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品種在生活中已十分常見,我們吃的大米、玉米都是雜交品種,但目前雜交品種仍著面臨品種選育難、雜交制種難、種子成本高這三個棘手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無數科學家都希望能實現雜交品種的無融合生殖,達到雜種優勢代代相傳的目標!什麼是無融合生殖?要如何實現?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2020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王克劍演講實錄: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歷史上有很多因為糧食短缺導致的社會動蕩,甚至戰爭的例子,可以說,糧食危機是長期困擾我們的難題。
其中一次發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二戰剛剛結束不久,全世界人民生孩子的積極性特別高,所以世界人口是以歷史上最快的速度進行爆發式的增長。
這時候,世界各國人民都感到非常的恐慌,覺得這樣發展下去,糧食將很快就不夠吃了,糧食一旦不夠吃,帶來的後果就是,可能第三次世界大戰很快就爆發。
當時,糧食生產的主要問題是傳統的小麥和水稻長得很高,很容易發生倒伏。
這時候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育種家諾曼·勃勞格,他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培育了一個高產矮稈的小麥,提高了它抗倒伏的能力,實現了小麥產量的快速翻番。
後來,小麥的經驗被成功地推廣到水稻當中來,也實現了水稻產量的快速翻番,緩解了糧食危機,這就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第一次綠色革命。
據估計,勃勞格等人的工作挽救了大約10億人的生命,其本人也因此獲得了197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正當全世界都在為綠色革命的成功而歡欣鼓舞的時候,我們中國也開展了自己的綠色革命,袁隆平先生開始了雜交水稻的應用研究。
雜交品種的優勢與劣勢
什麼是雜種優勢呢?
通俗地講,就是不同親本雜交產生的後代要比父母更加優異的現象。
我們從圖中可以看一看,這裡有父本、母本,還有雜交種,很明顯,中間的雜交種,它要比父本和母本都長得高大、健壯。
雜種優勢其實應用得很早,大約100年前,最先是在玉米當中得到應用,現在我們吃到的幾乎每一個玉米,都是雜交品種。
但是,不管它是雜交玉米、雜交水稻,或者雜交高粱,只要是雜交品種,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無法留種。
這是我們的雜交水稻,當代種在田裡,可以看到,它顯示出強大的雜種優勢,長得高大威武,英俊瀟灑,而且非常整齊劃一。
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種子收下來再種下去之後,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我們來看一下圖片。
在下一代,我們可以看到,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有的長了兩個星期就開花出穗,而有的到了秋天收種的時候還沒有開花。
所以到下一代 ,它的產量大幅度下降,雜種優勢就喪失了。
這就像我們人類,一個媽媽生很多小孩,每一個小孩都會長得不一樣,那雜種優勢也會隨之喪失。
所以如果雜種優勢需要利用的話,必須每年進行雜交制種。
在了解雜交制種環節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水稻花的結構,在綠色的穎殼裡面包裹著雄花和雌花,就好像一對孿生兄妹。
正常的情況下,它們兩個一起生長,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雌花只能接受它的雄花,相當於妹妹只能和她的哥哥進行婚配,產生後代。
如果要與其他品種雜交,必須要趕在雄花,就是她的哥哥性成熟之前,用手術剪刀把雄的去掉。
這樣就可以用這個作為母本,與其他的父本進行雜交,產生雜交種。
這是水稻人工去雄的現場,大家可以找找看,我也在這裡面。我的技術還算比較熟練,但是一天最多也只能做幾百棵的去雄工作。
很顯然,這無法滿足大規模的生產應用需求,那怎麼辦呢?
雜交水稻技術
我們必須要提到袁隆平先生,他1964年,在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科學通報》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雜交的雄性不孕性」。
當時,他提出了利用雄性不孕的材料來完成雜交制種,免去剛才去雄的過程。
我們看這個圖,雖然它的兄弟跟妹妹能夠一起正常生長,但是它的雄性是不育的。這就免去了它自交的過程,只能和其他的進行雜交。
抱著這個想法,袁隆平和他的助手進行了長期的探索。
並成功地在1970年找到了一個雄性不育的野生稻,並以這個野生稻作為基礎材料,成功地發展起了雜交水稻技術。
因為它雄性不育,可以和其他的進行雜交,但是它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剛剛提到的,雜交種必須每年進行制種,但是雄性不育系是沒有生存能力的。
所以不育系往後代繁殖的話,必須藉助於其他材料,這時候,育種家必須還要給她配一個堂兄弟,藉助堂兄弟的花粉,來完成她的授粉。
這樣,它的雄性不育系材料也能夠有後代,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系法雜交水稻技術。
可以看到,三系法雜交水稻技術雖然做成了雜交的事情,但還是比較複雜。
後來,石明松先生發現了一個非常特殊的材料。
這個特殊材料在夏天高溫的時候是雄性不育的,這樣正好和其他材料進行雜交,但是到了秋天,溫度降下來之後,它又是可育的。
這樣的話,它的雄性不育材料自己也能夠繁種,這就省去了配堂兄弟的過程,省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但是,不管三系法或兩系法,它的應用都需要進行雜交制種。
我們來看一看,雜交制種是怎麼制的。
我們看到,這個圖當中長得比較高的,就是雜交的父本,它將來要提供花粉,而長得比較矮的,就是雄性不育系,將來要接受花粉。
水稻一般是在夏天最熱的中午時分開花。
所以如果要雜交,農民必須在最熱的時候到田間,通過竹竿或者繩子敲打雄性花粉,讓花粉飄到空中,然後再降到不育系的頭上,才能夠完成雜交制種過程。
這個過程是非常辛苦的,對於育種家而言,制種也非常辛苦,它不僅要講究郎才女貌、門當戶對,還要講究性格相投、優勢互補。
這些還不行,還要講究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遇到合適的人,就是開花時間必須要保持一致,這樣才能完成雜交的授粉過程。
這些條件都滿足了,可以嗎?
還不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還要求在婚配之後,必須能夠生出足夠多的孩子。
有足夠多的孩子之後,種子價格才不至於過高,這樣它才會有生產利用價值。
每一粒米都包含了育種家以及農民的辛勤汗水,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
雜交品種面臨的問題
總結一下,雜交品種面臨三個問題,一個是品種選育難,另外一個是雜交制種難,還有一個是種子成本高。
就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很多雜種優勢根本就沒有辦法利用起來。據估計,現在實際利用的雜種優勢可能還不到千分之一。
比如小麥和大豆當中,雖然也存在雜種優勢,但是一直沒有辦法進行大規模的商業化的利用。
這時候,大家可能想,有沒有辦法讓雜交種自我繁殖,這樣就免去每年雜交制種的過程。
以上存在的所有問題,都一起被解決了。實際上,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當雜交玉米剛剛開始利用的時候,科學家就提出來這麼一個想法。
我們正常都是有性生殖,它的後代會高的高,矮的矮,會發生性狀分離。
所以有沒有可能讓它自我繁殖,克隆繁殖,產生了後代,跟它的媽媽長得一模一樣,這樣,它的雜種優勢就能夠被維持住,能夠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所以,就提出了利用無融合生殖的策略去做。當時,全世界很多的科學家,很多的研究所都圍繞這個方向進行攻關,把這認為是農業領域的一個聖杯。
什麼是無融合生殖呢?
我們正常都是進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什麼呢?
就是必須要父親和母親共同參與,才能產生下一代。
而無融合生殖比較特殊,它只需要媽媽一個參與,生下來的孩子和媽媽長得一樣,就好像到了女兒國,喝了子母河的水,直接生出小孩,沒有爸爸的關係。
因為無融合生殖的發生一般伴隨著有性生殖同時發生,就是它們一起開花結果。
最後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結的種子不一樣,一個跟媽媽一樣,一個跟媽媽不一樣,還帶著爸爸的一些基因。
所以大家都想,這兩者這麼相似,那這兩者之間肯定有一個溝通的渠道,就是說這兩者之間,可能存在著一條密道,大家都在找這條密道。
大家花了很長時間,但一直沒有找到這樣的密道,為什麼呢?
大家仔細想一下也很好理解,有性生殖對一個物種而言是非常關鍵的,它是一個物種繁衍的最關鍵的因素。
它受到成千上萬基因的精密調控,一旦出現錯誤,一步不順,可能就會掉入不孕不育的懸崖,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大家都在嘗試找這個密道,但一直沒有找到這個密道,所以說,時間長了之後,很多科學家就開始懷疑,可能根本就沒有這條密道。
如果說好聽一點,這可能是一條密道,如果說得不好聽,這可能就是一個坑,已經坑了很多科學家。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現在我們對無融合生殖也依然缺乏了解。但是對有性生殖,我們相對了解比較多一點。
我們生活在大千世界裡,有各種植物、動物,比如小麥、水稻、玉米、高粱、大豆,動物的話也很多,蒼蠅、蚊子、豬、牛、羊、雞、鴨、鵝。
也包括我們人類,看起來差別很大,但是到了有性生殖的環節,應該說是眾生平等,它們都非常相似,我把它簡單地概括為「聚、散、離、合」。
要經歷「聚、散、離、合」四個環節,經過這四個環節之後,來自父親和母親的基因會發生交流,最後產生的受精卵,或者下一代,都跟父親、母親是不一樣的。
同時,不同個體之間,就是兄弟姐妹之間,也會長得不一樣。
從有性生殖到無融合生殖
因為這些環節對有性生殖都太重要了,所以「聚、散、離、合」任何一個環節出了錯誤,都可能導致不孕不育現象的發生。
而且這種不孕不育是雄性和雌性共同不孕不育。
我在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程祝寬實驗室學習工作期間,主要就是找雄性跟雌性共同不孕不育的水稻。
然後解剖它們的結構,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它們,最後找到控制的相關基因。
這些工作在大家看來,可能是很沒有意義也很枯燥的工作。
但是通過這些工作,我們漸漸對有性生殖的過程,特別是「聚、散、離、合」的每一個過程,有了一步一步的了解。
在做了這些工作之後,我們就想,有沒有可能對有性生殖的「聚、散、離、合」同步進行突變,或者叫失活,它有沒有可能從有性生殖走到無融合生殖的彼岸。
想到不如做到,我們就開始去嘗試。
首先,這是一個正常的雜交稻在成熟,我們可以看到,它上面會結金黃色的種子,我們第一步對於「聚」的環節進行了突變,或者叫去除。
去除「聚」的環節之後,材料雖然也能夠正常生長,但是它結實的時候,我們發現,上面一粒種子也沒有,我們進一步把「聚、散」同時去掉。
我們發現,「聚、散」同時去除的材料依然沒有種子,這也和我們的預期是非常相符的。
但是,當我們把「聚、散、離」三個步驟同時去除之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我們發現,在正常生長的時候,這個水稻和正常的水稻不僅小時候長得一樣,它成熟的時候,也長得一模一樣。
這非常的意外,當時我們也不敢相信,仔細地確認之後,發現確實是這個情況,「聚、散、離」確實已經去掉了。
所以,我們下一步把種子全部種下去,看下一代會發生什麼情況,看它能不能穩定地遺傳。
我們把下一代種下去之後,發現它也能夠正常生長,但是就看它小時候有點不太對勁,在長大之後,我們就發現它最後結的種子很少。
把它再往下種一代,我們發現,下一代基本上就長不起來,它很小的時候就夭折了。
我們對這些材料進行觀察,發現正常的材料裡面都會有一個父親、一個母親的基因,但是到第二代的時候,父親的基因會變成兩套,母親的基因也變成兩套。
再到第三代的時候,爸爸的基因就有四套,媽媽的基因變成四套。就好像一輛車只有油門,沒有剎車,它會不停地加速,最後的結果就是車毀人亡。
因為是「聚、散、離、合」,我們去掉「聚、散、離」,現在就是最後一步,還差一個「合」,就是我們一輛車還需要油門,還需要一個剎車。
我們想找這樣的剎車,我們就找這樣的基因,進行單獨去除,找了不同材料。
正常情況下,都有不孕不育現象的發生,但是有一組材料,它能夠結種子了。紅色標的地方可以看到能夠結種子,種子數量不是很多,但是非常珍貴。
我們把它種下去之後看一看,到了第二代的時候,它小時候就表現得比別人矮,穗子也很小,最後它這個穗子也是完全不孕不育的,再往後就也不能走了。
我們檢測之後,第一代也是兩套,父母兩套,到第二代的時候,它裡面只有一套,要麼來自父親母親的,父親母親只有一半嘛,會減半。
它只知道做減法,就像剎車一樣,只知道踩住剎車,最後就停下來,無路可走了。
既然「聚、散、離」可以做成,「合」也可以。
假如「聚、散、離、合」聚到一起,同時去除會發生什麼情況?
想到這裡,我們開始去試,非常忐忑,我們最擔心它是不孕不育。
但是也很幸運,我們發現它能夠結實,種子也不是很多,紅色標記標的地方,就發現「聚、散、離、合」同時去除,油門剎車聚在一起的時候,這輛車還能結種子。
我們把這個非常珍貴的種子種下去,不停地觀察,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現在已經到了第五代、第六代,發現它都能夠結出種子。
雖然種子都不是很多,但是它能夠穩定遺傳下去。
對它的基因進行檢測,裡面父親、母親的基因都各有一套,說明它也維持了穩定,說明油門跟剎車聚在一起,確實能實現一輛車的平穩行使。
在我們的工作發表之後,袁隆平先生第一時間對我們的工作進行了點評。
第二天,他仍然覺得有點難以置信,趕緊聯繫我們,希望儘快當面交流,了解一下這個工作的細節。
當年我們的工作也只是證明了在有性生殖和無融合生殖之間,確實存在一條密道,但是這條密道當時還有一些問題。
我們剛開始十個人出發,最後有九個掉下,只有一個安全到達了彼岸。
所以,我們將來將圍繞這個方向繼續不斷地研究和探索,希望把這條鋼索建成一個鋼橋,將來是十個種子都能夠都能安全地過去。
因為雜交不能自留種的問題,現在雜種優勢利用很有限,實際利用可能不到千分之一。
所以我們希望我們這個萬一做成功之後,將來不僅僅在水稻當中,希望在更多的作物當中,比如小麥、玉米、大豆,還有西紅柿,各種作物,只要存在雜種優勢,希望都能夠應用起來。
我們希望達到的終極目標是雜種優勢代代相傳。
最後我想用一粒正在黑暗中發芽的種子作為結尾,前方的路可能依舊困難重重,可是我想說,有種子就有希望。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獲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