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國內消費基因檢測行業:蛋糕有多大?結果科學嗎?競爭關鍵在哪裡?

2020-12-05 新浪財經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國內消費基因檢測行業正逐漸起步。

日前,艾瑞諮詢和安我基因聯合發布的《消費基因檢測行業白皮書(2019年)》(以下簡稱行業白皮書)顯示,2014年~2019年,國內消費基因檢測公司累計獲得48筆融資,累計披露融資金額超過7億元。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國內消費基因檢測行業成熟玩家較少,成立較早的23魔方於去年完成C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2億元,新玩家圓基因則剛於今年完成天使輪融資,而大部分消費基因檢測公司的融資輪次均為A輪。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醫療級基因檢測,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尚無統一的行業標準,並缺乏相關監管,因此相關檢測項目的科學性受到不少質疑。同時,國內該行業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也無成熟的商業模式。如何化解這些難題,或許是國內消費基因檢測公司需要思考的問題。

國內市場滲透率仍低

消費級基因檢測,是相對於醫療級基因檢測的一個概念,是指在沒有醫療人員參與的情況下,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的體外診斷產品。基因檢測得以進入消費市場,主要得益於基因晶片技術的產生。1991年,全球第一個寡核苷酸晶片在美國誕生,由此開啟了消費基因檢測的萌芽期。

2007年以後,23andMe、FamilyTreeDNA等美國公司開始面向消費者提供基因檢測產品,其中23andMe提供的產品起初定價999美元,之後在資本的推動下,價格不斷下調。23andMe官網顯示,目前其基因檢測售價僅99美元。

相較於美國,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則起步較晚。行業白皮書顯示,直到2015年,微基因、23魔方等多家基於晶片技術的基因檢測產品問世,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才算起步。因此,從市場規模看,國內市場滲透率遠低於美國,上述行業白皮書指出,2019年,中國消費基因檢測累計用戶規模將達到220.7萬人次,其中一線及新一線城市滲透率約為1.1%,而在美國市場,滲透率則接近8%。據艾瑞諮詢預測,到2022年,國內消費基因檢測累計用戶將達到2070萬人次,增長主要來自於滲透率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目前市場規模有限,但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內卻不乏競爭者。白皮書顯示,當前國內涉及消費基因檢測業務的企業數量約為130家,在過去的五年間,國內消費基因檢測公司累計獲得48筆融資,累計披露融資金額超過7億元。

頭部玩家尚未出現,新玩家不斷登場,行業內的「價格切磋」也接踵而至。早在2017年,23魔方將原價999元「祖源+遺傳健康」的基因檢測產品降至499元。隨後,微基因也不甘示弱,將原本999元的基因檢測產品降價至499元。2019年,新玩家基因寶帶著9.9元基因檢測服務入場,各公司打出的「低價牌」體現出了在攬客方面的不遺餘力,不過,消費者在意的似乎不僅僅是價格。

檢測項目多為娛樂性質

一位24歲的消費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做的項目是祖源分析,檢測結果說我有1%的俄羅斯血統,所以帶有戰鬥民族的特質,個人覺得這些結果是否準確也沒法考證,就像看星座運勢一樣,看個開心就好。」

該消費者進一步表示,「我覺得這些產品比較迎合年輕人的想法,但不一定被各個年齡層接受,像我父母還是比較關心檢測項目是否實用、檢測結果是否科學等」。

據介紹,目前消費基因檢測大多是通過採集口腔黏膜然後郵寄到檢測公司,數個工作日後,檢測公司出具一份基因檢測報告。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消費基因檢測主要開展項目為祖源分析、遺傳風險、遺傳特質等,因此檢測報告不僅不像醫療檢測那樣嚴格,反而帶有娛樂性。

在安我基因CEO吳健看來,醫療級基因檢測屬於醫院的診斷手段,而目前國內的消費級基因產品僅適用於消費場景,二者對精確度的要求不在同一量級上,「當基因檢測運用在消費領域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要去診斷疾病,而只是給出健康管理的建議,比如我們可能會告知你人體的營養吸收能力,可能會告知你潛在的過敏原風險,這些都是你每天要面對的問題,但不一定都要去醫院,就像你可以在家量血壓一樣」。

那麼,號稱能起到健康管理作用的消費基因檢測,是否受到相關監管?

吳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前國家尚沒有明確的法規對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進行監管,「目前只有在醫院有明確診斷目的的基因檢測產品需要申報,受到有關部門監管」。記者查詢發現,目前僅有自2019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規定,要確保大型基因組數據的採集和應用符合規範,保護消費者的數據安全,而針對產品的上市、質量等方面,則無條例可循。

基因寶CEO李智曾於2018年12月在其認證的知乎帳號上,針對消費基因檢測產品的監管問題回復某位網友稱,「主要因為市場規模不夠大,根本沒有引起監管(層)的注意。監管層要處理的社會問題很多,邏輯一定是讓市場先發展,規模到了一定程度再管起來」。

完整產業鏈尚未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內目前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大多還在「攬客」上下工夫,但國外的消費基因檢測企業已經不再只盯著C端,開始積極向B端拓展業務。

就在今年,23andMe與GSK和TrialSpark合作探索基因檢測在新藥研發及臨床上的應用。而在此前的2015年,FDA已經同意23andMe提供關於36種疾病攜帶狀態分析。

吳健對此分析稱,攬客不是消費基因檢測的最終目的,「我們知道基因檢測的原理是遺傳學,每位用戶一生只要做一次就好,很少存在復購行為,所以通過售賣產品獲得的回報是有限的,因此消費基因檢測公司需要在產業鏈上下工夫,一方面可以與電商平臺、保險公司及體檢機構等渠道合作,滿足消費者的更多需求;另一方面,在數據積累方面進行挖掘,可以與藥廠展開合作,在生物製藥和臨床診斷等領域尋求長期、持續的數據價值變現」。

行業白皮書顯示,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產業鏈基本形成:上遊試劑、儀器、軟體分析提供基因檢測實驗室的關鍵能力;中遊由實驗室代工和品牌商構成,部分品牌商可通過實驗室代工完成市場探索階段,而頭部企業多自建實驗室;下遊則由線上和線下構成,主要為企業提供獲客渠道。但與海外消費基因產業鏈相比,我國在下遊線上基因垂直評價平臺、第三方數據解讀及B端合作應用三個環節仍存在缺失。

不過,產業鏈的外延正在進行中。今年以來,由貝瑞基因(000710,SZ)和香港基因檢測公司Prenetics聯合投資的圓基因上線,聚焦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貝瑞基因的相關公告稱,此舉是公司實現基因檢測產業鏈向下遊延伸的一次戰略布局。

此外,基因寶今年宣布完成3600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包含連鎖藥房大參林(603233,SH)。而在去年底,微基因與北京天壇醫院合作尋求基因組學技術在認知障礙領域的臨床應用,計劃完成近萬人的基線研究,並在之後結合隨訪和生信分析,探索阿爾茨海默症疾病機理研究、新藥開發及臨床入組患者選拔等合作機會。

在商業模式方面,艾瑞諮詢認為,目前國內的行業公司並沒有相對清晰的商業模式,現階段多數企業通過優惠價格、返卡、低價試用等方式獲取用戶,在數據積累基礎上,探索以基因數據為核心的衍生商業模式。基因檢測產品大多以人群或檢測緯度為導向,如針對兒童、女性、男性等人群的檢測,包括祖源分析、運動基因、營養代謝等10餘種。基於該類緯度的書庫,未來需要與相應科研機構、藥企、健康管理等機構企業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未來發展道路。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消費級基因檢測緣何「未火先衰」
    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兒去?」直擊靈魂的人生三問,除了翻黃曆,看星座,找大仙兒,在出言必談「消費升級」的今天,有了新的解決之道——一份只要889就能知曉你過去未來的基因檢測套餐飄然而至。但在「人們對未來的焦慮有多大,預測的市場就有多大」所編制的美好願景下,面向普通大眾的消費級基因檢測並未創出行業神話,反而,目前來看,在市場尚未規範、技術存在缺陷、隱私保護存疑、價格透明度欠缺的情況下,市面上大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盈利狀況都不太樂觀。
  • 2019年消費基因檢測行業白皮書
    中國消費基因檢測市場格局市場格局未成形,2020年是關鍵節點據網絡資料顯示,中國涉及消費基因檢測業務的企業數量約130家左右,成立時間從1995到2019年均有。艾瑞以2014年為消費基因檢測市場元年,此後成立的企業共85家,主要位於北京、上海、廣東。
  • 消費級基因檢測靠譜嗎?40%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
    消費級基因檢測靠譜嗎?40%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 原標題:   湖南的陳阿姨在拿到一份基因檢測報告後惶恐不安了許久。這份報告顯示,她患食管癌、宮頸癌的風險高於普通人群,需密切關注,並建議進行該疾病的全位點基因檢測。
  • 消費級基因檢測,可以信任嗎(新聞現象)
    有怎樣的遺傳風險?如今,面對這樣的疑問,人們有了實際的解決之道:基因檢測。隨著人們對自身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不斷攀升,基因檢測開始走向日常消費。短短幾年時間,消費級基因檢測這一新生事物從無到有火爆起來,不僅催生了巨大的市場,也成為一種頗為時尚的消費行為。   消費級基因檢測緣何受到人們青睞?是否靠譜?看似簡單的消費行為背後又有哪些隱憂?
  • 消費級檢測基因的「診斷」靠譜嗎
    基因檢測服務快速發展,但40%的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  消費級檢測基因的「診斷」靠譜嗎  湖南的陳阿姨在拿到一份基因檢測報告後惶恐不安了許久。  「40%」或許並不能說明問題  「這裡的假陽性『錯誤』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檢測原始結果的錯誤,例如檢測結果顯示你有某個會提高乳腺癌遺傳風險的基因突變,但實際你並沒有這個突變;另一種是解讀的錯誤,即檢測出的某個突變被解讀為高風險,但實際上這個突變並不會提高風險。」 WeGene聯合創始人陳鋼說。
  • 消費級基因檢測功能性飽受質疑 行業「虛火...
    業內分析人士表明,對於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公司獲得融資後可能會短期內讓利消費者,換取更多用戶數量,隨著行業的洗牌,基因大數據也成為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競爭的資本,但目前在商業模式普遍不清晰的情況下,長期通過價格戰模式會給企業帶來不小壓力。
  • 價格戰「停火」 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將迎轉機?
    價格戰「停火」   2017年,頭部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將原價999元「祖源+遺傳健康」的基因檢測產品降至499元。競爭對手微基因緊跟其後,也將999元的基因檢測產品價格腰斬一半。   自此,消費級基因檢測價格戰打響。
  • 華大智造發布首款可攜式基因測序系統 基因檢測行業邁入「場景競爭」
    華大智造方面表示,將藉助這幾款新品進一步拓展設備應用場景,切入臨床腫瘤檢測,病原快速鑑定、無創產篩、個人健康及疾病風險、司法現場檢材、環境檢測、野外勘察等多個細分市場。隨著基因測序儀不斷地升級迭代,逐漸實現國產化替代,測序成本持續下降等趨勢,基因檢測行業已從「儀器競爭」邁入了「場景競爭」。
  • 消費級基因檢測低價攬客
    業內人士認為,在當前消費級基因檢測不具有醫學診斷價值,也沒有出現清晰盈利模式的背景下,企業希望通過產品降價快速佔領市場,在獲得大量數據的情況下進行相關醫學項目研究,證明自身產品有一定醫學價值,從而向醫院推廣商業化檢測產品尋求盈利模式。價格降七成伴隨著23魔方降價消息的發布,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費用從此進入「2字頭」時代。
  • 基因檢測價格戰打響?23魔方CEO回應不存在惡性競爭
    對於消費型基因檢測行業的「惡性競爭」說法,8月11日,周坤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不存在惡性競爭的說法,降價對用戶和行業來講都是好事。「通過這次降價,可以讓更多的人體驗基因檢測服務,真正以用戶利益為優先考慮的公司不斷降低成本不斷優化服務一定是會脫穎而出的。
  • 安我基因:突圍消費基因檢測市場
    最近幾年,消費基因檢測產品的價格仍在不斷下降,吸引更多用戶的購買。《消費基因檢測行業白皮書(2019)》顯示,2019年,中國消費基因累計用戶規模將達到220.7萬。其中,一線及新一線城市滲透率約為1.1%。 類比美國市場,其在2019年的消費基因檢測用戶規模達到2650萬,滲透率達到8.1%。
  • 國內基因檢測行業細分趨勢:62起融資、吸金超200億元,競爭向醫院院...
    作為基因檢測最重要的上遊技術平臺,基因測序儀被海外巨頭壟斷,是國內基因檢測行業成長的隱痛。議價權的缺失,極大抑制了行業的健康發展,造成基因檢測「印表機與墨盒」時代最大的窘境。早期,基因檢測在入院前,待檢樣本會被送往院外的獨立醫學檢驗所進行集中監測,逐漸催生出具備一定規模的獨立醫檢所。據統計,國內近90%的基因檢測市場份額被十幾家大型獨立醫檢所所佔據。
  • 基因寶:用商業閉環升級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價格混戰
    2019年甫一開年,基因寶就帶著9.9元基因檢測服務進入市場,將原本就已經瀰漫價格戰硝煙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定價打到極致低,頗像一個攪局者。自2013年破冰後,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經歷了2015年的大爆發,和2017年的大洗牌,留下了一群產品趨同,但未來尚不明晰的企業,爭奪市場頭部的位置,價格戰便在彼時不可避免地打響。
  • 國內基因檢測行業細分趨勢:62起融資、吸金超200億元 競爭向醫院院...
    作為基因檢測最重要的上遊技術平臺,基因測序儀被海外巨頭壟斷,是國內基因檢測行業成長的隱痛。議價權的缺失,極大抑制了行業的健康發展,造成基因檢測「印表機與墨盒」時代最大的窘境。早期,基因檢測在入院前,待檢樣本會被送往院外的獨立醫學檢驗所進行集中監測,逐漸催生出具備一定規模的獨立醫檢所。據統計,國內近90%的基因檢測市場份額被十幾家大型獨立醫檢所所佔據。
  • 23魔方重磅發布第四代基因檢測產品 | 創始人兼CEO周坤:做消費級基因檢測的領跑者,感受生命的力量
    過去一年,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加速「洗牌」,而23魔方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了領先地位。在發布會上,CEO周坤透露,23魔方目前已累積16萬人的樣本資料庫,是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中最大的。他說道,23魔方將基因檢測價格從999元直接降到499元,主要是由於檢測成本的下降了。在此基礎上,23魔方願意讓利給用戶,讓基因檢測能更快普及,因此不存在所謂「虧本銷售」或者「惡意競爭」說法。他還表示,而此次23魔方推出的第四代產品,更推出了333元一份的多人優惠價,也就是說一個三口之家花費999元就可以完成檢測。這也是目前全球消費級基因檢測中最具性價比的產品。
  • 2020基因檢測市場和競爭能力—新一年基因檢測選哪家
    2020在一片疫情消息中悄無聲息的過去了,去年我第一次給大家介紹了下國內基因檢測市場的情況。按照慣例,又到了給大家總結一下2020年基因檢測市場發展和競爭現狀,以便腫瘤患者等有檢測需求的同志們,有針對性的選擇。
  • 基因檢測靠譜嗎?對比了 3 家檢測結果,我們發現...
    三家的原始數據分別有 105 萬、63 萬和 15 萬條。通過原始數據兩兩交叉比對,找出他們都檢測到的基因位點數量,再找出這些位點中,檢測結果不一樣的位點數量,用這兩個數據算出不匹配的比例。A:不能說完全沒有參考作用,這些分析都是有科學依據的,但不同的檢測項目準確率不一樣。原因有幾點:1.現在市面上的基因檢測因為要控制成本,用的不是最強大的儀器,和最強大的方法,所以原始數據可能不完全準確。
  • 40%的基因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專家:僅一種情況癌症基因檢測有臨床...
    一種是檢測原始結果的錯誤,例如檢測結果顯示你有某個會提高乳腺癌遺傳風險的基因突變,但實際你並沒有這個突變;另一種是解讀的錯誤,即檢測出的某個突變被解讀為高風險,但實際上這個突變並不會提高風險。」 WeGene聯合創始人陳鋼說。 但陳鋼認為,這一論文並沒有披露足夠全面完整的信息。
  • 300元的基因檢測,靠不靠譜?
    2010年前後,國內也出現了一些複製23andMe模式的公司,例如創立於2008年的iDNA。之後還有華大基因、貝瑞和康等,但它們都更注重於線下的推廣和銷售,比如和一些醫院以及高端體檢中心合作。隨後,更多面向C端、打出「消費級基因」旗號的公司誕生。在資本的加持和助推下,至今,還不斷有新玩家帶著新技術入場。
  • 2020年基因檢測行業能否有望回暖?
    無論是哪一家公司現目前都沒有特別明確的變現渠道,流量的競爭其實是數據的競爭,但這些數據到底能夠做什麼?誰也沒有找到答案,尋找藥廠買單,還是聯合健康管理企業,這些數據如何用起來?誰先尋找到這一條出路,或許將掌握制勝關鍵。病原體檢測異軍突起,基因檢測應用突破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