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國內消費基因檢測行業正逐漸起步。
日前,艾瑞諮詢和安我基因聯合發布的《消費基因檢測行業白皮書(2019年)》(以下簡稱行業白皮書)顯示,2014年~2019年,國內消費基因檢測公司累計獲得48筆融資,累計披露融資金額超過7億元。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國內消費基因檢測行業成熟玩家較少,成立較早的23魔方於去年完成C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2億元,新玩家圓基因則剛於今年完成天使輪融資,而大部分消費基因檢測公司的融資輪次均為A輪。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醫療級基因檢測,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尚無統一的行業標準,並缺乏相關監管,因此相關檢測項目的科學性受到不少質疑。同時,國內該行業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也無成熟的商業模式。如何化解這些難題,或許是國內消費基因檢測公司需要思考的問題。
國內市場滲透率仍低
消費級基因檢測,是相對於醫療級基因檢測的一個概念,是指在沒有醫療人員參與的情況下,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的體外診斷產品。基因檢測得以進入消費市場,主要得益於基因晶片技術的產生。1991年,全球第一個寡核苷酸晶片在美國誕生,由此開啟了消費基因檢測的萌芽期。
2007年以後,23andMe、FamilyTreeDNA等美國公司開始面向消費者提供基因檢測產品,其中23andMe提供的產品起初定價999美元,之後在資本的推動下,價格不斷下調。23andMe官網顯示,目前其基因檢測售價僅99美元。
相較於美國,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則起步較晚。行業白皮書顯示,直到2015年,微基因、23魔方等多家基於晶片技術的基因檢測產品問世,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才算起步。因此,從市場規模看,國內市場滲透率遠低於美國,上述行業白皮書指出,2019年,中國消費基因檢測累計用戶規模將達到220.7萬人次,其中一線及新一線城市滲透率約為1.1%,而在美國市場,滲透率則接近8%。據艾瑞諮詢預測,到2022年,國內消費基因檢測累計用戶將達到2070萬人次,增長主要來自於滲透率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目前市場規模有限,但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內卻不乏競爭者。白皮書顯示,當前國內涉及消費基因檢測業務的企業數量約為130家,在過去的五年間,國內消費基因檢測公司累計獲得48筆融資,累計披露融資金額超過7億元。
頭部玩家尚未出現,新玩家不斷登場,行業內的「價格切磋」也接踵而至。早在2017年,23魔方將原價999元「祖源+遺傳健康」的基因檢測產品降至499元。隨後,微基因也不甘示弱,將原本999元的基因檢測產品降價至499元。2019年,新玩家基因寶帶著9.9元基因檢測服務入場,各公司打出的「低價牌」體現出了在攬客方面的不遺餘力,不過,消費者在意的似乎不僅僅是價格。
檢測項目多為娛樂性質
一位24歲的消費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做的項目是祖源分析,檢測結果說我有1%的俄羅斯血統,所以帶有戰鬥民族的特質,個人覺得這些結果是否準確也沒法考證,就像看星座運勢一樣,看個開心就好。」
該消費者進一步表示,「我覺得這些產品比較迎合年輕人的想法,但不一定被各個年齡層接受,像我父母還是比較關心檢測項目是否實用、檢測結果是否科學等」。
據介紹,目前消費基因檢測大多是通過採集口腔黏膜然後郵寄到檢測公司,數個工作日後,檢測公司出具一份基因檢測報告。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消費基因檢測主要開展項目為祖源分析、遺傳風險、遺傳特質等,因此檢測報告不僅不像醫療檢測那樣嚴格,反而帶有娛樂性。
在安我基因CEO吳健看來,醫療級基因檢測屬於醫院的診斷手段,而目前國內的消費級基因產品僅適用於消費場景,二者對精確度的要求不在同一量級上,「當基因檢測運用在消費領域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要去診斷疾病,而只是給出健康管理的建議,比如我們可能會告知你人體的營養吸收能力,可能會告知你潛在的過敏原風險,這些都是你每天要面對的問題,但不一定都要去醫院,就像你可以在家量血壓一樣」。
那麼,號稱能起到健康管理作用的消費基因檢測,是否受到相關監管?
吳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前國家尚沒有明確的法規對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進行監管,「目前只有在醫院有明確診斷目的的基因檢測產品需要申報,受到有關部門監管」。記者查詢發現,目前僅有自2019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規定,要確保大型基因組數據的採集和應用符合規範,保護消費者的數據安全,而針對產品的上市、質量等方面,則無條例可循。
基因寶CEO李智曾於2018年12月在其認證的知乎帳號上,針對消費基因檢測產品的監管問題回復某位網友稱,「主要因為市場規模不夠大,根本沒有引起監管(層)的注意。監管層要處理的社會問題很多,邏輯一定是讓市場先發展,規模到了一定程度再管起來」。
完整產業鏈尚未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內目前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大多還在「攬客」上下工夫,但國外的消費基因檢測企業已經不再只盯著C端,開始積極向B端拓展業務。
就在今年,23andMe與GSK和TrialSpark合作探索基因檢測在新藥研發及臨床上的應用。而在此前的2015年,FDA已經同意23andMe提供關於36種疾病攜帶狀態分析。
吳健對此分析稱,攬客不是消費基因檢測的最終目的,「我們知道基因檢測的原理是遺傳學,每位用戶一生只要做一次就好,很少存在復購行為,所以通過售賣產品獲得的回報是有限的,因此消費基因檢測公司需要在產業鏈上下工夫,一方面可以與電商平臺、保險公司及體檢機構等渠道合作,滿足消費者的更多需求;另一方面,在數據積累方面進行挖掘,可以與藥廠展開合作,在生物製藥和臨床診斷等領域尋求長期、持續的數據價值變現」。
行業白皮書顯示,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產業鏈基本形成:上遊試劑、儀器、軟體分析提供基因檢測實驗室的關鍵能力;中遊由實驗室代工和品牌商構成,部分品牌商可通過實驗室代工完成市場探索階段,而頭部企業多自建實驗室;下遊則由線上和線下構成,主要為企業提供獲客渠道。但與海外消費基因產業鏈相比,我國在下遊線上基因垂直評價平臺、第三方數據解讀及B端合作應用三個環節仍存在缺失。
不過,產業鏈的外延正在進行中。今年以來,由貝瑞基因(000710,SZ)和香港基因檢測公司Prenetics聯合投資的圓基因上線,聚焦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貝瑞基因的相關公告稱,此舉是公司實現基因檢測產業鏈向下遊延伸的一次戰略布局。
此外,基因寶今年宣布完成3600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包含連鎖藥房大參林(603233,SH)。而在去年底,微基因與北京天壇醫院合作尋求基因組學技術在認知障礙領域的臨床應用,計劃完成近萬人的基線研究,並在之後結合隨訪和生信分析,探索阿爾茨海默症疾病機理研究、新藥開發及臨床入組患者選拔等合作機會。
在商業模式方面,艾瑞諮詢認為,目前國內的行業公司並沒有相對清晰的商業模式,現階段多數企業通過優惠價格、返卡、低價試用等方式獲取用戶,在數據積累基礎上,探索以基因數據為核心的衍生商業模式。基因檢測產品大多以人群或檢測緯度為導向,如針對兒童、女性、男性等人群的檢測,包括祖源分析、運動基因、營養代謝等10餘種。基於該類緯度的書庫,未來需要與相應科研機構、藥企、健康管理等機構企業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未來發展道路。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