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規模人類遺傳多樣性調查完成

2020-11-26 科學網

 

由美英等國科學家組成的兩個國際研究小組,完成了一個空前規模的人類遺傳多樣性調查。樣本涵蓋了全球50多個不同的地理學族群,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為深入的人類遺傳差異和相似性的分析。相關兩篇論文分別發表在2月21日的《自然》和2月22日的《科學》上。在研究中,《自然》論文小組和《科學》論文小組採用了人類基因多樣性計劃的樣本,檢測的不同群體數分別為29和51。兩個小組分析了人類基因組幾十萬個位點上單核苷酸多態性。兩個小組的分析均確定了人類的遺傳相似性,即世界不同人類族群間的相似性要遠遠大於差異性,大多數人的遺傳祖先追溯起來都不限於一個大陸。研究人員表示,分析得到的數據支持中國漢族南方和北方的族群在遺傳上是截然不同的;而美國土著與俄羅斯及遠東歐亞大陸的雅庫特人存在遺傳相似性。

 

《科學時報》 (2009-1-19 A4 要聞)

相關焦點

  • 遺傳多樣性:影響人類身高和思維
    請點擊標題下的 解碼醫學,關注我們吧。 英國一個研究團隊對各國人口基因的研究發現,得益於遺傳多樣性,人類進化得比祖先更聰明,並且身材更高了。這一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首次回答了達爾文提出的遺傳多樣性有何益處的問題。 該研究由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資助。研究人員分析了世界各地100多個健康和遺傳信息研究,包括來自城市和鄉村35萬多人的詳細信息。
  • Nature發布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資料庫
    據悉,這份匯集了逾14萬人的公開目錄,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人體遺傳變異體資料庫,將有助於人們深入了解人類基因功能,增強對罕見和常見遺傳病的理解。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項目是一個大規模的人類遺傳變異體資料庫,通過各種大型人群測序項目匯集數據,來鑑定各種功能喪失型變異體。
  • 遺傳多樣性影響人類身高和思維
    遺傳多樣性影響人類身高和思維 2015-07-21 科技日報 華凌 【字體:大,人類進化得比祖先更聰明,並且身材更高了。但遺傳多樣性與高血壓或膽固醇水平這些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無關。  據每日科學網、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這些人的整個基因構成,發現受遺傳多樣性影響的是他們的身高和快速思考能力,其罹患嚴重疾病的傾向則不受影響。  愛丁堡大學吉姆·威博士說:「這項研究突出了大規模遺傳分析的能力,揭示了人類進化歷史的基本信息。」
  • 三分之二人類生物樣本來自歐洲血統!遺傳研究多樣性問題凸顯 |...
    人類遺傳研究依賴於大量的生物樣本和基因數據。3月21日,《細胞》雜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人類基因組測序研究的綜述和評論文章。2003年第一個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2004年,美國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採用電子健康記錄(EHRs),為個性化醫療奠定基礎。如今,超過95%的美國醫院採用了EHR技術,並對數百萬個人類DNA樣本進行了測序。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通過眾多科研和臨床研究的實踐,基因測序計劃的不足也顯現出來:缺乏樣本多樣性。
  • Science_史上最全人類遺傳多樣性分析
    該研究發現了大量以前未曾描述的遺傳變異,並為我們的進化歷史提供了新見解,突顯了祖先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多樣化,遷移和混合的過程的複雜性。該研究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是迄今為止世界範圍內種群遺傳多樣性的最詳細代表作。所有研究人員均可免費使用它來研究人類遺傳多樣性,包括研究世界不同地區對疾病的遺傳易感性。
  • 科學家揭示人類表觀遺傳多樣性模式
    研究發現,在人群範圍內的表觀遺傳變化比 DNA 序列的變化快得多。相關研究於今日發表在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期刊,這可能揭示了人類如何通過表觀遺傳學反應來應對環境壓力。表觀基因組是基因組與環境之間的接口,因此研究它提供了人類對其周圍環境作出反應的線索。
  • 數量驚人的旅鴿滅絕:人類捕殺、低遺傳多樣性
    他說:「考慮到龐大的種群規模,這一物種消失得如此之快實在太不可思議了。」旅鴿曾經是北美大陸數量最多的鳥類。插畫作者K。 Hayashi人類的角色旅鴿的故事耐人尋味,部分是因為它能告訴我們物種如何一步步走向滅絕。
  • 數量驚人的旅鴿為何滅絕:人類捕殺與低遺傳多樣性
    人類捕殺加上低遺傳多樣性  在19世紀的北美大陸,旅鴿(學名:Ectopistes migratorius)的數量如此驚人,以至於獵人們會開展比賽,看誰射落的旅鴿最多。大約一百多年前,最後一隻旅鴿在動物園中死去。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 四川將建國內最大中藥基因庫 保存生物多樣性
    【天地網訊】  我國將在四川建立國內最大規模中藥種質庫,保存生物多樣性。同時,我國還將建立中藥資源動態監測平臺,對中藥資源進行預警管理。  緊迫現狀  重樓、白芨、大黃、羌活等幾十種野生中藥材面臨不同程度萎縮。
  • Nature Genetics:人類遺傳多樣性的"引擎"
    據萊斯特大學遺傳學系教授Sir Alec Jeffreys的一項最新研究,驅使人類進化和多樣性的一個關鍵因子能夠解釋人類不同代之間的差異20多年前,Jeffreys教授在人類基因組中發現了DNA的高度可變重複片段,即小衛星(minisatellites),這是一項裡程碑式的發現。而據在9月5日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的一篇文章,Sir Alec和他的研究團隊又獲得了另一項重要發現,一特殊基因對人類多樣性的發生具有顯著影響。
  • 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獲進展
    11月22日,國際權威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在線刊出了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 遺傳多樣性:我們的寶貴財富
    無論是為植物授粉的昆蟲,奶酪中的微細菌,我們生存所依賴的不同牲畜品種,以及維持著全球糧食安全的江河湖海中的數千種魚類和其他水生物種,還是數千種作物,都是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自然選擇、基因變異所產生的。遺傳多樣性越高,族群內可提供自然選擇的基因越多,也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就越強,有利於族群的生存和演化。
  • 非洲首個大型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揭示高水平遺傳多樣性
    南非科技部資助的「南部非洲人類基因組計劃(SAHGP)」,順利完成了對24名來自不同民族語言個體的全基因組測序,證實非洲人群存在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該計劃是非洲首個由政府資助開展的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旨在揭示南部非洲人群的獨特遺傳特徵,全方位發掘各類人群的多樣性。研究由南非金山大學實施,來自4個省份、講4種民族語言的24名南非人作為樣本採集對象,包括16名黑人以及8名混血或有色人種。
  •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 有助深入認識基因功能發現...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有助深入認識基因功能 發現疾病相關基因141456個外顯子組和基因組序列的匯總(圖a)。圖片來源:《自然》網站英國《自然》《自然·通訊》《自然·醫學》雜誌近日同時發表來自多家研究機構的一系列報告,集中描述了對一個匯集了逾14萬人樣本的資料庫——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的應用,該資料庫擁有迄今最大規模的人類遺傳變異體公開目錄,是我們深入認識人類基因功能、發現新疾病相關基因的寶貴資源。
  • 非洲獅遺傳多樣性喪失,並非完全是人類的責任,環境也有影響
    圖片:Simon Dures 保護主義者不應該總是假設野生生物的遺傳多樣性喪失是由人類造成的,正如國際慈善保護組織倫敦動物學會(ZSL)發表的新研究表明,就南部非洲獅群而言(Panthera leo),這很可能是生態因素而非人為因素引起的。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完成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組學大數據研究成果。
  • 基因差異 墨西哥人具有驚人遺傳多樣性
    原標題:墨西哥人具有驚人遺傳多樣性        圖片來源:Aurora Photos/Alamy 對墨西哥人進行最大的遺傳學研究到目前為止揭示了該國極大的遺傳多樣性。在某些情況下,參與研究的受試者在遺傳學上的差異就好像彼此來自不同的大洲。
  • 聊聊SSR•遺傳多樣性(二)
    遺傳多樣性主要是指生物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種內顯著不同的種群之間以及同一種群內的遺傳變異。因此遺傳多樣性實際研究的就是個體間遺傳基因和群體間遺傳結構的差異,簡單來說就是遺傳變異性的高低和遺傳變異分布格局即居群(種群群體)的遺傳結構。
  • 「解讀」亞洲人群遺傳多樣性
    這項研究由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泛亞SNP計劃協作組的90多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這些科研人員來自於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美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教授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計算生物學所徐書華副研究員是該項研究成果的共同通訊作者。
  • 患癌風險增加與遺傳多樣性低有關
    (本欄目稿件來源:英國皇家學會官網 整編:本報記者 張夢然)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攜帶的遺傳信息的總和,一般指一個種群內,個體之間或不同個體的遺傳變異總和。這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物種的多樣性也就顯示了基因遺傳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