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等發現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於5月26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劉默芳研究組與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施惠娟研究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Ubiquitination-deficient Mutations in Human Piwi Cause Male Infertility by Impairing Histone-to-Protamine Exchange during Spermiogenesis,該項研究首次發現人類Piwi基因突變可導致男性不育,深入揭示了其致病機理,並為相關男性不育症的精準醫療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策略。

  近年來,隨著全球人口出生率持續緩慢增長及人口老齡化加劇,不孕不育已逐漸由單純的醫學問題演變為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的不孕不育夫婦中,男性因素約佔50%,非梗阻性無精、弱精及精子畸形是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但其致病原因及機制還不甚了解,導致臨床診斷和治療策略極其有限。

  Piwi基因是在動物中進化保守的Argonaute亞家族成員,特異性地在動物生殖系細胞中表達;在高等動物中,Piwi則主要在雄性生殖細胞中表達。PIWI蛋白質特異性地結合一類被稱為piRNA的小分子非編碼調控RNA,形成piRNA/PIWI功能複合物,通過沉默生殖系細胞中的轉座元件及調控其它下遊靶RNA分子,維持生殖細胞基因組穩定,為動物生殖細胞發育分化所必需。已有的研究表明,在線蟲、果蠅、斑馬魚等低等動物中敲除Piwi基因將導致雄性和雌性動物均不育,而在小鼠中敲除Piwi基因致雄性不育,但對雌性個體的生育則無明顯影響。人基因組共編碼了4PIWI蛋白,均在睪丸組織高表達,但到目前為止,關於PIWI蛋白在人類精子發生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還未見任何報導,對Piwi基因突變在男性不育症發生中的作用也幾乎是一無所知。

  劉默芳研究組苟蘭濤、康俊炎、戴鵬、王鑫、李鋒等在劉默芳的指導下,通過與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施惠娟研究組合作,篩查了413例臨床無精、弱精症患者Hiwi(人源Piwi)基因上控制HIWI蛋白泛素化修飾降解的關鍵元件D-box,發現有3例病人在此元件中存在雜合性基因突變,且發現此類突變可來源於基因自發突變,也可從母親遺傳獲得。為鑑定此類突變是否是造成這些患者發生無精/少弱精的原因,研究人員將其中的一組突變條件型敲入小鼠Piwi基因(Miwi),在小鼠模型中研究此類突變對精子發生的作用。他們發現,Miwi D-box雜合突變小鼠均出現雄性不育,精子表型也與患者一致。深入研究發現,Miwi D-box雜合突變小鼠精子發生阻滯在延長型精子細胞發育階段,儘管能產生少量精子,但精子形態異常、細胞核結構疏鬆、無活力。機制研究揭示,MIWI蛋白與組蛋白泛素連接酶RNF8相互作用,可將RNF8扣留在精子細胞胞質中。在野生型小鼠中,MIWI蛋白將在後期精子細胞中被APC/C泛素連接酶介導的泛素化通路降解,從而使得RNF8入核泛素化修飾組蛋白,進而啟動組蛋白-魚精蛋白交換;而在突變小鼠中,D-box突變使MIWI蛋白不能被APC/C泛素化修飾降解,導致MIWI蛋白異常積累在後期精子細胞中,從而造成本應進入核行使功能的RNF8蛋白因子被繼續扣留於胞質,進而抑制了組蛋白修飾及組蛋白-魚精蛋白交換的啟動,導致組蛋白大量滯留精子中,最終造成精子數量劇烈減少、精子頭部結構異常及精子活力喪失。有趣的是,將一段RNF8 N-端多肽導入突變小鼠的精子細胞中,可有效阻斷MIWI對內源RNF8的扣留,逆轉精子細胞中組蛋白-魚精蛋白交換障礙,恢復精子活動能力,提示這一策略可有效治療這類無精症/少弱精症。這項研究成果首次證明Piwi基因突變可致男性不育,並為這類不育症的早期分子診斷及臨床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策略。

    該項研究工作是一項從人類遺傳學到動物模型、分子機理及至治療策略探索的系統研究,同時得到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付向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教授李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黨生、李勁松和吳立剛等的大力協助,並得到了國家基金委、國家科技部、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的資助。該工作的數據收集還得到了生化與細胞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動物實驗技術平臺、分子生物學平臺和細胞生物學平臺的支持。

上海生科院等發現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

  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於5月26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劉默芳研究組與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施惠娟研究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Ubiquitination-deficient Mutations in Human Piwi Cause Male Infertility by Impairing Histone-to-Protamine Exchange during Spermiogenesis,該項研究首次發現人類Piwi基因突變可導致男性不育,深入揭示了其致病機理,並為相關男性不育症的精準醫療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策略。
  近年來,隨著全球人口出生率持續緩慢增長及人口老齡化加劇,不孕不育已逐漸由單純的醫學問題演變為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的不孕不育夫婦中,男性因素約佔50%,非梗阻性無精、弱精及精子畸形是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但其致病原因及機制還不甚了解,導致臨床診斷和治療策略極其有限。
  Piwi基因是在動物中進化保守的Argonaute亞家族成員,特異性地在動物生殖系細胞中表達;在高等動物中,Piwi則主要在雄性生殖細胞中表達。PIWI蛋白質特異性地結合一類被稱為piRNA的小分子非編碼調控RNA,形成piRNA/PIWI功能複合物,通過沉默生殖系細胞中的轉座元件及調控其它下遊靶RNA分子,維持生殖細胞基因組穩定,為動物生殖細胞發育分化所必需。已有的研究表明,在線蟲、果蠅、斑馬魚等低等動物中敲除Piwi基因將導致雄性和雌性動物均不育,而在小鼠中敲除Piwi基因致雄性不育,但對雌性個體的生育則無明顯影響。人基因組共編碼了4個PIWI蛋白,均在睪丸組織高表達,但到目前為止,關於PIWI蛋白在人類精子發生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還未見任何報導,對Piwi基因突變在男性不育症發生中的作用也幾乎是一無所知。
  劉默芳研究組苟蘭濤、康俊炎、戴鵬、王鑫、李鋒等在劉默芳的指導下,通過與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施惠娟研究組合作,篩查了413例臨床無精、弱精症患者Hiwi(人源Piwi)基因上控制HIWI蛋白泛素化修飾降解的關鍵元件D-box,發現有3例病人在此元件中存在雜合性基因突變,且發現此類突變可來源於基因自發突變,也可從母親遺傳獲得。為鑑定此類突變是否是造成這些患者發生無精/少弱精的原因,研究人員將其中的一組突變條件型敲入小鼠Piwi基因(Miwi),在小鼠模型中研究此類突變對精子發生的作用。他們發現,Miwi D-box雜合突變小鼠均出現雄性不育,精子表型也與患者一致。深入研究發現,Miwi D-box雜合突變小鼠精子發生阻滯在延長型精子細胞發育階段,儘管能產生少量精子,但精子形態異常、細胞核結構疏鬆、無活力。機制研究揭示,MIWI蛋白與組蛋白泛素連接酶RNF8相互作用,可將RNF8扣留在精子細胞胞質中。在野生型小鼠中,MIWI蛋白將在後期精子細胞中被APC/C泛素連接酶介導的泛素化通路降解,從而使得RNF8入核泛素化修飾組蛋白,進而啟動組蛋白-魚精蛋白交換;而在突變小鼠中,D-box突變使MIWI蛋白不能被APC/C泛素化修飾降解,導致MIWI蛋白異常積累在後期精子細胞中,從而造成本應進入核行使功能的RNF8蛋白因子被繼續扣留於胞質,進而抑制了組蛋白修飾及組蛋白-魚精蛋白交換的啟動,導致組蛋白大量滯留精子中,最終造成精子數量劇烈減少、精子頭部結構異常及精子活力喪失。有趣的是,將一段RNF8 N-端多肽導入突變小鼠的精子細胞中,可有效阻斷MIWI對內源RNF8的扣留,逆轉精子細胞中組蛋白-魚精蛋白交換障礙,恢復精子活動能力,提示這一策略可有效治療這類無精症/少弱精症。這項研究成果首次證明Piwi基因突變可致男性不育,並為這類不育症的早期分子診斷及臨床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策略。
    該項研究工作是一項從人類遺傳學到動物模型、分子機理及至治療策略探索的系統研究,同時得到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付向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教授李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黨生、李勁松和吳立剛等的大力協助,並得到了國家基金委、國家科技部、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的資助。該工作的數據收集還得到了生化與細胞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動物實驗技術平臺、分子生物學平臺和細胞生物學平臺的支持。

上海生科院等發現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揭示基因致男性不育 入選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具體如下: 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 男性不育是當前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Piwi基因在男性睪丸組織中呈現特異性表達,但該基因在人類精子發生及男性不育中的作用鮮為人知。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劉默芳研究組和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施惠娟研究組合作,從男性不育症患者中篩查發現了一類Piwi基因突變,並通過小鼠模型證明了此類突變導致雄性不育和揭示了此類突變導致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並基於此設計幹預策略,有效恢復了突變小鼠的精子活性。該研究首次證明了Piwi基因突變導致男性不育,並為此類男性不育症的精準醫療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策略。
  • 男性不育的遺傳學病因——不得不重視的基因突變
    基於全外顯子測序等高通量手段,科研工作者在男性不育症患者中篩選基因突變的研究揭示了一些重要的「靶點基因」。這將有望揭示男性不育的致病機制,並為後續的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基於此,本文向大家介紹2016年度發表的幾篇SCI文章,它們分別揭示了CFTR、SUN5、DNAJB13、AURKC和DNAH1基因的突變是男性不育的遺傳性致病機制之一。
  • 科學家發現男性精子鞭毛形態異常及男性不育相關基因突變
    精子缺陷是男性不育的直接原因,包括精子數量減少、能動性降低和形態異常。研究表明超過80%的男性不育是由精子能動性受損引起的,而精子形態對精子移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研究人員發現男性精子鞭毛多發形態異常相關基因突變,文章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基因突變可致精子畸形!滬科學家發現不育新病因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找到男性不育新病因  過去幾十年中,全球男性的生育能力都在持續下降,但導致男性不育的很多原因卻並不明了。上海科學家最近解開了其中一個謎團———中科院生化與細胞研究所劉默芳課題組與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施惠娟課題組合作,首次發現人類Piwi基因突變可導致男性不育。
  • 科學家發現男性生育能力相關基因,基因突變將致「無精子症」
    2017年5月26日凌晨,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一類與男性不育直接相關的基因被發現。該基因Piwi (Hiwi)的三種突變,均會導致男性不能產生成熟的、有活力的、合格的精子,即「無精子症」,造成男性不育。該研究成果或將為臨床治療帶來新的轉機。
  • 男性不育的遺傳原因
    顯然,男性不育與染色體異常密切相關。因此,想要了解不育症的發病原因,對患者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和Y染色體微缺失檢測等是非常必要的。  精子發生障礙的遺傳因素——基因突變   科學家們估計由遺傳因素導致的精子發生障礙約佔75%,除去其中少數是由染色體異常引起的,還有很多患者其發病原因尚不清楚。
  • 基因突變如何導致不育 上海科學家首次發現致病機理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劉默芳研究組與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施惠娟研究組合作研究,經過6年的努力,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人類Piwi基因突變可導致男性不育,並深入揭示了其致病機理,為相關男性不育症的早期分子診斷及精準醫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 上海生科院水稻半矮稈性狀與抗倒伏育種研究獲進展
    上海生科院水稻半矮稈性狀與抗倒伏育種研究獲進展 2017-12-2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作物矮化育種為標誌的「綠色革命」主要是利用赤黴素合成基因SD1的突變體,培育半矮稈性狀,提高作物(水稻)的抗倒伏能力,使水稻產量得到了大面積的顯著增加。相關研究雖已在水稻中發現了超過60個基因可以導致半矮稈性狀,但這些基因除影響莖稈長度外還影響其它農藝性狀,難以應用於培育抗倒伏品種。目前,SD1的突變仍然是培育水稻半矮稈性狀的主要基因。
  • 男性不育,有救了
    圖片來源:STEVE GSCHMEISSNER / SCIENCE PHOTO LIBRARY從睪丸中分離出精子幹細胞並在體外培養的一種可靠方法可以幫助不育男性擁有自己的遺傳後代。之前有幾個研究小組聲稱分離出了精子幹細胞,但其他研究小組未能重複這一結果。
  • 測序周報 · 科研篇:中國科學家解開男性精子異常不育症的基因謎團
    從D-box突變到精子異常的發展途徑最後,研究人員想有沒有什麼辦法能阻止這一「悲劇」的發生呢?於是他們嘗試了將能和Miwi蛋白結合的,RNF8上的一段RNF8-N肽用載體轉進了小鼠體內。總的來說,這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由Piwi基因突變到精子異常型不育的「蝴蝶效應」,而且還驗證了一種「幹預手段」,儘管這一手段還只是在小鼠體內適用。我們也希望研究能早日進入臨床,造福廣大有困擾的夫妻!參考文獻:[1] Gou L.T, et, al.
  • 海外試管嬰兒如何解決男性不育(Y染色體微缺失)?
    男性的精子質量不好,可能會帶來生育的困擾,研究發現,這類屬於男性因素導致的不育,有著比較大的人群。今天我們來介紹下,男性Y染色體微缺失導致的不育,能否到海外去做試管嬰兒?男性Y染色體上具有大量重複基因序列及迴文結構,在基因重組過程中,這些結構在維持Y染色體進化穩定性的同時也會使迴文結構內部基因易於丟失,繼而導致Y染色體上存在無精子因子、影響精子生成。由於基因微點過於微小,常規方法無法判斷,故稱為Y染色體微缺失。
  • 精子不安分守己,偏要鬧基因突變
    >精子不安分守己,偏要鬧基因突變2009-06-30 10:19:26出處:太平洋親子論壇作者:佚名>  精子發生的遺傳性疾病可分兩大類,一類叫染色體非等倍體性,另一類叫基因突變。二者均導致生精障礙。第二類還包括有三種情況,即調控精子發生的特異基因突變、調控性腺發育的基因突變和體細胞常染色體基因突變。  染色體非等倍體性是指細胞染色體數量異常、不平衡或染色體結構異常。無論是性染色體非等倍體性還是常染色體非等倍體性,均可導致生精障礙,引起男性不育症。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沃森訪問上海生科院
    4月8日至9日,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冷泉港實驗室榮譽主席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博士訪問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陳曉亞院長、吳家睿副院長、李林副院長、張旭副院長、蒲慕明所長會見了來賓。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2014-12-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ChIP-seq實驗發現H3K9乙醯化在胚胎幹細胞中主要分布在全能性相關基因的啟動子區域,而該修飾在神經幹細胞中則主要分布在神經發育相關調控因子的啟動子區域,從而證明H3K9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和神經前體細胞中具有不同的下遊靶基因。
  • 基因突變與精子發育存在因果關係
    由國際著名專業學術期刊Oncogne(《癌基因》)創刊人、原主編PremReddy教授主編,美國SAGE出版集團出版發行的專業學術月刊Genes and Cancer(《基因和癌症》)1月27日正式上網發行,引起科技界廣泛關注。
  • 上海生科院揭示DNA甲基化對番茄果實成熟的重要作用
    上海生科院揭示DNA甲基化對番茄果實成熟的重要作用 2017-06-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該研究利用CRISPR/Cas 9技術獲得了番茄sldml2 的突變體植株,發現了番茄SlDML2 調節的DNA去甲基化不僅可以激活成熟需要的基因,同時還可以抑制成熟不需要的基因,在調節番茄果實成熟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端粒酶蛋白亞基與RNA亞基的相互作用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雷鳴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protein-RNA recognition in telomerase,揭示了端粒酶催化蛋白亞基與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體最末端的區域,雖然不具備編碼蛋白質的功能,但是端粒對染色體的保護功能在基因完整性和細胞生理學其他方面的調節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之密切相關的端粒酶是一種自身攜帶RNA模板的逆轉錄酶,在端粒長度平衡的維持中起到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的增強將導致細胞的永生化和腫瘤的形成。
  • 生殖器皰疹或致男性不育 如何檢查診斷
    生殖器皰疹或致男性不育  生殖器皰疹臨床表現中可分為原發和復發兩種,原發指首次感染病毒,一般從接觸到發病約2~10天,也就是潛伏期,患病部位現有燒灼感,很快在紅斑基礎上發生3~10個成群的紅色丘疹,伴有瘙癢,丘疹很快變成小水皰,3~5天後變為膿包,破潰後形成大片的糜爛和潰瘍,自覺疼痛,最後結痂癒合。整個病程可持續2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