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尋找與常見疾病有關的罕見遺傳變異的...

2020-11-23 科學網
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尋找與常見疾病有關的罕見遺傳變異的檢驗方法

 

2020年8月24日, 《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在線發表了哈佛大學林希虹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個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的罕見變異檢驗方法STAAR(variant-Set Test for Association using Annotation infoRmation)。

該方法有效地引入並整合了多組學功能注釋數據,有助於快速,有效,高通量地分析全基因組測序數據來發現疾病與罕見變異之間的關聯性,並可以廣泛地應用於分析多種類型的表型數據,加快精準預防,精準醫療和尋找新的藥物標靶的研究。

文章分析了3萬人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發現了可能和膽固醇和脂醯甘油的有關聯的新的罕見遺傳變異位點。

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國家醫學院林希虹院士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厲希豪與博士後李子林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其他參與成員研究員周胡峰、博士後Sheila Gaynor,西南財經大學教授劉耀午,美國德州大學休斯敦健康科學中心助理教授陳漢,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助理教授Ryan Sun,也參與了該論文的部分工作,還有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NHLBI))的精準化醫學研究計劃(Trans-Omics Precision Medicine (TOPMed) Program)的許多成員。

在過去十幾年中,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廣泛用於解析複雜疾病與數量性狀的遺傳結構。GWAS 採用陣列技術在全基因組中對數百萬個位點進行基因分型,旨在找出與表型和疾病有關的基因或遺傳位點。

迄今為止,GWAS 已成功識別出數千種與疾病相關的常見變異.但是這些常見變異只能解釋疾病遺傳率中很小的比例,許多缺乏重要的已知生物功能。這對將這些發現用於臨床和新藥研發造成困難。

人類基因組中絕大部分的變異為罕見變異,而GWAS的一個局限性是只能對常見變異進行基因分型。

近年來,隨著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大幅下降, 越來越多的大規模全基因組和全外顯子組測序研究(whole genome sequencing/whole exome sequencing(WGS/WES))正在快速進展,以發現人類疾病和表型的遺傳構架,導致疾病的遺傳變異位點,和新的藥物標靶。

例如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的15萬人的精準化醫學研究計劃(TOPMed),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的35萬的基因組測序計劃(Genome Sequencing Program (GSP)),以及許多生物樣本庫(biobanks), 例如50萬人的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

這些研究使得罕見變異與表型和常見疾病間的關聯分析變得可能,且有助於加快精準預防,精準醫療的研究,和新的藥物標靶的發現。

多組學(multi-omics)中的功能注釋(functional annotation)提供了基因變異的生物學信息,有助於更有效地發現與疾病相關的罕見變異。

林希虹教授團隊創造性地在罕見變異檢驗中引入了多組學中的功能注釋信息,開發了基於多組學功能注釋數據的罕見變異檢驗方法STAAR,顯著地提高了罕見變異與表型和常見疾病關聯性檢驗的統計分析功效。

研究人員將STAAR方法應用於TOPMed全基因組測序數據中,分析了3萬人的四種脂類,包括膽固醇和脂醯甘油,新發現並驗證了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相關的罕見遺傳位點,包括位於第7號染色體上基因NPC1L1中的罕見破壞性錯義突變(disruptive missense)和位於第19號染色體上基因APOC1P1下遊附近基因區域中的罕見變異。

STAAR方法為大規模全基因組和全外顯子組測序數據的罕見變異分析提供了快速,有效,準確, 高通量的分析工具,適用於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與疾病和表型關聯性和大型生物樣本庫的數據分析,加快精準健康的研究和新的藥物標靶的發現。(來源: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0-0676-4

相關焦點

  • 愛不罕見!「全基因組測序在出生缺陷及兒童未確診罕見遺傳疾病檢測...
    全基因組正式開始臨床服務   未確診先天缺陷兒童罕見病全基因組測序項目啟動      2018年3月10日,由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醫學遺傳醫師分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承辦的「全基因組測序在出生缺陷及兒童未確診罕見遺傳疾病檢測中的臨床合作研究及共識討論
  •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有助發現新疾病基因
    圖片來源:《自然》網站英國《自然》《自然·通訊》《自然·醫學》雜誌近日同時發表來自多家研究機構的一系列報告,集中描述了對一個匯集了逾14萬人樣本的資料庫——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的應用,該資料庫擁有迄今最大規模的人類遺傳變異體公開目錄,是我們深入認識人類基因功能、發現新疾病相關基因的寶貴資源。
  • 近期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這些結果提示著掃描患者的整個基因組可能有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自閉症背後的基因異常。論文通信作者、美國華盛頓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Evan Eichler說,如果能夠得到重複的話,那麼這些發現可能最終有助醫生診斷這種疾病。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是一種正在迅速變得更便宜和可用的技術,提供患者完整的遺傳信息。
  • Science特刊從轉錄組角度專注於人體遺傳變異
    GTEx項目為闡明遺傳變異如何影響人類的基因調控和數量性狀奠定了基礎。這類對遺傳變異和組織特異性的研究為基因組的特性提供了信息---包括非編碼元件和染色體末端的端粒,並幫助我們了解遺傳變異如何影響衰老和疾病。這些研究工作為未來探索構成全人類的常見和罕見變異的影響奠定了基礎。
  • "千人基因組計劃"鎖定高精度遺傳變異圖譜
    由中國、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協作組日前在深圳、倫敦和華盛頓同時宣布啟動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該計劃最終將得到一張精度很高而且覆蓋整個人類基因組的遺傳變異圖譜,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快地精確鎖定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點。作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延續和發展,千人基因組計劃將成為基因組科學研究向臨床醫學邁進的重要轉折點。
  •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 有助深入認識基因功能發現...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有助深入認識基因功能 發現疾病相關基因141456個外顯子組和基因組序列的匯總(圖a)。人類基因組中絕大多數基因的功能依然未知。揭示基因功能的一種方法是觀察基因發生突變後的結果。這些變異體往往會產生不良結果,但通常較為罕見。大規模基因測序研究有助於考察這些功能喪失型變異體的效應,或能帶來對人類生物學特徵和疾病的重要見解。
  • 研究發現銀屑病易感基因編碼區功能性變異—新聞—科學網
    2013年11月10日,國際著名雜誌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完成的銀屑病大規模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發現疾病易感基因編碼區功能性變異研究成果
  • 揭開孤獨症遺傳圖譜的神秘面紗,首個大規模中國人群孤獨症基因測序...
    但由於其中多數是罕見變異,這些遺傳變異只能解釋大約30-50%的患者。因此,這一結論並不能從根本上解釋孤獨症的病因。這組數據說明了什麼?基因SCN2A的新發突變的意義是什麼?在1543例中國人群孤獨症患者中完成了針對189個前期研究所提示的孤獨症風險基因的靶向捕獲測序,這是國內第一次完成的大規模中國人群孤獨症樣本的候選基因靶向測序。
  • 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
    大規模人群隊列研究的中國進程動脈網:首先,請您分享下ChinaMAP的由來。這項面向中國人群的大規模研究是在怎樣背景下開展起來的?曹亞南研究員:大規模人群隊列的基因組學和多組學大數據正在重大慢病、腫瘤和遺傳病的預防、診斷和新藥研發中發揮引領作用,推動個體化精準健康管理和疾病診療的變革。
  • 史上最大全外顯子組測序!深扒2型糖尿病遺傳學細節
    2型糖尿病(T2DM)是以進行性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和胰島素抵抗為特徵,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引發的疾病,其中遺傳因素在T2DM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尋找疾病易感基因一直是糖尿病分子遺傳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但相應遺傳變異的具體分布和功能至今撲朔迷離。
  • 三大絕招幫你從外顯子組中找到疾病基因突變
    而且遺傳變異與疾病之間的已知關聯,其實很多也並不明確。科學家們如何能準確確定哪些基因或遺傳變異是真正有害的呢?,他們在無數次被醫生檢查和檢測之後,通過測序了解了自己的全部或部分基因組,這些測序能提供了一些有希望的答案,但要揭示因果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一個治療計劃,依然不容易。
  • 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蛋白質編碼區遺傳變異記錄
    一項關於人類基因組外顯子組(蛋白質編碼區)的深度分析提供了迄今為止有關該區域最全面的遺傳變異記錄。來自哈佛-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參與人類外顯子組整合資料庫(ExAC)項目的 Daniel MacArthur 及同事分析了來自60,706位被試者的外顯子組測序數據,這些被試者來自於不同的地理人口系譜,包括歐洲、非洲、南亞、東亞和拉美人口。他們發現了約740萬個遺傳子多態(genetic variants),對於人類低頻蛋白質編碼多態的分析,其解析度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 Nature發布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資料庫
    據悉,這份匯集了逾14萬人的公開目錄,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人體遺傳變異體資料庫,將有助於人們深入了解人類基因功能,增強對罕見和常見遺傳病的理解。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項目是一個大規模的人類遺傳變異體資料庫,通過各種大型人群測序項目匯集數據,來鑑定各種功能喪失型變異體。
  • ...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成果
    圖說:華法林和氯吡格雷藥物基因組學分析首次打造大規模中國人自有的基因組資料庫大規模人群隊列的基因組學和多組學大數據正在重大慢病、腫瘤和遺傳病的預防、診斷和新藥研發中發揮引領作用,推動個體化精準健康管理和疾病診療的變革。
  • 中國將建立罕見疾病診斷基因資料庫
    圖片來源:美國能源部人類基因組計劃/維基共享周六,中國啟動了第一個旨在診斷兒童罕見疾病的重大項目。中國的兒科專家將開始使用全基因組測序(WGS)的技術來建立罕見和未確診病症(包括精神障礙和身體缺陷)的資料庫。
  • 連全基因組測序也不能找出原因,天知道我到底得了什麼病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就開始對一些異常疾病進行DNA篩查;2003年,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之後,通過閱讀個體測序所得的DNA序列,將其與健康個體的DNA序列進行比較,科學家們可以找到之前未知的DNA變異,而不是像之前那樣通過疾病症狀推測可能的疾病,這些變異或許就是發病的原因。
  • 來自死亡個體的樣本 幫我們讀懂疾病背後的基因密碼
    鑑定出與疾病相關的罕見基因突變  關注並研究人類彼此間不同的0.1%基因,其實由來已久。學界通常將其命名為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顧名思義,是為了尋找基因與功能之間的關聯。  0.1%的不同基因序列,意味著在整個基因組30億個鹼基對中至少有30萬個常見的SNP(單核苷酸多態性,即單鹼基的變化)。「GWAS僅研究了常見的SNP位點,這就意味著仍有許多罕見變異尚未鑑定。」有分析認為,比起常見突變,罕見突變的研究需要更精確的測量,換句話說,只有大規模的全基因組分析(至少全外顯子測序)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
  • 《自然》: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資料庫公布,將破解基因功能...
    ,並證明其可用於提高常見和罕見疾病的基因發現。通過數十年來對嚴重孟德爾疾病的遺傳基礎的研究,此類變異已經揭示了許多有關人類生物學和疾病機制的信息,其中大多數是由雜合或純合狀態的破壞性變異驅動的。這些變體還被證明對鑑定潛在的治療靶點有價值:已確認的PCSK9基因中的LoF變體與低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6有因果關係,並最終導致了目前臨床上幾種PCSK9抑制劑的開發。用於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Science:新發現揭示遺傳調控的多樣性
    2020年9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紐約基因組中心Tuuli Lappalainen博士領導的多機構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聯盟發表了其最後一組研究。這項新研究提供了全面的圖譜,描繪了遺傳變異如何影響基因調控以及這些細胞變化如何導致常見和罕見疾病及性狀的遺傳風險。相關結果在《Science》雜誌和其他期刊上發表。
  •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資料庫公布,將破解基因...
    Collins等研究人員將來自人類測序研究的125,748個外顯子組和15,708個基因組的聚合描述到基因組聚合資料庫(gnomAD)中。在篩選出由測序和注釋錯誤引起的假象後,研究人員在該隊列中確定了443,769個高可信度預測的功能喪失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