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數據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變化監測等具有重要意義——

2020-11-26 經濟日報

植物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植物大數據研究與運用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的植物大數據研究成果已經應用於三峽水淹區多樣性調查、瀕危物種評估、保護區的有效性評估、入侵種預測、國家重點野生植物分布、中醫藥植物分析等多個領域,支撐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國家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多個項目

大數據與移動網際網路正在讓人們與「植物王國」的距離變得更近。如今漫步在植物園或者大街小巷,只要打開「形色」「微軟識花」或「花伴侶」等手機客戶端,對準植物的特徵部位掃一掃,就可以在幾秒鐘內得到關於它的根莖葉花果、分布及生長習性在內的詳細信息。

「基於收錄300多萬幅植物圖片的中國植物圖像庫,『花伴侶』目前可以支持5000到1萬種常見高等植物識別。」「花伴侶」創始人李敏介紹,「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和基因知識的普及,也許在不遠的將來,舉起手機掃一掃植物,還能了解它的基因信息。」

標本數位化是大勢所趨

在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將植物等生物資源的標本數位化,是世界各國相關科學領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數位化獲得的大數據,可為多種研究提供權威的數據支持

與「花伴侶」相似,不少植物識別客戶端的數據都來源於中國植物圖像庫,這是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2008年在植物標本館設立的專職植物圖片管理機構。不僅是植物照片信息,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牽頭、科技部支持的基礎平臺——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從2003年創建至今,目前數位化標本總量已達1200多萬份,規模已居全球第二。

植物子平臺是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下設的6個子平臺之一。該平臺目前標本總館藏量1440萬份,模式標本5.8萬份,分別佔全國總量的67%和80%。發展至今,它集中了我國最優質的標本資源和分類學人力資源,成為我國資源量最大的植物標本信息共享平臺。截至2016年底,共完成680萬份植物標本標準化整理與數位化表達,創製或數位化了植物志書、野外生境照片、植物名詞術語、電子檢索表、專家人名錄以及各類植物名錄等30餘個專題資料庫,這些信息都通過「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網站提供在線查詢和線下服務,實現了信息共享。

在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將植物等生物資源的標本數位化,是世界各國相關科學領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數位化獲得之後就是大數據。有了大數據,就可以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更權威的數據支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師劉慧圓說。

標本數位化的主要內容是採集照片和提取標本信息。「2008年以後,我們統一了對植物標本照片質量的要求——1200萬像素以上;對於模式標本則要求通過掃描,形成6000多萬像素的高清專業資料。」劉慧圓說,「在標本信息提取上,按照標準錄入採集、鑑定、性狀等全部信息」。

信息化手段極大地提升了標本採集、使用的便利性和效率。劉慧圓介紹,「如今野外採集標本可直接在手機上使用專門軟體實時錄入,隨行標配中也有了地圖軟體、GPS和專業相機;標本數位化極大地方便了查詢和使用,研究者可以直接在植物子平臺網站在線查閱標本。另外,由於實體標本查閱頻次降低,館藏標本的損耗減少,更有利於長期保存」。

植物標本的數位化不局限於臘葉標本,有條件的機構還在嘗試將植物活體標本信息數位化。位於深圳的國家蘭科中心去年起將蘭科植物活體的動態生長過程拍照記錄並保存下來,目前已在進行數據整理,未來可供使用者直接進行檢索查閱。「活體和臘葉標本的數位化採集和使用,有助於我們更快捷、更直觀、更清晰地摸清植物資源『家底』,更有效地保護植物資源。」國家蘭科中心主任劉仲健說。

整合及應用植物大數據

開展專題科研、提供數據共享和專業服務,是目前植物大數據的主要應用形式。植物大數據成果已應用於多個領域,支撐著多項科研項目

「植物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地球環境發生變化,最直觀的反應之一可能在植物分布上。例如,氣溫上升2℃,哪些植物分布可能往北移了,哪些植物分布範圍變小了?這是每個地球人應該掌握的信息。」不久前,在深圳舉辦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上,國際知名植物學家道格拉斯夫婦參會,道格拉斯·索爾蒂斯作了題為《大數據時代的生命之樹重建和生物多樣性分布研究》的主旨報告。「對植物大數據進行搜集、整合與分析,能準確了解、預測植物的現狀與未來。」道格拉斯·索爾蒂斯說。

在道格拉斯·帕梅拉看來,植物大數據信息繁雜多樣,整合工作有相當大的難度。「除了科學家,社會各界人士都可通過提供資料,參與建設植物大數據。」道格拉斯·帕梅拉說,「未來植物大數據也應當是充分開放的。不只植物學家,普通人也可以利用。比如用手機拍攝一株植物,就能夠了解它是否瀕危;植物大數據還應當成為政府出臺公共政策的參考,比如居民區、工業區、保護區的規劃設計等」。

開展專題科研、提供數據共享和專業服務,是目前植物大數據的主要應用形式。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項目負責人馬克平告訴記者,成立14年來,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項目已經跨越以原始數據積累為主的「第一階段」和標本數據快速增長與專題服務共存的「第二階段」,進入以數據積累為基礎,突出數據共享和有針對性的專業數據服務的「第三階段」。

以植物子平臺為例,植物大數據成果已經應用於三峽水淹區多樣性調查、瀕危物種評估、保護區的有效性評估、入侵種預測、國家重點野生植物分布、中醫藥植物分析等多個領域,支撐的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國家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美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基金項目。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覃海寧說,2008年啟動編制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就以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為重要基礎,專家通過標本獲取植物的分布範圍,或者直接通過標本信息進行受威脅狀況的評估,歷時數年最終確定相關名錄。

打造科學植物園大有可為

植物園不同於普通公園,是開展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護和科學研究,提供科普教育和旅遊服務的綜合性機構。發展科學植物園,中國將大有可為

植物種質資源作為戰略資源的意義越來越被重視。

「在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之前,誰也不會料到人們眼中的『雜草』黃花蒿,竟然蘊藏了這麼大的能量。」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主任張國宏說,「保護植物種質多樣性,拯救正在快速消失的植物,其實就是拯救我們自己」。與此同時,作為我國保護植物多樣性的最佳場所之一的植物園,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植物園不同於普通的公園,在遷地保護方面,我國的190多個植物園現有本土植物288科、2911屬、約2萬種,分別佔我國本土高等植物科的91%、屬的86%、物種數的60%。有些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長狀態下已經絕滅,但在植物園得以栽培保存,保育成就可謂卓越。

張國宏介紹,從2007年開始,仙湖植物園由深圳市與中國科學院共建,定位升級為集科學研究、科學普及、生態旅遊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植物園。近年來,仙湖植物園專注於植物種質資源保育和高水平科學研究,保育物種已近12000種,還參與共建了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植物子平臺,並創新開展公眾科普教育,在國內外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今年6月,仙湖植物園歷時13年編撰的《深圳植物志》出版,填補了當地植物志的空白。

在科學昌明的時代,一流的植物園一定是重視科學研究和傳播、具有科學內涵的綜合性植物園。

「英國皇家植物園與愛丁堡皇家植物園都以豐富的植物物種、悠久的歷史和強大的科研實力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張國宏說,雖然仙湖植物園今天已經是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和中國植物園聯盟重要成員,但與英國、美國等地的國際一流植物園相比,差距還很明顯。「但可以確定的是,發展科學植物園,中國將大有可為。」

相關焦點

  • ...等具有重要意義。在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將植物等生物資源的...
    在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將植物等生物資源的標本數位化,是世界各國相關科學領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數位化獲得之後就是大數據。有了大數據,就可以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更權威的數據支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師劉慧圓說。  標本數位化的主要內容是採集照片和提取標本信息。
  • 「雙西」生態如何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要保護
    聚焦話題「雙西」生態如何保護修復?西湖邊有10多對留守鴛鴦,西溪植物、昆蟲和鳥類的多樣性顯著增加西湖與西溪,水系人文相通,都是杭州綠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雙西」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努力。
  • 林草科普|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瀕危植物調查-湖北篇
    ,且在中國 35 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內,同時還屬於 19 個特有植物多樣性熱點之一。其地理位置獨特,生態環境具有很強的封閉性和原始性,給鄂西北山區的動植物生長繁育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場所,是華中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最好、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此外,該區的森林植被和沼澤植被對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重要作用,已成為漢江中遊生態保護的屏障,具有特殊的保護價值。
  • 綠會GBIF組更新兩組亞洲區蝴蝶生物多樣性數據 | 昆蟲生物多樣性
    9月30日,綠會GBIF工作組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平臺更新並發布兩組亞洲區蝴蝶生物多樣性數據。這兩組數據是綠會震旦鴉雀保護地·連雲港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周翀先生的最新觀測記錄。昆蟲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維持健康的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現將相關訊息分享如下,供讀者參考。
  • 全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監測數據培訓班在植物所古田山站舉辦
    10月27日至31日,全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監測數據培訓班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古田山森林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研究站舉辦。本次培訓班由掛靠在植物所的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以及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和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CForBio)共同主辦,古田山站和錢江源國家公園管委會承辦。
  • 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願奉獻一生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籤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2020年,該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將在雲南昆明召開。中國政府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已做出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多地建立起了全面的保護體系,社會各界也積極參與到這一保護行動中,盡己所能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我們人類為什麼要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一直以來有很多人在偷偷的捕殺保護動物,有的為了利益,有的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說起這些人不但沒有憐憫之心,而且無視國家法度,更深層的意義他們就更不知道了。一種動物或植物一旦滅絕,就再不會有了。也許有的人會說反正還有很多,其實意義是不同的。
  • 野生植物保護|保護蘭科植物遺傳多樣性
    有800餘屬近3萬種,以其極為豐富的種類成為世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蘭科植物的瀕危機制物種的瀕危機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大問題,是對瀕危物種進行有效保護和持續利用的必要前提。蘭科植物與環境高度適應,溫室效應和氣候變化可以影響其生長發育和水分循環過程。通過觀察深圳野生墨蘭的生殖行為,發現其種群數量動態隨氣候變化而波動,氣候暖化和降雨失衡成為其種群發展的致死因子。許多蘭科植物具有觀賞或藥用價值,容易受到人為過度採集,從而直接導致其種群數量迅速減少。
  •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熱帶雨林保護區)是具有世界意義的生物多樣性...
    這些自然保護區保護著我國70%的陸地生態系統種類、80%的野生動物和60%的高等植物,也保護著約2000萬公頃的原始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約1200萬公頃的各種典型溼地。同時為進行各種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及其他學科的研究提供有利條件,為環境的監測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 經濟視角解讀: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新聞—科學網
    沒有監測就沒有保護 8月15日,中科院院屬17個研究所的45位科學家齊聚在中科院植物所,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正式啟動運行。只是,這個已經籌備了6年的重要項目並沒有引起太多輿論的關注。 之所以說這個項目很重要,是因為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按照公約第7條規定,履行編目和監測需要保護的重要生物多樣性組成部分是一項明確的義務。 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馬克平一直致力於國內生物多樣性科學的發展。他說,只有做好了生物多樣性的監測和評估,才有可能準確地了解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空間分布、重要物種種群的動態變化等。
  • 遙感數據助力水環境變化監測
    圖a為水下光照條件較好情況下水生生態系統情況,圖b為水下光場惡化後水生生態系統變化情況 此外,暴雨發生期間,一般雨水和上遊徑流水溫較湖泊表層水溫低,同時水體上層溫度高的水體和下層溫度低的水體發生交換,從而引起湖泊表層水溫的下降和底層水溫的上升(圖2)。由於水體垂向的溫度差和密度差減小,形成表層水體和底層水體的對流增強,對流程度隨著降雨程度的增加而變大。
  • 水環境的生物監測方法及其應用
    相對於傳統的理化監測技術,生物監測方法具有敏感性、穩定性、多樣性及長期性等優勢,可直接、有效地反映水環境面臨的生態風險。總結了生物監測方法的重要性、優勢及主要監測生物類型;基於國內外大量文獻,綜述了水環境生物監測的主要生物類型——微生物、浮遊植物、浮遊動物、著生生物、底棲動物、高等水生植物和魚類等監測方法的研究進展;對生物監測方法國內外的實踐和應用進行了探討,對生物監測方法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一個大轉折
    在這一年到來之前,科學家和大多數政府認為,世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環境危機,大量物種瀕臨滅絕邊緣,全球多國必須作出實際努力,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共同目標。因此,在聯合國框架下的各項會議議程中,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討論從未缺席。  然而,相關的倡議和呼籲沒有得到更廣範圍的關注,直至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國蔓延。於是,數位科學家再次站出來表示:「自然界正在向我們發出求救信號。」
  • 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研討會召開
    來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員馬克平作了題為「全球生物多樣保護進展與趨勢」的報告。馬克平表示,要實現生物多樣性喪失曲線的反轉,光靠保護是不夠的,還要靠兩個方面的努力:一是生態修復;二是變革性轉變,即綠色發展。因此,生物多樣性保護不能只考慮「建保護地」這一條途徑,也要與生態修復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聯繫起來。  目前,我國野生動植物資源數量有多少、是如何進行調查監測的?
  • 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3.1   生態保護紅線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   指在生態空間範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海岸生態穩定等功能的生態功能重要區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
  • 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3.1   生態保護紅線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   指在生態空間範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海岸生態穩定等功能的生態功能重要區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植物開花、青蛙產卵提早,珊瑚礁大規模白化,多種生物瀕臨滅絕威脅.....多姿多彩的世界正面臨嚴峻挑戰。據專家估計,由於人類的活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於正常水平一千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
  • 環保身邊事丨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願奉獻一生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籤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2020年,該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將在雲南昆明召開。中國政府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已做出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多地建立起了全面的保護體系,社會各界也積極參與到這一保護行動中,盡己所能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科學網—提出大尺度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
    本報訊(記者郭爽) 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Douglas Yu課題組提出了大尺度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為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全面的科學依據
  • 生物多樣性有什麼意義
    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藥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業原料。生物多樣性也維護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並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同時,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們依靠生態系統淨化空氣、水,並豐腴土壤。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每一種物種的絕跡,都預示著很多物種即將面臨死亡。生物多樣性更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