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種優勢與雜交育種

2021-01-20 生物銘師堂

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它是指基因型不同的親本個體相互雜交產生的雜種第一代,在生長勢、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產量和品質等一種或多種性狀上優於兩個親本的現象。雜種優勢具有以下特點:雜種優勢不是某一兩個性狀單獨表現突出,而是許多性狀綜合表現突出;雜種優勢的大小,取決於雙親的遺傳差異和互補程度;親本基因型的純合程度不同,雜種優勢的強弱也不同;雜種優勢在F1代表現最明顯,F2代以後逐漸減弱。所以不能在生產上留種,每年必須專設親本繁殖區和生產用種基地。雜種優勢在性狀上表現為不同類型,如營養體發育較旺的營養型、生殖器官發育較旺的生殖型和對外界不良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的適應型。育種實踐上,人們常利用雜種優勢獲得較好的經濟性狀。

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用馬和驢交配而獲得體力強大、耐力好的雜種──騾,首創了利用雜種優勢的先例。雜種優勢在植物中更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為什麼雜交種F1會有優勢呢?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人們從多個方面對其機理進行了研究。有兩種解釋。

大致可歸納為顯性和超顯性兩種假說。

◆顯性假說

早期以A.V.布魯斯和D.F.瓊斯等人為代表。他們認為多數顯性基因有利於個體的生長和發育,相對的隱性基因不利於生長和發育。雜合個體進行自交或近交就會增加子代純合體出現的機會,暴露出隱性基因所代表的有害性狀,因而造成自交衰退。如果選用這些不同的自交後代純系(自交系),來進行雜交,那麼由一個親本帶入子代雜合體中的某些隱性基因會被另一親本的顯性等位基因所遮蓋,從而增進了雜合子代的生長勢。由於雜種優勢涉及許多基因,而有害的隱性基因和有利的顯性基因難免相連鎖,所以要把為數較多的有利基因全部以純合狀態集中到一個自交後代個體中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因而不可能獲得一個同雜種生長勢一樣強的自交系。在雜交子一代中則幾乎全部的有害基因的作用都為其有利基因所遮蓋,因而出現雜種優勢。顯性假說所解釋的這種有害隱性突變基因被顯性基因遮蓋所表現的雜種優勢叫突變性雜種優勢,這是異體交配生物群體賴以抵消有害突變壓力的一種保護性措施。

    野生型基因一般是顯性的,顯性基因多編碼具有生物學活性的蛋白質,突變基因一般是隱性的,隱性基因多編碼失去或降低活性的蛋白質。因此雜合體AaBb的生活力高於純合體AAbb或aaBB。這便是顯性假說所說的雜種優勢的生化基礎。

◆超顯性假說

首先由G.H.沙爾於1911年提出,認為雜種優勢是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結合後產生的一種刺激發育的效應。後來E.M.伊斯特於1918年認為某些座位上的不同的等位基因(比如 A1和A2)在雜合體(A1A2)中發生的互作有刺激生長的功能,因此雜合體比兩種親本純合體(A1A1及A2A2)顯示出更大的生長優勢,優勢增長的程度與等位基因間的雜合程度有密切關係。依照超顯性假說,雜合體A1A2、A1A3、A2A3等始終具有較高的適應性,因此A1、A2、A3、…等基因可以一定的頻率保存於這個群體之中,成為一種平衡的多型性而使群體蘊藏著最大的適應能力。這樣的雜種優勢可以叫做平衡性雜種優勢。

超顯性假說所說的雜種優勢的生化基礎至少有兩種可能情況:

①兩個等位基因各自編碼一種蛋白質,這兩種蛋白質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比各自獨立存在更有利於個體的生存。例如人類的鐮刀形血紅蛋白雜合體(HbA/HbS)的紅細胞中同時存在著兩種血紅蛋白:成人血紅蛋白(HbA)和鐮刀形細胞血紅蛋白(HbS)。雜合體既不是貧血症患者,又較不易為瘧原蟲感染,因而在瘧疾流行的地區更有利於生存。

②兩個雜合等位基因所編碼的多肽結合成為活力高於相同亞基所形成的蛋白質。等位基因的這一相互作用形式至少曾經在粗糙脈孢菌的穀氨酸脫氫酶基因中發現。

    雜交育種通常是指把不同遺傳類型的動物或植物進行交配,使優良性狀結合於雜種後代中,通過培育和選擇,創造出新品種的方法。它是動植物育種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在雜交育種中應用最為普遍的是品種間雜交(兩個或多個品種間的雜交),其次是遠緣雜交(種間以上的雜交)。

 生產上,常常把用雜交方法培育優良品種或利用雜種優勢都稱為雜交育種,事實上,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雜交育種過程就是要在雜交後代眾多類型中選留符合育種目標的個體進一步培育,直至獲得優良性狀穩定的新品種。雜交育種不僅要求性狀整齊,而且要求培育的品種在遺傳上比較穩定。品種一旦育成,其優良性狀即可相對穩定地遺傳下去。每年直接從生產田或種子田內植株上收穫種子。雜種優勢則主要是利用雜種F1代的優良性狀,而並不要求遺傳上的穩定。作物育種上就常常在尋找某種雜交組合,通過年年配製F1代雜交種用於生產的辦法,取得經濟性狀,而並不要求其後代還能夠保持遺傳上的穩定性。

【例】為了提高玉米的產量,在農業生產中玉米使用的都是雜交種,雜交玉米的性狀不能穩定遺傳,因此農民每年都需要購買玉米雜交種。現有長果穗(A)白粒(b)和短果穗(a)黃粒(B)兩個玉米雜合子品種,為了達到長期培育長果穗黃粒(AaBb)雜交種玉米的目的,請你以遺傳圖解並簡要說明的形式,設計出你的育種方案。

【答案】要長期培育雜交種AaBb,必須得到AABB×aabb,或AAbb×aaBB,依題意遺傳圖解是:


相關焦點

  • 植物雜種優勢的研究進展
    ,從中提出了不同的論斷和觀點,比如,作物育種時利用雜交種,「雜交有利,自交有害」等,並以不同的詞「Hybrid   vigor」(Mendel,   1865)或「Heterosis」(Shull,1908)對所觀察到的雜種優勢現象加以定義。
  • 雜種優勢在提高玉米產量中的作用
    隨著精心選育和繁殖雜交品種,大面積利用作物雜種優勢已有 80 多年的歷史。我們先看一組數據:雜種優勢究竟在提高玉米雜交種產量的過程中起了多大的作用?是起了100%的作用,還是一部分,還是一點作用也沒有?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按時間順序對自交系與其單交種進行比較。如果雜種優勢隨著時間而增強,那麼單交種的產量就會比親本平均值持續增加。
  • 案例分享 | 遺傳群體之雜種優勢
    研究發現雜種優勢與基因網絡系統、基因表達調控、基因組甲基化、組蛋白乙酷化去乙酷化、非編碼RNA相關。遺傳層面目前解析雜種優勢遺傳機理的主要有顯性假說,超顯性假說和上位性假說。顯性假說早在1910年被提出,它認為雜種中顯性基因型組合抵消了來自隱性親本不利基因的影響,使得出現雜種優勢。
  • 說好的生殖隔離,雜種是怎麼產生的?雜交鮑存在哪些利與弊?
    ●&nbsp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雜交」在遺傳學上,只要是一對基因不同的兩個個體進行交配的過程,就稱為雜交(hybridization),由雜交產生的子代個體稱為雜種(hybrid)。也就是將同一物種內的生物相交配的情況也考慮了進去。但在育種和生產實踐中,雜交一般是指遺傳類型不同的生物體之間相互交配或結合而產生雜種的過程。
  • 農作物雜種優勢的遺傳機制假說和評價
    在1865年孟德爾做豌豆雜交實驗發現遺傳定律時候,同時也發現了雜交的豌豆比親本長得要快,產量要高。但是孟德爾遺傳定律卻無法解釋連續變異現象,因為雜種優勢並不是單基因遺傳模式。雜種優勢一詞雖然最先由沙爾(Shull)於1908年提出。
  • 【CGM88期在線沙龍預告】從歷史演化角度分析水稻雜種優勢構建的遺傳機制
    雜交水稻貢獻我國約58%水稻總產,因此了解雜交水稻雜種優勢形成遺傳規律將有助於提高雜交水稻單產,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通過基因組分析雖已定位到大量雜交水稻雜種優勢QTLs,然而,育種家如何利用水稻種質培育雜交水稻,目前尚不清楚。
  • 如何利用遺傳圖譜研究雜種優勢?
    研究背景雜種優勢,是雜合體在一種或多種性狀上優於兩個親本的現象。雜交種的優良表現體現在多個重要農藝性狀中,如抗逆、育性、生物量和產量等。同一個基因型,或不同基因型組合的多種性狀,雜種優勢程度不同。雜種優勢被廣泛利用於商業植物育種計劃中,但其遺傳機理並未得到徹底和統一的解釋,仍然存在爭議。
  • 研究揭示RdDM介導的DNA甲基化與雜種優勢無關
    RdDM路徑突變後不能顯著改變雜種優勢的表現。該研究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為研究材料,發現了RdDM 路徑在F1雜交一代的DNA 甲基化相互作用中起到關鍵作用,並首次明晰該途徑所產生的DNA甲基化並不是調控雜種優勢形成的主要表觀遺傳因子。 雜種優勢是一種普遍而重要的生物學現象,指遺傳結構不同的兩個群體雜交所產生的子代在生長勢、生活力、繁殖力、適應性以及產量、品質等性狀方面超過雙親的現象,已被廣泛應用到作物育種中。
  • 揭秘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前世今生
    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表示,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兼具配組自由度高和育性穩定的優點,將成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發展方向。  從1973年到現在,雜交水稻技術已經經歷了三次變革,也為解決世界飢餓問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第三代雜交水稻究竟運用了哪些科學技術?和前兩代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
  • 淺談魚類(生物工程鯽)的三倍體誘導雜交育種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自孟德爾1865發表《植物雜交試驗》和他的遺傳定律得到公認以後,100多年來選種、有性雜交就成了動植物遺傳育種的基本手段。例如:種內品種之間雜交產生的豐鯉、芙蓉鯉,不同屬間的遠緣雜交產生的湘鯽等,都表現出了明顯的雜種優勢,並在生產上得到了應用,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 The Plant Journal: 南京農大園藝學院在不結球白菜雜種優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雜種優勢是自然界中一種普遍的生物學現象。不結球白菜是中國廣泛種植的葉菜類蔬菜,因其F1代雜交種具有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等特點,深受育種家及種子公司的喜愛。前期很多研究表明植物的雜種優勢與雜交後代顯著的光合優勢密切相關,但其光合優勢增強的分子機理尚不清楚。
  • 養蜂人解答疑惑:雜交種群有什麼好處,雜交蜜蜂有幾種形式
    論蜂王的重要性,論雄峰培育的重要性,論抗病育種技術……話不多說,我們一期一期來慢慢闡述這些重要性,本次瘋狂養蜂人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雜交種群的形式。雜交種群的經濟狀態主要是通過蜂王跟工蜂來實現。在單雜交群中,僅工蜂表現雜交的優勢;三交種和雙交種群,其親本蜂王和子代工蜂均能表現雜種優勢。而種性過於混雜會產生雜種形狀的分離和退化,大多會從下一代中表現出來。選擇保留雜種的後,必須建立在對雜種蜂群的經濟性能上面考察、鑑定和評估的基礎上,包括形態和生物學、生產指標上等。等到蜜蜂蜂種性狀得到穩定之後,再增加種群的數量,推廣優良的品種,擴大飼養的範圍。
  • 花卉育種途徑多
    有性雜交途徑     有性雜交是獲得花卉新品種的主要方法和有效途徑。此途徑*成功的例子首推雜種香水月季的育成。19世紀60年代以雜種長春月季(Rosa Hybrid Perpetual)與香水月季(Tea Rosa)雜交育成了雜種香水月季系(Rosa Hybrid Tea,H.T.)。 它綜合了多個親本的優點,具有長勢旺、花輪大、又能四季開花等特性。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是世界作物科學與技術的重大突破,豐富了作物雜種優勢理論和種子繁育學內容,促進了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不僅為其他作物雜種優勢的利用提供了新方法,而且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 袁隆平/袁定陽等人《自然通訊》揭示強優勢雜交水稻親本遺傳差異
    9月2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定陽團隊、袁隆平院士組和與華智生物李東等人合作題為「Resequencing of 1,143 indica
  •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該項目經過20多年的攻關,建立了光溫敏不育系的兩系法雜種優勢有效利用的新途徑,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的土要限制因素,使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進入一個新階段,在7個方面取得了創新與突破。 1、建立了完善的雜交水稻育種體系,提出了育種方法從三系法→兩系法→一系法,優勢水平從品種間→亞種間→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雜交水稻育種戰略;闡明了育性轉換與光溫變化的關係;探明了不育系溫敏感時期和敏感部位的不育系光溫作用機制。 2、提出了不育起點溫度低於23.5℃的實用光溫敏不育系關鍵技術指標選育理論,研創了不育起點溫度低於23.5℃的實用光溫敏不育系選育與鑑定技術。
  • 科學網—雜交小麥「一步到位」
    先正達集團供圖 ■本報記者 張晴丹 雜交水稻的成功種植讓國人擺脫飢餓困境,對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有著重要意義。玉米的雜交育種技術研發也非常成功。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其六倍體複雜性所限,卻在雜交育種上停滯不前。多年來,世界育種家們都在尋求突破,但這條路走得異常困難。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是世界作物科學與技術的重大突破,豐富了作物雜種優勢理論和種子繁育學內容,促進了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不僅為其他作物雜種優勢的利用提供了新方法,而且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我國的水稻育種經歷了矮化育種、雜種優勢利用和綠色超級稻培育3次飛躍,其間伴隨矮化育種(第一次綠色革命)、三系雜交稻培育、二系雜交稻培育、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理想株型育種和綠色超級稻培育等6個重要歷程。育種目標從唯產量是舉到高抗、優質和高產並重,育種理念從高產優質逐步提升為「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一年之內連獲兩項國際農業類最高獎項,其輝煌的背後,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高度認可和讚譽。世界糧食獎基金會讚揚他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水稻的雜種優勢並加以應用而獲得成功。他為促使中國由糧食短缺不足轉變為糧食充足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研究的雜交水稻以20%的增產幅度在中國得到迅速推廣,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數千萬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