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銀屑病易感基因編碼區功能性變異—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2013年11月10日,國際著名雜誌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完成的銀屑病大規模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發現疾病易感基因編碼區功能性變異研究成果。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反覆發作、以表皮增殖和炎症為特徵的免疫相關性皮膚病,嚴重的影響健康和生活質量。遺傳因素在銀屑病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連鎖分析和候選基因研究方法發現了銀屑病一批易感位點並篩選出銀屑病的潛在易感基因,為銀屑病的後續易感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礎。近年來,隨著生命科學和遺傳學的發展,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已成為目前尋找複雜疾病易感基因的重要途徑,較好的揭示了基因組上易感基因/位點上與人類疾病對應關係,儘管目前尚不能全面解釋易感基因/位點在疾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但是為後續疾病發病機制研究提供了依據。目前國際上運用GWAS方法已累計發現40多個銀屑病易感基因/位點,極大推進了銀屑病的遺傳學研究進程。

 

然而GWAS發現的複雜疾病相關遺傳變異大多位於基因的非功能區內,僅能直接解釋約10-15%的疾病易感性,因此,單獨用SNP為遺傳標記的GWAS並不能發現疾病的全部遺傳變異,因而很難全面揭示疾病的遺傳易感性,尤其是很難直接發現與疾病相關的外顯子區編碼遺傳變異即直接改變蛋白結構和功能的致病變異。近年來,DNA測序技術和方法不多得到創新和改良,在保證基因組測序精確度的前提下,操作程序逐步優化,測定通量急速增加,甚至達到傳統Sanger測序法的數百倍至數千倍,測序成本也在不斷下降。在此背景下,「新一代測序技術」(NGS)即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應運而生,成功實施彌補了GWAS的上述缺陷。通過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和靶向測序技術,有望找到銀屑病發病直接相關的功能性致病變異,與GWAS發現銀屑病常見變異形成優勢互補,全面揭示銀屑病的遺傳學發病機制,發現銀屑病藥物靶點,進而為疾病藥物研發、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契機,為將來實現優化的個體化診斷、治療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研究主要是探索基因功能性編碼變異在銀屑病遺傳學發病機制上的作用,在兩個獨立中國漢族人群(包括21,309例樣本)中對基因功能性編碼變異進行大規模測序分析研究。首先,對781例患者和676例對照樣本的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數據進行全基因非同義編碼變異分析,並在9,946例患者和9,906例對照的1,326個候選基因的靶向測序數據進行驗證。在既往GWAS發現6個銀屑病易感基因中發現了7個常見(MAF>5%)和低頻(MAF<1)的非同義編碼變異與銀屑病發病相關,主要位於IL23R和GJB2基因上外顯子上的兩個獨立的低頻錯義變異和LCE3D、ERAP1、CARD14和ZNF816A基因外顯子上的5個常見錯義變異。本研究主要是基於前期GWAS研究成果,在既往GWAS發現的銀屑病易感基因基礎上發現了多個與疾病發病相關的基因編碼區功能性變異,不僅證實了GWAS研究對複雜疾病易感基因研究的重要性,同時進一步推進了銀屑病遺傳學研究的進程。

 

本研究不僅揭示基因編碼區變異,至少是低頻或者罕見功能性編碼變異在銀屑病的遺傳學發病過程中具有有限的貢獻,而且對其他複雜疾病外顯子測序研究搜尋疾病易感基因編碼變異具有借鑑作用。相關研究闡釋了銀屑病發病機制中遺傳因素貢獻的複雜性,未來仍需大量深入研究來提高對銀屑病及其他複雜疾病發病機制的理解和解釋易感基因在銀屑病發病中的具體作用機制,同時也進一步揭示了既往GWAS發現的疾病易感基因對於闡釋疾病的遺傳學發病機制的重要性。

  

相關焦點

  • 銀屑病易感基因最新研究成果
    ,最新研究成果「全外顯子組研究鑑定出15個新的銀屑病易感位點」(Whole exome analysis SNP array identifies 15 new psoriasis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psoriasis)和全基因組meta分析發現多個新的銀屑病易感基因及揭示種族異質性(Genome-wide meta-analysis identifies multiple
  • 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突變的致病機制
    該研究發現SLC16A11基因編碼區的2型糖尿病易感突變會產生功能獲得性突變蛋白,導致肝臟脂滴不正常積累增多,進而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該研究結果對之前報導的認為此類易感突變導致蛋白功能缺失的研究結論提出了質疑。
  • 山東省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麻風病易感基因發布會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麻風病易感基因的有關情況。    [2009年12月17日 9:34:06]劉保聚:今天,我們舉行省政府新聞發布會,邀請省衛生廳廳長包文輝先生,省科技廳廳長翟魯寧女士,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長、項目主持人張福仁研究員向大家介紹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麻風病易感基因研究成果的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蛋白質編碼區遺傳變異記錄
    一項關於人類基因組外顯子組(蛋白質編碼區)的深度分析提供了迄今為止有關該區域最全面的遺傳變異記錄。登上本周《自然》雜誌封面的研究 Analysis of protein-co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60,706 humans 被認為有助於從臨床發現與人類疾病相關的遺傳變異。
  • 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蛋白質編碼區遺傳變異記錄 本周Nature封面研究
  • ...代謝調控自身免疫病的新成果 | 研究發現牛磺酸與狼瘡易感基因...
    仁濟醫院在線發表代謝調控自身免疫病的新成果 | 研究發現牛磺酸與狼瘡易感基因相互作用參與疾病的發生 2020-07-06 15: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個新的麻風病易感基因
    10月24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在麻風易感基因研究方面通過對10531個病例及健康對照者的研究,發現2個新的麻風易感基因,並在世界上首次證明了其中1個和傳染病有關。這是繼2009年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關聯分析方法率先發現7個麻風易感基因之後,在該領域取得的又一原創性成果,標誌著我國在麻風易感基因研究方面繼續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 研究發現32個新型乳腺癌易感基因座
    研究發現32個新型乳腺癌易感基因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0 21:14:19 2020年5月18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Nilanjan Chatterjee等研究人員在《自然—遺傳學》雜誌發表論文,他們利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鑑定出
  • 10萬+病例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確定86個新的前列腺癌易感變異
    10萬+病例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確定86個新的前列腺癌易感變異 2021-01-11 1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重症COVID-19遺傳易感基因
    在整體薈萃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與Covid-19誘導的呼吸衰竭相關的基因組範圍全基因組關聯:rs11385942插入-缺失基因座3p21.31處的GA或G變異(GA等位基因優勢比為1.77)和基因座9q34.2的rs657152 A或C SNP(A等位基因的優勢比為1.32)。在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子集分析中,這兩個基因座均顯示出顯著關聯。
  • 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生物學功能獲揭示—論文—科學網
    、3D基因組學及CRISPR技術,闡明了在狼瘡發病關鍵通路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在特定免疫細胞亞群中異常表達的分子遺傳學機制,為今後系統鑑定大量SLE非編碼遺傳因子的生物學功能及發展細胞特異性幹預手段提供了新的研究範式。
  • 基因是如何被調節的?—新聞—科學網
    這個名為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的項目,致力於解釋大規模遺傳研究中發現的DNA變異如何影響性狀和疾病。研究人員用長達10年的時間,將人類2萬個編碼蛋白質的基因的活性水平與數百萬條調控DNA序列的變異聯繫起來。
  • 強直性脊柱炎易感基因多態性的研究進展
    另外,一項關於ERAP-1變異與東亞人群患AS相關性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ERAP-1位點(rs27037、rs30187)基因多態性與AS的發生密切相關。這與Lee等研究結果相似。另外還有研究報告,該分子與人白細胞抗原-B27的多態性之間具有關聯和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AS的發生發展。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董強教授臨床科研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椎間盤退變遺傳易感基因的研究進展
    目前,有關IDD遺傳易感基因的研究聚焦於多種蛋白的編碼基因,1種基因可多態性編碼1種與IDD發病機制相關的功能蛋白。研究IDD易感基因有助於理解IDD的發生機制。研究發現,解整鏈蛋白金屬蛋白酶(ADAMTS)4外顯子中的rs4233367與LDD有關,其單核苷酸多態性T等位基因的LDD風險較低,TT基因型的IDD風險只有CC基因型的1/5。國內學者研究發現,ADAMTS5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可能與LDD的易感性有關,在LDD患者的ADAMTS5基因中,rs162502與rs151058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關係。
  • 變異形式專題-SNP多態性
    SNP佔DNA序列差異性之比例於所有可能的DNA序列差異性(sequence differenciation)中,SNP是最普遍發生的一種遺傳變異。在人體中,SNP的發生機率大約是0.1%,也就是每1200至1500個鹼基對中,就可能有一個SNP。目前科學界已發現了約400萬個SNPs。
  • 三種基因變異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關—新聞—科學網
    據新華社電 澳大利亞韋斯特米德醫學研究所近日發表新聞公報說,該所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三種可能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基因變異
  • 從gnomAD 人群變異數據中研究基因功能
    在外顯子組和基因組的測序項目中,科學家們發現預測的LOF(predicted LOF, pLoF)變異普遍存在於自然人群中,因此可以將這些變異作為基因失活的自然模型:含有pLoF變異的基因對於LOF耐受性高,反之耐受性低。
  • 上海生科院沈南教授miRNA介導的編碼區同義SNP的功能研究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一種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與高等動植物大量基因的調節有關,並且還與癌症等人類疾病有關。這種分子的研究也是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一個越來越熱的研究聚焦點。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沈南教授的研究組對miRNA介導的編碼區同義SNP的功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軸突引導通路基因與帕金森病的關係
    2005年,Maraganore等人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軸突導向通路基因中與PD易感性相關的變異(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大腸癌(DCC)ephrin受體B1 (EPHB1)、netrin-G1 (NTNG1)、信號蛋白5A (SEMA5A)和slit3中缺失的5個軸突引導通路基因被發現與PD預後預測(除了易感、無PD生存和PD發病年齡)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