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貴陽5月27日消息(記者王珩 貴陽臺杜琨) 5月27日,2019數博會「生命大數據高峰論壇」暨「第四屆基因組雲計算技術開發者(GCTA 4)大會」在貴陽舉行,論壇邀請 IT 與 BT 領域的前沿研究者、重磅大咖、創新精英,以「生命就是大數據」為主題,聚焦「閱讀、管理、理解、計算生命大數據」,分享大數據對醫學研究、應用的重要性,目前在基因測序方面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並在會上聯合發布「區塊鏈技術助力共建中國人群基因變異解讀標準資料庫」。
「人類基因組大約3萬到4萬個基因,約30億個鹼基對,這是比任何大數據都更有意義的生命大數據。」論壇剛開始,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營運長路軍發表演講時說,在人體40萬億到60萬億個細胞中,每個細胞中間最核心的是細胞核,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基因。同時,華大股份大數據總監金鑫認為,個體DNA蘊涵數據量十分強大,據估算,1kg的DNA可以存下全球所有數據。所以閱讀了解DNA的數據,需要一個專門的核心工具,它叫做基因測序。目前華大已經成功自主研發第二代高通量測序儀和全套測序試劑,這也是國內唯一世界僅有的三家有能力量產臨床級別二代高通量基因測序的機構。不僅如此,通過自主研發科研創新的成果轉化,將基因測序技術與疾病防控緊密結合,建立了以出生缺陷三級預防、腫瘤早篩和精準治療,未知病原檢測三大方向為主的醫學解決方案。
基於基因研究的重要性,華大集團大數據中心副主任楊夢探討了區塊鏈技術對中國人群基因變異解讀標準資料庫的幫助,他認為資料庫的建立必須滿足可公開、可溯源、不可篡改、迭代更新、臨床信息溯源、符合倫理法規等條件,而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帳本公開、所有歷史信息留痕、哈希摘要上鏈、分布式共識、私有數據存證、細顆粒度權限控制等。隨後,華大基因、艾德生物等機構聯合發布區塊鏈技術助力共建中國人群基因變異解讀標準資料庫。
論壇上,貴州科學院和貴州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舉行貴州生命大數據研究院揭牌儀式。會上貴州醫科大學教授俞思偉發表了關於貴州省網際網路+健康醫療建設的現狀與未來的演說,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數理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員鄭夏生就大數據對中草藥物種鑑定的技術展開演講,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乾眼中心主任洪佳旭就人工智慧在常見致盲性眼病診斷的應用與實踐,發表自己看法。最後,來自微軟、東軟醫療、浪潮集團、阿里雲、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等精英們共同舉行圓桌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