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級基因檢測突圍 F155染色體劉姓者或是劉邦後代

2020-11-23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兩毫升唾液中的祖源與家譜:消費級基因檢測突圍百億市場

在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多家公司開展了用戶爭奪戰,例如通過基因信息與家譜相結合的方式,幫助用戶尋找自己的家族遷徙過程,尋找失散的家譜。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當李雲澤獲得自己的家譜,以及家族的遷徙路線圖時,不免有些激動。

將裝有兩毫升唾液的試管寄給基因檢測公司三周後,他不僅獲得了與自己遺傳有關的多種檢測信息,同時也順利匹配到了家譜與家族的信息。

根據23魔方CEO周坤的預計,其正在進行的家譜數據化工程,有望在2020年覆蓋80%的用戶家庭,幫助其尋找到失散的家譜。

將紙質家譜進行數據化的工作,已經出現多年,如目前上海圖書館已經存有8000部以上的數據化家譜,讀者通過網際網路即可以查閱相關信息。

但基因檢測公司參與這項工程的關鍵,則是將基因中的Y染色體與家譜信息「配對」,以實現用戶更加便利尋親認宗。

事實上,從2013年開始進入中國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已經度過了2015年的爆發期和2017年的洗牌期,現存的公司各有優勢,但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則要看能否抓住更多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了。

顯然,幫助用戶尋找祖源與家譜,是一個好方式。

 遺傳因素=健康風險?

以服務對象檢測的方式和用途不同,基因檢測分為消費級基因檢測和臨床級基因檢測,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於,後者的診斷報告被醫療機構認可,可作為就診的輔助材料。

消費級基因檢測從2013年進入中國市場,彼時由於中國消費者不熟悉,因此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多以「噱頭」引起關注,如「天才檢測」、「情侶關係檢測」等常見於廣告中。

2015年,隨著消費級基因檢測費用的降低,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大量公司開始出現。而到了2017年-2018年,隨著頭部企業的出現,行業出現洗牌,不少公司隨之消失或裁員。

消費級基因檢測包括23魔方、微基因、水母基因、360基因、愛基因等。其中23魔方和微基因已經完成了B輪或以上的融資。

臨床級基因檢測,包括華大基因,達安基因、華因康基因、安諾優達等。

分析機構易觀認為,2022年預計參與消費級基因檢測的人數,將由2017年的30萬人,增長到5000萬人,市場規模達到249.5億元人民幣,佔整個基因檢測行業市場的37.83%。

如何爭奪兩百億規模的市場?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進行的第一步,均為基因相關疾病的檢測。

以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的頭部企業——23魔方和微基因比較,23魔方為賽默飛世爾科技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的 80萬+ 位點晶片進行基因分析。微基因使用的是Illumina 基因晶片,可進行120萬個位點分析。

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其檢測結果在經過幾年的發展後都有趨同性。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兩款產品的重點均可以檢測某些遺傳因素造成的健康風險。其中包括對腎結石、高血壓、肥胖症、肺纖維化、痛風、類風溼性關節炎、阿爾茲海默症等進行檢測。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檢測出了用戶潛在的風險,並非意味著一定會在未來患病。

「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往往根據已有的研究文獻或臨床實證進行分析。」從事醫療衛生研究的火石研究院高級行業分析師魏洪澤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以23魔方所檢測的遲發性阿爾茲海默症為例,遺傳風險的評估方式,是通過分析臨床1576名平均發病年齡在70歲的患者,以及1741名同年齡段的健康人群的基因數據和表型數據,並修正性別、生活習慣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後得到的。同時,其參考包含了1997年-2014年間的6份文獻。

「每個月我們都會有6-7個項目上線。」周坤說,除對現有的醫學數據進行基因點位的分析外,該公司也通過自建的研究所,推出與用戶共同進行的基因檢測,如「脂肪肝」項目,共有3309個用戶作為測試集合,並根據相關算法構建預測模型進行評估。

魏洪澤表示,消費級基因檢測單基因突變的位點,但僅有單基因突變而導致疾病相關的案例並不多,因此依靠此類方式進行疾病的檢測,意義並不大。

「我認為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發展,還是以半娛樂化的方式為主。」魏洪澤表示。

 用歷史和科技手段尋根

在遺傳疾病檢測趨同的情況下,貼近消費者現實需求,比如尋找祖源和家譜,成為了爭奪市場的另一個關鍵。周坤認為,消費級基因的發展,應該遵循「輕健康」模式,幫助用戶更加了解自己。包含健康和身世的信息,而非對複雜疾病的預測。

因此通過基因檢測,幫助用戶尋找祖源,是這些公司挖掘的另一個市場。

從遺傳學角度來講,人類有23對染色體,其中第23對染色體為性染色體,其中男性為XY,女性為XX。其中Y染色體來自父親,且只能傳給兒子。Y染色體一共有5900萬個基因點位。

其中有1000萬個點位屬於穩定區,在基因研究中,任意兩個男性的Y染色體比對,只要找到哪一個點位的突變是相同的,就可以推算出兩人在多少年前擁有同一個祖先。

周坤表示,穩定區的基因點位,其遺傳突變約每140年發生一次。「這是基因檢測公司,進行研究祖源的前提條件」。

周坤預計,當擁有30萬樣本的時候,可以幫助5%的用戶,找到自己的三代以內的親戚關係。當樣本量100萬的時候,25%的用戶將至少有一對三代表親。達到500萬的時候,所有丟失的孩子,都可以通過基因檢測,迅速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親屬進行匹配。據周坤的預測,到2020年23魔方就可以實現500萬用戶的規模。

就目前情況看,大量的用戶可以匹配到30位以上的「五代關係」親屬,即在150-300年前的清朝中後期,其存在一位共同的祖先。

周坤表示,五代主要是用於尋蹤,一旦五代關係的數據足夠龐大,就可以描繪出自己祖輩的遷徙圖譜。

另一方面,則是進行家譜數位化。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上海圖書館「數據化」了8565種家譜,包括題名、版本、居地、作者、堂號,而該圖書館的閱覽室可看到全文的家譜更是達到了1.4萬餘種。

23魔方相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現在所做的家譜數據化,家譜來源一方面是民間搜集,包括搜尋現存的民間家譜,以及查詢歷史古籍記載;另一方面是和國內外的文化機構進行合作,包括各地圖書館,利用他們現存的家譜進行數據化。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與目前的數據化家譜相比,23魔方所做工作的區別在於,除了將家譜數據化之外,更重要的是把家譜和人類Y染色體的突變進行關聯。

「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家譜、姓氏和Y染色體都是『傳男不傳女』,做這樣的關聯之後可以幫助用戶尋根尋親,我們將歷史與科技做了結合。」上述人士稱。

周坤表示,明朝以來的20萬部家譜中,有10萬部可以覆蓋90%的家庭;而其中的3萬部,則可覆蓋60%的家庭。截止到2019年5月,23魔方已完成4650個家譜的數據化,覆蓋8%的中國人;預計到2019年底,23魔方將完成3.4萬個家譜的數據化。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並不遙遠。」周坤表示。

 10萬劉家人

事實上,並不遙遠的不僅是人與人的關係,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另一個突破,是通過大量的用戶參與,對歷史上某些特定家族「尋蹤」。

例如在劉邦家族的基因信息發現中,23魔方藉助了將Y染色體突變與歷史信息結合的方式。

周坤表示,人類歷史戰亂和災害不斷,因此目前的所有人類,其祖上曾經有一代或幾代,出現了出生人口的大爆發,因為如果只生一個孩子,從數學概率上來講,很難在戰亂和災害年代繁衍後代,因此只有儘可能多的生孩子,才能使得自己的某個或某幾個後代能夠成功繁衍生息,使祖輩的Y染色體可以遺傳下來,他們將這一現象稱為「樹狀人口大爆發」,即多個男性的Y染色體在同一時期或相近時期,擁有同一名父輩的遺傳信息。

截至2018年,23魔方擁有了30萬用戶的基因組數據。他們對這30萬用戶中,姓劉的用戶基因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劉姓用戶中大約10%的人,其Y染色體的單倍群(用來標記數千年前的祖先來源)是F155。

同時對染色體中帶有F155的用戶進行分析,發現其中有24%的用戶姓劉。

儘管劉姓在中國是一個大姓,但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其佔中國總人口比例僅5.38%,約6460萬人。

這就意味著,無論是Y染色體中含有F155的人口,或是帶有F155染色體的劉姓人口,其兩者間有非常高的關聯度。

「同時我們又對F155所有的Y染色體做了研究和分析。」周坤稱,「我們發現F155這個單倍群,在距今2300年-2000年間,有連續三次的樹狀人口大爆發。進一步講,這意味著在這300年間,曾經連續三代左右的人都生過很多的孩子。其中最集中的就是在距今2300年-2150年間,用F155在當時人口中所佔比例乘以當時的新增人口,大概推算出來是10萬人左右。另外也有家譜保存下來,可以通過歷史文獻推算校驗。」

從邏輯上推斷,一個家族能在150年間,相當於6-7代間生出10萬的後代,意味著每一代每個男性都要生5-7個男性後代。因此產生的問題是:在距今2300年前,誰有能力繁衍這麼多後代?

周坤稱,「我們進一步將這些信息與歷史記載相對比,發現這三次的人口大爆發剛好跟漢高祖劉邦、漢景帝劉啟、光武帝劉秀在位的時間吻合。因此我們推測F155這個單倍群是劉邦或者是劉邦父親的DNA標記。」

 規模用戶帶來新機會

而對於消費級基因檢測的未來,周坤認為,是從簡單有趣,到越來越有用的過程。

如目前23魔方的6個用戶,已經找到了親生父母。「通過基因檢測,我們幫他們匹配到了遠方的堂哥或表姐,從而間接地找到了親生父母」。

但周坤也坦言,目前40萬人的用戶規模,尚無法通過檢測做出更多的疾病預測。以糖尿病為例,其病因非常複雜,目前無論是哪一類的基因檢測,對其基因的破解是有限的,因此對於此類複雜的疾病,尚無介入檢測的可能。

但他認為,應該暢想當用戶規模在500萬-1000萬的時候,當有了更大規模的用戶數據,屆時消費級基因檢測也能夠承擔更多的醫學檢測。

周坤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基因檢測成本將越來越低,由於檢測的底層技術趨同,消費級和臨床級基因檢測的邊界會越來越模糊。

但他也提醒,目前的消費級基因檢測,相當於對人體的「出廠配置」進行檢測,而人體會受環境等多種後天因素的影響,因此對「出廠配置」的檢測不代表最終的結果。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隨著用戶規模的不斷增長,基因數據有望成為消費級基因公司的核心資產。

若將美國作為對比,2012年末,全美有30萬人擁有自己的基因組數據。2017年末,這一數量已經陡然增長至1200萬,人口滲透率在五年時間內從0.1%提升到3.75%。

2017年末,中國擁有基因組數據的人數為30萬,如果以美國的增速為計算,到2022年有超過5000萬中國人擁有基因數據。

在魏洪澤看來,消費級基因公司除了在疾病檢測、祖源、家譜方面繼續尋求突破外,用戶數據的積累一旦突破了幾百萬到幾千萬,還將有更多的應用領域。

例如以基因檢測作為精準診斷、精準醫療的前提,研發出更適合患者的用藥。此外,以基因檢測作為指導慢性病患者合理用藥的依據,可以減少大量的不必要醫療消費,從而提高國家的醫保經費的使用效率。

事實上,在這一方面已經有了先例——2015年6月,北京朝陽醫院開設了精準用藥門診,組建藥師團隊,在門診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精準用藥方案,並建立基於中國人慢病用藥的藥物基因組學資料庫。

根據2018年上半年精準用藥門診抽樣數據顯示,504名患者診後例均減少用藥0.5種,精簡藥物最多者由原來的23種藥物減少到6種,門診精準用藥服務平均每月為患者節省藥費367.3元。

「由於慢性病的部分用藥納入了國家醫保,則可以節省大量的國家醫保開支。」魏洪澤說。

進一步講,從疾病的檢測方面來說,消費級基因的發展雖然有天花板,即單基因點位的檢測,無法與全基因組測序相比,但「大量的用戶數據」累積則是未來最大的不確定因素,這也是資本願意持續介入的關鍵。

相關焦點

  • 兩毫升唾液中的祖源與家譜:消費級基因檢測突圍百億市場
    以服務對象檢測的方式和用途不同,基因檢測分為消費級基因檢測和臨床級基因檢測,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於,後者的診斷報告被醫療機構認可,可作為就診的輔助材料。 消費級基因檢測從2013年進入中國市場,彼時由於中國消費者不熟悉,因此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多以「噱頭」引起關注,如「天才檢測」、「情侶關係檢測」等常見於廣告中。
  • 安我基因:突圍消費基因檢測市場
    由於晶片技術的成熟和產品成本的大幅下降,消費基因檢測近幾年開始走進大眾視野。 據了解,中國消費基因檢測市場早在2008年就出現了萌芽,但過高的價格並不利於產品走向市場。直到2015年,23魔方等多家公司基於晶片技術的產品問世,產品價格降至1000元左右,中國市場逐步被打開。
  • 這家成都公司被稱「基因檢測變革者」|基因檢測|23魔方|成都|消費...
    乍聽起來,它開展的業務有點高深——面向中國人提供基因檢測服務,開展生命數據分析業務。實際操作起來卻很「接地氣」:它可能會告訴你,節食會比運動能讓你更快地瘦下來,喝了咖啡不舒服是因為你咖啡因不耐受……「公司名稱23魔方,源自人類擁有23對染色體,魔方表達了基因多態性。」
  • 消費級基因檢測低價攬客
    業內人士認為,在當前消費級基因檢測不具有醫學診斷價值,也沒有出現清晰盈利模式的背景下,企業希望通過產品降價快速佔領市場,在獲得大量數據的情況下進行相關醫學項目研究,證明自身產品有一定醫學價值,從而向醫院推廣商業化檢測產品尋求盈利模式。價格降七成伴隨著23魔方降價消息的發布,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費用從此進入「2字頭」時代。
  • 國內外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及產品大盤點
    作為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領跑者,23魔方今日宣布近期完成總額6200萬元人民幣B3輪融資。消費級(DTC)基因檢測市場正在持續走熱中,本文匯總了國內外部分提供消費級基因檢測的企業及產品。
  • 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創新和磨合,從FDA政策和23andme發展
    NIH對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定義首先,我們看看什麼是面向消費者基因檢測(Direct to Customer, DTC)。基因慧摘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國立醫學圖書館官網上的解釋如下:直接面向消費者基因檢測是指通過電視,平面廣告或網際網路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的基因檢測,也被稱為家用基因檢測,不必在涉及醫生或保險公司來提供個人遺傳信息。消費級基因檢測通常在家裡收集DNA樣本(比如通過臉頰內部),並將樣品寄回實驗室。在某些情況下,該人必須到診所進行抽血。
  • 消費級基因檢測緣何「未火先衰」
    但在「人們對未來的焦慮有多大,預測的市場就有多大」所編制的美好願景下,面向普通大眾的消費級基因檢測並未創出行業神話,反而,目前來看,在市場尚未規範、技術存在缺陷、隱私保護存疑、價格透明度欠缺的情況下,市面上大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盈利狀況都不太樂觀。
  • 消費級檢測基因的「診斷」靠譜嗎
    基因檢測服務快速發展,但40%的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  消費級檢測基因的「診斷」靠譜嗎  湖南的陳阿姨在拿到一份基因檢測報告後惶恐不安了許久。陳鋼說,不過,這篇論文將某些DTC基因檢測產品在某些位點上有「40%假陽性錯誤」的帽子扣到所有相關產品頭上是不對的。  更精準的檢測有賴於基礎研究的突破  北京牛牛基因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牛剛則認為「這篇文章的數據基本是合理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在疾病領域的應用有賴於基礎研究的進步,而目前,我們對基因的了解仍然不夠。」他說。
  • 消費級基因檢測,可以信任嗎(新聞現象)
    如今,面對這樣的疑問,人們有了實際的解決之道:基因檢測。隨著人們對自身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不斷攀升,基因檢測開始走向日常消費。短短幾年時間,消費級基因檢測這一新生事物從無到有火爆起來,不僅催生了巨大的市場,也成為一種頗為時尚的消費行為。   消費級基因檢測緣何受到人們青睞?是否靠譜?看似簡單的消費行為背後又有哪些隱憂?
  • 消費級基因檢測生意經:免費背後的數據「護城河」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崔笑天 北京報導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已經進入新一輪競爭,行業洗牌加速,賽道稍顯擁擠。從「娛樂至死」到疾病預防曾經,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產品過於娛樂化,噱頭五花八門,真正對消費者有幫助的卻很少。比如天賦基因、基因相親、抗霧霾基因等,一度引起媒體發文質疑消費級基因檢測背離關注用戶健康的初心,淪為「科學算命」。
  • 消費級基因檢測靠譜嗎?40%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
    消費級基因檢測靠譜嗎?40%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 原標題:   湖南的陳阿姨在拿到一份基因檢測報告後惶恐不安了許久。這份報告顯示,她患食管癌、宮頸癌的風險高於普通人群,需密切關注,並建議進行該疾病的全位點基因檢測。
  • 聯手賽默飛世爾 23魔方獨闢蹊徑布局消費級基因檢測
    隨著人類生命密碼——基因被逐漸破解,基因檢測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的生活。健康界了解到,目前基因檢測樣本逐步從血液延伸至體液,檢測的目的也開始由疾病篩查擴大到大眾需求。正因為如此,基因檢測行業出現兩大方向:醫學檢測和大眾檢測。
  • 價格戰「停火」 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將迎轉機?
    報告也可以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實現更新,為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提供了更多可能。   價格戰「停火」   2017年,頭部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將原價999元「祖源+遺傳健康」的基因檢測產品降至499元。競爭對手微基因緊跟其後,也將999元的基因檢測產品價格腰斬一半。   自此,消費級基因檢測價格戰打響。
  • Y染色體破譯曹操身世:非曹參後代無夏侯氏血統
    公元前209年,江蘇沛縣人曹參,跟隨劉邦起兵反秦。劉邦建立漢朝後,封曹參為平陽侯。這位西漢的開國元勳,《三國志·武帝紀》裡明確記載,就是曹操的先祖。已經查閱過的曹氏家譜中,有不少家族雖然沒有提到曹操,但都尊稱曹參為祖先。曹氏基因調查組決定將DNA的鏈條往前追溯。也許那些尊稱曹參為先祖的,就隱藏有曹操後裔。  家譜調查顯示,大量號稱曹操的後人分布於長江流域。
  • 看消費級基因檢測怎麼說
    消費級基因檢測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與科研和醫療相關的專業級基因檢測不同,消費級基因檢測直接面向大眾,可為大眾提供例如運動、營養、美膚等個性化的基因檢測內容。用戶通過網際網路或APP下單購買,收到採樣盒後,將口腔試紙或唾液放置於特製試管中,並寄回至實驗室。幾周後,便可獲得檢測報告,整個過程無需外出也無需醫療人員參與,十分方便,提高了檢測效率,而且安全無創。
  • 2019年消費基因檢測行業白皮書
    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融資信息消費基因檢測公司累計獲得48筆融資,多為A輪或天使輪艾瑞整理公開資料顯示,2014-2019年,中國消費基因檢測公司累計獲得48筆融資,累計披露融資金額約7億6千8百萬元。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產業鏈分析產業鏈基本形成,B端合作應用缺失消費基因產業鏈中,上遊試劑、儀器、軟體分析提供基因檢測實驗室的關鍵能力,外圍技術提升效率與價值。中遊由實驗室代工和品牌商構成;部分品牌商可通過實驗室代工完成市場探索階段,而頭部企業多自建實驗室。
  • WeGene陳鋼:在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價值被嚴重低估
    起初陳鋼並沒有明確知道生物信息數據分析技術到底能如何應用,直到2012年進入華大基因,做起科技服務。當時華大開始在消費級基因領域做一些嘗試,陳鋼正好對這一塊感興趣,便被派去負責相關業務。他負責的是一個TO C的社區,很快陳鋼發現這個社區裡的人對基因檢測都很感興趣。
  • 基因寶:用商業閉環升級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價格混戰
    2019年甫一開年,基因寶就帶著9.9元基因檢測服務進入市場,將原本就已經瀰漫價格戰硝煙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定價打到極致低,頗像一個攪局者。自2013年破冰後,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經歷了2015年的大爆發,和2017年的大洗牌,留下了一群產品趨同,但未來尚不明晰的企業,爭奪市場頭部的位置,價格戰便在彼時不可避免地打響。
  • 消費級基因檢測功能性飽受質疑 行業「虛火...
    「對於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晶片採購成本、測序儀器購買、實驗室檢測以及快遞物流等因素都可能影響產品定價。」隨後,《華夏時報》記者聯繫二十三魔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詢問調價原因,截至發稿時並未得到回覆。  業內分析人士表明,對於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公司獲得融資後可能會短期內讓利消費者,換取更多用戶數量,隨著行業的洗牌,基因大數據也成為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競爭的資本,但目前在商業模式普遍不清晰的情況下,長期通過價格戰模式會給企業帶來不小壓力。
  • 消費級基因檢測火爆背後:檢測成本下降 23魔方已累積16萬人資料庫
    23魔方CEO周坤在發布的同時稱,新一代的產品將V1.0版本的生物晶片升級到了V2.0版本,祖源分析增加到40個民族血統,遺傳檢測新增了ABO血型、蠶豆病等全新優質項目。通過位點的篩選、算法的優化和研究方法的升級,檢測結果更準確,也更符合中國人的情況。隨著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洗牌加速,基因大數據,成為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競相逐鹿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