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驚人的旅鴿為何滅絕:人類捕殺與低遺傳多樣性

2020-11-26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數量堪比世界人口的旅鴿為何滅絕?人類捕殺加上低遺傳多樣性

  在19世紀的北美大陸,旅鴿(學名:Ectopistes migratorius)的數量如此驚人,以至於獵人們會開展比賽,看誰射落的旅鴿最多。大約一百多年前,最後一隻旅鴿在動物園中死去。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這張插畫描繪了歐洲人射殺大群旅鴿的場景。插畫作者史密斯·本尼特(Smith Bennett)

  物種為什麼會滅絕?這是許多前沿研究者都還無法解答的問題。對一個物種滅絕的過程了解越多,能使我們對這一問題有更清晰的認識。旅鴿是最著名的滅絕物種之一,許多科學家都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旅鴿一度在北美洲擁有龐大的數量,曾有人觀察到一連好幾天都遮天蔽日的旅鴿群。數量最多時,這一物種可能有大約50億隻個體,略微保守一點的估計是30億隻。然而,在很短時間內,旅鴿就徹底銷聲匿跡。

  湯姆·吉爾伯特(Tom Gilbert)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地理遺傳學教授,同時在挪威科技大學兼職副教授。他說:「考慮到龐大的種群規模,這一物種消失得如此之快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旅鴿曾經是北美大陸數量最多的鳥類。插畫作者K。 Hayashi

  人類的角色

  旅鴿的故事耐人尋味,部分是因為它能告訴我們物種如何一步步走向滅絕。北美洲原住民雖說也會以旅鴿為食,但至少在旅鴿分布範圍內的部分地區,人們已經學會了可持續地捕殺,並不會給旅鴿帶來滅絕威脅。在北美洲的一些地方,人們只在夜間捕捉年幼的旅鴿來吃,因為這樣不會嚇跑成鳥,或使成鳥不再回巢。

  然而,從大約1500年開始,歐洲人陸續來到北美洲大陸,此後人類對旅鴿的捕殺不斷加劇,並在19世紀初達到了頂點,最終導致這一物種的崩潰和滅絕。那麼,歐洲人是否真的就是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

  已經走向衰亡?

  2014年,發表在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論文指出,人類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當時的旅鴿種群已經十分脆弱,已經在走向衰亡。

  研究人員指出,儘管旅鴿數量龐大,但早已深陷危機。和旅鼠類似,旅鴿的數量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動,只不過是在更長的時間範圍內。當歐洲人到達北美洲時,旅鴿數量已經大幅下降。這種下降趨勢早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就開始了,或許歐洲人還為旅鴿數量的一次短期增長做了貢獻。

  研究者利用PSMC方法(遞次式對偶溯祖方法)對旅鴿的遺傳變動進行了分析,為上述觀點提供了支持。現在,我們簡要介紹一下這種方法。

1914年,最後一隻旅鴿「瑪莎」(Martha)在辛辛那提動物園死去

  從一到多

  動物個體的所有基因被稱為基因組。你有一個基因組,你的朋友、親戚也都有各自的基因組,你養的貓、狗也都有基因組。基因組再往細分,可以分成染色體、基因和鹼基對,但你只有一個基因組。

  因此,你的所有染色體和基因都可以在這個基因組中找到,但與此同時,這個基因組對你而言(而且僅對你而言)是獨一無二的。除非,你有一個基因完全相同的雙胞胎,或者是像白蟻或其他種群個體大部分是克隆體的物種。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PSMC方法能利用某一物種的某一個體基因中的信息,繪製出該物種的歷史圖景。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物種如何在許多世代中發展、變化,並估算任意時間該物種有多少個體存在,所有這一切都是基於一個基因組。

路易斯·阿加西斯·富爾特斯(Louis Agassiz Fuertes)描繪的旅鴿

  人類責任減輕?

  利用PSMC方法,研究人員發現,旅鴿的數量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就已經大幅下降。雖然不一定會最終滅絕,但當時可能已經只剩下幾十萬隻旅鴿。

  人類只是導致旅鴿滅絕的最後一個因素。打個比方,人類可能確實把旅鴿推下了懸崖,但它們其實已經走到了墜落的邊緣。因此,根據《PNAS》上的那篇論文,需要為這場悲劇負責的不僅僅是歐洲人。

  只根據一隻或幾隻個體的信息就能獲得如此決定性的論斷,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太輕易了。我們還可以看看在2017年11月17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論文。

  PSMC並不適用於旅鴿

  《科學》上的這篇論文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觀點,認為PSMC方法並不能用在旅鴿身上。知名分子生物學家貝思·夏皮羅(Beth Shapiro)是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湯姆·吉爾伯特也是該文章的貢獻者之一。

  PSMC方法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即遺傳變異在組成基因組的染色體上是相對平均出現的。也就是說,在染色體末端和中部出現遺傳變異的機會差不多是一樣的。但是,在旅鴿身上並非如此。吉爾伯特說:「旅鴿並沒有我們所期待的變異模式,因為在這一物種的歷史中,對某些看起來十分重要的基因有很強的選擇性。因此,PSMC在此並不適用。」

  旅鴿的大部分遺傳多樣性出現在染色體的末端。由於對基因的選擇,不同世代的染色體中部幾乎沒有變化。這一結果聽起來似乎不算什麼突破,但如果你試圖根據單一個體的基因組來了解物種歷史的話,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你必須考慮遺傳變異會在染色體的特定部位更多出現,而不是平均分布,這使得PSMC方法無法適用於旅鴿,科學家必須採用其他方法。

旅鴿主要以橡子為食,但大片的橡樹森林也已經消失了

  另一種方法

  《科學》一文的研究者並未採用PSMC方法,而是利用來自41隻旅鴿的線粒體DNA作為研究起點。DNA並不是生物體唯一繼承自父母的東西。線粒體DNA是一種獨特的遺產,存在於一類特殊的細胞器——線粒體中。一般的DNA結合了父方和母方的遺傳特徵,而線粒體DNA只來自母方。線粒體DNA也會發生突變,並且與時間的推移相對一致。就了解一個物種如何隨時間變化而言,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出發點,其結果可能與使用PSMC方法產生的結果大不相同。

  遺傳多樣性

  《科學》上的新研究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該研究指出了旅鴿的遺傳多樣性,也對該物種的滅絕進行了完全不同的解釋。此前科學家認為,一個物種的種群越大,其遺傳多樣性就會越高,但新研究的結果表明,這一理論對旅鴿而言卻是錯的。

  這篇論文指出,龐大的種群規模似乎能使旅鴿適應並演化得更快,從而去除有害的突變。對於個體數量較少的物種,偶然因素可能使一個不太有益的突變保留下去,但對於數量更大的物種,偶然因素的作用要小很多。「能在演化上提供重要好處的突變會迅速傳播,」吉爾伯特說道。

  如果有益突變太快地佔據優勢,就會導致其他遺傳變異的消失。這反過來導致了旅鴿的遺傳多樣性驚人得低——相比它們龐大的個體數量。或許這就是導致它們面對變化時更加脆弱的原因。

  不過,這並不是旅鴿滅絕的主要原因。

一隻旅鴿的骨架

  用吉爾伯特的話來說,旅鴿的滅絕就是因為人類。在歐洲人來到北美之前,旅鴿並沒有陷入危機。沒有證據表明它們正在滅絕的邊緣掙扎。事實上,這也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19世紀時,旅鴿的數量之多,以至於某一特定時期內,射殺旅鴿成為了一個競賽項目。曾有人在一場比賽中就射殺了3萬隻旅鴿。

  可以這麼說,旅鴿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即使是繁殖能力超強的物種,也可能因為人類而遭遇滅絕。

  其他動物的教訓

  洛磯山黑蝗(學名:Melanoplus spretus)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大型蝗蟲,曾經分布於美國西部。在數十年間,這種昆蟲的數量從幾萬億減少為零,很可能是因為農民摧毀了它們的繁殖場所。在挪威和整個北大西洋地區,大海雀(學名:Pinguinus impennis)在人類的大規模捕殺之後滅絕。

  大量的旅鴿曾被作為人類的食物吃掉,它們還因為威脅農作物而被大規模捕殺。隨著歐洲人遷移到北美洲,旅鴿賴以生存的大片森林不斷減少並消失。這種鴿形目鳥類主要以橡子為食。

  在旅鴿正在走向滅絕的1896年,曾在一天之內就有25萬隻旅鴿——最後一個大群——被射殺。同樣是這一年,人類在野外觀察到的最後一隻旅鴿在路易斯安那州被射殺。旅鴿很可能依賴於龐大的鳥群規模來進行繁殖,當少數個體零散分布時,它們的本能或許就無法發揮正常功能。1914年,最後一隻旅鴿「瑪莎」(Martha)在辛辛那提動物園去世,它的屍體被送往史密森尼學會製成標本,並保存至今。(任天)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加載中

相關焦點

  • 數量驚人的旅鴿滅絕:人類捕殺、低遺傳多樣性
    旅鴿曾經是北美大陸數量最多的鳥類。插畫作者K。 Hayashi人類的角色旅鴿的故事耐人尋味,部分是因為它能告訴我們物種如何一步步走向滅絕。北美洲原住民雖說也會以旅鴿為食,但至少在旅鴿分布範圍內的部分地區,人們已經學會了可持續地捕殺,並不會給旅鴿帶來滅絕威脅。
  • 已滅絕的袋狼遺傳多樣性是怎樣損失的
    原標題:已滅絕的袋狼遺傳多樣性是怎樣損失的   據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11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科學家從有108年歷史的生物樣本中成功提取DNA並測序,闡明了已滅絕的袋狼(又稱塔斯馬尼亞虎)是如何發生長期的遺傳多樣性損失的。
  • 旅鴿是人類殺光的沒錯,但2萬年前,禍根就埋在基因裡了
    人們不難想到,持續數十年的人類捕獵是旅鴿滅絕的主要原因。旅鴿的命運也成為了世界範圍內野生動物保護和環境教育的典型例子。然而,刨根問底的科學家們並不滿足於這個籠統的結論。旅鴿這個物種到底為什麼會在半個世紀內徹底崩潰呢?
  • 旅鴿
    這位鳥類學家對旅鴿前途的信心和當時所有人一樣,源於旅鴿那浩繁的數量——高達50億隻,是當時人類總數的5倍多。可是,這位鳥類學家的預言很快便隨著旅鴿的天敵歐洲人的到來破滅了。起初,歐洲人捕殺旅鴿的目的很單純食用!這種肉質細嫩鮮美的食物不僅數量驚人,還 極容易捕捉到,簡直是上帝恩賜的美食。
  • 遺傳多樣性與動物滅絕的關係
    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廣義概念: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總和。這些遺傳信息儲存在生物個體的基因中,因此,遺傳多樣性就是生物遺傳基因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離不開物種的多樣性,也就離不開不同物種所具有的遺傳多樣性。對遺傳多樣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物種或居群的進化歷史(起源的時間、方式),也能為進一步分析其進化潛力和未來命運提供重要資料,遺傳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學研究的核心之一。
  • 旅鴿,曾多達五十億隻卻被吃到滅絕
    如今隨著各國動物保護法的出臺,許多瀕危動物在各國政府的努力下數量已經大大增加,可以說暫時的躲過了滅絕的危險。但在兩百多年前的地球上有一種鳥類卻沒有這麼幸運,它們死於人類無休止的欲望。一直以來,旅鴿的數量一直都是保持著穩定,當地的印第安人也會偶爾捕殺旅鴿,但對於這個龐大的群體並不造成大的影響。旅鴿沒有什麼自我保護的技能,它們遭受到攻擊時並不會四處逃竄,而是忠實、笨拙的呆在一起。它們對付捕食者的唯一策略就是靠數量來「淹沒」捕食者。在旅鴿所經過的地方,捕食旅鴿的食肉動物往往會因為吃飽而放棄捕食,於是其他的旅鴿便得以生存。
  • 40億旅鴿消失 天災人禍葬送龐大鴿群—新聞—科學網
    博物館保存的4隻19世紀旅鴿標本的遺傳材料顯示,該物種的遺傳多樣性相對較低,這意味著大多數個體之間的差異非常小,而且旅鴿數量在數百萬年裡波動了1000倍。研究小組的結論是,這個物種已經開始在減少,而狩獵和棲息地的喪失只是其滅亡的推手之一。 但是這項新研究把旅鴿消失的大部分責任都歸咎於人類。
  • 因人類捕殺而滅絕的九種動物:斑驢肉質鮮美,中國犀牛是名貴藥材
    歷史上有很多動物是因為人類的肆意捕殺而滅絕的,尤其是近代以來,人類製造出越來越先進的工具,導致那些有利用價值的動物迅速在地球上消失,造成永久的遺憾。披毛犀生存在更新世時期和冰河時期,滅絕了至少10000年,現代人開始只是在壁畫上見過,後來在波蘭發現了一頭完整的雄性標本。披毛犀滅絕的原因除了環境原因,最大的可能性還是石器時代的人類捕殺導致。斑驢,又稱擬斑馬,是一種頭像驢,前身像斑馬,後身像馬的非洲動物。人類在南非發現斑驢這種動物後,覺得好看,便將其馴服後用來拉車,從而形成一種用斑驢拉車的風氣。
  • 曾經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鳥,卻被人類拉入了滅絕的深淵
    在一次旅行中,他觀察到了一群旅鴿從頭頂飛過,初步估計之後他得出一個結論,這種鳥可能有22億隻。而和威爾遜活躍在同一時期的鳥類學家和畫家奧杜邦則記錄了另一個旅鴿群,據他推算僅這一群就有10億隻以上。儘管自大航海和工業時代以來,已經有多種鳥類在人類活動影響下滅絕,但奧杜邦還是很確定,這種鳥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被人類滅絕的。奧杜邦筆下的旅鴿。
  • 一群10億隻,綿延500公裡,噪音震耳欲聾,地面鳥糞厚達30釐米,這個物種為何幾十年就滅絕了?
    如果我告訴你,這種鳥類數量曾達到50億隻,然後在幾十年裡突然滅絕,銷聲匿跡,你一定以為這是天方夜譚,連科幻小說都不敢這麼寫。,然而歐洲殖民者到達後,旅鴿的命運才從此改變,它們被當做廉價食品和豬飼料大規模捕殺,再加上砍伐森林造成的棲息地破壞,旅鴿數量從1800年到1870年緩慢下降,然後突然在1870年到1890年間加速滅絕。
  • 是誰殺死了30億旅鴿 基因研究揭開旅鴿滅絕世紀之謎
    1914年9月1日,最後一隻被稱為Martha的旅鴿死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動物園的鳥籠裡。僅僅一個人類壽命周期,旅鴿便經歷了從異常繁盛到最終滅絕的過程。   如今,對取自博物館標本趾墊上的基因進行分析發現,這種興衰周期傾向已被「寫進」旅鴿的基因裡,並且導致這個物種的滅亡。「旅鴿極有可能經歷了劇烈的種群波動。」
  • 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
    到了2015年,歐洲成年黃胸鵐的數量急劇減少到120~600隻。除了棲息地受到破壞等因素之外,黃胸鵐數量大幅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為了食用黃胸鵐而進行的過度捕獵。 我國有民間傳言,食用黃胸鵐可以滋補強身。因此,從清朝開始,廣東等地就有食用黃胸鵐的記載。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掀起了食用黃胸鵐的熱潮。
  • 地球的故事丨今天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誰來拯救它們?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慶祝生物多樣性行動的25周年」。確定這一主題是為了紀念《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第二十五周年,並強調國家和全球各級在實現各自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然而目前,地球上現存150萬種人類已知的動物,已滅絕的動物有700萬種之多。平均每一個小時,就有一種物種瀕臨滅絕。「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這樣誕生?
  • 因為肉太好吃,被人類吃到滅絕的旅鴿,曾有60億隻如今一隻不剩
    從前,民間就流傳著一句俗語「民以食為天」, 但就現在看來,這句話變成了嘲諷人類的話語,除了營養價值外,一些生物甚至因為|「肉太好吃」而被人類吃到了滅絕。在15世紀以前,渡渡鳥的數量眾多,但後來,歐洲殖民者相繼在島上定居,它們不僅帶來了狗、豬、老鼠等掠奪渡渡鳥的棲息,而且還對這種體態臃腫、行動緩慢的鳥進行大肆捕殺,就這樣,渡渡鳥在被人類發現到滅絕,僅僅過了70年的時間,如今的模里西斯島上,就連一根渡渡鳥的骨頭都不曾剩下。
  • 一組趣知識;最大的蝸牛、魚群風暴及旅鴿數量曾高達50億隻
    魚群風暴是魚的一種生存法則;魚類大面積的聚集在一起是一種本能,是為了當遭到掠食者捕食時,保護種群不至滅絕。魚群龍捲風,畫面震撼,美不勝收!虎鯊穿梭於魚群中霸氣十足。三,旅鴿——一種極喜歡旅行的鴿子。當一群旅鴿飛過時,有6公裡長,1.6公裡多寬,遮天蔽日。(旅鴿的歷史分布。深紅色為繁殖區,橙色為越冬區。)北美大陸的旅鴿數量曾高達50億隻,但如此龐大的種群卻在19149月1日下午最後一隻旅鴿死後滅絕。(1871年,一個旅鴿群抵達了威斯康星州。
  • 曾經多到可以遮天蔽日的鳥,卻因為人類的幹涉,在短短一百年滅絕
    許多人說,自己從未看到過長江白鱘,卻沒想到聽聞其消息卻是被告知已滅絕,滅絕這個詞許多人可能覺得很遙遠,許多人最多想到恐龍滅絕,卻不曾想到長江白鱘就在我們身邊滅絕了。恐龍滅絕是因為天災,而長江白鱘滅絕則是人禍了,這是由於人類過度捕殺和因為人類活動影響的水質惡化造成的。
  • 此鳥曾是美國特有鳥類,數量多達50億隻,卻僅200年就被吃到滅絕
    而可以說值得慶幸的是,美洲野牛並未遭到滅絕,但是有一種居住在北美洲,當時在美國屬於特有鳥類的北美旅鴿,一種藍灰色羽毛,外形像鴿子的鳥,卻遭到了滅頂之災,在1914年就宣告滅絕,而這種鳥類的數量一度多達50億隻。那麼,為什麼這種鳥類會被滅絕呢?這個原因,其實就兩個字:好吃。
  • 旅鴿的消失之謎是怎麼解開的呢?
    甚至有人說連開槍都不用,只要騎在馬上伸出手,就會有旅鴿撞到你的手裡,被你抓住。如果在價格捕鳥網什麼的,你完全可以把整群的旅鴿全部抓起來,這樣旅鴿的數量就開始快速下降。到了1840年前後的時候,有些人就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發出警告說旅鴿或許會在50年內滅絕。
  • 被人吃滅絕的三種動物,最後一位從發現到滅絕,僅用了二十六年
    動物滅絕並不是什麼稀罕事情,從古至今,有無數種動物被自然界所淘汰,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但隨著人類的發展,這種規律被慢慢打破,它們沒有被自然界淘汰,反而滅絕於人手,越來越多的動物因為人類的捕殺、環境的破壞而走向滅亡……生物學家發現地球歷史上總共有五次生物大滅絕現象,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恐龍大滅絕
  • 世界上因「肉太好吃」被滅絕的4種動物,100億的小鳥也被吃光
    細數那些曾經被人類做成美食,端上餐桌的食物,再看看現在被列入滅絕名單的生物,大家就會發現,有些生物的名字能夠重合。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哪些因為肉太好吃,而被滅絕掉的動物嗎?本來數量很多的原牛規模直線下滑,不容易馴服的原牛直接被送到人類的廚房裡,做成食物端上餐桌。到了中世紀,歐洲已經很難找到一頭野生原牛,人們只能吃家養的牛肉。到了1627年,最後一頭原牛在歐洲的波蘭被獵殺,原牛這個種族宣告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