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退變遺傳易感基因的研究進展

2020-11-29 醫脈通


作者:湖北民族大學醫學部荊門臨床醫學院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   洪家坤

下腰痛是一種致殘性肌肉骨骼疾病,常見於老年人群,可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椎間盤退變(IDD)是引發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但IDD的病因較為複雜,包括環境和遺傳等多方面因素。目前,有關IDD遺傳易感基因的研究聚焦於多種蛋白的編碼基因,1種基因可多態性編碼1種與IDD發病機制相關的功能蛋白。研究IDD易感基因有助於理解IDD的發生機制。


血小板反應蛋白相關基因


血小板反應蛋白(TSP)是一類存在於細胞外基質(ECM)中的多功能糖蛋白。TSP通過與膠原和組織結合,參與細胞間以及細胞與基質間的相互作用。在TSP2相關基因中,一些DNA序列的單核苷酸多態性片段可能與日本人和韓國人的腰椎間盤突出症(LDH)和腰椎管狹窄症相關。TSP2相關基因中rs6422747和rs6422748與IDD的易感性相關,但與中國漢族人群IDD的嚴重程度無相關性,表明TSP2相關基因的多態性可能是IDD發生的危險因素。


維生素D受體相關基因


維生素D受體可參與骨和軟骨的細胞代謝。維生素D對椎間盤細胞的增殖和代謝活性有抑制作用,攜帶2種變異的FokI維生素D受體基因的細胞會對維生素D做出不同反應,其中Ff基因型較FF基因型反應更靈敏。維生素D可以使這2種細胞的凋亡率顯著增加。一項研究對180例腰椎間盤退變(LDD)患者和230例健康人的維生素D受體基因中rs 2228570(FokI)的單核苷酸多態性進行分析,證實該基因型可以使發生IDD的風險增加約2.5倍,且維生素D受體的A等位基因與IDD的嚴重程度相關。Chen等將種族按亞組劃分並進行meta分析,發現FokI突變能降低白種人IDD的風險,而維生素D受體Taqi-Apai的多態性與亞洲人IDD之間的關係尚不清楚。上述結果提示,要闡明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性在IDD中的可能作用並提供更加準確的結論,需要更大規模和更精心設計的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膠原蛋白相關基因


膠原蛋白(COL)是ECM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正常椎間盤中具有承載椎間盤壓力並維持纖維環張力的作用。COL2是軟骨中的主要膠原蛋白,近年的相關研究已經證實COL2編碼基因的作用。張學利等通過分析COL9A2編碼基因的單核苷酸多態性,發現rs2077871的基因多態性與LDD明顯相關。IDD程度越嚴重,其與候選基因多態性的關係越緊密。Deng等研究發現,rs2276454可增加IDD風險,而rs1793953則可降低IDD風險。


聚集蛋白聚糖相關基因


由ACAN基因編碼的聚集蛋白聚糖可與透明質酸相互作用形成大量的聚集體,其有助於椎間盤組織抵抗壓縮負荷。可變數目串聯重複序列的範圍為13~33個核苷酸,最常見為26~28個重複。研究發現,解整鏈蛋白金屬蛋白酶(ADAMTS)4外顯子中的rs4233367與LDD有關,其單核苷酸多態性T等位基因的LDD風險較低,TT基因型的IDD風險只有CC基因型的1/5。國內學者研究發現,ADAMTS5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可能與LDD的易感性有關,在LDD患者的ADAMTS5基因中,rs162502與rs151058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關係。一項來自印度人群的研究發現,在ADAMTS5基因中,rs162509的單核苷酸多態性與IDD有關。ADAMTS5基因的rs2830585與亞洲人IDD顯著相關,而與白種人無相關性,說明rs2830585在IDD的發病風險中似乎存在種族依賴性。此外,ADAMTS5基因的rs151058、rs229052和rs162502內含子變體的A等位基因均與LDD相關。在ADAMTS5基因缺乏的小鼠模型中,慢性吸菸導致的IDD風險更低,進一步證實軟骨聚集蛋白聚糖酶可能與介導IDD的環境危險因素髮揮協同作用。


白細胞介素相關基因


白細胞介素(IL)在IDD發生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其可影響椎間盤基質的合成與分解,炎症反應,椎間盤細胞凋亡,血管和神經的再分布等,也與IDD患者出現疼痛有關。有學者認為,抑制IL-1基因可能是預防和逆轉IDD的重要靶點。最近發現,IL-1α(+889C/T)基因的多態性與IDD風險顯著相關,尤其是在高加索人群中。Chen等的meta分析表明,IL-1α(-889C/T)基因的多態性可顯著增加人群患IDD的風險。對種族亞組的分析研究發現,其單核苷酸多態性與白種人和亞洲人群之間的IDD高風險相關,但是還需要更大規模對不同人種的研究驗證。IL-1A基因中rs1800587的單核苷酸多態性與年輕女孩的早期LDD相關,並與Modic改變相關。研究發現,IL-1A基因中的rs2856836、rs1304037、rs17561和rs1800587變體均與LDD和Modic改變的嚴重程度相關。值得注意的是,IL-1A基因中rs17561變體被PolyPhen預測工具預測為具有致病性。一項研究發現,rs1800797和rs180079為IL-6基因中2種對IDD發生具有保護性的單核苷酸多態性片段,但僅與青少年男孩相關。rs1800797(CC基因型)與IDD發生相關,而rs1800795(CC基因型)則可降低IDD發生的風險。一項對332例印度受試者的病例對照研究發現,IL-6基因與LDD的嚴重程度無關。在漢族人群中,IL-6基因-572的GG基因型和CG基因型的LDD風險分別比CC基因型高4.48倍和1.55倍。對IL-6基因作用的研究結果表明,其多態性能否對IDD發生產生不同影響,可能與性別或人種有關。


基質金屬蛋白酶相關基因


基質金屬蛋白酶(MMP)是最重要的基質降解酶類,主要參與ECM代謝,其對ECM的降解在IDD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伊朗北部人群MMP-3基因多態性rs632478中,其CC基因型(純合變異體)發生IDD的風險是AA基因型變體的5倍。國內研究發現,rs17576中的等位基因A可以使LDH風險下降23%,而等位基因G則與IDD的嚴重程度有關。國外研究發現,rs17576可顯著增加IDD發生風險。對印度人群的研究發現,MMP-20基因中的rs17099008單核苷酸多態性與Modic改變顯著相關。上述結果表明,MMP基因可能對IDD發生具有重要作用。


軟骨中間層蛋白相關基因


軟骨中間層蛋白(CILP)基因中rs2073711的單核苷酸多態性與IDD的發生相關。一項meta分析顯示,CILP基因多態性與IDD風險顯著相關。在印度人群中,rs2073711的CILP基因型和GG基因型均與LDD低風險有關。最近一項研究發現,CILP基因的3個單核苷酸多態性片段與椎間盤突出有顯著相關性。CILP基因中的變體是否與IDD發生相關則需要進一步確定。Campbell等研究發現,CILP基因中的rs2073711與IDD相關,其基因多態性與IDD風險顯著相關。


腫瘤壞死因子相關凋亡誘導配體相關基因


腫瘤壞死因子相關凋亡誘導配體(TRAIL)是屬於腫瘤壞死因子配體的跨膜蛋白,能夠促使細胞凋亡。研究顯示,國內人群TRAIL 1525/1595多態性與LDD風險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1595TT基因型和1595T基因型的出現頻率與IDD嚴重程度呈負相關。上述結果提示,TRAIL 1595C/T多態性對IDD發生具有重要意義。死亡受體(DR)4和DR5都是與TRAIL結合併在靶細胞內誘導細胞凋亡的受體。目前對TRAIL和DR4相關性的研究僅在漢族人群中進行,尚需開展進一步研究來確定該相關性是否具有種族特徵。


生長分化因子5相關基因


生長分化因子(GDF)5基因中的變體可增加骨關節炎發生的風險,也可能與IDD發生密切相關。Jiang等的研究發現,rs143383多態性與IDD易感性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等位基因T可增加IDD發生的風險,而等位基因C具有保護作用。Wang等發現,GDF5基因中rs143383的CC突變型與IDD的發生關係密切,但與病理分級無明顯相關性。


疼痛相關基因


一項大型全基因組相關研究發現,SOX5基因中的內含子變體rs12310519為可標記慢性背痛的新基因座,另2個位點在兩階段分析中呈現全基因組顯著性。一個由基因間變體rs7833174標記,位於捲曲螺旋結構域(CCDC)-26基因和GSDMC基因之間,另一個為標記在結直腸癌缺失(DCC)基因中的內源變體rs4384683。一項對4 748例經證實的LDH患者和282 590例人群對照的全基因組相關研究確定,在8q24.21基因片段上,有37種與LDH高度相關的標誌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單核苷酸多態性為rs6651255,其可致嚴重而持續的坐骨神經痛並進一步影響LDH患者。


結語


儘管IDD的遺傳性早已被確認,並且越來越多的相關基因被發現,但對相關基因變體的鑑定依然進展緩慢。我們對IDD與易感基因關聯性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加深,以便提供更為有效的治療IDD的生物學和基因學理論基礎,最終找到更有效的預測發病和治療的方法。

 

來源:國際骨科學雜誌2020年1月第41卷第1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幹細胞治療椎間盤退變研究進展
    椎間盤退變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但兩者均不能逆轉椎間盤退變的病理狀態。近年,幹細胞再生療法為治療椎間盤退變提供了新選擇,其具有以下特點:通過產生細胞外基質重新填充椎間盤,恢復受損組織;不引起額外的椎間盤損傷;可分泌生長因子調節炎症反應,加強組織再生。
  • 長鏈非編碼RNA及其介導椎間盤退變機制的研究進展
    關於椎間盤退變的具體機理尚未闡明,而對於非編碼RNA(ncRNA)的研究,特別是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在椎間盤退變的發生及進展過程中的調控作用初步展現,其可能參與調控髓核細胞凋亡、細胞外基質降解以及免疫炎症反應等。本文旨在闡述LncRNA的特點及其介導椎間盤退變的多種不同機制。
  • 幹細胞移植修復椎間盤退變的研究進展
    隨著科學家對幹細胞領域的深入研究,幹細胞移植基於椎間盤退變的始發因素,為椎間盤退變提供一種新的修複方法。修復椎間盤退變的原理椎間盤退變是因細胞數量的絕對減少,幹細胞移植可替代椎間盤內的老化退變細胞,增加蛋白聚糖和II型膠原的合成。
  • 幹細胞療法從這2方面修復改善椎間盤退變
    椎間盤位於相鄰椎體之間,由外周的纖維環、中央膠凍樣髓核組織以及上下兩端薄層透明的軟骨終板組成。隨著年齡的增長或遺傳因素,容易導致椎間盤退變。鑑於此特點,科研人員開始使用幹細胞對椎間盤退變疾病過程進行幹預,以達到減緩椎間盤退變進程或修復椎間盤的目的。椎間盤退變會導致椎間盤內環境穩態的失衡,組織的水合作用喪失、炎症發生以及細胞外基質的丟失,進而導致椎間盤高度降低、纖維環結構破壞,幹細胞具有多向分化和分泌細胞因子的能力,可以從多方面對椎間盤進行修復和免疫調節。
  • 腫瘤壞死因子與腰椎間盤退變的相關性研究進展
    椎間盤退變可引起一系列脊柱退變及繼發性病變,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治療效果一般,70%的人一生中會因為腰椎間盤退變引起的疾病就診。20世紀60年代起國內外研究者開始對腰椎間盤退變的病因、病理進行研究,目前,退化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亦沒有有效的療法。
  • 強直性脊柱炎易感基因多態性的研究進展
    由於AS進展極慢,且起病甚為隱匿,故其早期診斷極其困難,同時伴隨病情的進展,致殘率頗高,極大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目前,AS的病因尚不明了,但諸多研究結果顯示,其發病是環境與遺傳等諸多因素(如感染、免疫、內分泌)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遺傳因素髮揮重要的作用。
  •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前期,考慮到麻風分枝桿菌基因組中大量與能量代謝相關基因的丟失,推測宿主線粒體及其相關基因變異可能影響麻風分枝桿菌的感染。研究鑑定出一批線粒體相關的基因與麻風的遺傳易感相關,如LRRK2、OPA1、PARL和PINK1。
  • ...作用_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_骨質疏鬆_骨關節炎_椎間盤退變_醫脈通
    椎間盤的機械性能嚴格依賴於其結構組成。由於椎間盤固有的正靜水壓力,髓核能承受壓縮載荷,纖維軟骨環能抵抗拉伸應力。正常的椎間盤是人體最大的乏血供組織,然而當椎間盤發生退變時這一現象卻出現了逆轉。彭寶淦等對人退變椎間盤組織病理切片觀察發現,退變椎間盤組織中會形成1條從外層纖維環至髓核的不規則血管化肉芽組織條帶區,肉芽組織成熟程度及範圍大小不一,有成熟的瘢痕化膠原組織及新鮮的血管、肉芽組織。
  • 銀屑病易感基因最新研究成果
    ,最新研究成果「全外顯子組研究鑑定出15個新的銀屑病易感位點」(Whole exome analysis SNP array identifies 15 new psoriasis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psoriasis)和全基因組meta分析發現多個新的銀屑病易感基因及揭示種族異質性(Genome-wide meta-analysis identifies multiple
  • 關於人退變椎間盤細胞原代培養的一點體會
    關於人退變椎間盤細胞原代培養的一點體會 來源:丁香園論壇 2007-08-01 22:13 原代椎間盤細胞培養其實並不太難,但培養時間相對較長,所以容易出問題。
  • ...代謝調控自身免疫病的新成果 | 研究發現牛磺酸與狼瘡易感基因...
    仁濟醫院在線發表代謝調控自身免疫病的新成果 | 研究發現牛磺酸與狼瘡易感基因相互作用參與疾病的發生 2020-07-06 15: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重症COVID-19遺傳易感基因
    其檢測到Covid-19呼吸衰竭與基因座3p21.31的rs11385942和基因座9q34.2的rs657152的交叉複製關聯,3p21.31基因簇是Covid-19呼吸衰竭患者的遺傳易感性基因座,而9q34.2位點的關聯信號與ABO血型位點一致,與其他血型相比,A型血的重症風險更高,O型血可能具有保護作用。
  • 拉美土著居民糖尿病易感基因或遺傳自尼安德特人
    新華網倫敦12月25日電(記者劉石磊)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刊登的報告顯示,拉丁美洲土著居民中很多人攜有一個會增加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的基因,這種基因有可能遺傳自歐洲古人類尼安德特人。這項研究由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等機構共同完成。
  • 研究發現銀屑病易感基因編碼區功能性變異—新聞—科學網
    遺傳因素在銀屑病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連鎖分析和候選基因研究方法發現了銀屑病一批易感位點並篩選出銀屑病的潛在易感基因,為銀屑病的後續易感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礎。近年來,隨著生命科學和遺傳學的發展,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已成為目前尋找複雜疾病易感基因的重要途徑,較好的揭示了基因組上易感基因/位點上與人類疾病對應關係,儘管目前尚不能全面解釋易感基因/位點在疾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但是為後續疾病發病機制研究提供了依據。目前國際上運用GWAS方法已累計發現40多個銀屑病易感基因/位點,極大推進了銀屑病的遺傳學研究進程。
  • 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突變的致病機制
    該研究發現SLC16A11基因編碼區的2型糖尿病易感突變會產生功能獲得性突變蛋白,導致肝臟脂滴不正常積累增多,進而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該研究結果對之前報導的認為此類易感突變導致蛋白功能缺失的研究結論提出了質疑。
  • 研究發現32個新型乳腺癌易感基因座
    研究發現32個新型乳腺癌易感基因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0 21:14:19 2020年5月18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Nilanjan Chatterjee等研究人員在《自然—遺傳學》雜誌發表論文,他們利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鑑定出
  • 山東省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麻風病易感基因發布會
    [2009年12月17日 9:47:11]翟魯寧: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泰山學者」崗位特聘專家張福仁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通過調查研究,認為麻風病具有遺傳背景,遺傳因素和麻風菌對麻風的發病缺一不可。如果能夠通過某種手段確定麻風病的易感(高危)個體,就可以對易感者進行保護,從而避免麻風病的發生。
  • Shh/Ihh在小鼠胚胎椎間盤形成過程中的表達
    3種同源基因,分別為Sonic Hedgehog,India Hedgehog以及Desert Hedgehog,分別編碼Shh,Ihh以及Dhh蛋白。結果與結論:①經PCR擴增篩選出基因型為Shh-CreERT2; R26-mTmG/+小鼠胚胎;②免疫螢光染色結果顯示,在椎間盤形成過程中,髓核細胞內Shh表達水平逐漸降低;③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顯示
  •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個新的麻風病易感基因
    10月24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在麻風易感基因研究方面通過對10531個病例及健康對照者的研究,發現2個新的麻風易感基因,並在世界上首次證明了其中1個和傳染病有關。這是繼2009年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關聯分析方法率先發現7個麻風易感基因之後,在該領域取得的又一原創性成果,標誌著我國在麻風易感基因研究方面繼續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 壓力傳導是椎間盤造影假陽性出現的主要原因
    慢性腰腿痛是現代社會人們所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臨床實踐已經證實許多慢性腰腿痛是由椎間盤退變所引起。據報導,28-43%的慢性腰腿痛來源於椎間盤的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