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曾生活過這樣一種鳥類,它們喜歡結伴旅行,每個秋季,這些數量多達50億隻的鳥類會成群結隊地從北美洲的東北部向南部遷徙,它們最終的目的地有三個:美國的佛羅裡達、路易斯安那以及墨西哥的東南部。
於是,生活在北美洲的人們可能有幸看到這樣一種景象——在秋季,在湛藍的天空中,一片寬1.6公裡、長6公裡甚至更長的鳥類飛行圈由遠及近,從人們的頭頂飛過,遮天蔽日。它們飛過農場,飛過森林,飛過大山湖泊,飛向南方的溫暖之地,它們就是北美旅鴿。
北美旅鴿是一種典型的群居生活物種,不論在棲息還是遷徙時,這些鳥兒都會成群結隊,一般數量都會在一億隻以上,多的時候甚至可以達到二十億隻。
這大概是為了生存而留下的習慣,龐大的鳥群可以讓捕獵者輕而易舉的吃飽,這樣剩下的旅鴿就可以活下來,延續族群。曾有見過旅鴿遷徙的鳥類學家斷言:「旅鴿,是絕不會被人類消滅的!」
群居生活確實曾讓旅鴿避免了很多的災難,但很可惜的是,它們這次遇到了人類,旅鴿的生存寶典變成了它們的死亡之書。
17世紀,擁有先進技術的歐洲人來到了北美大陸,許多的生物成為了這些開荒者們的食物,旅鴿就是其中的一種。
19世紀初,旅鴿因為其數量龐大、肉質鮮美的特點,逐漸成為物美價廉的代名詞。當時的旅鴿只賣2美分,窮人們將旅鴿當成最主要的肉類補充,大肆購買。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對旅鴿需求的上漲,引起了捕食旅鴿的風潮。
人們開始舉辦獵殺旅鴿的比賽,並以此為榮。人們開始利用旅鴿群居的特性,將旅鴿綁在樹枝上,設好陷阱,成千的旅鴿聞訊趕來,落入早已布好的網中。旅鴿數量開始大幅度下降。
1861年,旅鴿成功解決了美國內戰中所面臨的食物短缺。戰爭結束後,北美洲的大型旅鴿群幾乎消失不見,但仍然阻擋不了捕獵者的腳步。
1996年,最後一個旅鴿群被獵殺,群中旅鴿僅有二十五萬隻。
1900年,最後一隻記錄在案的野生旅鴿被一名14歲男孩用氣槍殺死。
1914年,最後一隻旅鴿「瑪莎」死去,北美旅鴿宣布滅絕。
直到旅鴿滅絕後,人們才驚愕地發現,曾經數量龐大的旅鴿,竟然被自己吃沒了。後來,人們在為旅鴿建立起的紀念碑中這樣寫道:「該物種因人類的貪婪和自私而絕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