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級檢測基因的「診斷」靠譜嗎

2021-01-18 新華網客戶端

  基因檢測服務快速發展,但40%的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

  消費級檢測基因的「診斷」靠譜嗎

  湖南的陳阿姨在拿到一份基因檢測報告後惶恐不安了許久。這份報告顯示,她患食管癌、宮頸癌的風險高於普通人群,需密切關注,並建議進行該疾病的全位點基因檢測。

  隨著直接面向消費者(DTC)基因檢測服務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人像陳阿姨一樣去做癌症基因檢測。在很多高端體檢中,這甚至是標配項目。

  但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醫學遺傳學》上的一份研究顯示,某基因診斷公司研究人員重新分析了49例DTC的原始數據,並與臨床試驗數據進行比對,結果只有60%的致病突變為真實的,其餘40%為假陽性,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與癌症相關的基因。該文章的第一作者表示,在這項特定研究中,假陽性率如此之高出乎他們意料,這也讓他們對現今DTC基因檢測的準確性感到擔憂。

  「40%」或許並不能說明問題

  「這裡的假陽性『錯誤』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檢測原始結果的錯誤,例如檢測結果顯示你有某個會提高乳腺癌遺傳風險的基因突變,但實際你並沒有這個突變;另一種是解讀的錯誤,即檢測出的某個突變被解讀為高風險,但實際上這個突變並不會提高風險。」 WeGene聯合創始人陳鋼說。

  但陳鋼認為,這一論文並沒有披露足夠全面完整的信息。「首先,論文裡沒有說明到底是哪些公司的檢測結果被用於評測,所以我們不知道它們到底用的什麼檢測和分析方法。任何技術都有其局限性,對個別質量較低的位點進行評測,並不能說明問題。」

  此外,他還提到,該期刊是美國醫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學會的會刊,該組織一直就對無需臨床醫生參與的DTC基因檢測服務持反對態度。此前FDA向23andme發放相關許可時,它就曾發表聲明表示反對,所以這之間存在潛在的利益衝突。

  「歸根結底,基因檢測公司和產品良莠不齊,國內在這方面做得並不比美國好,這需要整個行業去建立規範,包括檢測技術及數據解讀等。」陳鋼說,不過,這篇論文將某些DTC基因檢測產品在某些位點上有「40%假陽性錯誤」的帽子扣到所有相關產品頭上是不對的。

  更精準的檢測有賴於基礎研究的突破

  北京牛牛基因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牛剛則認為「這篇文章的數據基本是合理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在疾病領域的應用有賴於基礎研究的進步,而目前,我們對基因的了解仍然不夠。」他說。

  「這篇文章至少說明目前消費級基因檢測確實存在一些問題。」23魔方創始人、CEO周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認為,目前消費級基因檢測確實還沒有標準,尤其是在癌症基因檢測方面,由於癌症成因複雜,某些點位的基因突變與癌症之間的關係尚未研究清楚,因而基因檢測結果也差強人意。

  「只有一種情況下的癌症基因檢測是有臨床意義的。」周坤分析,即有明確的家族史,「例如安吉麗娜·朱莉,她的媽媽死於癌症,基因檢測顯示她帶有一種大幅增加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基因,其他情況下,健康人去做癌症基因檢測的意義不大。」

  牛剛也認為,應理性看待基因檢測。「一些商家為了賣儀器或服務,過分誇大基因檢測的作用,這對普及消費級基因檢測是不利的,這種檢測還遠不能作為診療依據。」

  業界呼喚儘快出臺行業規範

  「我們現在重點做的事情是讓消費者了解自己,比如遺傳特徵、祖源檢測,等等。」周坤說,「隨著基因技術的進步,以及我們構建的生命資料庫越來越大,未來會切入更多應用領域,希望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目前的不足之處不要成為人們拒絕這一技術的理由。」

  陳鋼堅信,消費級基因檢測可以在疾病診療及健康管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隨著生命科學領域的成果越來越多,基因檢測技術也會持續改進,WeGene目前可提供祖源分析、營養代謝、健康風險、遺傳性疾病等多種基因檢測項目,也在利用Sanger等臨床金標準技術對部分陽性結果進行驗證,希望能建立更完整的中國基因組資料庫,與監管部門一起推動行業規範,為消費者提供更精準的檢測結果。」(本報記者 操秀英)

相關焦點

  • 消費級基因檢測靠譜嗎?40%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
    消費級基因檢測靠譜嗎?40%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 原標題:   湖南的陳阿姨在拿到一份基因檢測報告後惶恐不安了許久。這份報告顯示,她患食管癌、宮頸癌的風險高於普通人群,需密切關注,並建議進行該疾病的全位點基因檢測。
  • 消費級基因檢測,可以信任嗎(新聞現象)
    如今,面對這樣的疑問,人們有了實際的解決之道:基因檢測。隨著人們對自身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不斷攀升,基因檢測開始走向日常消費。短短幾年時間,消費級基因檢測這一新生事物從無到有火爆起來,不僅催生了巨大的市場,也成為一種頗為時尚的消費行為。   消費級基因檢測緣何受到人們青睞?是否靠譜?看似簡單的消費行為背後又有哪些隱憂?
  • 消費級基因檢測低價攬客
    業內人士認為,在當前消費級基因檢測不具有醫學診斷價值,也沒有出現清晰盈利模式的背景下,企業希望通過產品降價快速佔領市場,在獲得大量數據的情況下進行相關醫學項目研究,證明自身產品有一定醫學價值,從而向醫院推廣商業化檢測產品尋求盈利模式。價格降七成伴隨著23魔方降價消息的發布,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費用從此進入「2字頭」時代。
  • 基因檢測靠譜嗎?基因檢測服務是精準醫療還是「現代算命」?
    ­  基因檢測靠譜嗎?基因檢測服務是精準醫療還是「現代算命」?  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朱莉讓很多人第一次聽說了基因檢測。因為被檢測出遺傳了產生突變的癌症基因BRCA1,她進行了預防性雙側乳腺切除手術。
  • 消費級基因檢測緣何「未火先衰」
    但在「人們對未來的焦慮有多大,預測的市場就有多大」所編制的美好願景下,面向普通大眾的消費級基因檢測並未創出行業神話,反而,目前來看,在市場尚未規範、技術存在缺陷、隱私保護存疑、價格透明度欠缺的情況下,市面上大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盈利狀況都不太樂觀。
  • 國內外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及產品大盤點
    作為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領跑者,23魔方今日宣布近期完成總額6200萬元人民幣B3輪融資。消費級(DTC)基因檢測市場正在持續走熱中,本文匯總了國內外部分提供消費級基因檢測的企業及產品。
  • 看消費級基因檢測怎麼說
    消費級基因檢測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與科研和醫療相關的專業級基因檢測不同,消費級基因檢測直接面向大眾,可為大眾提供例如運動、營養、美膚等個性化的基因檢測內容。用戶通過網際網路或APP下單購買,收到採樣盒後,將口腔試紙或唾液放置於特製試管中,並寄回至實驗室。幾周後,便可獲得檢測報告,整個過程無需外出也無需醫療人員參與,十分方便,提高了檢測效率,而且安全無創。
  • 基因檢測靠譜嗎?對比了 3 家檢測結果,我們發現...
    「我的基因報告說我天生酒精耐受度低,不喝酒不喝酒。」「我基因裡面就嗜睡,起不來床上班遲到真的不是我本意啊!」是不是有點不明覺厲?現在,你也許跟我們還有一個相同的問題——這些消費級基因檢測到底靠不靠譜?這次我們篩選了市面上比較火的 3 家消費級基因檢測機構:23 魔方、各色 DNA、微基因,為同一個人做基因檢測。並做了十幾張表單,花兩天時間仔仔細細對比了檢測報告的結果。
  • 用唾液測DNA,基因檢測指導減肥靠譜嗎?
    不過,對於這樣一個「新生事物」,不少消費者存有疑慮:基因檢測能指導減肥,這事兒靠譜嗎?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基因檢測產品怎麼辨別真假呢?價格差異懸殊打開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搜索「基因檢測」,出現了幾十款不同的產品,價格差異懸殊,從幾百到幾千元不等。
  • 商業化基因檢測是什麼?基因檢測產品並非都靠譜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近一兩年,五花八門的商業基因檢測產品層出不窮。「只需一點兒唾液樣本,就能知道自己孩子未來是否具備成為博爾特的運動天賦基因」;甚至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拿到一本專屬於自己的「生命說明書」。然而,所謂的商業基因檢測產品並非都那麼靠譜,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面上的商業基因檢測,存在資質混亂、虛假宣傳、無收費標準等一系列問題。
  • 盤點丨未來幾年,消費級基因檢測發展是否將迎來「黃金新時代」?
    近年來,祖源分析、遺傳風險評估、酒精代謝等消費級基因檢測不斷進入人們視野。在討論消費級基因檢測前,我們應了解基因檢測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科研和醫療相關的專業級基因檢測;另一類是消費級基因檢測。
  • 兩毫升唾液中的祖源與家譜:消費級基因檢測突圍百億市場
    基因檢測分為消費級基因檢測和臨床級基因檢測,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於,後者的診斷報告被醫療機構認可,可作為就診的輔助材料 以服務對象檢測的方式和用途不同,基因檢測分為消費級基因檢測和臨床級基因檢測,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於,後者的診斷報告被醫療機構認可,可作為就診的輔助材料。 消費級基因檢測從2013年進入中國市場,彼時由於中國消費者不熟悉,因此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多以「噱頭」引起關注,如「天才檢測」、「情侶關係檢測」等常見於廣告中。
  • 消費級基因檢測突圍 F155染色體劉姓者或是劉邦後代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兩毫升唾液中的祖源與家譜:消費級基因檢測突圍百億市場在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多家公司開展了用戶爭奪戰,例如通過基因信息與家譜相結合的方式,幫助用戶尋找自己的家族遷徙過程,尋找失散的家譜。
  • 消費級基因檢測生意經:免費背後的數據「護城河」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崔笑天 北京報導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已經進入新一輪競爭,行業洗牌加速,賽道稍顯擁擠。從「娛樂至死」到疾病預防曾經,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產品過於娛樂化,噱頭五花八門,真正對消費者有幫助的卻很少。比如天賦基因、基因相親、抗霧霾基因等,一度引起媒體發文質疑消費級基因檢測背離關注用戶健康的初心,淪為「科學算命」。
  • 消費級基因檢測功能性飽受質疑 行業「虛火...
    「對於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晶片採購成本、測序儀器購買、實驗室檢測以及快遞物流等因素都可能影響產品定價。」隨後,《華夏時報》記者聯繫二十三魔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詢問調價原因,截至發稿時並未得到回覆。  業內分析人士表明,對於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公司獲得融資後可能會短期內讓利消費者,換取更多用戶數量,隨著行業的洗牌,基因大數據也成為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競爭的資本,但目前在商業模式普遍不清晰的情況下,長期通過價格戰模式會給企業帶來不小壓力。
  • 價格戰「停火」 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將迎轉機?
    報告也可以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實現更新,為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提供了更多可能。   價格戰「停火」   2017年,頭部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將原價999元「祖源+遺傳健康」的基因檢測產品降至499元。競爭對手微基因緊跟其後,也將999元的基因檢測產品價格腰斬一半。   自此,消費級基因檢測價格戰打響。
  • 花幾百購買預測孩子天賦的「基因檢測」,你願意嗎?
    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巨大  一位不具姓名的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醫學研究人員告訴中新經緯客戶端,目前,基因檢測在腫瘤檢測和天賦預測、性格預測等所謂的「算命」領域應用最為廣泛。  在中國基因測序技術與產業聯盟發布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報告》中預測,基因檢測的中國市場規模或超過千億元,這其中,消費級基因檢測尤為受到追捧。
  • WES技術強勢「殺入」消費級基因檢測藍海: 疾病風險檢測成為新趨勢
    基因檢測的價格也呈現出明顯的「冰火兩重天」趨勢,一些標註天賦基因、腫瘤風險基因檢測動輒上萬元,另一些減肥基因、皮膚基因、喝酒基因檢測幾百元就能拿下。這樣巨大的價格差異是否合理?又該如何挑選屬於自己的基因檢測?WES PK晶片,顛覆性技術入局目前,市場上消費級基因檢測的技術分為兩種。
  • 三問國內消費基因檢測行業:蛋糕有多大?結果科學嗎?競爭關鍵在哪裡?
    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國內消費基因檢測行業成熟玩家較少,成立較早的23魔方於去年完成C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2億元,新玩家圓基因則剛於今年完成天使輪融資,而大部分消費基因檢測公司的融資輪次均為A輪。值得注意的是,相比醫療級基因檢測,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尚無統一的行業標準,並缺乏相關監管,因此相關檢測項目的科學性受到不少質疑。
  • 專家:基因檢測僅用於疾病診斷和預測
    「如果他有運動基因,他可能是下一個博爾特;如果他有音樂基因,你可能把他培養成蕭邦……」類似的廣告詞讓不少家長怦然心動。最近有一種檢測在媽媽圈流行起來,那就是兒童天賦基因檢測。據稱,一口唾液,就能測出孩子的天賦。  不過,家長們也有點犯嘀咕,真的只需要提取一點口腔黏膜細胞或唾沫,再交上一筆不菲的費用,就能知道自家孩子是否「天賦異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