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基因檢測行業能否有望回暖?

2020-12-05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微信公眾號動脈網(ID:vcbeat),作者|周夢亞

對於NGS行業而言,2019年是久違的寒冬。和2017年的10億美金、2018年的9.86億美元相比,今年融資總額出現跳水式下滑。投資熱度迅速降溫,相比幾年前百家爭鳴的局面,如今的NGS市場更加趨於冷靜。企業面對市場紅海不再競相入場,而是更加理性的去尋找和發現市場還有哪些空間,還有哪些新的機會。

按照歷年慣例,我們將對基因檢測領域進行一次盤點,結合投融資數據和行業大事件,對行業趨勢和未來走向進行分析。

資本的寵兒有哪些?

首先看一下今年的融資詳情:

數據來自動脈網知識庫

與去年整體趨勢類似,今年的大部分融資也集中在了相對中早期的企業,僅一家企業的輪次是在A輪以前。大部分的資金流向了A輪,這一部分企業一共吸納了16.4億人民幣的金額;C輪次之,這一部分企業共募集資金12.6億人民幣;而B輪、D輪及其以後企業所募集資金總額分別為3.5億元、3億元。

如果僅從融資輪次進行判斷,資本似乎首先考慮的是商業邏輯或技術獲得初步驗證、正在高速成長的新銳企業。然而,我們注意到,在完成A輪融資的企業中,華大智造在5月宣布完成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4億元。而華大智造已經陸續推出了數款測序儀產品,首批訂單已經交付,且此前已經有媒體猜測該公司可能計劃港交所上市。因此,儘管處於A輪,華大智造並非一家處於早期研發階段的企業。將這個「最高分」的幹擾項取掉,或許我們才能看到今年投融資市場的真正走向。

各輪次融資金額 單位:萬元

在去掉華大智造的融資數據後,基因行業A輪融資總額為2.4億人民幣;泛生子在11月宣布完成5億元人民幣的新一輪融資,儘管未公開具體輪次,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輪融資是在C輪以後。大多數資本在這一年更加保守,資金流向了已經取得部分成功的,發展後期的成熟企業。

中國造產品加速,華大智造帶動上遊增長

細看資金流向,相比資金集中在中遊應用環節,今年上遊領域的融資佔比有所上漲。

上遊和中遊產業鏈的融資資金比例為6:4,而下遊部分融資佔比為0。這得益於以華大智造為代表國產儀器設備、儀器耗材製造商的崛起。

2019年5月,華大智造完成中信、金石、松禾資本和東證資本提供的2億美元A輪融資,創下國內基因檢測領域今年的交易紀錄。

一個月後,華大智造在歐洲人類遺傳學大會上發布了基自主測序技術DNBSEQ和stLF的「高清」組裝基因組解決方案及標準。將基因組測序真正帶入「全高清」時代。

9月9日,華大智造自主研發的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DNBSEQ-T7(下稱T7)正式交付商用。據悉,首批測序儀已抵達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和微基因(WeGene)等公司的實驗室。此次測序儀交付商用是國產測序儀進入市場化的第一步,據透露,此次交付商用,將幫助國內基因測序產業進一步打破海外公司技術壁壘,實現在測序設備技術和性價比上的引領。華大智造方面表示,隨著T7投入商用,將有望推動個人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進一步降低至500美元以下。

除了華大智造,另外幾家國產測序儀智造企業也在今年有所收穫。吉因加從2016年開始部署測序儀、試劑、軟體「三證」齊全策略,並結合十餘萬份腫瘤基因數據,希望在腫瘤高通量測序賽道有所作為。2019年9月,吉因加兩款測序儀Gene+Seq-200和Gene+Seq-2000獲NMPA批准上市。

吉因加在9月20日的CSCO期間正式舉行了Gene+Seq-200/2000為產品上市發布會。與其他測序儀不同,Gene+Seq-200/2000為腫瘤應用而研發,測序儀基於DNB納米球測序原理,配有獨創X狀接頭,達到測序技術應用尤其是液體活檢的最高標準。

目前,Gene+Seq-200/2000平臺已實現實驗室大樣本量的穩定運行,吉因加基於該平臺已滿分通過多項國內外權威質評。

納米單分子測序儀賽道的齊碳科技也在今年完成了4000萬人民幣的第三輪融資,本輪投資方為中關村協同創新基金、雅惠精準醫療基金。本輪融資完成前,齊碳科技已經累計獲得2300萬元融資,資方包括天使投資機構合力投資、華控基石基金等,風險投資機構百度風投等。

2018年齊碳科技開始著手控速蛋白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內專利申請,另一方面也在持續為原理樣機進行迭代,將原本16通道拓展到64個通道,測序數據分析算法準確率從80%提高到90%。截止至2019年8月,齊碳科技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首款納米孔測序儀QNOME-6410已經完成工程樣機的研發,將於2020年初推出最小可行化產品。

涉足上遊測序儀領域的部分企業

不過,目前這幾款測序儀都還在初步市場化或者研發階段,市場上的測序儀還是以Illumina和Life-tech的產品為主。在臨床上,大多數測序儀的適用範圍還局限在NIPT的測試內容,還有更大的市場空間需要探索。

2019年7月,貝瑞基因宣布其與Illumina合作研發的NextSeq CN500基因測序儀的適用範圍已完成變更,更新後的適用範圍為「用於人脫氧核糖核酸(DNA)測序。該儀器在臨床上可用於與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的體外診斷試劑以及儀器配套的隨機軟體配合檢測,且不用於人類全基因組的測序或從頭測序」。也就是說,NextSeq CN500成為目前首個可以即刻開展大規模臨床基因檢測的NGS通用型平臺。

該適用範圍的變更,被國內基因測序行業譽為裡程碑式的事件,意味著NGS在臨床上已跨越NIPT進入更多疾病的領域。

泛生子也在11月13日宣布其開發的測序儀「GENETRON S5」經NMPA審查正式獲批上市,拿到上遊市場的入場票。

在試劑耗材環節,艾吉泰康還在今年5月完成了5000萬元的B輪融資。此外,今年我國發布首個基因捕獲國家標準《GB/T 37872-2019目標基因區域捕獲質量評價通則》,作為基因捕獲「中國造」的代表企業,艾吉泰康共同參與了標準起草。《通則》規定了目標基因區域捕獲質量評價方法與評價要求,作為國家層面對目標基因區域捕獲技術的應用領域的評價依據,為基因檢測行業的質量評價提供了框架性的指導作用。

在以往幾年的融資中,絕大多數的資金都集中在中遊的應用環節,國產測序儀是稀缺產品。而隨著華大智造、艾吉泰康等國產品牌的崛起,我們可以看到在產業鏈上遊的中國智慧。這也預示著NGS行業開始從技術的應用走向了底層技術的研發與優化,最重要的上遊技術正在向國內轉移。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測序儀的應用範圍在向腫瘤檢測發生偏移。貝瑞基因測序儀的適用範圍變更,就是將腫瘤視為下一步的核心發展領域;吉因加獲批的測序儀更是專門為腫瘤檢測而研發。再加上多款臨床適用的腫瘤檢測試劑盒已陸續獲批,我們可以預測下一階段腫瘤檢測的市場格局之戰即將到來。

腫瘤檢測領域開啟閉環探索,藥企、醫院門庭若市

除了上遊的儀器設備環節外,另外值得關注的就是腫瘤檢測領域。在20起融資中,有4起與腫瘤檢測相關,其平均融資額和融資總額都居前列。

各領域融資事件數量和融資金額,融資金額單位為萬元人民幣

腫瘤檢測是目前NGS領域相對活躍的細分領域,多家公司與上遊儀器公司illumina達成合作,這或許在從側面說明腫瘤檢測的市場規模正在上升。而今年,隨著精準治療的概念不斷深入,我們可以明顯觀察到腫瘤檢測公司與腫瘤藥企之間的互動在增加。

6月24日,艾德生物發布了其與禮來製藥子公司LOXO ONCOLOGY達成上市藥物臨床研究合作的公告。公告表示,艾德生物自主研發的「艾惠健」和「維惠健」將成為LOXO ONCOLOGY跨癌種RET抑制劑「 LOXO-292」在亞洲範圍內的藥物臨床實驗伴隨診斷試劑。發布協議所涉及的產品「艾惠健」是其基於PCR平臺的多基因聯合檢測產品;「維惠健」則是其基於NGS平臺的基因檢測產品。兩者分別於去年的8月、11月獲批上市。

7月8日,金域醫學就結直腸癌基因檢測與默克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聚焦中國結直腸癌的精準檢測和精準治療,共同推動結直腸癌分子標誌物檢測(包含RAS / BRAF)的規範化與標準化,從而幫助醫生和患者選擇更優的治療方案。

而在此方面投入最多的藥企當數阿斯利康,8月20日,這家全球領先的生物製藥公司宣布與合併診斷公司在上海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希望發揮各自在治療和診斷上的優勢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臨床診斷療法生態圈。這次協議中,阿斯利康一共與9家公司達成了同盟關係,包括金域醫學、迪安診斷、鵾遠基因、臻和科技、和瑞基因、吉因加、艾德生物、睿昂基因、智愛呵護在線檢測平臺。

據了解,此次合作旨在提升中國基因檢測與精準診斷的技術能力,提升醫生和公眾對於基因突變所致癌症及其診療的作用規範的認知。

10月9日,諾禾致源和微芯生物成功籤署腫瘤新藥伴隨診斷產品開發合作協議,共同開發腫瘤新藥伴隨診斷產品。諾禾致源將根據微芯生物提供的基因和位點列表開發檢測方法,並構建陰陽性標準品來對其分析性能進行驗證。如果達到性能目標,微芯生物將使用該檢測在西奧羅尼針對小細胞肺癌的II期臨床試驗中對病人進行篩選分組並研究其所覆蓋的基因和位點是否可以預測西奧羅尼的藥效。

諾禾致源將根據微芯生物提供的基因和位點列表,開發檢測方法,並構建陰陽性標準品來對其分析性能進行驗證。如果該產品達到性能目標,微芯生物將使用該檢測,在西奧羅尼小細胞肺癌的II期臨床試驗中對病人進行篩選分組。同時,也會研究其所覆蓋的基因和位點,是否可以用於預測西奧羅尼的藥效。

微芯生物將就合作內容中所包含的檢測方法研發、臨床試驗樣本檢測等服務,以按次付費的方式向諾禾致源支付外包服務費用,並對後續合作中的相關階段性結果獲得確證後向諾禾致源支付相關的裡程碑費用;對於上述所提及的服務費用和裡程碑費用,雙方將根據項目的進展在合適的時間點進行商談並籤訂合同。

藥企涉足基因行業自2014年便開始,但不同的是,幾年前這些藥企更多是以參股、收購、合資或者自建的方式參與,參與的也多是量級較大的上市公司和傳統藥企等。比如北陸藥業投資世和基因、雙鷺藥業參股泛生子和安諾優達、康美藥業成立康美生物、藥明康德成立子公司明碼科技等。這些合作更多其實是資本的參與,藥企與基因企業的業務合作並不多,雙方無論是市場目標還是打法,都有比較大的出入。

而在今年,這些互動更多是跨國藥企參與,合作形式也從之前的單純資本介入轉變為了業務合作。一方面可以看出跨國藥企對國內NGS公司技術實力的認可,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受到藥企對基因檢測技術的重視程度,精準醫療的診和治開始真正融合。而這些,都是近幾年NGS企業耕耘的成果。

除了藥企,醫院方面也與檢測公司的合作也在加深。這其中值得關注的是貝瑞基因成員企業和瑞基因與上海胸科醫院共建的研究中心。

9月6日,和瑞基因與上海胸科醫院宣布成立「上海胸科-和瑞基因精準醫學研究中心」。該中心將充分發揮各自的臨床資源和基因檢測,大數據分析上的優勢,通過有效結合正確的臨床信息和基因信息,進行腫瘤精確治療臨床研究和前沿科學研究,並以科研帶動臨床轉化和技術植入,讓腫瘤患者儘早從個性化精準醫療服務中受益。據悉,這將是國內首個胸部腫瘤精準研究中心。

更深一度精準,真實世界研究走熱

當然,共建研究中心對檢測公司的技術實力和資本實力都有著極高的要求。相比這下,更多的企業目前選擇與醫院的PI合作,來實現產品的轉化與驗證,我們在2018年盤點中預測的真實世界研究在今年迅速走熱。

從2017年至今,至本醫療一共發起了5個前瞻性真實世界研究項目,在今年的CSCO上,我們也看到真實世界研究佔了衛星會報告中很大的比重:在燃石、諾禾致源、和瑞基因等多家企業衛星會上,真實世界研究都成為了主角。

真實世界研究一般由醫院牽頭,甚至一個項目中可能會有多個中心同時參與。這是企業了解臨床需求、積累臨床資源、驗證產品性能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但另一方面,各中心的配合和溝通就顯得很重要,這是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當然,這還需要臨床研究者做更大的數據研究,來完善它的意義;而在這個過程中,基因檢測技術也勢必帶動臨床研究的發展,使其朝著更加精準、深度的方向進行。

真實世界的突然走熱,其實是隨著對疾病研究的深入,RCT研究的短板開始出現開始的。RCT研究對適應症和受試人群的篩選都非常嚴格,無論是從患者狀況還是依從性角度,藥物在臨床中的使用與RCT研究中都存在更多變化。尤其是在腫瘤這樣複雜疾病面前,需要在藥物使用過程中來觀察他的療效,或者驗證伴隨診斷產品中Biomarker的實際作用。在NGS腫瘤檢測往醫院下沉、精準醫療理念深入的過程中,基於真實世界的研究會成為必然趨勢。

2019年5月發布,CDE發布了《真實世界證據支持藥物研發的基本考慮(徵求意見稿)》(下文簡稱《基本考慮》)。這是國內的關鍵政策信號,意味著CDE已經在其中對真實世界研究的相關概念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其實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都早已在真實世界研究的道路上率先邁出了一步,截至2019年9月,據不完全統計,在Clinical Trials上,以「Real world」相關關鍵詞登記在冊的研究達到1700 多項,其中來自中國的研究登記超過180 項,涉及腫瘤、心血管、內分泌、肝病和不良藥物事件等多個領域。

在醫院內部,臨床機構也在探索基因技術與臨床檢測的結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今年組織的遼寧省臨床診療一體化中心啟動,首批參與的23家醫院患者將獲得統一的多學科標準化診療。據介紹,在肺癌診療一體化中心的醫療模式下,除了臨床普適化應用的胸腔CT、穿刺、病例等手段,基因檢測也是其中之一。

總的來說,以基因技術為代表的精準醫學理念為臨床診療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這些變化也使得新興技術在臨床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當下臨床研究與產業之間的互動還沒有打通,各個環節之間存在孤島。有臨床資源的機構缺乏技術平臺;而有技術平臺的企業又缺乏臨床資源和高質量的臨床信息。資源與技術兩極分化的矛盾已日趨明顯,合作探索或許是目前可以想像到的唯一答案。

「之前是臨床機構和企業大家各做各的,沒有捏合在一起。現在我們要一塊合作,通過臨床信息、技術優勢去進行深一步的探索,把有用的信息提煉出來,在臨床上得到驗證後去產業化,幫助更多的患者。」上海胸科醫院院長潘常青表示。

檢測、診斷、治療、用藥,在精準醫療的過程中,基因檢測企業、醫院、藥企三者缺一不可。在這樣一個三角中,基因檢測技術起到了串聯作用。隨著技術與臨床、與疾病治療聯繫得越精密,這個三角關係將更加牢固,未來這三者之間或許還將有更多的互動和合作可能。

支付探索,商業保險入場

醫療不可能三角中提到,當產品質量和產品服務途徑得到提升後,醫療成本的增長率也在同步提升。這一現象在腫瘤檢測領域尤其明顯。但基因檢測本質是基於大數據計算的概率預測,如果上萬元的檢測產品卻不能保證100%的準確有效,用戶在支付上的意願勢必降低。

在這一點上,企業在市場和用戶教育上做了相當大的投入,當然產品成本也會隨之增加。打破醫療不可能三角,需要引進新的增量,即新的技術突破或者新的服務模式。在今年,保險支付的介入在行業掀起了些許波瀾。

基因檢測的本質是一種風險選擇行為,基於這一特徵,保險支付就有了介入空間。從2016年開始,業界便開始在尋找保險介入的方式。當時所推出的產品多以消費類檢測為主,基因檢測公司在其中主要是提供檢測產品,更多的主動權由保險公司掌握。由於生物技術與保險支付的銜接不算緊密,這一次試水無疾而終。

今年,兩家腫瘤檢測公司先後與商保公司達成合作,首次將商業保險融入基因檢測與支付環節。2月,至本醫療與北京健易保和上海諾惠醫療共同推出國內首款針對腫瘤檢測及診療用藥的創新支付保險計劃「腫瘤檢測聯合用藥診療保險」,保險首期覆蓋ERBB2(HER2)、BRCA1/2、EGFR、ALK、ROS1基因突變;7月,至本醫療又宣布了與圓心惠保網絡科技的合作,雙方將攜手開發「NGS腫瘤檢測+疾病&用藥管理」的創新服務。

同樣是7月,臻和科技宣布與與諾惠醫療、北京健易保達成戰略合作,推出「肺癌NGS檢測聯合用藥保障計劃」,首期計劃將用於保障EGFR/ALK/ROS1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

合作中,產品銷售不再是保險公司主導,而是將保險產品作為贈送產品打包到檢測服務包中。如果患者在根據檢測結果指導用藥後無效,保險公司則將對患者進行賠付,這樣的模式打消了患者在進行用藥檢測時的顧慮,保險公司的介入也是在為產品的準確率進行背書。

儘管產品比較單一,但這是腫瘤檢測與商保支付探索的開始,如果這一模式得到驗證,未來或許會陸續有其他腫瘤項目的產品出現,當下幾款「用藥險」產品的出現僅僅是故事的前序。對於腫瘤檢測新商業模式的探索、對於腫瘤診療的新支付,行業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融資事件高發地帶,遺傳檢測柳暗花明

遺傳檢測領域今年的數據也令人驚喜,儘管融資金額不是最高,但卻是今年融資事件最多的一個領域。遺傳檢測領域已被華大基因、貝瑞基因、博奧生物、達安基因等幾家大公司割據,這些新興的創業創業公司還有哪些切入點呢?

我們研究了今年獲得融資的7家遺傳檢測公司,發現他們有以下幾個特點:

1.避開NIPT市場,聚焦基因遺傳病領域;

2.突破市場場景,覆蓋孕前、新生兒,以及健康人群;

3.聚焦嚴重性、發病率較高的遺傳病種。

所有的企業都選擇避免與NIPT市場正面衝突,他們大部分選擇了孕前篩查、新生兒篩查等應用場景,相比產前篩查市場覆蓋人群更廣。這些企業的應用研究仍然圍繞生殖健康展開,NIPT這幾年的市場鋪墊正好是為他們進行了前期的市場教育。不過,由於華大基因、貝瑞基因均有涉足單基因遺傳檢測等領域,這些企業也不免會與大公司同場競技。

強勢玩家入場,KOL紅利褪去?消費基因市場的最後一役

消費檢測市場在今年迎來了較大變革,幾家擁有大公司背景的新公司強勢入場。

2019年2月,貝瑞基因和Prenetics Limited聯合宣布雙方共同投資的消費基因基因檢測公司圓基因完成主要管理團隊組建,並在第二季度末開始運營。

上海解兮生物在2018年推出了消費基因檢測品牌安我基因。企查查顯示,解兮生物最終控股人為袁健中,不知是否與藥明康德旗下明碼生物原中國區總經理袁健中是同一人。

深圳基因寶也在今年入圍,自2018年4月成立以來,這家公司已完成了兩輪合計近1.4億元融資。天使輪融資中,基因寶引入國內四大連鎖零售藥房之一的大參林作為戰略投資人參與。

就像突然出現的幾個攪局者,這幾家公司的加入使得原本就瀰漫價格戰硝煙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定價打到極致低。2019一開年,基因寶就帶著9.9元基因檢測服務進入市場,其常規檢測板塊定價在38元、68元和88元三檔。23魔方和圓基因先後聯合京東發起了限量的「零元測基因活動」,前者甚至已經推出了長期的免費檢測產品。

23魔方回應,「零元測基因」是他們在營銷投放上的一種轉變,從過去的KOL投放到如今的用戶教育。「過去23魔方一直走KOL投放的銷售模式,但這幾年我們漸漸覺得KOL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投放的成本很高,但是效果不如以前,我們覺得相應的商業模式應該做出調整。」

無論是KOL還是「0元檢測」,新的產品要融入市場都需要投入相當大的成本進行市場教育。回顧滴滴、餓了麼、瑞幸這些在近幾年迅速崛起的品牌,不難發現他們都是通過大量的優惠折扣來獲得市場、教育用戶。

在渠道上,23魔方和微基因兩家主要以網際網路銷售為主,新入場的企業在銷售渠道上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元素。

藉由大參林的連鎖渠道,基因寶實現了「線上+線下」雙渠道運行;安我基因則通過寶寶樹、蘇寧、京東、孩子王等渠道定向投放;圓基因深耕電商渠道,明星KOL導流,並在線下落地屈臣氏......

無論網際網路渠道,還是電商和線下,這些公司在營銷上都投入了相當大的成本,但市場的競爭並不全在價格。無論是哪一家公司現目前都沒有特別明確的變現渠道,流量的競爭其實是數據的競爭,但這些數據到底能夠做什麼?誰也沒有找到答案,尋找藥廠買單,還是聯合健康管理企業,這些數據如何用起來?誰先尋找到這一條出路,或許將掌握制勝關鍵。

病原體檢測異軍突起,基因檢測應用突破路在何方?

以往,基因檢測的應用主要是在遺傳疾病、腫瘤、司法、腸道菌群和消費類的檢測上,由於沒有新的探索方向產生,基因檢測應用層面的同質化競爭相當嚴重。今年,行業在新的應用探索上似乎有了新發現。我們注意到了一個新面孔。

這家公司叫做金匙基因,於2017年成立,但2019年是他們首次露面。金匙基因主要從事病原體檢測相關的醫學診斷,由諾禾致源創始人蔣智博士領銜。此外,我們還接觸到一家企業傑毅生物也在進行病原體檢測到探索,不同的是,這家公司的技術路徑是NGS與基因編輯的結合。

而微生物研究企業銳翌生物、醫學檢驗公司卡尤迪、微遠基因也在今年紛紛推出了病原體檢測產品。在金匙基因率先宣布融資後,這個行業貌似一下被點燃了。

將高通量測序技術應用於病原診斷,以解決病原診斷的檢出率、時效性和準確性等一系列難點,讓眾多重症感染患者及時得到精準的診斷。

據世界衛生組所統計,全球的十大致死疾病中,與感染相關的疾病就佔了三席。中國每年有一千多萬感染患者,因感染致死的患者過百萬,其中大多數無法查出真正的病因。目前傳統感染相關的診斷方法有微生物培養、PCR、質譜等,但這些技術要麼檢出率太低,要麼通量太低,均無法滿足醫學診斷的痛點。

另一面,基因檢測行業是近些年風險投資機構的熱捧的行業,其主要細分領域都有大量資本介入,也誕生了一批明星企業。相比之下,與基因檢測技術結合的重症感染的診斷仍是一片藍海市場。

從今年病原體檢測市場入場的企業、以及資本對企業的關注度,我們可以感受到市場正翹首以盼NGS技術能夠在應用層面由更多的元素。但僅僅一個病原體檢測就足夠了嗎?當然不是。

在我國,每年有超過10億人次發生感染,但其中的絕大多數常見感染通過經驗性的治療和常規的檢測手段都能解決。據統計,每年有約2000萬人發生疑難、危重感染。這一數量雖高於全國每年新增人口數量和腫瘤新發病例數量,但其市場並不會超過兩者的整合。要知道,現在遺傳、腫瘤和消費類檢測市場能容納的企業總量也是有限的。

病原體檢測的崛起是近年來測序成本下降所促成的,在賦能病原體檢測的同時,在其他市場也一定會有未來可能。同質化競爭是當前NGS行業存在的短板,要使得投資人對行業保持新鮮度與熱情,行業需要周期性推陳出新,賦能更多檢測與診斷環節。

企業服務市場有望小幅增長,腫瘤早篩市場或將被點燃

當然,測序成本下降的不僅僅是病原體檢測。2013年CRISPR技術的誕生使得基因編輯技術更具商業可及性,這項技術與基因測序技術搭檔,帶動了精準藥物研發、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微生物藥物、以及合成生物學等前沿技術的發展。作為重要的支撐技術,在這些應用研究發展的同時,基因測序技術在這些環節的需求量或許也將同步上漲,測序服務市場需求或許有望實現小幅度增長。

在面向消費者或患者的測序應用中,無論是NIPT還是全外顯子的測序價格,國內市場的底價都比歐美地區低得多,消費基因市場甚至已經實現了「零元檢測」產品。基於價格的突破,這些應用有望走入更多消費者的視野。在擴大現有市場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這些產品將幫助更多的基因概念企業進行前期的市場教育,為更多的市場應用做好鋪墊。

在腫瘤市場上,除了伴隨診斷產品以外,有一部分企業所做的是腫瘤的早篩研究。相比伴隨診斷,這一應用門檻更高,審批和落地的難度也更大。但我們注意到,在伴隨診斷取得初步成功後,燃石醫學在今年對外公開了其腫瘤早篩項目。腫瘤早篩是一個更大的市場,或許隨著伴隨診斷產品陸續取得註冊證,更多的企業可能會開始布局早篩領域。

2020年的走向

我們一般認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其他一切則會迎刃而解。那麼,2019融資遇冷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呢?

首先是這個資本市場的資金緊缺,投資機構募資相對困難,在投資標的的選擇上他們更加謹慎和保守。

其次是上市退出的案例較少,除華大基因、貝瑞基因兩家公司外,行業內還沒有其他公司上市。

再次是同質化競爭嚴重,資本在腫瘤、遺傳病、消費等檢測領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大部分的資本都已經有所布局。然而在這些應用以外,還沒有太多的新方向出現。

最後是在行業走熱時同步掀起的估值泡沫,部分企業過高的估值讓部分投資機構卻步。

要預測2020年的投融熱度,首先需要復盤以上的幾個問題是否得到解決。資本募資、上市申報企業數量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但我們注意到,諾禾致源在11月2日更新了招股書(其首次提交是在2018年12月24日);泛生子在完成新一輪融資後,迅速向納斯達克遞交了招股說明書,他們或將成為國內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腫瘤基因檢測公司。如果該公司能夠順利上市,或許將給業內的投資人和創業者帶來信心和鼓舞。

作為創業公司,更多只能在後兩個問題上做文章。新的應用方向上,病原體檢測是一個不錯的新發現,單細胞測序企業也在今年開始露面。儘管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但行業已經開始求變。在估值泡沫上,經過從2018年到現在的資本寒冬,行業較2016、2017年已經趨於冷靜,開始從盲目追求估值到創業的本質回歸。不僅如此,在經過行業洗牌後,行業分水嶺出現。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得以更加清晰的對標的做出評估。

因此我們預測,儘管很難回到2016年、2017年的巔峰時代,但在一年的沉澱和思考後,2020年基因領域的投融資或許會有所回暖。

大浪淘沙後回歸本質,整裝再出發。

相關焦點

  • 稀有金屬行業:磁材需求多面回暖 稀土聯動上漲有望持續
    磁材需求多面回暖,補庫帶來輕重稀土聯動上漲  近期稀土價格聯動上漲,氧化鏑、氧化鋱、氧化鐠釹月度漲幅分別達.9%/24.5%/21.4%,同比漲幅5.2%/71%/41%。稀土下遊最集中消費領域為磁材,需求多面回暖是近期稀土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
  • 華大智造發布首款可攜式基因測序系統 基因檢測行業邁入「場景競爭」
    華大智造方面表示,將藉助這幾款新品進一步拓展設備應用場景,切入臨床腫瘤檢測,病原快速鑑定、無創產篩、個人健康及疾病風險、司法現場檢材、環境檢測、野外勘察等多個細分市場。隨著基因測序儀不斷地升級迭代,逐漸實現國產化替代,測序成本持續下降等趨勢,基因檢測行業已從「儀器競爭」邁入了「場景競爭」。
  • 廣州將迎寫字樓供應高峰 餐飲品牌租賃有望繼續回暖
    廣州將迎寫字樓供應高峰 餐飲品牌租賃有望繼續回暖金羊網  作者:趙燕華  2021-01-10 2020年下半年寫字樓市場租賃活動漸長,但疫情仍使全市新增需求創10年最低,租金指數同比下跌4.6%。
  • 2019年消費基因檢測行業白皮書
    核心摘要:行業部分:用戶規模:2019年,中國消費基因累計用戶規模將達到220.7萬。其中,一線及新一線城市滲透率約為1.1%。艾瑞預計2022年,消費基因檢測累計用戶規模將達到2070萬,其增長主要來自滲透率的提升。
  • 2020年全球基因檢測行業發展研判及趨勢分析
    未來行業併購重組仍是產業整合的主要手段,數據分析和多維度數據解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新的應用領域正在加快市場培育。   一、發展歷程   基因檢測產業是基於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等科學理論,通過血液、其他體液或細胞對人體基因進行檢測與分析,將人類基因數據轉化為可為科學研究與醫療診斷提供科學參考的高技術行業。
  • 產前基因檢測叫停半年後獲批 百億市場有望被激活
    產前基因檢測叫停半年後獲批 百億市場有望被激活 2014-07-03 00:55:07,包括兩款基因測序儀、兩款檢測試劑盒,即為孕產婦篩查唐氏綜合症等先天性基因缺陷風險,避免新生兒出生缺陷。
  • 臨床質譜檢測行業:診斷領域中的 另一個「基因測序」
    哪些企業有望首先分享這個市場?本文作為市場首篇質譜行業報告,我們將和您一同探討這個市場的潛力。我們認為質譜有望成為診斷市場中的下一個「基因測序」,是具有很大市場空間的平臺型技術。2018年有望成為中國質譜行業發展元年,先布局的企業如迪安、安圖、金域等有望率先成為吃螃蟹的人,分享這個潛在的大的新技術市場。
  • 寫在華大、貝瑞上市之際--基因檢測行業深度報告
    2020年測序行業規模將超過120億美元,中國地區增速位居全球前列近年來基因測序行業發展迅速,隨著行業逐步成熟,2015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接近60億美元,2016年超過了60億美元,直逼70億美元,預計2020年全球市場規模超過12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7-19%。
  • 2019年全球診斷及基因檢測行業報告:頭部效應加劇,分子診斷異軍突起
    2019年中國診斷及基因檢測行業的融資環境進一步趨緊,私募融資領域頭部效應顯著,基因檢測類公司在交易數量及融資金額上均名列前茅;科創板開板半年來,IVD成為生物醫藥板塊中的熱門細分領域;併購市場全年共成交兩筆超過10億人民幣的重大交易。海外市場的融資交易超過半數由基因檢測企業完成,與此同時分子診斷公司熱度持續,佔據大量行業資源。
  • 華興資本發布《2019年全球診斷及基因檢測行業報告》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張雪)近日,華興資本發布《2019年全球診斷及基因檢測行業報告》。據報告,2019年國內市場診斷及基因檢測行業的融資環境進一步趨緊,科創板IVD(體外診斷)細分領域表現亮眼。
  • 腫瘤基因檢測行業進入深水區,未來行業巨頭即將浮出水面!
    從目前市場來看,治療階段的腫瘤基因檢測屬於「剛需產品」,其市場規模較為穩定:全國每年新增腫瘤病例約400萬,其中約6%~10%的患者會使用腫瘤基因檢測產品,平均每人用於腫瘤基因檢測的支出約為8000元。據此保守估算市場規模為19億元,除此之外還有包括預防、早篩、復發監控等非剛需產品。綜合測算,腫瘤基因檢測行業市場規模約為27~ 42億元。
  • 2020基因檢測市場和競爭能力—新一年基因檢測選哪家
    2020在一片疫情消息中悄無聲息的過去了,去年我第一次給大家介紹了下國內基因檢測市場的情況。按照慣例,又到了給大家總結一下2020年基因檢測市場發展和競爭現狀,以便腫瘤患者等有檢測需求的同志們,有針對性的選擇。
  • 2020年全球首場大型水產海鮮展開幕 為海鮮漁業復甦回暖提供動能
    2020年全球首場大型水產海鮮展開幕 為海鮮漁業復甦回暖提供動能2020-08-27 14:1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解放日報        瀏覽量: 2506 次  從8月26日起舉行的這場為期3天的展會,堪稱2020年全球首場大型水產海鮮展,匯聚了國內外數千家水產食品企業以及採購商,這表明上海疫情防控精細化管理的成果,正在為全球海鮮漁業行業的復甦回暖提供動能。  按照上海會展業疫情防控工作的總體部署和展會主辦方的要求,本屆展會不允許展品開放式陳列。
  • 泛生子Q3財報解析:癌症基因檢測行業已呈現"燎原之勢"
    因此,研發費用從2019年同期的2080萬增加到3860萬元人民幣,大幅增長85.8%;見微知著,我們通過一個代表性標杆企業的業績增速,不僅可看出國內癌症基因檢測的"藍海"屬性,還能看到該行業在不久的未來將要產生巨大價值的發展空間。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半導體顯微鏡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21年高端電子顯微鏡需求將會回暖
    打開APP 半導體顯微鏡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21年高端電子顯微鏡需求將會回暖 前瞻產業研究院 發表於 2021-01-15 17:16:38
  • 騙子,瘋子,傻子:華大基因,中國基因檢測行業絕對龍頭和"黃埔軍校"
    原標題:騙子,瘋子,傻子:華大基因,中國基因檢測行業的絕對龍頭和「黃埔軍校」 | 基因測序行業主題報告之一2020年2月華大基因預計2020年關聯交易總額不超過6.37億,其中採購類關聯交易金額為4.98億,銷售類關聯交易金額為1.21億。
  • 官方發布基因檢測及腫瘤個體化治療技術指南,精準醫療概念股有望受益
    業內人士認為官方技術指南發布意味著基因檢測及精準醫療技術有望得到實質性開展,包括達安基因(002030.SZ)、迪安診斷(300244.SZ)在內等相關概念股有望因此受益。公開資料顯示,《藥物代謝酶和藥物作用靶點基因檢測技術指南(試行)》旨在為臨床檢驗實驗室進行藥物代謝酶和藥物靶點基因檢測的質量保證提供全過程動態指導,從而實現個體化用藥,提高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防止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 半導體材料行業景氣度回暖,刻蝕用單晶矽材料乘勢發展
    2018年,全球半導體矽材料市場規模為121.24億美元,增長達31.8%,超過半導體行業整體增速。2019年,隨著半導體行業整體景氣度下滑,矽片出貨量也出現同比下滑,但2020年5G手機將會陸續出現換機潮,有望帶動整個行業的景氣度上行。 隨著行業景氣度回暖,矽片市場有望觸底回升,刻蝕用矽材料及矽片之間具有一定的配比關係,將會帶動刻蝕用矽材料的需求不斷回溫。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新型檢測技術,基因編輯脫靶將無處隱藏
    2019年3月1日,《科學》發表了一篇名為《胞嘧啶單鹼基編輯會導致大量單核苷酸突變的脫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建立了一種被命名為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新型脫靶檢測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