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遺傳圖譜研究雜種優勢?

2021-01-20 百邁客生物


1. 研究背景


雜種優勢,是雜合體在一種或多種性狀上優於兩個親本的現象。雜交種的優良表現體現在多個重要農藝性狀中,如抗逆、育性、生物量和產量等。同一個基因型,或不同基因型組合的多種性狀,雜種優勢程度不同。雜種優勢被廣泛利用於商業植物育種計劃中,但其遺傳機理並未得到徹底和統一的解釋,仍然存在爭議。一百多年來,遺傳和育種學家們不遺餘力的研究雜種優勢的形成機理,並嘗試構建各種遺傳模型用於解釋雜種優勢現象。基於單個遺傳位點不考慮上位性理論,並結合隱性產生不利影響的假定,產生了兩個重要的雜種優勢機理假說,包括顯性假說和超顯性假說。顯性假說認為來自於一個親本的不利等位基因被來自另一個親本的有利等位基因掩蓋而產生雜種優勢現象,超顯性假說認為雜合位點本身比純合位點表現優良,因此,基因型的雜合程度與雜種優勢表現成正比。另外,還有一個假說,即上位性假說,它認為非等位基因間正向的互作效應也會引起雜種優勢現象。

分子標記的發展和飽和連鎖圖譜的構建為解析雜種優勢遺傳基礎提供了新的工具。兩個主要的新方法應運而生:1.利用分子標記的信息,探索雜種優勢與親本遺傳多樣性的關係;2.對雜種優勢QTL進行定位,以此挖掘出控制雜種優勢的基因。利用分子標記信息進行QTL作圖,挖掘控制雜種優勢的數量性狀位點,是研究雜種優勢機理的常用方法。但是,以往的低密度分子標記並不足以檢測控制複雜性狀的多個連鎖基因。因此,需要將標記的密度提高到覆蓋全基因組,且涉及到群體內所有可能出現的重組事件,比如利用高通量測序的策略,這樣,才有可能在一個雜交種中將其表現的雜種優勢現象解釋清楚。

永久F2群體可以提供可用於重複試驗的基因型相同的種子,構建過程中也含有豐富的重組信息,適合對雜種優勢的遺傳機理進行剖析。


2.研究方法和預期結果:

2.1表型數據的處理

利用方差分析計算各性狀的環境方差、重複方差(有試驗重複)、遺傳方法、基因型與環境互作方差、誤差方差和遺傳力,並估計哥哥變量的遺傳效應。方差分析的線性模型為:


μ,e,r,g,ge,ε 分別為群體均值,環境效應,重複效應,基因型效應,基因型與環境互作效應,誤差效應。環境和重複設為固定效應,基因型以及基因型與環境互作設為隨機效應。上述模型得到的基因型估計值作為矯正表型值,在以後的分析中代替表型值,以期望得到更加準確的預測結果。


2.2遺傳圖譜的構建

2.2.1 高密度圖譜的構建

依據測序(最好是重測序)開發的SNP及InDel標記,由於重測序上圖的SNP個數大於重組事件數,因此將沒有發生重組的SNP位點聚成一個單元,每個單元稱為一個Bin。以Bin為標記進行遺傳圖譜構建。如下圖所示:


 

2.2.2永久F2群體圖譜構建:

永久F2群體的標記基因型由RIL群體的標記基因型根據組配方式推知,構建永久F2群體的高密度遺傳圖譜。


2.3 RIL群體和永久F2群體自身表型QTL定位

在RIL群體和永久F2群體中進行性狀的QTL定位以及效應估計。利用IciMapping V4.0檢測加性(顯性)QTL,同時檢測二維互作位點的上位性。QTL加性效應有基因型顯性純合位點和隱性純合位點間的平均表型值間的差異決定,顯性效應是由基因型純合位點和雜合位點間平均表型值間的差異決定的。QTL作圖所用方法是表型對標記變量的逐步回歸法,表型數據為上述線性模型計算得到的矯正表型值。


2.3.1 RIL群體的QTL定位

利用完備區間作圖法,以RIL群體的性狀為表型數據進行QTL定位和效應估計,得到的結果如下表:

Traits

Chromosome

Distance(cM)

Marker

LOD

PVE(%)

ADD

yield

1

10

bin1

4

11

-0.11

height

2

20

bin2

5

15

0.11

 

2.3.2 永久F2群體的QTL定位

永久F2群體可以檢測到顯性QTL,同時也能對QTL的加性效應和顯性效應進行估計。同樣利用完備區間作圖法,進行永久F2群體的QTL定位,結果如下表所示:

Traits

Chromosome

Distance(cM)

Marker

LOD

PVE(%)

ADD

DOM

yield

3

20

bin3

3

10

0.12

0.03

height

4

30

bin4

4

11

-0.11

-0.05

 

2.3.3 永久F2群體的上位性QTL定位

由於上位性對性狀的雜種優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樣利用遺傳圖譜和完備區間作圖中的上位性作圖法,對相關性狀進行上位性QTL定位。定位到加性與加性互作(AA),加性與顯性互作(AD),顯性與加性互作(DA)以及顯性與顯性互作效應(DD)的QTL如下表所示:

 

Traits

Parameter

AA

AD

DA

DD

yield

Average LOD

3.3

4.5

5

6.4

Average PVE

5.1

6.2

3.3

4.8

height

Average LOD

30

4

3.9

5.6

Average PVE

6.1

6

5.5

5.9

 

2.4雜種優勢QTL定位

2.4.1 中親值以及QTL定位方法

永久F2群體中,F1個體的中親值是根據F1個體本身的表現與雙親性狀值計算出來的。中親值=F1表型值-親本中親值。計算每個F1對應的中親值,以中親值為表型進行QTL定位,其QTL的效應是雜合子與雙親表現均值的差異。由於雜種優勢QTL的特殊性,分別利用F2群體類型和RIL群體類型分別定位顯性QTL。所用軟體同上,在檢測顯性效應時同樣也檢測顯性和顯性互作QTL。


2.4.2 雜種優勢QTL定位結果

雜種優勢QTL是利用超中親優勢值作為表型值進行性狀遺傳位點檢測得到的,其遺傳效應不包括加性效應,全部由顯性效應決定。雜種優勢QTL定位結果如下表所示:

Traits

Chromosome

Distance(cM)

Marker

LOD

PVE(%)

DOM

yield

1

10

bin1

4

11

-0.11

height

2

20

bin2

5

15

0.11

 

2.5性狀QTL和雜種優勢QTL定位結果比較

將RIL,永久F2群體和中親值數據QTL定位結果進行比較,解析特定性狀的遺傳基礎與雜種優勢遺傳基礎,並揭示二者的關係。理論上,RIL群體中定位到的QTL完全是有加性效應決定的,而中親值數據組定位到的QTL完全是有顯性效應決定的,而永久F2群體既有加性效應,又有顯性效應,因此,永久F2群體,RIL群體和中親值存在共定位的QTL。具體性狀的結果如下圖所示:


註:黑色折線表示檢測位點的LOD值,紅色和藍色折線代表檢測位點加性和顯性效應值。

最後利用上述的比較結果綜合評價不同性狀的雜種優勢機理和遺傳基礎。


有問題歡迎留言與圖譜君展開熱烈的討論哦~~




長按識別指紋加關注

為您的科研保駕護航

 


相關焦點

  • 植物雜種優勢的研究進展
    因缺乏明確的理論指導,而制約著雜種優勢在生產實踐中的深入利用和挖掘,同時仍面臨著對雜種優勢現象如何加以區分、如何加以合理利用,如何正確認識和突破現有雜種優勢理論、以及產量、品質與抗性間的協調等問題(何光明和鄧興旺, 2016)。因此,研究和闡明雜種優勢形成的機理,特別是分子遺傳基礎,對於相關研究人員而言仍是任重而道遠。
  • 案例分享 | 遺傳群體之雜種優勢
    研究發現雜種優勢與基因網絡系統、基因表達調控、基因組甲基化、組蛋白乙酷化去乙酷化、非編碼RNA相關。遺傳層面目前解析雜種優勢遺傳機理的主要有顯性假說,超顯性假說和上位性假說。顯性假說早在1910年被提出,它認為雜種中顯性基因型組合抵消了來自隱性親本不利基因的影響,使得出現雜種優勢。
  • 農作物雜種優勢的遺傳機制假說和評價
    1877年,Darwin 觀察並測量了玉米等作物的雜種優勢現象後,提出了異花授粉有利、白花授粉有害的觀點。其後,許多學者對玉米做了一系列研究,終於導致玉米成為生產中大規模利用雜種優勢的第一個代表性作物。
  • 【CGM88期在線沙龍預告】從歷史演化角度分析水稻雜種優勢構建的遺傳機制
    雜交水稻貢獻我國約58%水稻總產,因此了解雜交水稻雜種優勢形成遺傳規律將有助於提高雜交水稻單產,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通過基因組分析雖已定位到大量雜交水稻雜種優勢QTLs,然而,育種家如何利用水稻種質培育雜交水稻,目前尚不清楚。
  • 雜種優勢與雜交育種
    它是指基因型不同的親本個體相互雜交產生的雜種第一代,在生長勢、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產量和品質等一種或多種性狀上優於兩個親本的現象。雜種優勢具有以下特點:雜種優勢不是某一兩個性狀單獨表現突出,而是許多性狀綜合表現突出;雜種優勢的大小,取決於雙親的遺傳差異和互補程度;親本基因型的純合程度不同,雜種優勢的強弱也不同;雜種優勢在F1代表現最明顯,F2代以後逐漸減弱。
  • 研究揭示RdDM介導的DNA甲基化與雜種優勢無關
    該研究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為研究材料,發現了RdDM 路徑在F1雜交一代的DNA 甲基化相互作用中起到關鍵作用,並首次明晰該途徑所產生的DNA甲基化並不是調控雜種優勢形成的主要表觀遺傳因子。 雜種優勢是一種普遍而重要的生物學現象,指遺傳結構不同的兩個群體雜交所產生的子代在生長勢、生活力、繁殖力、適應性以及產量、品質等性狀方面超過雙親的現象,已被廣泛應用到作物育種中。
  • 中國農大王向峰和張子丁團隊利用雜交蛋白互作組來預測上位性效應在水稻雜種優勢中的作用
    雙親基因組上的遺傳變異能夠產生等位基因互作(上位性),這是雜種優勢產生的重要機制,而蛋白互作是重要的方式。
  • 雜種優勢在提高玉米產量中的作用
    隨著精心選育和繁殖雜交品種,大面積利用作物雜種優勢已有 80 多年的歷史。我們先看一組數據:雜種優勢究竟在提高玉米雜交種產量的過程中起了多大的作用?是起了100%的作用,還是一部分,還是一點作用也沒有?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按時間順序對自交系與其單交種進行比較。如果雜種優勢隨著時間而增強,那麼單交種的產量就會比親本平均值持續增加。
  • 973計劃「農業動物遺傳育種與克隆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項目通過...
    日前, 973計劃「農業動物遺傳育種與克隆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項目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該項目對農業動物重要經濟性狀的功能基因組、家畜「超高產」育種和雜種優勢機理以及動物克隆的分子基礎開展了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項目收集了我國主要農業動物品種的DNA樣品,對遺傳資源進行了分子評估,初步探明了主要家養動物的起源、馴化和進化路線,對農業動物遺傳多樣性及其起源、馴化做了原創性的闡述,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 科學網—我國科研人員成功構建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該成果為研究人員全面探究穀子的遺傳機制提供了基於基因組水平的新的研究思路,為揭示穀子抗旱節水、豐產、耐瘠和光合作用效率等生理機制的研究奠定了數據基礎,並為高產優質、抗逆穀子新品種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5月14該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生物技術》 上在線發表。
  • 遺傳圖譜構建及QTL定位的基礎知識點
    對QTL的定位必須使用遺傳標記,通過尋找遺傳標記和感興趣的數量性狀之間的聯繫,將一個或多個QTL定位到位於同一染色體的遺傳標記旁,換句話說,標記和QTL是連鎖的。某一物種的連鎖圖譜,顯示所知的遺傳標記的相對位置,而不是在每條染色體上特殊的物理位置。影響數量性狀的多個微效基因的基因型值的累加,也稱性狀的育種值,是性狀表型值的主要成分。
  • BMC Genomics :蓮遺傳連鎖圖譜研究取得進展
    遺傳連鎖圖譜是研究植物基因組結構、進化的有力工具,是基因定位、克隆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的重要基礎。但作為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且素有「活化石」之稱的蓮,其基因組學研究卻明顯滯後。因此,構建蓮遺傳連鎖圖譜有助於蓮基因組學研究的快速發展,為蓮重要經濟性狀的分離和克隆提供依據,從而有利於進一步探索和充分利用蓮的觀賞、食用和藥用價值。
  • 袁隆平/袁定陽等人《自然通訊》揭示強優勢雜交水稻親本遺傳差異
    該研究對雜交水稻育種中的1,143份秈型親本材料進行重測序,揭示了三系和兩系強優勢雜交稻組合具有不同的雜種優勢控制基因位點。該研究為發現雜種優勢位點提供了新方法。該研究首先通過整合群體結構分析和系統發育樹分析,發現三系強優勢組合主要是在秈稻I亞群與秈稻II亞群之間進行組合,而兩系的強優勢組合主要是在秈稻II亞群內進行組合,並且三系強優勢組合的線粒體遺傳距離顯著大於所有可能的組合和兩系強優勢組合,從分子遺傳學的角度證實了三系雜交稻親本線粒體基因組差異的重要性。
  • 說好的生殖隔離,雜種是怎麼產生的?雜交鮑存在哪些利與弊?
    ●&nbsp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雜交」在遺傳學上,只要是一對基因不同的兩個個體進行交配的過程,就稱為雜交(hybridization),由雜交產生的子代個體稱為雜種(hybrid)。也就是將同一物種內的生物相交配的情況也考慮了進去。但在育種和生產實踐中,雜交一般是指遺傳類型不同的生物體之間相互交配或結合而產生雜種的過程。
  • 科學家繪製出最詳細遺傳圖譜
    由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組完成了世界上最詳細的遺傳圖譜,這張遺傳圖譜精確地繪製了來自母本卵子和父本精子中的遺傳物質的位置。
  • The Plant Journal: 南京農大園藝學院在不結球白菜雜種優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雜種優勢是自然界中一種普遍的生物學現象。不結球白菜是中國廣泛種植的葉菜類蔬菜,因其F1代雜交種具有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等特點,深受育種家及種子公司的喜愛。前期很多研究表明植物的雜種優勢與雜交後代顯著的光合優勢密切相關,但其光合優勢增強的分子機理尚不清楚。
  • "千人基因組計劃"鎖定高精度遺傳變異圖譜
    Craig Venter的個人基因組圖譜、以及『炎黃一號』第一個中國人基因組圖譜先後完成。這些工作都為開展千人基因組計劃奠定了基礎。」  目標:一張高精度遺傳變異圖  目前的人類遺傳變異數據,如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HapMap),已被證實對人類遺傳研究很有價值。
  • 雜種優勢利用的幾個問題
    利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純種蜜蜂,經過有性雜交,使後代具有超過雙親的優良性狀供生產利用, 以獲得高產優質的產品 。70年代以來, 我國大量引進 國外優良純種蜜蜂 雜交優勢得到了廣泛應用, 獲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 。但有一些問題必須引起重視。一、在雜交優勢應用時必須防止對純種的輕視。應認識到 沒有 優 良的純種, 就沒法獲得所需要的雜交優勢。
  • 袁隆平/袁定陽等人揭示強優勢雜交水稻親本遺傳差異
    該研究對雜交水稻育種中的1,143份秈型親本材料進行重測序,揭示了三系和兩系強優勢雜交稻組合具有不同的雜種優勢控制基因位點。該研究為發現雜種優勢位點提供了新方法。該研究首先通過整合群體結構分析和系統發育樹分析,發現三系強優勢組合主要是在秈稻I亞群與秈稻II亞群之間進行組合,而兩系的強優勢組合主要是在秈稻II亞群內進行組合,並且三系強優勢組合的線粒體遺傳距離顯著大於所有可能的組合和兩系強優勢組合
  • 【科普】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分析
    遺傳多樣性評價、分子身份證和新基因挖掘是種質資源利用的3大內容。遺傳多樣性指的是群體的複雜程度,遺傳多樣性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形態學標記、同工酶標記和DNA分子標記。目前最流行的方法是DNA分子標記的方法,分子標記的發展從最初的AFLP、RFLP、RAPD和SSR標記,過渡到更高通量、二等位和共顯性的SNP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