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療法從這2方面修復改善椎間盤退變

2020-11-29 一五零生命幹細胞

椎間盤位於相鄰椎體之間,由外周的纖維環、中央膠凍樣髓核組織以及上下兩端薄層透明的軟骨終板組成。隨著年齡的增長或遺傳因素,容易導致椎間盤退變。

椎間盤結構

椎間盤退變是指由細胞介導的進行性結構衰竭的異常反應,臨床上常常發展為頸椎病、盤源性腰痛、椎管狹窄症及腰椎間盤突出症等一系列疼痛性脊柱疾病。由於它是人體內最大的無血管結構,退化或受損後很難通過其自身修復,且具有不可逆性。

隨著再生醫學理念興起,幹細胞療法在運動損傷與骨科退行性疾病中獲得廣泛關注。鑑於此特點,科研人員開始使用幹細胞對椎間盤退變疾病過程進行幹預,以達到減緩椎間盤退變進程或修復椎間盤的目的。

椎間盤退變會導致椎間盤內環境穩態的失衡,組織的水合作用喪失、炎症發生以及細胞外基質的丟失,進而導致椎間盤高度降低、纖維環結構破壞,幹細胞具有多向分化和分泌細胞因子的能力,可以從多方面對椎間盤進行修復和免疫調節。

幹細胞療法修復椎間盤的2大機制

1.替代丟失的細胞

幹細胞與髓核細胞在非接觸共培養條件下可促其分化為髓核樣細胞,繼而產生蛋白多糖和Ⅱ型膠原蛋白。我國學者研究發現 間充質幹細胞與髓核細胞直接接觸共培養後可促進細胞增殖,通過減少細胞外基質降解的方式促進髓核細胞外基質合成

2.調節椎間盤微環境

活化的幹細胞能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包括抗炎因子、生長因子等,促進椎間盤細胞的生長以及髓核細胞外基質的合成,起到抗炎、營養作用,從而改善內環境,緩解臨床症狀。

幹細胞動物實驗研究

Yim RL曾系統納入24項動物實驗進行分析:對862個椎間盤實施幹細胞療法,結果顯示,各種來源的幹細胞都成功地抑制了椎間盤退變的發展,椎間盤高度明顯提高。

另一項關於Wang等人的Mate分析,共納入22個動物實驗研究項目,結果顯示,幹細胞組椎間盤高度指數升高、Ⅱ型膠原蛋白mRNA表達增加,且組織學水平的椎間盤退變級別下降;認為幹細胞移植能有效緩解或阻止退變過程。

幹細胞療法臨床研究

近年來已有學者將幹細胞療法用於臨床試驗。2017年,Noriega等人進行了一項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對24名椎間盤源性腰痛進行異體間充質幹細胞移植,隨訪1年後發現受試者症狀及MRI椎間盤退變程度均改善。

同年,Pettine等人針對26名具備椎間盤置換手術指徵的患者實施幹細胞療法,移植12個月後MRI證實椎間盤退變程度改善;隨訪追蹤到3年後,其中20名 受試者的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和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明顯改善,期間無併發症發生。

相關焦點

  • 幹細胞移植修復椎間盤退變的研究進展
    隨著科學家對幹細胞領域的深入研究,幹細胞移植基於椎間盤退變的始發因素,為椎間盤退變提供一種新的修複方法。修復椎間盤退變的原理椎間盤退變是因細胞數量的絕對減少,幹細胞移植可替代椎間盤內的老化退變細胞,增加蛋白聚糖和II型膠原的合成。
  • 幹細胞治療椎間盤退變研究進展
    椎間盤退變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但兩者均不能逆轉椎間盤退變的病理狀態。近年,幹細胞再生療法為治療椎間盤退變提供了新選擇,其具有以下特點:通過產生細胞外基質重新填充椎間盤,恢復受損組織;不引起額外的椎間盤損傷;可分泌生長因子調節炎症反應,加強組織再生。
  • 幹細胞療法的這3大作用有助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神經修復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幹細胞療法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進展及臨床研究,更多的看法歡迎留言評論喲!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是由於腦或脊髓的神經元或膠質細胞的丟失而導致的慢性進行性中樞神經組織退變。如何改善和幹預這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在神經科領域中存在一片空白,成為科學家們鑽研探討的問題。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在損傷後,自我修復能力是有限的,有學者認為是腦部誘導神經幹細胞增殖並向神經元分化的力量太弱所致。大量研究實驗證明幹細胞療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可能成為解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 長鏈非編碼RNA及其介導椎間盤退變機制的研究進展
    介導細胞外基質的降解    細胞外基質降解是導致椎間盤退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MMPs(如MMP-1/-2/-3/-9/-13等)是降解細胞外基質的主要蛋白水解酶。NEAT1在增殖和分化方面發揮其調節功能,在退變的骨關節中,NEAT1表達上調並且可抑制滑膜增生。
  • ...作用_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_骨質疏鬆_骨關節炎_椎間盤退變_醫脈通
    椎間盤的機械性能嚴格依賴於其結構組成。由於椎間盤固有的正靜水壓力,髓核能承受壓縮載荷,纖維軟骨環能抵抗拉伸應力。正常的椎間盤是人體最大的乏血供組織,然而當椎間盤發生退變時這一現象卻出現了逆轉。彭寶淦等對人退變椎間盤組織病理切片觀察發現,退變椎間盤組織中會形成1條從外層纖維環至髓核的不規則血管化肉芽組織條帶區,肉芽組織成熟程度及範圍大小不一,有成熟的瘢痕化膠原組織及新鮮的血管、肉芽組織。
  • 我國幹細胞療法修復糖尿病腎損傷的研究進展
    幹細胞療法近年來,關於糖尿是損傷的病理機制、分子機制研究越來越多,立足於此的新型藥物研究越來越多,幹細胞療法便是其中之一。幹細胞因具有減輕炎症反應、再生胰島β細胞/腎細胞、修復腎損傷部位和控制血糖等作用而被科學家廣泛應用於糖尿病腎損傷的研究中。
  • 臨床案例:幹細胞療法修復肝硬化安全有效
    21世紀是再生醫學的技術時代,在醫學史上具有顛覆性的理論觀點,幹細胞療法作為其核心技術手段之一,成為了臨床醫學者、科研人員的重點關注對象。幹細胞療法已被用於多種疾病的組織修復改善,我國作為肝硬化大國,幹細胞療法在肝硬化領域也備受關注。
  • 幹細胞療法利用免疫系統修復心臟—新聞—科學網
  • 關於人退變椎間盤細胞原代培養的一點體會
    關於人退變椎間盤細胞原代培養的一點體會 來源:丁香園論壇 2007-08-01 22:13 原代椎間盤細胞培養其實並不太難,但培養時間相對較長,所以容易出問題。
  • 幹細胞療法發揮3個功能,有望改善全球2.6億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
    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更新和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群,具有修復和再生組織器官的能力,廣泛用在各類疾病(漸凍症、類風溼關節炎、糖尿病、卵巢早衰等)中,更多詳情可了解「幹細胞療法」。其中,在肝臟疾病中,幹細胞療法已被用於病毒性肝炎誘導的肝硬化,我國已有五項幹細胞療法針對肝硬化的臨床備案項目,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聊聊幹細胞療法在脂肪肝轉化為肝硬化中的應用,幹細胞療法改善肝功能具有顯著的效果。
  • 幹細胞療法抗衰老的3個臨床案例
    外在表現為皮膚彈性變小、鬆散,皺紋增多;臉部脂肪損失導致臉頰凹陷和眼窩;頭髮逐漸變稀薄、灰白;由於關節,脊柱骨和椎間盤受壓,姿勢會發生明顯變化;聽力下降等。幹細胞在抗衰老再生醫學中的作用有針對性的抗衰老方式,如幹細胞療法,可以延遲許多代謝和生化特性的發生,降低老年人的發病率,實現更長的預期壽命目標,享受更健康舒適的生活。
  • 幹細胞療法對肝纖維化的研究增多,科學家發現修復的3大機制
    2019年10月,我國科研人員公布了研究成果:間充質幹細胞對肝纖維化進展的調控機制,揭秘了幹細胞療法對肝纖維化的免疫調控;2020年2月,《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發表文獻闡述幹細胞療法通過肝星狀細胞的接觸調節作用來抑制肝纖維化。
  • 創傷性損傷患者如何改善,幹細胞療法研究最新進展
    TBI的治療有藥物治療、運動療法、低溫治療及細胞療法。藥物一般為神經保護作用的藥物,療效有限;運動療法對運動能力嚴重喪失的患者具有限制性;低溫治療容易帶來一定的副作用;相比之下,幹細胞療法具有解決上述問題的能力,且無明顯副作用,被用於許多中樞神經疾病的治療中。
  • 幹細胞療法在牙周炎中的應用,主要依靠幹細胞的這2個特點
    其中,幹細胞療法就是被發掘的一種新型的臨床手段,經科學家驗證,幹細胞療法對牙周炎具有良好的幹預作用,主要依靠幹細胞療法的2個特點,幹細胞療法成為研究口腔炎症新的方向。特點1:幹細胞再生,修復牙周組織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在特定條件下可分化為骨細胞,修復骨受損或骨缺失。胡等人採用幹細胞療法在模型豬體內修復牙周炎骨缺,對牙周受損位點進行幹細胞注射,4個月後用CT掃描顯示豬牙齒的骨量情況,發現骨缺修復良好,牙周組織再生。
  • 腫瘤壞死因子與腰椎間盤退變的相關性研究進展
    椎間盤退變可引起一系列脊柱退變及繼發性病變,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治療效果一般,70%的人一生中會因為腰椎間盤退變引起的疾病就診。20世紀60年代起國內外研究者開始對腰椎間盤退變的病因、病理進行研究,目前,退化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亦沒有有效的療法。
  • 幹細胞療法對卵巢早衰的現狀與展望
    近年來,幹細胞療法在生物醫學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幹細胞因其組織修復、免疫調節、抗纖維化、促血管生成、促進傷口癒合及神經保護等功能,成為了修復疾病的新型臨床手段,尤其在卵巢早衰方面,顯示了不可估量的應用前景。
  • 幹細胞療法對耳聾的最新研究進展
    近年來,科學家將研究重點放到幹細胞領域,幹細胞療法改善耳聾成為了焦點!幹細胞療法是指人體正常結構受損後,利用幹細胞多向分化潛能,誘導分化出與原來形態功能相同的結構,對機體進行修復的一種新型臨床手段,彌補內耳毛細胞的不可再生。
  • 幹細胞療法修復的3個臨床佐證,應用前景可期
    以下提供3個有利的臨床佐證,為幹細胞療法的臨床應用提供依據。1.幹細胞療法修復膝關節半月板試驗人數:N=18人(Ⅰ期臨床試驗階段)試驗方案:關節腔內注射2×106(低劑量)、10×106(中劑量)、50×106(高劑量)個幹細胞,隨訪6個月,檢測半月板修復情況。
  • 椎間盤退變遺傳易感基因的研究進展
    椎間盤退變(IDD)是引發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但IDD的病因較為複雜,包括環境和遺傳等多方面因素。目前,有關IDD遺傳易感基因的研究聚焦於多種蛋白的編碼基因,1種基因可多態性編碼1種與IDD發病機制相關的功能蛋白。研究IDD易感基因有助於理解IDD的發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