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沈南教授miRNA介導的編碼區同義SNP的功能研究

2020-11-29 生物谷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一種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與高等動植物大量基因的調節有關,並且還與癌症等人類疾病有關。這種分子的研究也是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一個越來越熱的研究聚焦點。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沈南教授的研究組對miRNA介導的編碼區同義SNP的功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過結合生物信息學分析,研究組對報告基因螢光素酶(luciferase)的編碼區進行定點突變(同義突變),使其與miR-10a的「種子區域」完全配對。 

    研究人員在對293T細胞的miR-10a的表達水平進行定量,發現293T細胞內源性表達較高水平的miR-10a。 

    當分別將突變的螢光素酶基因表達載體(實驗組)和未突變的螢光素酶基因表達載體(對照組)轉染293T細胞時,研究組得到的實驗結果與預期結果一致:與對照相比,突變的螢光素酶的表達明顯下調。 

    當進一步外源性過表達miR-10a後,突變與未突變的螢光素酶的表達都會下降,但是突變的螢光素酶的表達下降幅度更大——這意味著,編碼區的同義突變可通過miRNA來影響基因的表達從而發揮功能。 

    接著,研究組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在與炎症相關的基因中尋找能影響miRNA調節作用的同義SNP。結果發現幹擾素β(IFNB)編碼區裡的一個同義SNP(rs1051922,C/T)可能會影響到miR-98的結合:rs1051922-C和mir-98  5』端第8位核苷酸G形成C:G強配對,而rs1051922-T則只能形成U:G弱配對。 

    於是,該研究組構建了兩種不同基因型的IFNB1表達載體(IFNB1-C,IFNB1-T),分別將它們與miR-98過表達載體共轉293T細胞之後,ELESA檢測發現IFNB1-C的表達水平比IFNB1-T明顯要低。 

    293細胞是轉染腺病毒E1A基因的人腎上皮細胞系,293T細胞由293細胞派生,同時表達SV40大T抗原,含有SV40複製起始點與啟動子區的質粒可以複製。用Ca3(PO4)2轉染效率可高達50%。蛋白表達水平高,轉染後2-3天用鹼性磷酸酶分析可較容易地檢測到表達的蛋白。瞬時轉染293T細胞是過表達蛋白並獲得細胞內及細胞外(分泌的或膜)蛋白的便捷方式。 

    沈南,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機理的研究。 

    沈教授近年主攻SLE的分子遺傳機制,在國內率先建立高效敏感基因突變篩選鑑定體系及表達定量體系,開展了一系列有關狼瘡疾病相關基因的研究。在國際上首先發現並證實三種基因編碼區的突變及建立了凋亡基因表達譜,發現了狼瘡病人具有獨特的表達特徵,發現了多個基因位點與狼瘡發病相關聯,為最終闡明SLE的致病基因奠定了基礎。目前主要致力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機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狼瘡易感基因、幹擾素通路、調節性T細胞等的研究。目前已完成10項研究課題,其中國家自然基金2項,省部級7項,目前在研的國家自然基金1項。

相關報導:

miRNA作用機理圖

Cell:miRNA合成新途徑有助於解釋RNA沉默機制

miRNA基因表達模式可預測白血病

新方法分析miRNA和siRNA

從小鼠和人中克隆miRNA實驗方法

RNAi & miRNA專題

PLoS Biol.:Morpholinos進行miRNA活性敲除新技術

4月20日Cell封面故事:小鼠miRNA缺失模型的研究

MiRNA抑制基因表達第二套機制

miRNA下調Hoxb8和Shh的表達影響肢體發育

miRNA:一種新的基因表達調節子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2017-02-1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生科院等發現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
    該項研究工作是一項從人類遺傳學到動物模型、分子機理及至治療策略探索的系統研究,同時得到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付向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教授李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黨生、李勁松和吳立剛等的大力協助,並得到了國家基金委、國家科技部、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的資助。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粉管生長方向調控機理
    其中,花粉管頂端質膜Ca2+通道被認為是控制花粉管生長方向的核心功能蛋白,通過介導和精細調控胞外Ca2+內流,調控花粉管頂端Ca2+濃度梯度,從而進一步調控花粉管的生長方向。因此,花粉管頂端質膜Ca2+通道就成為從胚珠引導信號到花粉管本身對胚珠引導信號的感知和應答系統這一完整信號鏈的關鍵環節。
  • 變異形式專題-SNP多態性
    編碼區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有兩種類型:同義和非同義。同義單核苷酸多態性(SNP)並不影響蛋白質序列,而非同義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則會改變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不在蛋白質編碼區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仍可能影響基因剪接、轉錄子結合、信使RNA降解或非編碼區的RNA序列。
  • 北京生科院揭示影響轉錄後調控的體細胞同義突變在癌症發生中的作用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影響轉錄後調控的體細胞同義突變在癌症基因組中的分布特徵和臨床相關性,強調了在癌症生物學研究中考慮影響轉錄後調控的同義突變的重要性。  體細胞同義突變是癌症基因組編碼區中最常見的變異之一。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of the MYB/bHLH/WD40 complex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的研究論文。  植物為了應對不良的環境條件,在加速合成次生代謝產物的同時又減慢生長,從而協調抗逆與生長之間的平衡。赤黴素(GA)是促進植物生長的重要激素,受GA信號傳導途徑關鍵因子DELLA蛋白的負調控。
  •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4-08   今日/總瀏覽:1/1892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2014-12-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12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組的一項工作,研究人員利用人胚胎幹細胞體外神經分化作為研究模型,發現H3K9乙醯化在從多能性的人胚胎幹細胞分化到神經幹細胞過程中呈現一個先降低後升高的動態變化過程
  • 上海生科院2名博士生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
    經中科院獎學金評審委員會評審,中科院上海生科院2名博士生獲2003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相楊(神經生物學專業,導師:蒲慕明),繆澤鴻(藥理學專業,導師:丁健)。    相楊的博士學位論文《G蛋白耦聯受體介導的神經生長錐導向》利用生長錐轉向分析,詳細地研究了細胞膜表面一種重要的受體-G蛋白耦聯受體在神經元生長錐轉向中的作用,研究結果提示不同形式的細胞運動可以共用相似的信號機制,對了解細胞導向運動這一重要生理現象有一定的貢獻。
  • 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因子PKL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中的功能
    5月31日,《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張蘅研究組題為The
  • 如何查找並確定關注基因的SNP位點?
    SNP研究是人類基因組計劃走向應用的重要步驟,這主要是因為SNP將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工具,用於高危群體的發現、疾病相關基因的鑑定、藥物的設計和測試以及生物學的基礎研究等。其中紅色底紋的是錯義突變,綠色底紋的為同義突變。如果想要看每一個SNP的具體信息,可以點擊rs號查看。每一個rs號都會有兩行記錄,其中Chr.
  • 上海生科院舉行2011年研究生畢業典禮
    辛勞的汗水伴著開心的笑臉,在家人、朋友的陪伴下,6月17日,在生科大樓二樓報告廳,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140多名畢業生參加了這次難忘的畢業典禮。上海生科院學位評定委員會領導、上海生科院學位委員會成員、各所導師代表、教育管理幹部等出席了此次典禮。在莊嚴的國歌聲中,上海生科院2011年研究生畢業典禮拉開序幕。
  • 上海生科院揭示mTORC1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mTORC1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2017-11-13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研究發現,胺基酸介導的mTORC1信號通路的激活在溶酶體上進行,由一系列蛋白質複合物參與這一複雜過程的調控,其中Ragulator五元複合物作為該信號通路的核心骨架,調控Rag小G蛋白和mTORC1在溶酶體上的定位,但Ragulator複合物如何組裝並招募下遊蛋白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晰。
  • 萬鋼調研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
  •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17   今日/總瀏覽:1/2831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先行實施多項人事改革
    東方網4月25日消息:一扇創新的「大門」正在上海打開。記者昨天從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了解到,作為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頭號「種子選手」,他們已經先行一步,實施了多項人事改革措施。「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自1999年7月成立起,就按知識創新工程要求基本停止了各類職稱的評審和晉升。」生科院黨委副書記李敏達告訴記者,「我們不評職稱,而且用人也不唯職稱論———科研人員只有在受聘於某一崗位時,才享有相應的職稱待遇。」圍繞當代生命科學重大目標,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目前在生化與細胞所等「四所一中心」設立了120個研究組,組長相當於研究員職稱。
  • 上海生科院等在昆蟲抗病毒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1月2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勇平研究組和譚安江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發表了研究論文文章連結 上海生科院等在昆蟲抗病毒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上海生科院合作揭示受精卵DNA去甲基化重要機制
    9月11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徐國良研究組、李勁松研究組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Active and Passive Demethylation of Male and Female Pronuclear
  • 上海生科院生命科學期刊社及其理事會成立
    3月3日上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命科學期刊社第一次理事會會議在生命科學信息中心召開,正式成立上海生科院生命科學期刊社及其理事會。上海生科院副院長吳家睿首先介紹了上海生科院期刊改革的目的、意義及基本情況。生命科學期刊社是適應國家、中科院期刊改革的總體部署和內部發展的需求而成立。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端粒酶蛋白亞基與RNA亞基的相互作用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雷鳴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protein-RNA recognition in telomerase,揭示了端粒酶催化蛋白亞基與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體最末端的區域,雖然不具備編碼蛋白質的功能,但是端粒對染色體的保護功能在基因完整性和細胞生理學其他方面的調節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之密切相關的端粒酶是一種自身攜帶RNA模板的逆轉錄酶,在端粒長度平衡的維持中起到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的增強將導致細胞的永生化和腫瘤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