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建立罕見疾病診斷基因資料庫

2020-12-06 中國數字科技館

圖片來源:美國能源部人類基因組計劃/維基共享

周六,中國啟動了第一個旨在診斷兒童罕見疾病的重大項目。中國的兒科專家將開始使用全基因組測序(WGS)的技術來建立罕見和未確診病症(包括精神障礙和身體缺陷)的資料庫。

全基因組測序(WGS),或稱為個人DNA圖譜繪製,在近年來引起了中國投資者的關注。去年,中國的基因測序產業產值增長超過68億人民幣(10.8億美元)。

但是沒有權威對其應用的支持,全基因組測序(WGS)很難發揮更大的臨床作用,該項目負責人,新華醫院的兒科醫生餘永國說。

在醫院發給Sixth Tone的聲明中,餘說,「早期的基因測序方法未能對一些罕見疾病給出明確的診斷,但這一次我們將使用WGS幫助檢測過去無法辨別的複雜遺傳變異,我們有望通過利用這項技術大大提高罕見疾病的診斷率」。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全球範圍內有超過6000種已確診的罕見疾病,即每10000人中不超過5人會受到影響的疾病。大約80%的罕見疾病是由遺傳缺陷引起的,患有罕見病的人中,有一半在出生時或者幼兒時期就首次表現出了症狀。然而,大多數罕見疾病的成因尚不清楚。

2011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生缺陷研究中心估計中國有約1680萬人患有罕見疾病。2016年的數據顯示,僅上海就有約20萬人罕見病患者——其中一半是兒童。據Sixth Tone的姊妹刊物The Paper報導,這些患者中只有不到5%正在接受有效治療。

「目前,罕見疾病的診斷比治療更重要,」餘說。他解釋說,通過使用WGS數據來探索這些疾病的發病機制,醫學研究人員能夠確定更好的治療計劃的理論基礎,全國各地的兒科部門將應用共同的臨床標準進行診斷。餘補充道,最終中國將擁有一個包含罕見病患者遺傳信息的綜合資料庫。

餘醫生表示,雖然他和他的團隊認為WGS是診斷罕見疾病的創新並可靠的方法,但他們也有責任保護患者的隱私免受參與該項目的醫院、研究人員和公司的影響。他說:「只有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才能授予大數據聯盟成員訪問數據的權利,並且該數據只能用於科學目的。」

翻譯:高政圓

審校:董子晨曦

相關焦點

  • 愛不罕見!「全基因組測序在出生缺陷及兒童未確診罕見遺傳疾病檢測...
    全基因組正式開始臨床服務   未確診先天缺陷兒童罕見病全基因組測序項目啟動      2018年3月10日,由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醫學遺傳醫師分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承辦的「全基因組測序在出生缺陷及兒童未確診罕見遺傳疾病檢測中的臨床合作研究及共識討論
  • 基因檢測:儘早診斷兒童遺傳性疾病
    王慧君進一步強調指出,對新生兒期某類常見、特定的表型進行相關目的基因測序分析,而全基因組、特別是外顯子基因組測序技術可為臨床上指向性不明確的遺傳性疾病的診斷提供有效手段。   建立遺傳病檢測數據分析平臺   王慧君很早就開始關注兒童遺傳病的分子機制研究,進行兒童遺傳性疾病的分子基因診斷,並採用模式生物對新突變進行功能學研究。
  • 溫州醫生研發出世界首個遺傳性骨骼疾病基因資料庫
    溫州網訊 侏儒症、脆骨病、先天性多指並指畸形,這些常見的骨骼疾病,與基因的突變有著密切的關係。記者9月7日從溫州醫科大學定理臨床學院(溫州市中心醫院)獲悉,唐少華教授課題組新開發建立了國際上首個遺傳性骨骼疾病基因資料庫,研究成果已於本月在國際期刊上發表。
  • 首個中國兒童腎臟病基因突變圖譜被揭示,「沉默殺手」將可實現精準...
    隨著基因測序和生物信息分析技術的進步,過去很多診斷困難的先天性及罕見腎臟病,通過臨床、影像、分子病理和基因檢測已能精準診斷。通過早期的健康管理、對症支持治療、針對疾病分子機制的靶向治療、基因或幹細胞療法以及中醫中藥治療等,可以延緩疾病的進展。
  • 基因晶片研究,潛在的醫學診斷需求為基因晶片創造市場空間
    產業化探索期(2011 年至今)在取得基因晶片診斷技術的一系列革新後,中國政府將行業發展重心放置於產業化,通過建立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建立多種疾病基因資料庫等措施加強醫療機構、科研機構、 基因晶片生物企業等與基因晶片行業相關的主體之間的合作,推進技術創新和臨床應用,促進基因晶片產業化進程,有助於行業蓬勃發展。
  • 愛米基因攜手華潤江中建立國人腸道微生物資料庫 推動疾病檢測和...
    原標題:愛米基因攜手華潤江中建立國人腸道微生物資料庫,推動疾病檢測和新藥研發   近日,愛米基因與華潤江中在深圳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人腸道微生物基因組檢測領域開展密切合作
  • 基因測序與精準用藥產業化標準將建立 關注相關概念股
    隨著科技部3月下發精準醫療重大科研專項申報指南,我國精準用藥與基因測序產業化標準將率先建立起來。此前,在科技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等的組織下,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成立,計劃於2030年前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多家券商研報測算,精準醫療產業涉及的產業規模上萬億元,直接相關的產業規模超過一百億元。
  • 最大人類基因變異資料庫解析突變奧秘
    【環球科技報導記者程君秋】據臺灣「中央社」8月18日報導,科學家17日公布至今匯集的最大人類基因變異資料庫,凸顯出若干被錯怪導致罕見疾病的基因突變,以及可能對疾病扮演意想不到角色的其他突變。據報導,多達100人的研究團隊2年前建立外顯子組(exome)超過1000萬變異的資料庫。外顯子組僅是人類基因組的一小部份,佔DNA的不到2%,但具關鍵重要性。外顯子組由基因編碼部位組成,即DNA的蛋白質表現區,發生錯誤會引發串聯式效應,導致疾病。
  • 中國首個醫學術語搜尋引擎成功落地 連接臨床表型、疾病、基因三類...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發展,人們開始頻繁探尋疾病的深層的分子基礎,並將基因型和疾病表型數據聯合分析,作為認識和診治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基因數據的科學解讀,仍是當前面臨的巨大挑戰。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基因數據、臨床表型和疾病三者間的溝通橋梁。
  • 烏將建立國家基因信息資料庫
    據介紹,該法引進了一系列新概念並明確了生物學材料、國家基因組登記、基因組信息、基因組信息處理、基因組信息統一資料庫、生物學親屬等概念的定義。法律還明確了內務部作為基因組信息授權錄入機構的權利和義務,要求其確保公民基因組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公民基因信息庫可用於搜尋失蹤人口、確定無名屍體身份、確定親緣關係等,將有助於警方偵破一系列重大和複雜懸案。
  • 國家基因庫:揭秘中國「諾亞方舟」—新聞—科學網
    「同時,我們對自身健康和疾病的了解、幹預,我們對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合作開發,都需要以基因資源作為基礎。因此,擁有自己的基因資源,將對中國全民健康事業、生物多樣性資源開發和應用的可持續性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國家基因庫執行主任、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徐訊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道。
  • 穗企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大量新的基因突變位點,首次診斷3種罕見病
    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罕見病實驗診斷關鍵技術創新與規模應用》研究成果第一完成人、金域醫學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執行長梁耀銘介紹,罕見病不罕見,中國有2000多萬患者,這類疾病具有高致殘、致畸、終身性等特點,且只有5%可治療,所以防控罕見病的關鍵在於精準診斷及預防。由於病因複雜、缺少中國人群資料庫等原因,導致罕見病診斷難,三級醫院也存在此難題。
  • 研究認為皮膚活檢有助於診斷一類罕見神經系統疾病
    新華社重慶9月4日電(李松、張立斌)科學家最近研究認為,皮膚活檢是一類罕見神經系統疾病——青少年神經元核內包涵體病的有效輔助檢查方法,這有助於優化這類神經系統疑難罕見病的診斷和治療。該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神經病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在線發表。
  • 「區塊鏈技術助力共建中國人群基因變異解讀標準資料庫」發布
    ,並在會上聯合發布「區塊鏈技術助力共建中國人群基因變異解讀標準資料庫」。所以閱讀了解DNA的數據,需要一個專門的核心工具,它叫做基因測序。目前華大已經成功自主研發第二代高通量測序儀和全套測序試劑,這也是國內唯一世界僅有的三家有能力量產臨床級別二代高通量基因測序的機構。不僅如此,通過自主研發科研創新的成果轉化,將基因測序技術與疾病防控緊密結合,建立了以出生缺陷三級預防、腫瘤早篩和精準治療,未知病原檢測三大方向為主的醫學解決方案。
  • 中國建世界級基因庫 基因測序惹關注
    日前我國唯一一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綜合基因庫——深圳國家基因庫也正式啟動運行。國家基因庫的建立可以高效地構建大樣本量的基因組資料庫,結合個體臨床數據進行解讀可以實現基因與疾病和用藥的關聯,幫助臨床為不同個體提供精確醫療。
  • DisGeNet:疾病相關的基因與突變位點資料庫
    DisGeNet是一個專門收錄人類疾病相關的基因與突變位點信息的資料庫,對應的文章發表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連結如下https://academic.oup.com/nar/article/45/D1/D833/2290909網址如下
  • 非培養的新型診斷技術迅速發展,如何順應感染性疾病病原學診斷的...
    最近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流感高發期,將流感病毒LFIA法與RT-PCR及病毒培養對比,提出對於流感病毒抗原檢測的陰性結果需謹慎解讀。   為了提高POCT在病原學快速診斷中的敏感度,將分子診斷應用於POCT,使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有了革命性變化。   POCT分子診斷技術主要基於RT-PCR。
  • 消費級檢測基因的「診斷」靠譜嗎
    基因檢測服務快速發展,但40%的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  消費級檢測基因的「診斷」靠譜嗎  湖南的陳阿姨在拿到一份基因檢測報告後惶恐不安了許久。這份報告顯示,她患食管癌、宮頸癌的風險高於普通人群,需密切關注,並建議進行該疾病的全位點基因檢測。  隨著直接面向消費者(DTC)基因檢測服務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人像陳阿姨一樣去做癌症基因檢測。在很多高端體檢中,這甚至是標配項目。
  • 國際人類基因變異組項目設立中國區
    國際人類基因變異組項目設立中國區將建立20種疾病資料庫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6-26 19:05 來源: 新華社作為國際人類基因變異組項目的核心成員,中國將在未來5年進行約20種重要疾病的變異基因數據收集、建立分病種資料庫,為健康指導提供精準醫學指標。 國際人類基因變異組項目是一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來自全球81個國家的成員共同參與的基因工程國際合作項目,被認為是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進入臨床研究和應用階段的重要標誌。
  • 中國國家基因庫將開幕 基因產業望迎進展(附股)
    (原標題:中國國家基因庫將開幕 基因產業望迎突破進展(附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