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種優勢在提高玉米產量中的作用

2021-01-20 晟豐玉米研究所
雜種優勢通常指的是後代相對於親本在個體規模和生長速度方面的增長。例如,作物雜種優勢可以表現為產量的增長或開花期的提前。隨著精心選育和繁殖雜交品種,大面積利用作物雜種優勢已有 80 多年的歷史。我們先看一組數據:雜種優勢究竟在提高玉米雜交種產量的過程中起了多大的作用?是起了100%的作用,還是一部分,還是一點作用也沒有?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按時間順序對自交系與其單交種進行比較。如果雜種優勢隨著時間而增強,那麼單交種的產量就會比親本平均值持續增加。但我們仍然會問:「雜種優勢對雜交種產量的貢獻比率是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呢?」1)用單位面積產量表示的雜種優勢(即用單交種產量減去親本自交系產量的平均值),2)用雜交種產量的百分率表示的雜種優勢(即單交種產量減去親本自交系產量的平均值,再除以單交種產量)。或者我們可以計算出單交種產量增長的速度,再與雜種優勢的增長速度相比較。

我們已經設計了一些試驗,按時間順序來比較主要自交系與其單交種的產量。有兩項試驗有文字報導;另外一項試驗的試驗數據雖未公開發表,但我們仍然可以得到。這三項試驗都是在美國玉米帶(Corn Belt)完成的,所用的自交系都是這一地區過去 60 年中的某段時期表現較好的自交系。三項試驗的結果摘要列入圖 2、表 2 和表 3。這三項試驗具有出如下特點:


1)自 30 年代以來,自交系和單交種的產量都一直在上升。

2)除了試驗 3 中低密度處理外,所有其他試驗中單交種的產量增長速度都比自交系產量增長速度的平均值高。

3)除試驗 3 中低密度處理外,在所有其他試驗中,用單交種產量減去親本自交系產量均值所表示的雜種優勢都一直在上升。

4)用單交種產量的百分率表示的雜種優勢大約在 50-60% 之間。試驗 1 中最近 10 年(70 年代)用單交種產量的百分率表示的雜種優勢是上升的,在試驗 2、3 中最近幾十年(從 60 年代到 80 年代)的雜種優勢卻在下降。

5)雜種優勢並不是導致雜交種產量增益的全部原因,非雜種優勢增益(用中親產量來表示)也是提高產量的重要原因。這就是說,加性基因的改良是提高雜交種產量的重要原因。



圖 2 玉米單交種產量(SX)和親本自交系產量均值(MP)。實驗品種為美國 Iowa 州的玉米骨幹雜交種。從 30 年代到 80 年代,每 10 年用 7 個單交種。三種種植密度的兩年平均值。



表 2  單交種產量(SX)和中親值(MP),SX 與 MP 之差(Het),用百分率表示的雜種優勢(Het÷SX)。b=各類產量的增長速度,單位:公斤/公頃/年。數據來源於三項試驗 1。


1)試驗1:經過重新計算的數據,採用 31500 和 58800 株/公頃兩種種植密度的平均值。

2)試驗2:(Duvick,1984),採用 30000、47000 和 64000 株/公頃三種種植密度的平均值。

3)試驗3:(Duvick,未發表的數據),採用 30000、54000 和 79000 株/公頃三種種植密度的平均值。



表 3  試驗 3 中單交種產量(SX)和中親值(MP),SX 與 MP之差(Het),用百分率表示的雜種優勢(Het/SX)。7個單交種在如下三種種植密度下每10年產量平均值:L=3萬株/公頃,M=5萬4千株/公頃,H=7萬9千株。b=各類產量的增長速度,單位:公斤/公頃/年。


對這三項試驗的進一步研究顯示,雜交種產量的提高總是伴隨著對生物和非生物逆境抗性的增強,而抗逆性的改良既表現在親本自交系,也表現在雜種後代。對大量其他商業雜交種的比較研究還表明,所有重要的抗逆性狀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得到極大改進。這些性狀的大多數都不表現雜種優勢。


由此,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1)雜種優勢對玉米雜交種的產量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2)隨著時間推移,雜種優勢的絕對值(公斤/公頃)在增加。

3)今後,雜種優勢對產量增益的貢獻率可能會越來越小,因為自交系產量提高的速率越來越高。(表 3 顯示一項有趣的研究:如果採用當今的高密度種植,現代自交系的產量會接近於 30 年代雜交種的產量。

 

隨著雜交種產量的增長雜種優勢的增長速度放慢,這一結果早在其他研究的試驗數據中就得到了清楚的闡明,這些數據包括自交系及其單交種的產量。Schnell 在總結他的研究結果時說:「相對於自交系產量和非雜種優勢因素所引起的雜交種產量的大幅度提高,雜種優勢增長得很少」


註:本文是先鋒首席科學家Duvick 博士1997年在墨西哥國際作物雜種優勢研討會上的第一次大會報告,也是主旨報告。這個報告總結了玉米育種目標,分析了抗逆性、雜種優勢和特殊配合力與產量的關係等問題。文章由韓南平譯,張世煌校,公號文章為節選,部分內容由新銳恆豐研究院整理。在此,感謝兩位老師的辛勤付出。

相關焦點

  • 植物雜種優勢的研究進展
    雜種優勢作為當前生產實踐中一種極為重要的遺傳改良技術,在遺傳育種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在農業生產上廣泛利用該現象,從而使得動、植物的產量、品質和抗病性等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滿足市場需求、提高經濟效益和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 雜種優勢與雜交育種
    它是指基因型不同的親本個體相互雜交產生的雜種第一代,在生長勢、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產量和品質等一種或多種性狀上優於兩個親本的現象。雜種優勢具有以下特點:雜種優勢不是某一兩個性狀單獨表現突出,而是許多性狀綜合表現突出;雜種優勢的大小,取決於雙親的遺傳差異和互補程度;親本基因型的純合程度不同,雜種優勢的強弱也不同;雜種優勢在F1代表現最明顯,F2代以後逐漸減弱。
  • 農作物雜種優勢的遺傳機制假說和評價
    遺傳學中雜種優勢指雜交子代在生長、成活、繁殖能力或生產性能等方面均優於雙親均值的現象。具體表現為有更強大的生長速率和代謝功能,從而導致器官發達、體型增大、產量提高,或者表現在抗病、抗蟲、抗逆力、成活力、生殖力、生存力等的提高。這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如圖)。
  • 案例分享 | 遺傳群體之雜種優勢
    作物上主要表現為子代在生活力、繁殖力、產量、品質、抗逆性、抗病性和抗蟲性等方面均優於雙親均值的現象。研究發現雜種優勢與基因網絡系統、基因表達調控、基因組甲基化、組蛋白乙酷化去乙酷化、非編碼RNA相關。遺傳層面目前解析雜種優勢遺傳機理的主要有顯性假說,超顯性假說和上位性假說。
  • 【CGM88期在線沙龍預告】從歷史演化角度分析水稻雜種優勢構建的遺傳機制
    雜交水稻貢獻我國約58%水稻總產,因此了解雜交水稻雜種優勢形成遺傳規律將有助於提高雜交水稻單產,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通過基因組分析雖已定位到大量雜交水稻雜種優勢QTLs,然而,育種家如何利用水稻種質培育雜交水稻,目前尚不清楚。
  • 如何利用遺傳圖譜研究雜種優勢?
    研究背景雜種優勢,是雜合體在一種或多種性狀上優於兩個親本的現象。雜交種的優良表現體現在多個重要農藝性狀中,如抗逆、育性、生物量和產量等。同一個基因型,或不同基因型組合的多種性狀,雜種優勢程度不同。雜種優勢被廣泛利用於商業植物育種計劃中,但其遺傳機理並未得到徹底和統一的解釋,仍然存在爭議。
  • 研究揭示RdDM介導的DNA甲基化與雜種優勢無關
    RdDM路徑突變後不能顯著改變雜種優勢的表現。該研究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為研究材料,發現了RdDM 路徑在F1雜交一代的DNA 甲基化相互作用中起到關鍵作用,並首次明晰該途徑所產生的DNA甲基化並不是調控雜種優勢形成的主要表觀遺傳因子。 雜種優勢是一種普遍而重要的生物學現象,指遺傳結構不同的兩個群體雜交所產生的子代在生長勢、生活力、繁殖力、適應性以及產量、品質等性狀方面超過雙親的現象,已被廣泛應用到作物育種中。
  • 讀懂這篇文章,告別玉米育種的若干盲區,純乾貨!
    在玉米雜交種中,雜種優勢的持續表達是雜交育種的基礎,但是雜種優勢的遺傳基礎於 1952,1999 分別被 Gowen,以及 Coors 和 Pandey 證明其的不確定性。由於對雜種優勢遺傳基礎的確定,更廣泛的定量遺傳學研究在廣泛進行,以進一步確定遺傳因素在定量性狀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玉米種子的產量性狀。
  • 玉米育種三基礎
    國家玉米產業體系克服了來自國內方面的阻力,引進和繁殖發放了一批美國商業自交系,鑑定對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分析配合力效應,這些研究成果將衝破現行管理體制的束縛和權貴利益集團的阻撓,大多數育種者都將受益,普遍提升我國玉米育種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經過理論、技術到種質這一系列長期努力,我們完全不必懼怕跨國公司常規育種的技術優勢。已經過去二十年,再堅持十年!
  • 中國農大王向峰和張子丁團隊利用雜交蛋白互作組來預測上位性效應在水稻雜種優勢中的作用
    雙親基因組上的遺傳變異能夠產生等位基因互作(上位性),這是雜種優勢產生的重要機制,而蛋白互作是重要的方式。
  • The Plant Journal: 南京農大園藝學院在不結球白菜雜種優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雜種優勢是自然界中一種普遍的生物學現象。不結球白菜是中國廣泛種植的葉菜類蔬菜,因其F1代雜交種具有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等特點,深受育種家及種子公司的喜愛。前期很多研究表明植物的雜種優勢與雜交後代顯著的光合優勢密切相關,但其光合優勢增強的分子機理尚不清楚。
  • 利用植物葉子中「高速路」有望提高作物產量
    新華社坎培拉2月4日電(記者徐海靜)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說,一些植物葉子中影響光合作用效率的「高速路」——胞間連絲的數量較其他植物高很多,在這個發現基礎上有望開發出提高糧食作物產量的方法。  胞間連絲是植物細胞之間由質膜圍成的一種通道,可在細胞間傳輸各種物質。
  • 玉米產量性狀遺傳基礎研究獲突破
    玉米是全球第一大農作物,2014年我國玉米年消費量為3.9億噸左右,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2位(國家統計局)。同時,隨著人們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對農牧產品需求量日益增加,農牧行業飼料玉米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同時發達國家利用玉米作為生物能源的原材料,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範圍內玉米供需的緊張局勢。因此提高玉米產量,應對日益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迫在眉睫。
  • 河南農大「豫單9953」宜機收玉米新品種迎來驗收測產
    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9月28日,鶴壁市鉅橋鎮劉寨村,金色的玉米披紅掛彩,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一派豐收喜悅的景象。玉米新品種「豫單9953」籽粒機收觀摩會正在這裡進行。在收穫機械的轟鳴聲中,成片的玉米被「收進」機器裡,很快變成籽粒裝進袋子。
  • 出身清苦,幼時父母雙亡…他是農科楷模,是常年奔忙于田間的中國雜交玉米之父……
    然而,他還是一心一意地搞玉米良種培育,用育種成果來捍衛遺傳學理論。作為中國利用雜種優勢選育玉米自交間雜種的開拓者,他於1956年育成了首批「農大號」玉米雙交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1982年,李競雄提出了提高玉米營養品質,開展玉米品質育種的建議,並被納入國家計劃。同年,主持育成了中國第一個通過品種審定並用於生產的高賴氨酸玉米雜種「中單206」和甜玉米新品種「甜玉4號」,開拓了我國玉米品質育種、群體改良和基因雄性不育研究領域。
  • 我們現在吃的每一個玉米,幾乎都是雜交品種
    雜交品種在生活中已十分常見,我們吃的大米、玉米都是雜交品種,但目前雜交品種仍著面臨品種選育難、雜交制種難、種子成本高這三個棘手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無數科學家都希望能實現雜交品種的無融合生殖,達到雜種優勢代代相傳的目標!什麼是無融合生殖?要如何實現?
  • 「菌根性食用菌」產業的優勢——與種植玉米比較
    玉米種植成本玉米收益每畝玉米產量:高的產量(夏玉米)能達到1200斤以上,低的產量可能不到800斤,按照平均價格每畝1000斤,每斤價格1元/斤計算:每畝收益就是:1000元。就拿老百姓自己的話說:種植玉米,其實就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賣人工」!
  • 一畝田農業資訊網-未來超級水稻:若新品種成功或使產量提升50%...
    雖然這項技術的研發還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2012年9月的一次演講中表示,C4技術將被融入第四期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發,達到畝產1000公斤的目標。來自各國的研究者們相信,這是實現新一輪糧食增產的極有潛力的路徑。  改造水稻生理  雜種優勢和形態改良是雜交水稻增產的兩個核心路徑。
  • 玉米高產,產量的2/3以上來自技術!
    近20年來的玉米品種審定,審定公告中都有每一個品種各自不同的「栽培技術要點」,「良法」已經越來越「細化」,越來越具體。 言而總之,每一個玉米品種,離開了技術都是「紙老虎」;離開了技術談高產,是一種科技素質低的表現。
  • 種植玉米,大喇叭口期時做好這4點管理,有利於提高產量和品質
    玉米生長過程中,不少農戶把玉米7-8片葉時稱為小喇叭口期,玉米11-12片葉時稱為大喇叭口期,從整體玉米生育期來分析,玉米進入大喇叭口期,是玉米生長以及營養需求很關鍵的時期,所以,該時期管理的好壞,對於玉米最終的產量和品質,有著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