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二人類生物樣本來自歐洲血統!遺傳研究多樣性問題凸顯 |...

2020-11-26 健康界

人類遺傳研究依賴於大量的生物樣本和基因數據。3月21日,《細胞》雜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人類基因組測序研究的綜述和評論文章。在文章「Personalized Medicine and the Power of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中,來自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目前全球人類生物樣本庫中基因組數據所包含的種族多樣性遠比人們所期望的要少得多。

該研究顯示,在全球的人類生物樣本庫的DNA樣本中,有68%來自歐洲血統個體。樣本多樣性的缺乏不僅限制了研究人員識別遺傳變異與疾病關聯的能力,並有可能導致醫療健康研究中種族差異的擴大,使代表性不足的少數群體無法從個體化醫療的成果中獲益。

個性化醫療是一種新興醫療模式。在這種模式中,臨床醫生可以使用基因組學和其他先進的技術來確定每個患者的最佳治療策略,與傳統醫學一刀切的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基因組數據和臨床數據的整合有助於臨床醫生預測、預防和治療疾病。2003年第一個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2004年,美國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採用電子健康記錄(EHRs),為個性化醫療奠定基礎。如今,超過95%的美國醫院採用了EHR技術,並對數百萬個人類DNA樣本進行了測序。

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通過眾多科研和臨床研究的實踐,基因測序計劃的不足也顯現出來:缺乏樣本多樣性。為此,在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科學家主導了一項全球生物樣本庫的數據調查研究,被調查的生物樣本多用於醫學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在數以百萬計的人類生物樣本中,約三分之二來自歐洲血統個體!但歐洲血統人群甚至不足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來自非洲、亞洲和美洲人群的代表性不足將導致個性化醫療的一個主要缺陷:少數群體中的常見疾病未得到充分研究;同時,大部分人群中因種族不同而有不同進展和預後的的疾病也沒有得到充分研究,例如慢性腎病。因此生物樣本庫中的多樣性差距可能會妨礙人們對某些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了解,進而導致全球健康差異。

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正在努力縮小不同人群中基因採樣的差距,並創建了Biosme™ Biobank。Biosme™ Biobank是美國最早將DNA測序數據與EHRs中的臨床信息聯繫起來的生物資料庫之一。該資料庫有超過65%的非白人參與者,代表著紐約市的人口多樣性,也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生物樣本庫之一。

通過該資料庫研究代表性不足的人群,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隱性遺傳病,即Steel症候群,該病是波多黎各人群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該案例表明,下一代個性化醫療無疑將受益於基因樣本的種族多樣性及其研究,將有助於識別高危人群,改善全球範圍的人類健康狀況。

「為積極推動個性化醫療向前發展,多樣性在生物醫學研究各個層面的體現是必不可少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醫學和遺傳學副教授、基因組健康中心主任Eimear Kenny教授表示,「基因組數據在臨床中的使用是比較新穎的,在基因組數據的臨床解讀方面,我們還有更多的知識需要學習。EHR相關生物資料庫的擴展與全行業對樣本多樣性的關注,意味著個性化醫療更加光明的未來。」

在《細胞》同期發表的另一篇評論文章「The Missing Diversity in Human Genetic Studies」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凱斯西儲大學的研究人員同樣

指出,目前人類遺傳學研究中的樣本多樣性缺失,舉例說明了為什麼樣本多樣性有助於鑑定孟德爾遺傳病和複雜疾病的風險因素等問題,並討論了人類基因組研究中的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

隨著全球醫療健康需求的不斷增長和人類遺傳研究規模的不斷擴大,基因數據在臨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具有足夠代表性的基因和臨床研究數據能夠為臨床提供可靠的參考,人類生物樣本的多樣性問題需要各相關方的關注。為改善這一狀況,需要各國科研人員、政府及公眾的共同努力,將不同種族納入到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在研究的各個環節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和準則,確保參與者的合法權益,共同推進人類遺傳學研究和精準醫學的進步。

參考資料:

1. Personalized Medicine and the Power of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2. The Missing Diversity in Human Genetic Studies

3.Mount Sinai researchers call for diversity in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相關焦點

  • 非洲首個大型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揭示高水平遺傳多樣性
    南非科技部資助的「南部非洲人類基因組計劃(SAHGP)」,順利完成了對24名來自不同民族語言個體的全基因組測序,證實非洲人群存在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該計劃是非洲首個由政府資助開展的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旨在揭示南部非洲人群的獨特遺傳特徵,全方位發掘各類人群的多樣性。研究由南非金山大學實施,來自4個省份、講4種民族語言的24名南非人作為樣本採集對象,包括16名黑人以及8名混血或有色人種。
  • Science_史上最全人類遺傳多樣性分析
    該研究發現了大量以前未曾描述的遺傳變異,並為我們的進化歷史提供了新見解,突顯了祖先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多樣化,遷移和混合的過程的複雜性。該研究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是迄今為止世界範圍內種群遺傳多樣性的最詳細代表作。所有研究人員均可免費使用它來研究人類遺傳多樣性,包括研究世界不同地區對疾病的遺傳易感性。
  • 已滅絕的袋狼遺傳多樣性是怎樣損失的
    原標題:已滅絕的袋狼遺傳多樣性是怎樣損失的   據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11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科學家從有108年歷史的生物樣本中成功提取DNA並測序,闡明了已滅絕的袋狼(又稱塔斯馬尼亞虎)是如何發生長期的遺傳多樣性損失的。
  • 基因差異 墨西哥人具有驚人遺傳多樣性
    圖片來源:Aurora Photos/Alamy 對墨西哥人進行最大的遺傳學研究到目前為止揭示了該國極大的遺傳多樣性。在某些情況下,參與研究的受試者在遺傳學上的差異就好像彼此來自不同的大洲。這項研究的領導者之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史丹福大學遺傳學家Andrs Moreno-Estrada說,「然項研究分析了100萬墨西哥人的遺傳變異,並獲得了分屬20個本土人群以及11個混血人群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本土的人群之間具有驚人的差異。例如,與對歐洲人與中國人之間的遺傳差異進行的一項分析結果相比,來自墨西哥北部與南部的兩個人群——分別是塞利人與拉坎敦人——彼此之間竟然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遺傳差異。
  • 新研究發現越南豐富的遺傳多樣性
    但相對而言,科學家們對越南遺傳多樣性就沒有那麼多了解,特別是全基因組數據,因為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佔多數的京族(Kinh group)。通訊作者Nong Van Hai說:「我們發現,越南的少數民族語言群體擁有多種遺傳多樣性來源,這些來源與每個語系的異族血統共享檔案有關。」第一作者Dang Liu補充說:「然而,語言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並不完全符合;苗瑤語系和壯侗語系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相互交流,這可能是文化傳播的一個例子,這和其中一些南亞語系的群體轉向說南島語族語言一樣。」
  • 最大規模人類遺傳多樣性調查完成
    由美英等國科學家組成的兩個國際研究小組,完成了一個空前規模的人類遺傳多樣性調查。樣本涵蓋了全球50多個不同的地理學族群,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為深入的人類遺傳差異和相似性的分析。
  • 研究發現紐約Covid-19感染來自歐洲,而不是中國!
    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對紐約市84名Covid-19患者的樣本進行的遺傳分析表明,沒有證據證明來自中國。研究指出,大多數情況可能來自義大利,芬蘭,西班牙和法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這項新研究已於2020年5月在《科學》雜誌上發表。
  • 遺傳多樣性影響人類身高和思維
    ,得益於遺傳多樣性,人類進化得比祖先更聰明,並且身材更高了。這一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首次回答了達爾文提出的遺傳多樣性有何益處的問題。  該研究由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資助。研究人員分析了世界各地100多個健康和遺傳信息研究,包括來自城市和鄉村35萬多人的詳細信息。結果發現,更豐富的遺傳多樣性與增加個子高度有關,也與更好的認知技能以及更高的教育層次相關。其父母來自不同遺傳背景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高,並且具有更強的思維能力。
  • 從愛知到昆明|是什麼左右了生物多樣性
    這個問題與「基因多樣性」有著密切的關聯。「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生物遺傳的最基本單位。DNA由無數個脫氧核糖核苷酸構成,每個脫氧核糖核苷酸上的鹼基[包括腺嘌呤(A)、胸腺嘧啶(T)、鳥嘌呤(G)、胞嘧啶(C)四種]連在一起後構成了巨大的遺傳情報。
  • 「解讀」亞洲人群遺傳多樣性
    這項研究由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泛亞SNP計劃協作組的90多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這些科研人員來自於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美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教授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計算生物學所徐書華副研究員是該項研究成果的共同通訊作者。
  • 秦艽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
    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決定了物種對外界不良環境的抵禦能力和進化能力[12],物種遺傳多樣性的降低意味著其遺傳變異水平的降低和適應性的減弱,這將會威脅到物種的長期生存。因此,通過對物種遺傳多樣性的研究可以開發出具有優質功能的新品種,有效地指導育種和生產[13]。對藥用植物而言,遺傳多樣性更是影響其次生代謝產物的重要因素[14]。
  • 生物多樣性專欄(1)| 生物遺傳資源,你了解多少呢?
    生物多樣性專欄(1)| 生物遺傳資源,你了解多少呢?,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即日起,在浙江生態環境微信公眾號開設生物多樣性專欄,介紹和交流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工作。
  • 遺傳多樣性:影響人類身高和思維
    請點擊標題下的 解碼醫學,關注我們吧。 英國一個研究團隊對各國人口基因的研究發現,得益於遺傳多樣性,人類進化得比祖先更聰明,並且身材更高了。這一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首次回答了達爾文提出的遺傳多樣性有何益處的問題。 該研究由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資助。研究人員分析了世界各地100多個健康和遺傳信息研究,包括來自城市和鄉村35萬多人的詳細信息。
  • 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信息
    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誌封面上的一篇報導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破解了一些必定涉及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的信息。  Tishkoff 說:「我們的研究強調了基因組非編碼區域的重要性,特別是調控基因的表達。
  • 數量驚人的旅鴿滅絕:人類捕殺、低遺傳多樣性
    這是許多前沿研究者都還無法解答的問題。對一個物種滅絕的過程了解越多,能使我們對這一問題有更清晰的認識。旅鴿是最著名的滅絕物種之一,許多科學家都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旅鴿一度在北美洲擁有龐大的數量,曾有人觀察到一連好幾天都遮天蔽日的旅鴿群。數量最多時,這一物種可能有大約50億隻個體,略微保守一點的估計是30億隻。
  • 數量驚人的旅鴿為何滅絕:人類捕殺與低遺傳多樣性
    人類捕殺加上低遺傳多樣性  在19世紀的北美大陸,旅鴿(學名:Ectopistes migratorius)的數量如此驚人,以至於獵人們會開展比賽,看誰射落的旅鴿最多。大約一百多年前,最後一隻旅鴿在動物園中死去。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 科學家揭示人類表觀遺傳多樣性模式
    2017 年 8 月 29 日,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團隊發表了關於世界各地不同人群之間表觀遺傳變異的最新研究進展。研究人員對來自世界五個不同種群 DNA 甲基化、基因型和基因表達的數據進了分析。研究發現,在人群範圍內的表觀遺傳變化比 DNA 序列的變化快得多。相關研究於今日發表在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期刊,這可能揭示了人類如何通過表觀遺傳學反應來應對環境壓力。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相互影響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礎之一。多種多樣的生物是全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藥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業原料。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利於生態平衡,並為人類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 現代非洲人和歐洲人的尼安德特人血統可能比以前想像的要多
    該結果還表明,非洲基因組包含尼安德特人序列,部分原因是當今歐洲人的祖先的反向遷移(back-migration)。歐洲和亞洲人口向非洲的反向遷移(綠色) 圖片:WIKI普林斯頓大學的第一作者約書亞·阿基(Joshua Akey)說:「我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為人類歷史和全球多樣化人群的尼安德特人血統提供了重要的新見解。
  • 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獲進展
    11月22日,國際權威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在線刊出了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