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具有重要意義。在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將植物等生物資源的...

2020-12-02 檢察日報

  

  

  

  

  大數據與移動網際網路正在讓人們與「植物王國」的距離變得更近。如今漫步在植物園或者大街小巷,只要打開「形色」「微軟識花」或「花伴侶」等手機APP,對準植物的特徵部位掃一掃,就可以在幾秒鐘內得到關於它的根莖葉花果、分布及生長習性在內的詳細信息。

  「基於收錄300多萬幅植物圖片的中國植物圖像庫,『花伴侶』目前可以支持5000到1萬種常見高等植物識別。」「花伴侶」創始人李敏介紹,「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和基因知識的普及,也許在不遠的將來,舉起手機掃一掃植物,還能了解它的基因信息。」

  摸清「家底」更快更準

  與「花伴侶」相似,不少植物識別APP的數據都來源於中國植物圖像庫,這是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2008年在植物標本館設立的專職植物圖片管理機構。不僅是植物照片信息,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牽頭、科技部支持的基礎平臺——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從2003年創建至今,目前數位化標本總量已達1200多萬份,規模已居全球第二。

  植物子平臺是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下設的6個子平臺之一。該平臺目前標本總館藏量1440萬份,模式標本5.8萬份,分別佔全國總量的67%和80%。發展至今,它集中了我國最優質的標本資源和分類學人力資源,成為我國資源量最大的植物標本信息共享平臺。截至2016年底,共完成680萬份植物標本標準化整理與數位化表達,創製或數位化了植物志書、野外生境照片、植物名詞術語、電子檢索表、專家人名錄以及各類植物名錄等30餘個專題資料庫,這些信息都通過「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網站提供在線查詢和線下服務,實現了信息共享。

  在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將植物等生物資源的標本數位化,是世界各國相關科學領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數位化獲得之後就是大數據。有了大數據,就可以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更權威的數據支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師劉慧圓說。

  標本數位化的主要內容是採集照片和提取標本信息。「2008年以後,我們統一了對植物標本照片質量的要求——1200萬像素以上;對於模式標本則要求通過掃描,形成6000多萬像素的高清專業資料。」劉慧圓說,「在標本信息提取上,按照標準錄入採集、鑑定、性狀等全部信息」。

  信息化手段極大地提升了標本採集、使用的便利性和效率。劉慧圓介紹,「如今野外採集標本可直接在手機上使用專門軟體實時錄入,隨行標配中也有了地圖軟體、GPS和專業相機;標本數位化極大地方便了查詢和使用,研究者可以直接在植物子平臺網站在線查閱標本。另外,由於實體標本查閱頻次降低,館藏標本的損耗減少,更有利於長期保存」。

  植物標本的數位化不局限於臘葉標本,有條件的機構還在嘗試將植物活體標本信息數位化。位於深圳的國家蘭科中心去年起將蘭科植物活體的動態生長過程拍照記錄並保存下來,目前已在進行數據整理,未來可供使用者直接進行檢索查閱。「活體和臘葉標本的數位化採集和使用,有助於我們更快捷、更直觀、更清晰地摸清植物資源『家底』,更有效地保護植物資源。」國家蘭科中心主任劉仲健說。

  了解並預測未來

  開展專題科研、提供數據共享和專業服務,是目前植物大數據的主要應用形式。植物大數據成果已應用於多個領域,支撐著多項科研項目。

  「植物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地球環境發生變化,最直觀的反應之一可能在植物分布上。例如,氣溫上升2℃,哪些植物分布可能往北移了,哪些植物分布範圍變小了?這是每個地球人應該掌握的信息。」不久前,在深圳舉辦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上,國際知名植物學家道格拉斯夫婦參會,道格拉斯·索爾蒂斯作了題為《大數據時代的生命之樹重建和生物多樣性分布研究》的主旨報告。「對植物大數據進行搜集、整合與分析,能準確了解、預測植物的現狀與未來。」道格拉斯·索爾蒂斯說。

  在道格拉斯·帕梅拉看來,植物大數據信息繁雜多樣,整合工作有相當大的難度。「除了科學家,社會各界人士都可通過提供資料,參與建設植物大數據。」道格拉斯·帕梅拉說,「未來植物大數據也應當是充分開放的。不只植物學家,普通人也可以利用。比如用手機拍攝一株植物,就能夠了解它是否瀕危;植物大數據還應當成為政府出臺公共政策的參考,比如居民區、工業區、保護區的規劃設計等」。

  開展專題科研、提供數據共享和專業服務,是目前植物大數據的主要應用形式。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項目負責人馬克平告訴記者,成立14年來,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項目已經跨越以原始數據積累為主的「第一階段」和標本數據快速增長與專題服務共存的「第二階段」,進入以數據積累為基礎,突出數據共享和有針對性的專業數據服務的「第三階段」。

  以植物子平臺為例,植物大數據成果已經應用於三峽水淹區多樣性調查、瀕危物種評估、保護區的有效性評估、入侵種預測、國家重點野生植物分布、中醫藥植物分析等多個領域,支撐的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國家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美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基金項目。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覃海寧說,2008年啟動編制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就以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為重要基礎,專家通過標本獲取植物的分布範圍,或者直接通過標本信息進行受威脅狀況的評估,歷時數年最終確定相關名錄。

  拯救正在消失的植物植物種質資源作為戰略資源的意義越來越被重視。「在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之前,誰也不會料到人們眼中的『雜草』黃花蒿,竟然蘊藏了這麼大的能量。」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主任張國宏說,「保護植物種質多樣性,拯救正在快速消失的植物,其實就是拯救我們自己」。

  植物種質資源不僅為人類提供衣食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可為高產、抗病、節水、環保等優質新品種選育提供豐富的遺傳材料,為疾病防治前沿研究、新藥物與疫苗開發提供豐富的基因資源,為認識和研究生物物種提供最基本的原始材料,已成為原始創新、獲得智慧財產權的重要來源和人類認識自我、認識自然的重要戰略資源。近、現代三次農業革命即洲際高產作物引種與推廣、「石油農業」「綠色革命」就是作物質資源開發利用的結果。

  近年來,中國制定了《進出口農作物種子(苗)管理暫行辦法》《種子法》《農作物種質資源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多個涉及植物種質多樣性保護的法律法規,同時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提出了未來2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總體目標、戰略任務和優先行動。「就植物多樣性保護來說,在遷地保護方面,我國190多個植物園現有本土植物288科、2911屬、約20000種,分別佔我國本土高等植物科的91%、屬的86%、物種數的60%。有些植物已野外絕滅,在植物園得以栽培保存,這是很大的成就。」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副秘書長、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黃宏文說。

  與此同時,中國積極加入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重要國際公約,如《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也在登上國際植物學大會舞臺,展示中國植物學科研領域的快速發展。據統計,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全會報告、公眾報告和主旨報告特邀的共51位報告人中,有中國學者16名。

  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張春利認為,我國雖然對種質資源的保護有相應的法律、行政規章予以規範,但畢竟我國對種質資源的保護是近半個世紀才開始,現有的法律規範的有關規定不完整,過於簡陋,法律漏洞多,許多應當規範的問題沒有相應的法律。「一是已有的種質資源保護和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夠完善、不夠具體,而且很少涉及遺傳資源經濟開發所獲得利益的分享機制方面的內容;二是在種質資源管理體制方面,我國亦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如在機構設置上沒有明確國家一級的牽頭主管部門及相應的管理機構,也沒有專門的遺傳資源管理機構,現有主管機構專業化不強,往往是綜合性部門,不是專門化的組織機構。」他表示,對植物新品種的保護應從條例上升到立法層次,加強育種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及國際貿易中我國種質資源保護,種質資源的管理方面也應當從立法角度予以規範,不能只是由單純的行政規章來約束。

相關焦點

  • 植物大數據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變化監測等具有重要意義——
    植物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植物大數據研究與運用具有重要意義。「花伴侶」創始人李敏介紹,「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和基因知識的普及,也許在不遠的將來,舉起手機掃一掃植物,還能了解它的基因信息。」 標本數位化是大勢所趨 在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將植物等生物資源的標本數位化,是世界各國相關科學領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
  • CIO時代APP微講座:青島大學李勁華——大數據與生物信息學的應用...
    》的主題分享,他從大數據領域背景和有關科研工作(大數據在生物信息學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兩大方面展開敘述。當前生物信息學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來自於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核苷酸和胺基酸序列的存儲、分類、檢索和分析等方面。因此,目前的生物信息學可以狹義的定義為將計算機科學和數學應用於生物大分子信息的獲取、加工、存儲、分類、檢索與分析,以達到理解這些生物大分子信息的生物學意義的交叉學科,實質是理論概念與實踐應用並重的學科。
  • 大數據時代下的生物信息學研討會舉行
    12月2日,由我校醫學生物信息學研究所主辦的「河南大學博士後學術論壇—表觀遺傳與癌症論壇暨大數據時代下的生物信息學研討會」在基礎醫學院舉行。大會邀請了表觀遺傳和生物信息學領域的多名專家學者。會議由黃河學者郭向前教授主持。
  • 昆蟲生物礦物盔甲首次發現,對理解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發現對我們理解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發現也拓寬人們對自然世界利用生物礦物的認知。所謂的生物礦物,是指動植物體內的無機礦物材料——骨、牙、軟體動物殼、植物維管束等。對於動物來說,經過20億年物競天擇的優化,生物體結構幾乎是完美無缺的,動物的生物礦物則一般會在特定生物條件下形成,其具有特殊的高級結構和組裝方式,可作為一種生物器官。
  • 保存國家戰略生物資源的科學思考與舉措
    人類進入21世紀後,在市場需求和國際競爭的拉動下,一場以發展生物產業、搶佔生物經濟制高點、確保國家安全為內容的生物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世界範圍內形成,面對21世紀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以現代生物技術為基礎的生物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將是未來全球生物資源競爭的一個戰略重點。在此背景下,生物資源有效利用將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直接影響國家的未來經濟發展潛力,無疑已成為一個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
  • 大數據背景下的生態系統觀測與研究
    在大數據時代,如何獲取海量生態數據,如何基於大數據實現生態學「大」理論的發展和突破,服務於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論述了目前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現狀,其次分析了大數據時代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特徵,最後提出了我國大數據背景下的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發展建議。
  • 昆蟲生物礦物盔甲首次發現 對理解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巨首芭切葉蟻兵蟻是切葉蟻族群中最大的一種,圖片中它正將下顎伸向「Carlson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4日發表的一項生物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了在昆蟲世界發現的首個生物礦物身體盔甲。這種盔甲此前只在海洋生物中存在,但現在在一種昆蟲身上發現,令科學家們非常驚訝。這一發現對我們理解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發現也拓寬人們對自然世界利用生物礦物的認知。
  •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科學史的應用研究
    本文轉自「 囡波灣生物」, 如有侵權, 立即刪除! 摘要:生物科學史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其內容豐富、系統,富有科學性和哲理性,是重要的生物學教學資源。
  • 大數據和新經濟時代背景下,新經濟統計學的機遇與挑戰
    本次活動採用線上形式,數十位行業大咖、專家學者雲集雲端,縱論行業大勢,發表真知灼見。次日,本次論壇的部分專家學者再次通過網絡對大數據和新經濟時代背景下,新經濟統計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對於中國新經濟統計領域的知識體系如何完善與實踐應用指明了方向,非常及時且富有意義。
  • 植物科學常用資料庫和生物信息學工具
    對於所有開展植物科學相關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和學生群體而言,各類資料庫和分析平臺的建立和更新維護為植物的組學、功能、進化以及遺傳育種等方面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通過總結目前已有的植物科學相關的資料庫資源和分析平臺,調查其使用頻率和應用程度,可以為大家更好地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便利。
  •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熱帶雨林保護區)是具有世界意義的生物多樣性...
    是具有世界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是中國熱區的生物多樣性的寶庫之一。特別是作為多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棲息地,區內森林植被保存完好,動物、植物種類繁多,是熱帶雨林保護區。保護對象亞洲象、孟加拉虎及森林生態系統資源狀況動物資源 植物資源保護區類別野生動物類型雲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0年建立;1994年12月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文明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的邏輯基礎
    因此,我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對全球生物安全具有重大意義。圖1 左圖為第51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周材料;右圖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於2020年在雲南省昆明市舉辦的宣傳材料,大會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圖片源於網絡。
  • 植物科學常用資料庫和生物信息學工具 2020正式版
    對於所有開展植物科學相關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和學生群體而言,各類資料庫和分析平臺的建立和更新維護為植物的組學、功能、進化以及遺傳育種等方面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通過總結目前已有的植物科學相關的資料庫資源和分析平臺,調查其使用頻率和應用程度,可以為大家更好地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便利。
  • 龍劍平:開發攀西地區碲鉍礦資源具有非常重要戰略意義
    碲鉍「戰略資源」富攀西   ——訪成都理工大學教授龍劍平   碲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七大領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在新能源、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冶金、化工、電子、醫藥、國防、航空航天等部門有著廣泛而獨特的用途。
  • 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發布
    此次發布的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由中國科學院戰略生物資源計劃信息中心匯集了中國科學院40個研究所73家生物資源庫館,超過735萬份生物資源數據,包括生物標本、植物資源、生物遺傳資源、實驗動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資源,形成了完整的數據生態系統,目前,生物資源數據及相關成果全部通過網絡信息門戶向社會開放共享,有效地促進了生物資源數據的集成、共享以及對國家生物產業的支撐。
  • 逾千萬生物資源樣本在這裡「安居」
    國家基因庫執行主任徐訊解釋,猛獁象是消失物種,但其細胞得以完整保存,可從中提取DNA樣本並可能恢復胚胎,有合適母體即可復活猛獁象,這也足以證明國家基因庫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這一理念,也是國家基因庫的組成部分「三庫兩平臺」的核心功能。「三庫」由生物樣本資源庫、生物信息資料庫和生物活體庫組成,「兩平臺」為數位化平臺、合成與編輯平臺,以具備對海量生物資源「存、讀、寫」的能力。
  • 解析植物的開花機制,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開花時間是關鍵的農藝性狀,對植物產量和品質有著重要影響。一般來說,每種植物都有最佳花期,在此期間開花,就能實現穩產高產。但如果花期提前或者滯後,就會給產量帶來不良影響。李培金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玉米在開花時期對高溫異常敏感,如果在7月份高溫天氣開花,會導致雌雄花期不協調和授粉失敗,嚴重時顆粒無收,給農業生產帶來重大損失。
  • 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的時代背景與意義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發表了大量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形成了寶貴的科技創新思想,具有強大的思想感召力和現實而深遠的指導意義。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的核心要義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是對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科技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由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集中闡述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科技創新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十八大以來黨治國理政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內容非常豐富並且還在繼續豐富發展之中。
  • 生物信息學為大數據 「插上翅膀」
    圖為陳潤生院士正在做報告「如今,生物信息學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也是資訊時代帶給生物醫學的巨大推動力。」8月3日,在第十四屆國際生物信息學論壇(IBW 2019)上,哈佛大學教授劉小樂表示,生物醫藥領域產生了海量的數據,如何通過生物信息學與計算科學弄懂這些數據,成為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共同關注的話題之一。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得知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以後,迪克是既興奮又沮喪,興奮是因為迪克深知如果其他進一步獨立觀測確認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是正確的話,那麼就進一步證實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從而為「宇宙大爆炸模型」提供了一項具有決定意義性的支持,這將是科學史上極為重要的發現,而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就是這一歷史事件最早的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