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9月1日下午1點,世界上最後一隻旅鴿在辛辛那提動物園去世,但被人們作為「肇事者」看待的,是俄亥俄州的那個小男孩,他在1900年3月24日這一天,向天空中最後一隻野生旅鴿開了槍。時間往前推100年,美洲大陸的旅鴿多達50億隻,這種典型的群居鳥類遷徙的時候,億隻旅鴿組成的鴿群可以接連遮天蔽日整整3天。
不到一百年,由於棲息地消失和人類捕食兩個原因,旅鴿從地球上滅絕。一直以來生態學家都認為,數量多、分布廣的物種對於劇烈的環境動蕩受影響較小,是那些分布窄、數量少的物種才會受到嚴重的打擊,旅鴿的滅絕是個意外,跟它們的群居生活習性和人類貪婪有關。現在看來,這種觀點可能站不住腳了。
科學雜誌《science》發布了一項新研究,過去48年裡北美的鳥減少了29%,也就是少了30億隻鳥。我們好像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物種群衰退,見怪不怪了,不過這次有些不同的是,衰退不針對某種鳥類,而是影響所有種群,甚至受打擊最大的,是那些我們常見的以為不會消失的物種。
福壽螺在中國泛濫成災的樣子很多人還沒有忘記,對北美來說,歐椋鳥也算是這樣的存在,它是一個入侵物種,過去在北美經常可以看見成千上萬的歐瓊鳥,黑壓壓的一片,還在空中變換隊形。就是這樣一種強悍的鳥,在過去48年裡數量減少了8300萬隻,種群跌幅幾乎一半。同樣損失慘重的還有東草地鷚(liu),消失了7400萬隻,還剩2400萬。一共大約有19個物種的損失量超過5000萬。
連一度猖獗的入侵物種,都不能在惡劣的環境形勢面前保持自己數量穩定。種群大的物種那一點點優勢,多少有點可憐。總有一天,旅鴿的命運會降臨到所有生物裡分布最廣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