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植物的開花機制,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20-12-05 中國創氪網

自然界很神奇,不同植物的開花時間不一樣,到底是什麼神奇的力量在調控開花時間?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這個奧秘。

記者11月30日從安徽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李培金課題組,通過研究揭示了擬南芥花期自然變異的調控新機制。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著名國際刊物《自然·通訊》上。

開花時間是關鍵的農藝性狀,對植物產量和品質有著重要影響。一般來說,每種植物都有最佳花期,在此期間開花,就能實現穩產高產。但如果花期提前或者滯後,就會給產量帶來不良影響。

李培金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玉米在開花時期對高溫異常敏感,如果在7月份高溫天氣開花,會導致雌雄花期不協調和授粉失敗,嚴重時顆粒無收,給農業生產帶來重大損失。因此解析植物的開花機制,對植物分子輔助育種,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植物進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同一類植物分布在不同的區域,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在進化過程中遺傳基因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出現豐富的自然變異,從而維持了各種花期類型,這種現象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非常普遍,是遺傳多樣性的一個重要特徵。

有研究發現,FRIGIDA(FRI)和FLOWERINGLOCUSC(FLC)是抑制植物開花的兩個關鍵基因。比如,冬小麥之所以需要過冬,主要是因為FRI和FLC的同源基因表達水平很高,抑制了冬小麥開花,經過秋冬兩季長時間的低溫,FLC表達水平就會慢慢下降,等到來年春天,隨著氣溫的逐步升高,冬小麥才得以開花結果。同時,只有在FRI和FLC共存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抑制開花的功能,任何一個基因的缺失都會導致植物早開花。

在不同類型的擬南芥中,FLC的表達水平有很大差異。李培金課題團隊對世界範圍內的102種擬南芥的FLC基因的表達水平進行了定量分析,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技術篩選出一個花期調控關鍵基因SSF。SSF基因編碼的蛋白質擔負著調控花期的功能。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SSF基因編碼的蛋白質具有兩個變異類型——SSF414D和SSF414N。植物體廣泛存在的蛋白泛素化修飾和降解系統能識別這兩種蛋白質,並調控SSF蛋白質水平的高低,從而影響開花抑制基因FLC的表達水平,導致植物花期發生改變。

李培金解釋說,SSF基因的兩種變異類型很神奇,SSF414D和SSF414N雖然都能抑制植物開花,但414D功能更強更明顯,414N相對表現不明顯。414D主要存在於北方的植物中,相對來講可以使植物晚開花,適應北方的寒冷氣候;而414N主要存在於南方的植物中,相對來講調控植物早花,以適應南方較為溫和的生長環境。

在以往的研究中,SSF基因多次被發現,但這個基因如何發揮功能一直不清楚,分子調控機制更是未知,這項研究成果首次解決了這個難題,並深入揭示了基因自然變異調控植物生育期的新機制,為植物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基因資源和理論依據。

相關焦點

  • 植物開花時間為何早晚不一?科學家解開植物開花時間調控的「奧秘」
    記者從安徽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李培金課題組,通過研究揭示了擬南芥花期自然變異的調控新機制。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著名國際刊物《自然通訊》上。開花時間是關鍵的農藝性狀,對植物產量和品質有著重要影響。一般來說,每種植物都有最佳花期,在這個期間開花,就能實現穩產高產。
  • 科學家破解植物光合作用 有望使作物產量提高40%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首次證明,通過修復光合作用中的常見「故障」,作物的產量可以提高約40%。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表明,優化植物的光合效率可以顯著提高全球糧食生產力。光合作用是植物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的過程。
  • 安徽農業大學解密植物開花時間調控的「奧秘」
    開花時間對植物產量和品質有著重要影響,一般來說,每種植物都有最佳花期,在這個期間開花,就能實現穩產高產。但如果花期提前或者滯後,就會給產量帶來不良影響。比如玉米在開花時期對高溫異常敏感,如果在七月份高溫天氣開花,會導致雌雄花期不協調和授粉失敗,嚴重時顆粒無收,給農業生產帶來重大損失。
  • 到底是什麼神奇的力量在調控植物開花時間? 答案出來了
    記者11月30日從安徽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李培金課題組,通過研究揭示了擬南芥花期自然變異的調控新機制。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著名國際刊物《自然·通訊》上。開花時間是關鍵的農藝性狀,對植物產量和品質有著重要影響。一般來說,每種植物都有最佳花期,在此期間開花,就能實現穩產高產。
  • 為何植物開花有早晚 科學家找到調控花期的開關
    記者11月30日從安徽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李培金課題組,通過研究揭示了擬南芥花期自然變異的調控新機制。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著名國際刊物《自然·通訊》上。開花時間是關鍵的農藝性狀,對植物產量和品質有著重要影響。
  • 「科技日報」為何植物開花有早晚 科學家找到調控花期的開關
    記者11月30日從安徽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李培金課題組,通過研究揭示了擬南芥花期自然變異的調控新機制。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著名國際刊物《自然·通訊》上。 開花時間是關鍵的農藝性狀,對植物產量和品質有著重要影響。
  • 植物為何越冬後才開花
    日前,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何躍輝和杜嘉木課題組關於一年生或雙年生越冬十字花科植物開花機理的研究取得進展,研究發現關閉和重新開啟B3結構域蛋白亞家族,可以實現開花基因在特定季節表達,從而實現植物生命周期與自然季節變化的同步。相關研究結果4月9日發表於《自然—植物》。
  • 研究揭示調控水稻光周期開花複合物CCT/NF-YB/YC的轉錄調控機制
    開花是被子植物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換的中間過程,是植物一生中最重要的過程之一,在植物的發育過程中受到嚴格的調控,植物的開花時間也受到了光照、溫度、逆境脅迫等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合適的開花時間能夠讓植物繁衍得以生存,而通過對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麥等開花時間的精細控制可以得到更高的產量,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解析植物如何響應冬季低溫,並在春季氣溫上升後能「記住」其冬季低溫經歷、以適時開花的分子機制,具有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這可確保植物在破壞性的冬季避免開花,而在溫暖的春季開花結實。該機制的解析與作物栽培、引種馴化、雜交育種等密切相關。
  • 上海科學家在冬季低溫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表觀遺傳機制研究中取得...
    該研究組於2016年12月在Nature Genetics報導了模式開花植物擬南芥在幼苗期,如何利用長期低溫(冬季)沉默開花抑制關鍵基因FLC的表達並隨後在常溫維持其沉默(『低溫記憶』)的表觀遺傳機制, 這一機理使植物能夠在隨後的春季開花(春化作用)。在本研究中,該研究組進一步揭示了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擦除『低溫記憶』,激活FLC基因使下一代又需經歷冬季低溫才能在春季開花的分子機制。
  • 【中國科學報】為什麼植物越冬後才開花
    春化作用是指某些植物必須經歷一段時間的持續低溫,才能由營養生長階段轉入生殖階段生長的現象,避免植物在破壞性的冬季開花,而在溫暖的春季或夏季開花。  何躍輝告訴《中國科學報》:「通常植物在幼苗期遇到冬天,會產生類似人腦的『記憶』,『記得』那段被雪覆蓋的感受。在沒有『春化』之前,植物裡抑制開花的基因的表達水平很高,而冬季低溫『春化』的過程,就是把抑制開花的基因關閉。」
  • 利用植物葉子中「高速路」有望提高作物產量
    新華社坎培拉2月4日電(記者徐海靜)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說,一些植物葉子中影響光合作用效率的「高速路」——胞間連絲的數量較其他植物高很多,在這個發現基礎上有望開發出提高糧食作物產量的方法。  胞間連絲是植物細胞之間由質膜圍成的一種通道,可在細胞間傳輸各種物質。
  • 科學網—綜述植物春化開花機制
    本報訊(記者丁佳)記者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種康率領的團隊受邀在日前在線出版的《自然—植物》上發表了綜述文章
  • 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與作物產量的關係
    土壤微生物調控土壤養分循環過程與植物生產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線蟲等)以多營養級微食物網形態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際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物健康和產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影響作物產量的作用機制,可為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 中科院植物所發表植物春化開花機制綜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種康率領的團隊受邀在日前在線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了綜述文章「記憶冬天的春化機制」,囊括了最新的春化作用調控和感知機制
  • 中外科研團隊揭示被子植物繁衍關鍵機制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其繁衍受精講求「獨一無二」,這也是不同物種間存在生殖隔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英研究稱:增加植物根毛長度可提高作物產量
    英研究稱:增加植物根毛長度可提高作物產量
  • 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研究指導作物抗病育種
    在日前舉行的以「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為主題的第349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有關病原微生物與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領域之一,進展非常迅速,植物先天免疫製劑為作物抗病育種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實踐的新策略和新技術。
  • 研究人員發表植物記憶冬天的春化開花機制綜述文章
    冬性及二年生植物開花必須經歷漫長而寒冷的冬天,這一現象被稱為「春化作用」。春化作用是影響植物物候期和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在作物育種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解析植物感知記憶冬季時長機制有助於作物的分子設計育種。
  • 大豆開花和高產背後的微觀世界—新聞—科學網
    用大豆加工的食品在我國飲食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豆腐和醬油等豆製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遺產之一。 過去的研究表明,大豆是光周期敏感的高溫短日照作物,成熟期是影響大豆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多數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日照長度後才能開花,否則將一直處於營養生長狀態。而光周期現象即一種晝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長短的交替影響植物開花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