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我的生命

2020-12-05 和訊科技

  證券時報記者 李瑞鵬

  於軍,紐約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科學博士,師從臺灣中研院院士孫同天教授;博士後研究追隨美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領導者和設計者之一,著名基因組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Maynard V.Olson。

  1993年,於軍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這一裡程碑式的偉大科學計劃,也成為早期參與計劃的唯一華人,他在導師Maynard V.Olson的全力支持下,促成了中國科學家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日前,證券時報記者獲得了獨家專訪於軍的機會。從下鄉知青到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從回國推動中國基因組學研究到參與組建華大基因公司,於軍首次向媒體披露往事。

  從知青到基因學者

  1978年,於軍被吉林大學化學系生物化學專業(5年制)錄取,自此,他5年「下鄉知青」的人生開始轉變。

  1983年,於軍畢業並考上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生,同時被推薦參考出國留學項目:康奈爾大學的吳瑞教授發起的CUSBEA(China-US Biology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最終,他獲得了這個到紐約大學醫學院攻讀生物醫學科學博士的機會。

  於軍到達紐約的那一年(1984年),正好遇上美國乃至世界的生物學界醞釀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啟動「人類基因組計劃」。這一計劃旨在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一次性解決分子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結果:了解人類所有與癌症相關的基因。這是在美國總統尼克森提出「向癌症開戰」近10年後,由一代具有遠見卓識的科學家們推動下發起實施的。

  從那時起,「人類基因組計劃」成了於軍科學生涯關注的焦點,「它的產生過程、規模、進展、動向等一直就是我的呼吸和生命。」於軍說。

  1990年,於軍完成學業,並獲全美泌尿科疾病研究協會「博士學者基金」,留在紐約大學醫學院任研究助理教授。

  1992年的一天,Maynard V.Olson博士親自來到紐約大學,請於軍到他的實驗室參與共同建立「人類基因組計劃」所需要的關鍵技術,並領導具體研發和實驗工作。於軍欣然接受,放棄了幾個其他高校和科研單位更優惠的承諾和待遇。

  1993年,於軍辭去在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助理教授職位,加入了以Maynard V.Olson實驗室為主體組成的「華盛頓大學基因組研究中心」。「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際操作就從最初的十幾個實驗室開始,進而走向規模化。

  於軍延續了Olson的物理圖譜製作原理,與來自計算機、物理和數學領域的幾位博士同事共同創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嚴謹、最精確、最系統的基因組物理圖譜製作方法—多酶完全水解物理圖譜,還將其用於規模化物理圖譜製作,並為基於克隆的DNA測序提供直接材料。

  不久,於軍又開始生物信息學研究,在數據獲取和分析的實際工作中逐漸認識到了基因組學作為一門大科學、大學科的真正含義。

  基因組學首先是一門大科學。它的複雜性和對新技術的要求,要求很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不同領域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它的信息含量(人類基因組含30億信息符號),需要規模化、高速度解讀;它的統一性(每個生命都有其特定的基因組)和它的特殊性(每個生命都有它唯一的基因組)決定了它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基礎或基本生物信息。

  談及基因組學的「大」,於軍解釋,在基因組水平,有數以百萬計的真核生物物種和數以千萬計的原核生物物種要測序,還有每一個人類個體—個性化醫療的基本數據—基因組要測序;在表觀組學(epigenomic;脫氧核糖核酸、染色體結構與功能的解讀)和核算組學(ribogenomics;核糖核酸與功能的解讀)水平,每一個不同細胞也要測序(人體有約1013個細胞)。

  據介紹,基因組學的基本定律和科學發現將從根本上改變生命科學諸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在未來的幾十年裡它的意義將逐漸被科學家及大眾所認知和理解。包羅萬象的生命,決定了基因組的複雜性;基因組信息的系統性,決定了生命科學研究的系統性。

  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啟動「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時間日益臨近。

  「1984年我剛到美國時,一個博士候選人要用近一年時間來解讀2000個鹼基對;而兩年後,一年就可以測2萬個鹼基對了。」於軍說。1993年,自動化基因測序儀誕生,推動「人類基因組計劃」進入了實質性的運作階段。

  早期,法國、日本、德國等都積極參與了由美國和英國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英國積極包攬了1號染色體的測序,這是人類基因組最大的一條染色體。法國科學家參與這項計劃時,為了籌集項目資金,曾通過電視宣稱此項計劃對人類的重大意義,並直接向民眾募集資金。

  奠基中國基因學研究

  「人類基因組計劃」進程之快,出乎所有人預料。短短幾年裡,酵母的基因組被解讀,線蟲的基因組被解讀,果蠅的基因組被解讀,擬南芥的基因組被解讀……更多的基因組則正在進入作業線。小鼠、大鼠、水稻、玉米等大型基因組也緊接著被列入國家和企業的基因組測序計劃。

  中國的科學家將如何面對這一新的發展領域?中國要不要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要不要建立基因組學技術平臺?中國的基因組研究計劃是什麼?—這些問題一直在於軍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我的老師Maynard V.Olson一直支持我把所學的東西帶回中國,推動中國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在他的心中,科學沒有國界,科學研究的目標是造福全人類。」於軍說。

  1997年,於軍應邀參加了在湖南張家界(000430,股吧)召開的由中國遺傳學學會青年委員會組織的遺傳學研討會,向國內的遺傳學界同行詳細地介紹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進展和前景。

  1998年,於軍接受時任遺傳發育所所長的陳受宜和副所長朱立煌的邀請,回到他的「娘家」—中國科學院,應邀擔任中科院遺傳所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副主任。

  同年,於軍開始為國內基因組學研究培養人才,並積極協調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已經分配完的任務中「勻」給中國一小部分。最終,他以測定鼻咽癌易感基因的名義,向美國負責3號染色體測序的Richard A. Gibbs要了短臂末端的30兆(30 Mb)鹼基,也就是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的1%。中國科學家們由此接到了真正的任務,為正式參加這一計劃鋪平了道路。

  1999年,「華大基因」(BGI)成立。同年,中國項目組接到了第一批11臺DNA測序儀,真正啟動中國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武器」到位。當11輛大卡車拉著機器緩緩駛進位於北京空港開發區B區的「華大基因」,實驗室裡一片沸騰。

  2003年,於軍代表中國科學家參加了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慶祝儀式,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的科學家一道,為共同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而激動和歡呼。此時,距離1953年美國科學家James D.Watson發布DNA雙螺旋模型已經過去了整整半個世紀。

  結緣華大基因

  1993年,於軍將全家從紐約搬到西雅圖時,與在華盛頓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的汪建相識。此後,汪建回國和朋友創立了臨床檢測試劑公司GBI。於軍將「人類基因組計劃」帶回中國的想法得了汪建的全力支持。於軍在尋求合作者時又通過汪建認識了時在丹麥工作的楊煥明。楊煥明的研究方向是人類遺傳學,有利於回國後的學術對接和科學普及。

  1998年,楊煥明、於軍與汪建在中科院遺傳所成立了人類基因研究中心並出任中心的正、副主任。來自中外的200多位科學家參加了中國科學院遺傳所基因組中心的揭牌儀式。鼓勵於軍把所學帶回中國的Maynard V.Olson也參加了這次揭牌儀式。美國權威《科學》雜誌還發出了基因組中心成立的消息並刊載了照片,稱這是一支潛在的基因組學研究力量。中國科學院和遺傳所對「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項目也給予了最快和可能的支持:「院長基金」和「所長基金」。

  但當時體制仍無法滿足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所需要的資金和人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99年9月9日,楊煥明、汪建和於軍三人組建了華大基因。從此,華大基因成為了中國基因組研究除中科院之外的另一個平臺,並發展壯大至今。

  目前華大基因在基因測序工作規模方面已經成為世界第一,被稱譽為基因測序領域的「富士康」。於軍在華盛頓大學基因組研究中心培養的那批科研人員至今仍是華大基因的骨幹力量。

  公司制的華大基因為了完成科研工作,不僅依靠中科院的傳統體制申請國家科研資金支持,還聯合其他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各大高校等機構,以獲得科研資金的支持。華大基因分別在北京空港科技創業園和杭州組建了南、北「華大基因」,一同完成了「1%」的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也完成了水稻和家蠶等基因組計劃。這些成就的取得無疑與楊煥明、於軍和汪建的緊密合作息息相關。

  2008年,華大基因獲深圳市政府的邀請,遷址深圳鹽田區,開始向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不過,於軍沒有「隨軍南下」,原因是他覺得自己是中科院培養的留學生,更想把所學和精力交還給「娘家」中科院,更願意留在中科院從事基礎研究和教育工作。

  從1998年回國工作後,於軍先後主持了「人類基因組計劃北京部分(1%計劃,任首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基因組計劃」(1999年啟動)、「家蠶基因組計劃」、「雞基因組多態性研究計劃」等多項大型基因組研究計劃,提出了一系列基因組學的新概念和系統理論,為中國的基因組學的起步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確立了中國基因組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

  2003年,於軍等受中科院之託,組建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推動基因測序儀國產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眾多基因組基礎研究歸於技術、方法和工具的開發,其中最主要的是DNA測序儀和計算機。

  測序儀的發展推動基因組學研究向應用方向發展,人類基因測序的速度和費用都實現顯著優化。「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最初預算是30億美元—等於每一個核苷酸的測定就要花1美元。隨著測序技術的更新和發展,一個人類基因組的測序價格從2006年的1億美元降到2008年的100萬美元。由於各類「下一代」測序儀的問世,測定一個人的基因組已經到了今天的1000美元左右。然而,中國還是沒有自己的測序儀,精通這一技術的於軍一直在耿耿於懷。

  於軍對測序儀的研究始於2008年與中科院半導體所時任副所長俞育德的合作。後來半導體所經「千人計劃」引進的周曉光博士的加盟更加速了合作進程。在科學院500餘萬元項目的資助下,於軍的團隊就在短短的3年裡研製出第一臺實驗室樣機。兩年後,生產型也問世,並將成果成功地轉讓給了企業。

  在第二代和第三代(單分子)DNA測序儀的研發上於軍頗有信心。他說,目前的測序儀都各有優缺點,不能完全互相取代,只能是既競爭,又相輔相成,為新儀器的研發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於軍半開玩笑地說:「如果幾年前再能得到科學院以外的一點國家支持的話,我們早就用上自己的儀器了,關鍵是我們自己人也不相信我們能夠做出自己的測序儀來。」於軍遺憾其團隊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很多好的想法「胎死腹中」。

  談到未來,於軍非常樂觀。他師從細胞生物學大家—臺灣中研院院士孫同天教授10年,同時也尋求突破和開闢新的研究領域,並大步走進分子生物學。而後,又師承「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設計師」Olson博士十數載,從技術到科學,走進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回國後,他開啟了表型可塑性研究從滷蟲到雜交水稻,重回細胞生物學,提出「五流同悟」 (將基因組生物學分為信息流、操作流、分室流、平衡流和可塑流,並建議五流平行思考和研究),貫通生命科學的信息、物質、操作、分層與行為,理解生命的發生、傳承和變演。在不斷創新技術和思想的基礎上,他已經將實驗室的研究手段推向單細胞和單分子,研究細胞的異質性—遺傳因素不變時,真核與原核細胞的個體育群體行為。

  於軍的夢想是在中國啟動一個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當規模的大科學項目,即「哺乳動物表觀-核算組計劃」,並以此來帶動中國科學的高速發展和生命科學的新研究方向。這個計劃的目的是全面解讀生命「操作流」的信息和分子機制。這部分機制是由DNA、RNA和蛋白質等共同參與,但是沒有簡單地記錄DNA序列裡面。他說,解讀「可塑流」的項目正在醞釀,比如認知可塑性的規模化研究將由腦「連接組」開始。

(責任編輯:馬傑 HN011)

相關焦點

  • 於軍: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我的生命
    從那時起,「人類基因組計劃」成了於軍科學生涯關注的焦點,「它的產生過程、規模、進展、動向等一直就是我的呼吸和生命。」於軍說。   1990年,於軍完成學業,並獲全美泌尿科疾病研究協會「博士學者基金」,留在紐約大學醫學院任研究助理教授。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作為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書籍,第一版《解碼生命》出版至今,已有20年之久。在過去的年歲裡,後續進展令人眼花繚亂,人類正在認識自我的徵程上大步前進,因此又到了對「解碼生命」進行總結和展望的時候。
  • 人類基因組計劃:解讀基因的奧秘
    正如同著名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獲得者杜伯克所說:「人類的DNA序列是人類的真諦,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與這一序列息息相關,包括癌症在內的人類疾病的發生都與基因直接或間接有關…」人類基因組計劃揭示生命奧秘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繼曼哈頓原子計劃
  • 人類基因組計劃
    其宗旨在於測定組成人類染色體(指單倍體)中所包含的30億個鹼基對組成的核苷酸序列,從而繪製人類基因組圖譜,並且辨識其載有的基因及其序列,達到破譯人類遺傳信息的最終目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在研究人類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策略、思想與技術,構成了生命科學領域新的學科——基因組學,可以用於研究微生物、植物及其他動物。
  • 什麼是人類基因組計劃?
    他在文中指出,人類對疾病的研究有兩種選擇:要麼各自獨立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基因,或者說「零敲碎打」地研究;要麼大家齊心協力,從整體上研究和分析人類的整個基因組,並測定基因組中鹼基對的排列順序。杜爾貝科更贊成投入大量的財力、人力,全面測定人類基因組中的鹼基對排列順序。
  •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新篇章:全合成工人類基因組計劃揭幕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6年5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最近一些科學家、律師以及產業領軍人物在哈佛醫學院進行會談,商議建造一個完整的全合成人類基因組。這意味著需要搞清楚:為了創造蘊含在我們人類體內的每個細胞中的23對染色體(300億個鹼基對),需要哪些化學物質。
  • 大科學計劃概述:人類基因組計劃
    這一重大成就立刻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各國均給予了高度評價,人們認為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斷曼哈頓原子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之後的第三大科學計劃,它對人類認識自身,提高健康水平,推動生命科學、醫學、生物技、製藥業、農業等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的完成是該計劃實施的一個裡程碑,標誌著人類在研究自身的過程中邁出其不意關鍵的一步。
  • 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距離正式啟動過去了14年,比原計劃提前了兩年多。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在美國正式啟動。9年後,中國獲準加入了人類基因組計劃,成為參與這一計劃的惟一發展中國家。在一次訪談中,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聯繫人楊煥明教授說:「人類基因組計劃應該說是1953年4月23號(應為25日)開始的。」
  • 什麼是基因和人類基因組計劃?
    現代遺傳學家認為,基因是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總稱,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於染色體上,並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基因不僅可以通過複製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還可以使遺傳信息得到表達。不同人種之間頭髮、膚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異所致。
  • 科技名詞|人類基因組計劃
    2001年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其研究內容還包括創建計算機分析管理系統,檢驗相關的倫理、法律及社會問題,進而通過轉錄物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相關技術對基因表達譜、基因突變進行分析,可獲得與疾病相關基因的信息。
  • 人類基因組計劃(HDP)現狀與展望
    1998年9月14日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所(NHGRI)和美國能源部基因組研究計劃的負責人在一次諮詢會議上宣布,美國政府資助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將於2001年完成大部分蛋白質編碼區的測序,約佔基因組的三分之一,測序的差錯率不超過萬分之一。同時還要完成一幅「工作草圖」,至少覆蓋基因組的90%,差錯率為百分之一。2003年完成基因組測序,差錯率為萬分之一。
  • 2000:中國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分配任務
    ,包括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及人類基因組計劃。其中,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價值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遠遠超過前兩項。    何為人類基因組計劃?它的核心是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這裡蘊藏著生命的根本奧秘。科學家一旦研究清楚了所有基因的鹼基對分布詳情,就等於找到了揭開人類生老病死秘密的鑰匙。掌握人類基因的有效應用技術,將會使人們渴望延年益壽,徵服疑難病症的夢想成為現實。
  • 人類基因組計劃
    製造一個有機體的全部基因或遺傳指令稱作基因組。因為所有生物體都是繼承前代的基因,所以基因組就提供了有關其祖先的重要信息。對於人類來說,與其他生物體一樣,基因代碼中的錯誤或變異將會導致通常醫學上所講的遺傳病。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
  • 人類基因組計劃進展
    這幾年,不同規模的基因組計劃經常見於報導,目前這些計劃進展如何呢,現在就扒一扒現在這些人類基因組計劃進展。1. 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 HGP)人類基因組計劃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左右,主要目的就是攻克癌症。
  • 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何廣受矚目
    該計劃已繪製出覆蓋率達97%的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並將在2001年6月前繪製出更高覆蓋率的「完成序列圖」。什麼是人類基因組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組織中國合作者、中科院遺傳所人類基因組中心主任楊煥明教授介紹說,基因,是決定一個生物物種的所有生命現象的最基本的因子。決定一個物種之所以是這個物種,是由它的遺傳信息決定的,而遺傳信息的載體,就是DNA(脫氧核糖核酸)。
  • 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啟基因組研究時代
    在基因組測序研究方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屬我國參與了1990年正式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一起,並稱為人類自然科學史上的"三大計劃",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創舉之一。我國作為六個參與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之中唯一一個發展中國家。
  • 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的「非官方」延續
    針對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可能帶來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影響,他們特別強調有必要讓公眾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他們指出,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也曾被一些人認為有爭議性,但現在被視為是最偉大的探索壯舉之一。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從1990年持續到2003年,重點是基因測序,讓研究人員能夠「閱讀」基因組。
  • 我國啟動世界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我國啟動世界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胡薇 發表於 2018-05-10 14:37:02 剛剛,北京傳出重磅消息:我國將利用四年時間破譯人類基因,研究疾病健康和基因遺傳關係
  • 從DNA到人類基因組計劃
    醫學家們夢想已久的「基因治療」,似乎變得觸手可及起來。要知道,很多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細胞內部的基因突變,針對這樣的缺陷基因,我們可以先在體外編碼一個正常的基因,然後通過載體植入人體,替換掉那個壞掉的基因,從而糾正因為基因缺陷而導致的疾病。基因導致的疾病可比大家想像的要多,腫瘤、衰老等謎題也隱藏在基因之中。如果人類能夠徹底掌握自身的遺傳信息,基因治療就不再是夢想了!
  • 人類基因組計劃:從「生」前開始造福人類健康 ——中國科學院...
    【每日科技網】  3月24日,2010年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卓越科學成就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楊煥明院士做客杭州科學大講堂第128講,作「人類基因組計劃和健康中國」的主題科普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