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帳號:舌尖上的安全原創,未經允許任何商業不得轉載
人類在吃這一方面,從來都是下功夫的,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歐洲人,或是美洲人,人們都曾有因為填飽肚子而讓某一個種族滅絕的歷史。細數那些曾經被人類做成美食,端上餐桌的食物,再看看現在被列入滅絕名單的生物,大家就會發現,有些生物的名字能夠重合。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哪些因為肉太好吃,而被滅絕掉的動物嗎?

1、原牛
說到牛,大家一定很熟悉,牛肉是我們常吃的食物,為什麼這個原牛,會變成滅絕的生物呢?實際上,我國山東的黃牛和奶牛,都來自於一個祖先,那就是原牛。曾經,原牛生活在歐亞大陸,這種物種在一萬年前數量非常繁盛,正因為肉質美味,所以被人類抓來馴養,馴養成功的牛演變至今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家牛。

而野生的原牛,卻遭到了捕殺。本來數量很多的原牛規模直線下滑,不容易馴服的原牛直接被送到人類的廚房裡,做成食物端上餐桌。到了中世紀,歐洲已經很難找到一頭野生原牛,人們只能吃家養的牛肉。到了1627年,最後一頭原牛在歐洲的波蘭被獵殺,原牛這個種族宣告滅絕。

2、北美旅鴿
曾經數量達到100億隻的北美旅鴿,它們的滅絕足以證明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力有多麼驚人。最開始,人們不敢相信這些如同龍捲風一樣出現的鳥類最後會一隻不剩,由於北美洲人們的捕獵,北美旅鴿的價格便宜,又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北美旅鴿一時間成為美洲人的主要肉食。

北美旅鴿的數量龐大,為當時美洲人度過饑荒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人們需要更多的旅鴿肉。在19世紀70年代,美洲各地已經很難發現成群的旅鴿。隨著人們繼續不節制的食用旅鴿,即使是人工養殖旅鴿也都沒能填補美洲人龐大的胃口。北美旅鴿,這種龐大的鳥類,自從被發現到被吃光,僅僅用了不到一個半世紀的時間。

3、大海雀
南極有企鵝,北極有大海雀,為什麼我們現在只能看到企鵝,卻看不到大海雀呢?因為大海雀已經滅絕了,這是一種長得和企鵝非常像的生物,擅長遊泳卻不會飛。最開始只有格陵蘭島的原住民會捕捉大海雀,他們食用大海雀的肉和蛋,不過因為格陵蘭的原住民數量很少,他們也的確需要從海洋裡獲取食物,所以這時候的生態還是很平衡的。

但是大航海時代到來,大海雀遭到了人類的大量捕捉。大海雀的肉和蛋味道非常美味,肉質極為鮮嫩。它的羽毛還成了不少貴族女性喜歡的毛皮,可以用來做成毛絨絨的帽子。最諷刺的是,最後一對大海雀在孵蛋的時候被人類捕殺,原因是因為當時的博物館高價求購大海雀的標本,想讓後人看看大海雀長什麼樣。

4、白鱘
野生的長江白鱘,如今已經沒有人見過了。中國民間傳說,長江白鱘是「千斤臘子(中華鱘)萬斤象(白鱘)」,因為體型特別大,所以目標非常明顯。自古以來,長江白鱘就被認定是頂級上品,但要長到那麼大的體型,生長周期就非常長。常年的過度捕撈讓長江白鱘的數量急速下降,大的白鱘撈完了就撈小的,後來連小的白鱘都很難見到了。

隨著長江水質的惡化,各種水利設施修建阻礙長江白鱘洄遊的渠道,中國學者普遍認為,長江白鱘已經滅絕,自此以後,野生的長江白鱘也被記錄到中國已滅絕的生物當中。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引用至網絡,如有版權方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