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死亡個體的樣本 幫我們讀懂疾病背後的基因密碼

2021-01-09 手機光明網

  人與人的基因序列中99.9%以上是相同的,僅有不到0.1%差異,可是為什麼我們卻如此不同?

  人們經常把人類基因組序列(30億對鹼基)比喻成一部60億字的天書,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測序,只是把天書變成「明文」,人類卻仍舊看不懂這些文字所表達的意思。

  一個名叫「基因型—組織表達」(以下簡稱GTEx)的大型研究項目試圖尋找答案——即找到序列與實際性狀(疾病)的關係,確定不同基因究竟如何影響表達。GTEx計劃是現有規模最大的人類器官轉錄組研究計劃。這項研究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等美國多個知名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參與研究,通過對不同性別的死者不同組織、不同器官的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質組進行分析,試圖把基因組測序的結果「直譯」出來。

  經過10年研究,GTEx計劃9月上旬公布最新分析成果,數據以系列論文的形式在《科學》《細胞》等雜誌上發表。值得一提的是,GTEx數據被廣泛用作設計新方法和工具的參考數據集,由此衍生出大量便於更深入研究的統計學方法。

  為生活中的「小煩惱」尋找關聯基因

  這裡有每個人的小憂慮,歡迎「對號入座」——

  如果你還沒到成為中年油膩男的年紀,或許正在擔心:為什麼我的髮際線在不斷升高;

  如果你是位壓力山大的職場女性,或許正在擔心:去年體檢的乳腺結節不知道怎麼樣了,據說乳腺癌患病率很高;

  如果你是名新手寶媽,或許正在擔心:我家娃超重了!除了母乳什麼也沒吃,為什麼胖得連脖子都看不到了;

  ……

  在GTEx計劃公布的研究結果中,這些問題都在基因組、轉錄組和蛋白質組的分析中找到了答案。

  這些答案來自海量數據的測序、匯總、分析……依託了大量的創新分析方法。研究者將所有的研究數據匯總形成GTEx數據集,目前已經更新至第八版,其中包括來自838個供體、52個組織、兩個細胞系的17382份樣品的數據。

  研究者們對這些樣品進行全基因組序列的測序分析,轉錄組表達量的分析,以及相互之間作用關聯的分析,以鑑定出哪些基因與哪些性狀有密切關聯。

  這次研究首次發現,一個被命名為C9orf66的基因,與脫髮有關,這個基因在男性中的表達量遠高於女性;CCDC88C基因在女性中表達水平較高,它是一種與乳腺癌發病有關的基因;而新手寶媽最關心的嬰兒體重,可能與嬰兒本身無關,卻是和寶媽體內的HKDC1基因密切相關,該基因具有孕期血糖調節功能,它的表達影響女性生育的後代體重。

  當然還有很多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發現,例如一些基因的高表達會促進癌基因的表達;女性比男性長壽的關聯基因等,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人們可以對早有跡象的生命活動在人類基因組的浩瀚長圖中「按圖索驥」,給出功能「註腳」。

  鑑定出與疾病相關的罕見基因突變

  關注並研究人類彼此間不同的0.1%基因,其實由來已久。學界通常將其命名為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顧名思義,是為了尋找基因與功能之間的關聯。

  0.1%的不同基因序列,意味著在整個基因組30億個鹼基對中至少有30萬個常見的SNP(單核苷酸多態性,即單鹼基的變化)。「GWAS僅研究了常見的SNP位點,這就意味著仍有許多罕見變異尚未鑑定。」有分析認為,比起常見突變,罕見突變的研究需要更精確的測量,換句話說,只有大規模的全基因組分析(至少全外顯子測序)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

  在此前發布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成果中,GTEx計劃也將注意力集中在常見突變對轉錄組的調控。而這次公布的GTEx計劃第三階段成果終於拓展到了罕見突變。

  相較其他資料庫,GTEx最大的優勢就是來自各種器官的基因表達。但是由於都是從意外死亡的個體獲得的樣本,除了性別、年齡等基本信息,GTEx並沒有個體非常詳盡的性狀信息。這次通過與之前做過罕見突變研究的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合作,鑑定出許多對基因表達有巨大影響的罕見突變,並找到相對應的關聯性狀(疾病)。這大大提升了GTEx自身研究的意義。

  GTEx系列研究論文《通過跨器官的轉錄組信號,鑑定出有功能的罕見突變》中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類基因組包含的罕見突變會增加某些疾病風險,研究通過對838個全基因組數據,及多種器官的轉錄組數據的分析,檢測出了與極端基因表達量有關的罕見突變。研究者整合了來自49個器官的三種極端表達信號,最終首次鑑定出了具有高影響的罕見突變,並且和疾病做了關聯。

  研究同時給出鑑定罕見突變的方法,可用於對個人基因組的解釋和罕見突變的發現,為研究罕見突變的基因功能、提高疾病檢測能力提供了有力手段。

  試圖揭示不同器官中端粒長短規律

  端粒是染色體的末端。由於端粒的長度反映細胞複製史及複製潛能,它被稱作細胞壽命的「有絲分裂鍾」。

  端粒長短的變化被認為是人體走向衰老走近死亡的「鐘擺聲」。

  迄今為止,端粒長度的差異還從沒被精確測量,尤其在人類不同器官中,端粒長短的規律是什麼,還摸不著頭緒。

  GTEx計劃首次進行了系統的測量。更重要的是,研究者找到一種「標尺」——由於血細胞中端粒最短,其端粒長度能夠作為其他器官端粒長度的參考。

  系列論文之一的《人類組織中端粒長度的決定性因素》表明,研究者測量了952例捐獻者的25種以上組織中的相對端粒長度。使用多因子定量分析技術(也叫Luminex分析法)對639個獨特組織樣本的端粒長度進行了測量,生成了最大的可共享數據集。

  測量之後,研究團隊將數據與GTEx供體特徵、遺傳變異和組織特異性表達的數據相結合,使用模型分析,希望尋找端粒長短的變化究竟與哪些因素相關。最終發現,組織類型、供體年齡影響最大,而吸菸與否竟然也會對端粒長度有微調。

  在檢測的不同組織中,端粒長度在血液中檢測的最短,在睪丸組織中測出的最長。在大多數組織中,端粒長度與年齡呈負相關,年齡越大端粒越短。研究還表明,基於祖先的端粒長度差異存在於生殖細胞中,並傳遞給受精卵。

  作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續篇」,GTEx計劃不負眾望,揭示了很多重要謎團,積攢了更多數據,也開發了更有效的方法。

  重大生命科學計劃的間接影響力是巨大的,例如人類基因組計劃大大推動了測序效率,使得全基因組測序速度一快再快,成本一降再降。

  GTEx計劃的突破,其實更像為生命之謎這塊「硬骨頭」切開一個個口子,更大、更深的重要探索將吸引更多目光和研究的聚集,為人類「揭秘自我」積攢更多人氣和經驗值。

  也難怪有研究者預測,隨著GTEx項目繼續深入開展,評價基因調控效應在疾病變化和不同環境中的差異將會獲得依據,有助於推動精準醫學研究計劃目標的實現。(記者 張佳星)

[ 責編:趙宇豪 ]

相關焦點

  • 規模最大人類器官轉錄組計劃公布第三階段成果 ——來自死亡個體的...
    原標題:規模最大人類器官轉錄組計劃公布第三階段成果 ——來自死亡個體的樣本 幫我們讀懂疾病背後的基因密碼人與人的基因序列中99.9%以上是相同的,僅有不到0.1%差異,可是為什麼我們卻如此不同?除了母乳什麼也沒吃,為什麼胖得連脖子都看不到了;……在GTEx計劃公布的研究結果中,這些問題都在基因組、轉錄組和蛋白質組的分析中找到了答案。這些答案來自海量數據的測序、匯總、分析……依託了大量的創新分析方法。研究者將所有的研究數據匯總形成GTEx數據集,目前已經更新至第八版,其中包括來自838個供體、52個組織、兩個細胞系的17382份樣品的數據。
  • 幫你遠離「甜蜜的煩惱」糖生物學或解開疾病關鍵密碼
    幫你遠離「甜蜜的煩惱」 糖生物學或解開疾病關鍵密碼決定你的血型;與病毒對抗的新「武器」;攜帶的信息量超過蛋白質、核酸和脂肪攜帶信息量的總和,它是參與人類生老病死每個過程的生物大分子——糖。糖和蛋白質、核酸、脂類是構成生命體的4種生物大分子。糖參與了人的發育及生老病死的每一個生命過程,就連人的血型也由糖決定。
  • 科學家破譯基因密碼 解密古人類性愛(圖)
    原標題:科學家破譯基因密碼 解密古人類性愛(圖)   遺傳的歷史就書寫在現代非洲人的DNA中,但還需要一些調查工作來對其進行注釋。  Tishkoff說:「我們的研究強調了基因組非編碼區域的重要性,特別是調控基因的表達。它對於從事生物醫學研究的人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如果他們只是關注編碼區域,他們就會缺失對正常人類變異和疾病易感性極其重要的信息。」  研究人員也利用基因組研究了古人類的交配。
  • 遺傳密碼,人類只讀懂3%
    事實上,只要我們的遺傳密碼即染色體改變一點,就會導致非常嚴重的疾病。比如心腦血管病或者腫瘤,實際上就是染色體的某個地方多了一些或者少了一些,如果異常的地方剛好是最關鍵的位置,就會導致非常嚴重的疾病。 2 基因編碼決定的人生 不可思議的是,遺傳密碼DNA其實是非常長的兩股互信的匹配的鏈,這兩條互補的鏈保證遺傳信息的安全。
  • 科學探秘 | 人類遺傳密碼的3%締造了50項諾貝爾獎.剩下的97%,我們該如何破解?
    如今,基因組已經可以從頭至尾測序,但真正做到精確解讀的只佔3%,還有另外97%的遺傳密碼是非編碼序列,它們與疾病和生長發育密切相關,正等待著我們去探秘、解讀。人的生長、發育和疾病都與我們的遺傳密碼有關,每個細胞都有一份遺傳密碼。一個人的遺傳密碼是什麼樣子?簡單來說,就是一條由四個符號排列起來的長長的線,大約有30億個符號。
  • 用基因預測疾病治療疾病 離成為現實還有多遠?
    通過基因檢測,這一份份傳達出遺傳信息的「生命說明書」,就能告訴我們生命該如何正確維持。  眾所周知,每個人的染色體都是從父母那裡繼承而來的,在生命的最初期,我們身體裡就已帶有各種「印記」。除了眼角眉梢這些一眼就能看到的外部特徵之外,患心臟病或癌症的機率、是否對菸草上癮、是否比一般人更聰明等這些看不見的特徵,其實也隱藏在「基因密碼」裡。
  • 讀懂「遺傳密碼」 規避出生缺陷
    記者黃中明 攝  因為出生缺陷或後期疾病,許多嬰幼兒被拋於棄嬰島。近期此事備受關注。在血親分離的背後,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需從源頭上做足預防。據《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顯示,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達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數約90萬例。為此,「能將出生缺陷扼殺在搖籃中」的基因診斷應運而生,但目前卻並沒得到大規模推廣。這項新型技術在解讀「遺傳密碼」的同時,也經歷著醫學倫理的考量。
  • 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信息
    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誌封面上的一篇報導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破解了一些必定涉及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的信息。  Tishkoff 說:「我們的研究強調了基因組非編碼區域的重要性,特別是調控基因的表達。
  • 幫你遠離「甜蜜的煩惱」 糖生物學或解開疾病關鍵密碼
    「糖生物學是生命科學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分支,其研究範圍涵蓋了基因水平、蛋白水平、細胞生物學和個體生理病理的研究,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前沿學科。」張延解釋道,糖生物學研究回答人體的糖鏈(多糖或聚糖)在細胞的什麼地方、怎樣形成;從分子水平揭示它的結構、它和什麼分子結合併蘊含了怎樣的信息;又如何發揮生物學功能等問題。
  • 三分之二人類生物樣本來自歐洲血統!遺傳研究多樣性問題凸顯 |...
    在文章「Personalized Medicine and the Power of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中,來自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目前全球人類生物樣本庫中基因組數據所包含的種族多樣性遠比人們所期望的要少得多。該研究顯示,在全球的人類生物樣本庫的DNA樣本中,有68%來自歐洲血統個體。
  • 美國崛起背後的精神密碼
    美國崛起背後的精神密碼 2018年04月08日 15:12 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作者:申嘉澍 字號 關鍵詞:美國;一本書讀懂美國史;背後;中華書局;陳會穎
  • 因為基因的自私,不在乎個體的死亡
    我們幾乎可以斷定,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會死亡,就連擁有「永生技能」的生物,也會不可免俗的跌入死亡深淵。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46億年前說起。因為有性生殖的後代裡,有更豐富的基因多樣性,後代的變異基因中 ,總有一部分能夠適應劇變的惡劣環境,成為種群的火種,避免在大災難中,被種族滅絕,一網打盡。這是一場種群和極端自然的較量,個體的存亡,跟基因的延續比起來,根本微不足道。
  • 因為基因的自私,不在乎個體的死亡
    我們幾乎可以斷定,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會死亡,就連擁有「永生技能」的生物,也會不可免俗的跌入死亡深淵。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46億年前說起。因為有性生殖的後代裡,有更豐富的基因多樣性,後代的變異基因中 ,總有一部分能夠適應劇變的惡劣環境,成為種群的火種,避免在大災難中,被種族滅絕,一網打盡。 這是一場種群和極端自然的較量,個體的存亡,跟基因的延續比起來,根本微不足道。
  • 基因領域:最重要的是讀懂「天書」
    對於人類來說,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關於基因這本人體「天書」,要如何才能讀懂?讀懂這份與身俱來的天書對人類來說,又有怎樣的意義?在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基因技術與人類未來」現場,嘉賓們對此進行了解答。基因,人類的另一個身份證在基因領域,相比較基因編輯、基因治療,最先完成產業化的當屬基因測序。
  • GWAS:用大數據解密基因和人類疾病的關係
    GWAS 通過對大量攜帶豐富變異 和明顯表型的個體進行基因重測序,發現基因和性狀之間的聯繫。 當應用於人類數據時,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比較了具有不同表型的實驗個體的DNA這些參與者包括患有某種疾病的人和類似的沒有這種疾病(對照組)的人,也可能是對某種特定特徵(例如血壓)具有不同表型的人 每個人都會提供一個DNA樣本,通過測序獲得數百萬個基因變異 如果一種類型的變異(一個等位基因)在疾病患者中更常見,這種變異就被認為與疾病有關 相關的SNP 被認為是人類基因組中一個可能影響疾病風險的區域
  • 基因檢測,真能幫我們預測智商嗎?
    「彩虹指數」,預測你先天變「彎」的可能性 | WeGene那麼,這些預測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基因檢測,測的究竟是什麼?先天的遺傳密碼,就在我們的每個細胞中,如同一本30億的字母寫成的書,沒有誰的書就是標準答案。而基因檢測檢查的,則是你的基因中,有哪些字母和他人的不同。人群研究表明,每個人的基因中,平均會有4百萬個字母和他人不同,這些不同被稱為單鹼基突變。
  • 科學家:基因的自私,不在乎個體的死亡!
    而很顯然,我們幾乎是可以判定,在地球上所的所有生物都是會死亡的,甚至就連一些比較特殊的生物也是逃脫不了死亡的。死亡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最終歸宿。地球一共經歷過五次生物大滅絕的事件,而每次的生物大滅絕都伴隨著70%以上的生物滅絕,是地球的一次內部大洗禮。
  • 科學家:基因的自私,不在乎個體的死亡
    而很顯然,我們幾乎是可以判定,在地球上所的所有生物都是會死亡的,甚至就連一些比較特殊的生物也是逃脫不了死亡的。死亡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最終歸宿。雖然看上去死亡是一件非常恐懼的事情,但實際上正是因為有了死亡,才會讓人類更加的珍惜生命,並且人類之所以沒辦法逃脫死亡的結局,其實是由人類自身的基因所導致的,人類自私的基因根本不在乎個體的死亡。或者說自私的基因使人類社會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 悉達多·穆克吉對談尹燁:基因科技與疾病治療
    上月底的深圳,在中信出版集團主辦的"我所看到的未來"主題系列活動期間,《基因傳》《癌症傳》作者、普立茲獎得主悉達多·穆克吉同《生命密碼》作者、華大基因CEO尹燁展開了跨國連線,就基因、生物科技及基因診斷和治療的前景、基因編輯技術和倫理等問題展開了一系列討論。本文由中信出版集團授權提供的現場速記稿整理髮布。
  • 基因檢測 真能幫我們預測智商嗎?
    彎」的可能性 | WeGene那麼,這些預測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基因檢測,測的究竟是什麼?先天的遺傳密碼,就在我們的每個細胞中,如同一本30億的字母寫成的書,沒有誰的書就是標準答案。而基因檢測檢查的,則是你的基因中,有哪些字母和他人的不同。人群研究表明,每個人的基因中,平均會有4百萬個字母(即鹼基)和他人不同,這些不同被稱為單鹼基突變。此外還會有其他類型的差異,例如整個段落的缺失或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