,非常美觀。
  • 「國際蘭科植物基因組重大項目」成果解開「達爾文的困惑」
    劉仲健教授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成員之一、深圳市瀕危蘭科植物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王潔雨博士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通過對蘭花基因組測序和進化研究,讓我們知道蘭花為何有這麼豐富的多樣性,為我們後續運用大數據評估,制定蘭花保護策略提供了依據;同時,我們獲得了控制蘭花性狀的一系列基因,這為今後的分子育種和基因編輯提供了基礎和『工具包』,便於進一步開發出人們需要的蘭花資源和新品種。」
  • 東南亞中心本年度第9個植物新種---華麗貝母蘭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東南亞中心)已在緬甸北部開展了五次大型中緬聯合科學考察。發現了大量植物新種,對該地區野生植物的多樣性研究與保護奠定了良好基礎。植物標本採集緬甸北部是東南亞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現有文獻資料記載緬甸分布的野生蘭科植物150屬800餘種,其中貝母蘭屬植物有40多種。
  • 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蕨類植物保育委員會成立
    他說,蕨類植物保育委員會的成立將對中國野生植物特別是蕨類植物的保育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感謝國家林業局對中國蕨類植物保育工作的支持,植物所有悠久的蕨類植物研究歷史和積澱,作為掛靠單位,將全力支持蕨類植物保育委員會的工作。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副秘書長趙勝利宣讀了民政部的登記通知書,宣讀了組成建議名單並獲得代表一致通過。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秘書長臧春林宣布蕨類植物保育委員會成立。
  • 地貌驚險景色壯觀,野生蘭科植物豐富——走近黃猄洞天坑
    洞內的地貌驚險壯觀,坑口處森林密布,而坑底則有大片原始森林,棲息著大型野生動物,當地已記錄得有蟒蛇、黑熊、黑豹、斑林狸、穿山甲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3種。洞內西側據說有一條雨季才會出現的大瀑布,往內續走,則可找到29個自然風景點,令此洞成功集天坑、森林、瀑布、峽谷、絕壁等天然美景於一身。
  • 生物多樣性保護河南在行動 全省已知高等植物4000餘種
    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省環保廳與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會在鄭州聯合舉辦主題宣傳活動,來自全省環保部門及自然保護區負責人、環保志願者等社會各界人士齊聚一堂,熱議生物多樣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