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各國動物保護法的出臺,許多瀕危動物在各國政府的努力下數量已經大大增加,可以說暫時的躲過了滅絕的危險。但在兩百多年前的地球上有一種鳥類卻沒有這麼幸運,它們死於人類無休止的欲望。它們體型與常見的鴿子不同,尾羽較長,佔身體的近二分之一,每年都要不斷的遷徙,因此被稱為旅鴿,也叫漂泊鴿。

旅鴿喜歡成群結隊的棲息在一起,一些大的種群甚至能達到幾億隻,僅在一棵樹上就能有幾十個旅鴿窩。它們一般生活在落基山脈的東部森林地帶,到了冬季就會飛到溫暖的南方過冬。
在那個時候旅鴿多到什麼地步呢?當旅鴿成群結隊的在天空飛過時,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黑色飛行雲團,覆蓋的面積最高可以達到1.6公裡,當它們飛過天際的時候可以讓整個天空立即黑下來,這個景象在一些早期的探險家日誌中都能找到。比如說在探險家亞歷山大·威爾遜就在書中寫到:「當時他以為這是一場龍捲風,馬上就要把房屋和地面上的一切都要摧毀掉了。結果發現只是旅鴿直接遮蔽了太陽光線」

據不完全統計,在當時的北美洲東部旅鴿的數量多達50億,如果把它們全部排列在一起,恐怕能夠繞地球赤道好幾圈。
一直以來,旅鴿的數量一直都是保持著穩定,當地的印第安人也會偶爾捕殺旅鴿,但對於這個龐大的群體並不造成大的影響。旅鴿沒有什麼自我保護的技能,它們遭受到攻擊時並不會四處逃竄,而是忠實、笨拙的呆在一起。它們對付捕食者的唯一策略就是靠數量來「淹沒」捕食者。在旅鴿所經過的地方,捕食旅鴿的食肉動物往往會因為吃飽而放棄捕食,於是其他的旅鴿便得以生存。旅鴿就像是高山上的冰川一樣,即便在夏天會融化一些,但在冬天也能夠補充回來。
旅鴿肉質可口,很快就成了歐洲移民者的饕餮盛宴,還隨著鐵路運輸成了美國人餐桌上的常客。面對人類,旅鴿這種笨拙策略完全不適用。動物捕食旅鴿是有限度的,當自己的需求滿足了之後就不會再捕殺,而人類不一樣,人類的欲望是無休止的。即使旅鴿的數量龐大,數以億計,但還是滿足不了人類的欲望。
當時人們為了更多的獲得旅鴿肉,創造了許多捕殺旅鴿的方法。比如說在旅鴿經過的地方布下幾百米的大網,又比如在地上焚燒硫磺,讓飛過上空的旅鴿窒息而死。
最為經典的還是誘殺法。將一直旅鴿的眼睛縫上,綁在樹枝上,然後在旁邊不下天羅地網。當這隻看不見的旅鴿本能的扑打翅膀的時候就會吸引其他旅鴿前來會合,人們不費什麼力氣就能輕易捕捉到上千隻旅鴿。

在這種近乎屠殺的方式下,旅鴿的數量大量減少。在當時一些鳥類學者發現了這個不好的徵兆,提出了保護旅鴿的相關法案,但政府果斷拒絕了這一方案,認為旅鴿的數量如此龐大,是絕對不會滅絕的。
在19世紀90年代後,再無野生的旅鴿。這時美國政府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開始立法保護旅鴿。但一切已經來不及了。
1914年9月1日,最後一隻旅鴿在動物園去世,這一物種徹底的離開了這個地球,這個殘忍的世界。美味是一種罪過嗎?對於旅鴿來說,是的。

在美國的威斯康辛州有一塊為旅鴿立的碑,上面赫然寫著:旅鴿,是因為人類的貪婪和自私而滅絕的。
旅鴿的故事已經講完,關於旅鴿,如果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文章的末尾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