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植物葉子中「高速路」有望提高作物產量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坎培拉2月4日電(記者徐海靜)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說,一些植物葉子中影響光合作用效率的「高速路」——胞間連絲的數量較其他植物高很多,在這個發現基礎上有望開發出提高糧食作物產量的方法。

  胞間連絲是植物細胞之間由質膜圍成的一種通道,可在細胞間傳輸各種物質。它的尺寸很小,一根人類頭髮的剖面上能放2.5萬多根胞間連絲。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發布的聲明說,該校研究人員弗洛倫絲·丹尼拉等人發現,胞間連絲在植物中起著類似「高速路」的作用,正如在城市中更多道路能夠使交通更順暢,一些胞間連絲數量多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效率更高。比如玉米是一種光合作用效率高的植物,其葉子中胞間連絲數量是光合作用效率較低植物的10倍。

  丹尼拉說,農作物的光合作用通常採用名為C3或C4的方式,玉米、高粱等作物採用C4方式,光合作用效率高,利用同樣的太陽能可有更高產量。水稻、小麥等作物採用C3方式,光合作用效率相對較低,而它們卻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作物。

  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光合作用研究中心副主任蘇珊·馮·克默雷爾說,新發現有助於人們找到將C3類植物轉化為更高產的C4類植物的方法,從而幫助提高糧食產量和解決饑荒問題。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破解植物光合作用 有望使作物產量提高40%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首次證明,通過修復光合作用中的常見「故障」,作物的產量可以提高約40%。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表明,優化植物的光合效率可以顯著提高全球糧食生產力。光合作用是植物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的過程。
  • 作物高產的潛力來源於哪裡?提高作物產量的途徑又是什麼呢?
    我們很多農民其實對於作物高產的潛力來源都是不太清楚的,對於如何有效地增加農作物的產量也是比較懵懂的。我們今天這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農作物高產潛力來源和提高產量途徑的知識。雖然這些知識比較書本化,但是我認為這對於我們農民從事農業生產還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 英研究稱:增加植物根毛長度可提高作物產量
    英研究稱:增加植物根毛長度可提高作物產量
  • 拜耳與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攜手提高作物產量
    該協議旨在交流前沿技術、運用新模型提升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從而提高小麥產量。 在過去幾年,拜耳與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建立了緊密的夥伴關係。研究院的部分研究工作聚焦於光合作用系統生物學,尤其關注開發並運用模型以了解、改良主要作物的光合作用系統。
  • 解析植物的開花機制,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然界很神奇,不同植物的開花時間不一樣,到底是什麼神奇的力量在調控開花時間?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這個奧秘。記者11月30日從安徽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李培金課題組,通過研究揭示了擬南芥花期自然變異的調控新機制。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著名國際刊物《自然·通訊》上。
  • 高糖信號給C4作物光合作用放行—新聞—科學網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糖分,形成葉子並生長,然後生產穀物和水果,但糖分積累也會減緩光合作用。
  • 科學家通過基因改造來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
    英國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的植物生物學家克裡斯蒂娜·福耶(Christine Foyer)說:「它真的很美,很優雅。」福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科學家們把目光投向了光合作用,因為它為大幅提高作物產量提供了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
  • 改變細胞分裂素分布 可提高水稻產量和抗鹽性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設計技術與應用創新團隊研究發現,植物激素細胞分裂素的分布模式在高鹽脅迫處理下會迅速發生改變,從地上組織向地下根中積累。並且過表達AGO2基因可激活細胞分裂素轉運基因BG3,模擬鹽脅迫狀態下的細胞分裂素分布模式,從而同時提高水稻產量和抗鹽性。
  • 生物工程水稻可顯著提高穀物產量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來自中國的新研究表明,提高水稻作物光合效率的新技術可以使穀物產量提高27%。
  • 氮素在植物中的代謝,氮素形態及配比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導語:氮素在植物中的代謝,氮素形態及配比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氮被稱為「生命元素」,植物組織中平均含氮量在3%-5%,是構成蛋白質的主要成分,又是植物體內葉綠素和許多酶的組成成分。土壤中的氮可以分為無機態和有機態兩大類,其中有機態氮佔到了全氮含量的95%的以上,無機態氮只有一少部分。土壤中的無機態氮是植物能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包括土壤溶液中的NO 、NH,以及土壤膠體吸附的NH。
  • 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與作物產量的關係
    土壤微生物調控土壤養分循環過程與植物生產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線蟲等)以多營養級微食物網形態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際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物健康和產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影響作物產量的作用機制,可為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 新加坡研究人員發現植物開花的「按鈕」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植物開花的基因「按鈕」,有望在未來「調控」植物的開花時間,加快作物在不同環境下開花結果的速度,以增加作物產量。以往的研究顯示,植物會通過葉子接受光信號,並傳遞一種叫「開花素」的信號至莖端,從而使植物開花。找出「開花素」及「開花素」輸送機理的研究自上世紀30年代就已開始。對於前者,科學家如今已有所了解,至於是什麼使得「開花素」能被輸送至莖端,使植物開花,則始終不為人知。
  • 雜種優勢在提高玉米產量中的作用
    例如,作物雜種優勢可以表現為產量的增長或開花期的提前。隨著精心選育和繁殖雜交品種,大面積利用作物雜種優勢已有 80 多年的歷史。我們先看一組數據:雜種優勢究竟在提高玉米雜交種產量的過程中起了多大的作用?是起了100%的作用,還是一部分,還是一點作用也沒有?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按時間順序對自交系與其單交種進行比較。
  • 研究發現:將細菌應用於作物種子可以扭轉土壤鹽鹼化造成的作物產量...
    8月22日,楊百翰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將細菌應用於作物種子可能能夠扭轉世界各地日益鹽鹼化的農田所造成的作物產量下降。由布倫特·尼爾森(Brent Nielsen)領導的科學家們在耐鹽植物的根部發現了一些細菌。
  • 國際可可市場價格上漲助推尼可可產量提高
    據尼媒體報導,受國際可可市場價格上漲、國內生產能力提高的推動,2013/2014年度,尼可可產量有望增長10%。上一作物年度,尼可可產量為27萬噸。奈及利亞是繼象牙海岸、加納、印度尼西亞之後,全球第四大可可豆生產國家。
  • 植物葉綠素測定儀及時發現病蟲害
    植物葉綠素測定儀是現代植物生理研究過程中的重要儀器,綠色植物生長過程中,葉片中葉綠素的含量是隨時發生變化的,除了葉綠素還有葉黃素、花青素和胡蘿蔔素。葉的顏色是由於這些色素的含量和比例的不同而造成的。 春夏時節,葉綠素的含量較大,而葉黃素、胡蘿蔔素的含量遠遠低於葉綠素,因而它們的顏色不能顯現,所以葉片顯現綠色。
  • 植物纖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用酵素助推農業發展
    植物酵素不僅含有豐富的有機營養,也含有充足的有效活菌、天然植物激素及有機酸等,運用於農業有機生產中,能夠改良土壤,建立良好的土壤微生態環境,同時能夠促進作物生長,提高作物產量及品質,起到了良好的生態綜合效應。
  • PBJ:提高水稻氮利用效率
    氮素是作物必需的營養元素之一,對作物的生命活動和產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農田氮肥的過量施用,對環境造成的汙染也日益加重。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目標和要求。
  • 植物激素的二次「綠色革命」
    在日前舉行的以「植物激素和綠色革命」為主題的第286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指出,在當前我國主要農作物產量長期徘徊不前的形勢下,充分利用植物基因組學知識,主動探索主要植物激素關鍵基因在植物生長發育中的調控作用,將有望使作物產量再次實現大的突破。
  • 新基因技術可提高 植物光合作用效率
    據新華社電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說,通過改造植物中的相關基因,可以使植物更有效進行光合作用,從而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陽光和空氣轉化成有機物,從而給人們提供食物和燃料。但如果植物接受過多光照,可能對進行光合作用的相關細胞器造成損害,因此植物需要利用一種名為「非光化學淬滅」的機制來保護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