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基因組計劃"鎖定高精度遺傳變異圖譜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由中國、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協作組日前在深圳、倫敦和華盛頓同時宣布啟動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該計劃最終將得到一張精度很高而且覆蓋整個人類基因組的遺傳變異圖譜,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快地精確鎖定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點。作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延續和發展,千人基因組計劃將成為基因組科學研究向臨床醫學邁進的重要轉折點。

  初衷:認識不同人群間的差異

  「任何兩個人在基因水平上99%以上是一樣的,只有小部分的基因組序列因人而異。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我們了解人與人之間對疾病的易感性、對藥物和環境因素的反應性的不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葉葭博士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採訪時說。

  近年來,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某些疾病的發病率在種族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如高血壓發病率在白種人中為5%~7%,而在黑人中可高達20%~30%,黃種人最低。我國不同民族間高血壓的發病率也存在很大差異。

  但這種差異究竟從何而來?研究發現,不同人的基因組至少有99.99%的鹼基對是相同的,只存在不到0.01%的差異。但這一被稱為「單核苷酸多態性」的DNA鏈上單一鹼基對的變化,不僅決定了人們是否易患某些疾病,也決定了不同種族之間在身高、膚色和體型等方面的差異。而目前科學家對其中的關係還知之甚少。

  2003年4月14日,由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德國與中國6國科學家參與、被譽為「生命科學登月計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了由30億個鹼基對組成的人類基因組DNA關鍵序列圖的測序工作。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國屏研究員介紹說,已經完成的人類基因組圖譜(序列)來自不同人種的5個個體,是一個參考圖譜。為了在健康和醫療上應用,科學界必須認識不同類型人群之間在序列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與健康和疾病的相互關係,直到最後理解這些差異到表型的作用機理。

  葉葭感慨地說:「2007年,測序技術獲得了很大突破,測序能力成百倍提高,測序成本成百倍下降。DNA之父James Watson、基因組學先鋒J. Craig Venter的個人基因組圖譜、以及『炎黃一號』第一個中國人基因組圖譜先後完成。這些工作都為開展千人基因組計劃奠定了基礎。」

  目標:一張高精度遺傳變異圖

  目前的人類遺傳變異數據,如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HapMap),已被證實對人類遺傳研究很有價值。運用單體型圖和相關數據,科學家已經發現了100多個與人類常見疾病相關的基因組區域。然而,由於現有的圖譜還不夠精細,研究者經常還需要通過既昂貴又費時的DNA測序來進一步精確地找到致病基因及其變異。通過千人基因組計劃繪就的新圖譜,將能讓研究者更快地鎖定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點,從而能夠使用這些遺傳信息更快地開發出常見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的新策略。

  「該計劃的目標是最後得到一張精度很高而且幾乎覆蓋全人類的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以提供人類遺傳變異的基礎信息,用於研究人類各種特定的疾病。」葉葭說。

  所謂千人基因組計劃並不只測序1000個人的基因組,而是要測序1000個人以上的基因組。首先是對其個人基因組圖譜進行測序,對整個基因組情況有所了解,然後進行數量較多的個人基因組的比較分析。據葉葭介紹,千人基因組計劃的第一階段將耗時約一年,進行3項先導實驗項目,這些項目的結果將用於決定如何高效且低成本地繪製這張人類遺傳差異圖譜。

  第一項先導實驗項目將包括兩個核心家庭(雙親與一個成年子女)的全基因組深度測序,每個基因組的平均測序深度為20倍,即反覆測定20次。這6個個體所產生的全面詳盡的數據集,有助於確定這一計劃如何使用新的測序平臺識別遺傳變異。這既是個人基因組圖譜方法上的一種探索,也將作為整個計劃中其他項目進行比較的基礎。

  第二項先導實驗項目將對180個個體進行淺度測序,每個基因組的平均深度為兩倍。這將用於測試新測序技術的淺度測序數據用於檢測和定位序列變異的能力。

  第三項先導實驗項目將測定1000個人的1000個編碼區域(也叫外顯子)的序列,其目的是探索如何更好地得到約佔基因組2%的蛋白質編碼基因的更詳細的圖譜。

  千人基因組計劃的測序工作將由英國的Sanger研究所、中國的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以及包括Broad研究所、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基因組測序中心和貝勒醫學院人類基因組測序中心在內的美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大規模測序平臺共同承擔。

  葉葭說:「這是一項國際大合作的項目,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作為主要承擔單位之一,現有合作單位有生物信息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參與。」

  手段:高效低成本測序技術

  1990年,美國國會正式批准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耗時13年,耗資約30億美元,其間一共有6個國家的16所實驗室約1100多名生物學家和計算機專家參與了這一人類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科學研究工作。

  「千人基因組計劃這麼宏偉的工程在兩年前是不敢想像,現在能夠啟動歸功於測序技術、生物信息學和群體基因組學等學科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葉葭說。

  葉葭告訴記者,在「炎黃一號」的工作中克服了很多技術上的難題,同時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方法。例如,在完成「炎黃一號」基因組測序的時候,我國科學家就掌握並很好地應用了作為個人基因組圖譜基礎的下一代測序技術,同時建立了大量後續分析、拼接的方法,這些都為千人基因組計劃打下了良好基礎。

  雖然測序技術和成本在大幅度降低,但目前測序一套個人基因組圖譜還是件非常奢侈的事。2007年5月31日,諾貝爾獎獲得者、被譽為「DNA之父」的美國著名科學家詹姆斯·沃森成為世界首張個人版基因組圖譜的擁有者,但其成本也高達200萬美元。完成沃森DNA測序工作的美國454生命科學公司創始人和總裁喬納森·羅思伯格表示:「我們正在向著10000美元基因圖譜前進,很快就會降到1000美元。」千人基因組計劃將採用幾種新的高通量測序平臺,通過建立更高效、更低價的新測序技術,這一計劃的成本最終將有望降低至3000萬到5000萬美元,時間縮短至3年。

  葉葭也表示:「雖然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突破,但是測序一個人的基因組暫時還會在千萬元人民幣的成本上。希望在不遠的將來,隨著測序成本的不斷降低,工作速度的不斷提高,我們每個人都能得到自己的基因組圖譜,就像我們去醫院作檢查照X光一樣簡單。」

  在共同發起並參與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的同時,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還在中國國內啟動了「炎黃計劃」,以便在更大範圍內研究中國人群的遺傳變異,繪製高解析度的中國人遺傳變異圖譜。在發布了第一個中國人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炎黃一號」後,啟動了第二階段的「炎黃99」計劃,該研究將對99個中國人個體進行基因組測序及多態性比較。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參與千人基因組計劃所完成的中國人樣品的測序將作為「炎黃計劃」的一部分。(作者:陸琦 潘鋒)

相關焦點

  • 「千人基因組計劃」獲得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
    由中美英等國科研機構發起的大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千人基因組計劃」28日在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同時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了在基因研究技術手段上的收穫
  • 傳說中的千人基因組計劃
    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作為基因組科學的裡程碑,從研究初始就備受關注,現在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已免費對外開放,大家就更加關注一點:我們怎麼使用它?先給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官網(http://www.internationalgenome.org/home)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91引言 915.1 從人類起源到人類千人基因組計劃 915.2 千人基因組計劃的研究目的、內容、參與團隊和各自分工 925.3 千人基因組計劃的技術路線和重要研究成果 925.4 千人基因組計劃的應用價值與研究意義 965.4.1 基因型估算 975.4.2 稀有多態性位點 985.4.3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小麥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也是消費最多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供給了主糧。
  • Cell:構建出人類免疫細胞圖譜,可確定遺傳變異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對12000多個基因---大約佔這些細胞中所有活性基因的60%---而言,天然存在的遺傳變異與某些細胞類型中基因活性的顯著差異相關。Vijayanand說,「我們觀察到的效應大小是令人吃驚的。這不是一些微小變化。」基因組研究已將遺傳密碼中的數千個變異與人類疾病相關聯在一起。
  • Science:與SNP相媲美的另一遺傳變異指標——CNV
    2月9日Science公布題為Relative  Impact  of  Nucleotide  and  Copy  Number  Variation  on  Gene  Expression  Phenotypes的文章,一種新的檢測人類疾病相關基因的研究被發現。此報導首次在基因組範圍內,觀測了個體獨特的遺傳變異導致獨特的基因活動形態的機制。
  • 中日韓人種基因拷貝數變異圖譜出爐
    據韓聯社4月5日報導,韓國首爾大學基因醫學研究所徐廷瑄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宣稱,他們通過對30名中國人、韓國人和日本人的基因組研究,成功繪製出中日韓人種超高清基因拷貝數變異圖譜,並根據該圖譜發現,亞洲人獨有的基因拷貝數變異共有3500多個。
  • 華大基因幫丹麥人構建了基因組序列與變異圖譜
    ,華大基因、哥本哈根大學、奧胡斯大學和丹麥科技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共同完成了丹麥人泛基因組項目。中國網 圖丹麥人泛基因組項目起始於2012年初,旨在建立基於丹麥人的基因組序列與變異圖譜,為丹麥國家基因組二期項目作鋪墊。由丹麥政府、各院校、國家基金會與華大基因共同投資支持該項目的設立,並搭建起了以丹麥為中心、輻射歐洲的大型測序平臺。該平臺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緊鄰哥本哈根大學和丹麥國立醫院,歐洲華大基因總部也設立於此。
  • 人類基因組計劃
    其宗旨在於測定組成人類染色體(指單倍體)中所包含的30億個鹼基對組成的核苷酸序列,從而繪製人類基因組圖譜,並且辨識其載有的基因及其序列,達到破譯人類遺傳信息的最終目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在研究人類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策略、思想與技術,構成了生命科學領域新的學科——基因組學,可以用於研究微生物、植物及其他動物。
  • Nature:回顧人類基因組計劃的25年
    其中包括:對人類基因組中的序列差異進行分類的「千人基因組項目」(the 1000 Genomes Project);鑑定致癌突變的「癌症基因組圖譜項目」(Cancer Genome Atlas);以及,在其他技術中加入基因組測序技術,來研究微生物群落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 中國啟動十萬人基因組計劃:繪製國人精細基因組圖譜
    中國啟動十萬人基因組計劃:繪製國人精細基因組圖譜 今天(12月28日),我國啟動「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這是我國在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實施的首個重大國家計劃,也是目前世界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 中國腫瘤基因圖譜計劃暨胃癌課題啟動會在北京召開
    值此大會召開之際,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國家人類遺傳資源中心牽頭、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牽頭開展實施的中國腫瘤基因圖譜計劃胃癌子課題(以下簡稱「CGAC胃癌課題」)啟動會在北京香格裡拉酒店成功召開。
  • 比人類基因組計劃大370倍的項目是第一個成果
    一項大規模的測序任務,比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大370倍,已經在人體中製作了第一批表觀遺傳標記圖譜。基因組生物學 」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揭示,該地圖集將充當寶藏圖,指導研究人員了解從癌症到阿爾茨海默病的疾病的表觀遺傳原因。
  • 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尋找與常見疾病有關的罕見遺傳變異的...
    該方法有效地引入並整合了多組學功能注釋數據,有助於快速,有效,高通量地分析全基因組測序數據來發現疾病與罕見變異之間的關聯性,並可以廣泛地應用於分析多種類型的表型數據,加快精準預防,精準醫療和尋找新的藥物標靶的研究。 文章分析了3萬人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發現了可能和膽固醇和脂醯甘油的有關聯的新的罕見遺傳變異位點。
  • 科技名詞|人類基因組計劃
    2001年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其研究內容還包括創建計算機分析管理系統,檢驗相關的倫理、法律及社會問題,進而通過轉錄物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相關技術對基因表達譜、基因突變進行分析,可獲得與疾病相關基因的信息。
  • 遺傳圖譜構建及QTL定位的基礎知識點
    基因定位最有效且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構建遺傳連鎖圖譜進行基因定位,該方法對於數量性狀和質量性狀的基因定位都適用。
  • Science特刊從轉錄組角度專注於人體遺傳變異
    第8版GTEx的數據包括了更多的組織和個體,從而可以更準確地繪製推測的因果變異(causal variant),並確定基因表達中的細胞類型特異性差異。研究規模的擴大還提供了在基因組近端和遠端,將遺傳變異與基因表達聯繫起來的能力,因此順式效應(cis effect)和反式效應(trans effect)以及在基因表達中的人群和性別差異都可以被檢測出來。
  •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我的生命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際操作就從最初的十幾個實驗室開始,進而走向規模化。  於軍延續了Olson的物理圖譜製作原理,與來自計算機、物理和數學領域的幾位博士同事共同創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嚴謹、最精確、最系統的基因組物理圖譜製作方法—多酶完全水解物理圖譜,還將其用於規模化物理圖譜製作,並為基於克隆的DNA測序提供直接材料。
  • 於軍: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我的生命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際操作就從最初的十幾個實驗室開始,進而走向規模化。   於軍延續了Olson的物理圖譜製作原理,與來自計算機、物理和數學領域的幾位博士同事共同創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嚴謹、最精確、最系統的基因組物理圖譜製作方法—多酶完全水解物理圖譜,還將其用於規模化物理圖譜製作,並為基於克隆的DNA測序提供直接材料。
  • Cell子刊新成果:建立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高精度轉錄組圖譜
    8月30日,這一由中國團隊完成的新研究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上在線發表,他們首次從單細胞水平系統闡明了人類精子發生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轉變路徑,繪製了人類精子發生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解析了成年男性全部生殖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標記,並初步探索了將單細胞轉錄組技術用於人類非梗阻性無精症的研究和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