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位於相鄰椎體之間,由外周的纖維環、中央膠凍樣髓核組織以及上下兩端薄層透明的軟骨終板組成。隨著年齡的增長或遺傳因素,容易導致椎間盤退變。

椎間盤退變是指由細胞介導的進行性結構衰竭的異常反應,臨床上常常發展為頸椎病、盤源性腰痛、椎管狹窄症及腰椎間盤突出症等一系列疼痛性脊柱疾病。由於它是人體內最大的無血管結構,退化或受損後很難通過其自身修復,且具有不可逆性。
隨著再生醫學理念興起,幹細胞療法在運動損傷與骨科退行性疾病中獲得廣泛關注。鑑於此特點,科研人員開始使用幹細胞對椎間盤退變疾病過程進行幹預,以達到減緩椎間盤退變進程或修復椎間盤的目的。
椎間盤退變會導致椎間盤內環境穩態的失衡,組織的水合作用喪失、炎症發生以及細胞外基質的丟失,進而導致椎間盤高度降低、纖維環結構破壞,幹細胞具有多向分化和分泌細胞因子的能力,可以從多方面對椎間盤進行修復和免疫調節。
幹細胞療法修復椎間盤的2大機制
1.替代丟失的細胞
幹細胞與髓核細胞在非接觸共培養條件下可促其分化為髓核樣細胞,繼而產生蛋白多糖和Ⅱ型膠原蛋白。我國學者研究發現 間充質幹細胞與髓核細胞直接接觸共培養後可促進細胞增殖,通過減少細胞外基質降解的方式促進髓核細胞外基質合成。
2.調節椎間盤微環境
活化的幹細胞能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包括抗炎因子、生長因子等,促進椎間盤細胞的生長以及髓核細胞外基質的合成,起到抗炎、營養作用,從而改善內環境,緩解臨床症狀。
幹細胞動物實驗研究
Yim RL曾系統納入24項動物實驗進行分析:對862個椎間盤實施幹細胞療法,結果顯示,各種來源的幹細胞都成功地抑制了椎間盤退變的發展,椎間盤高度明顯提高。
另一項關於Wang等人的Mate分析,共納入22個動物實驗研究項目,結果顯示,幹細胞組椎間盤高度指數升高、Ⅱ型膠原蛋白mRNA表達增加,且組織學水平的椎間盤退變級別下降;認為幹細胞移植能有效緩解或阻止退變過程。
幹細胞療法臨床研究
近年來已有學者將幹細胞療法用於臨床試驗。2017年,Noriega等人進行了一項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對24名椎間盤源性腰痛進行異體間充質幹細胞移植,隨訪1年後發現受試者症狀及MRI椎間盤退變程度均改善。
同年,Pettine等人針對26名具備椎間盤置換手術指徵的患者實施幹細胞療法,移植12個月後MRI證實椎間盤退變程度改善;隨訪追蹤到3年後,其中20名 受試者的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和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明顯改善,期間無併發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