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改革開放30年系列述評之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人類歷史上的三大科學工程,包括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及人類基因組計劃。其中,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價值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遠遠超過前兩項。
何為人類基因組計劃?它的核心是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這裡蘊藏著生命的根本奧秘。科學家一旦研究清楚了所有基因的鹼基對分布詳情,就等於找到了揭開人類生老病死秘密的鑰匙。掌握人類基因的有效應用技術,將會使人們渴望延年益壽,徵服疑難病症的夢想成為現實。因此,破譯全部人類遺傳密碼這部「天書」就成為各國科學家長久以來的努力方向。
早在1987年,我國在「863」計劃中就開始設立人類基因組研究課題。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批准了「中華民族基因中若干位點基因結構研究」的重大項目,中國人類基因組計劃(HGP)正式開始實施。1996年,我國又啟動了「重大疾病相關基因的定位、克隆、結構與功能研究」,標誌著這一計劃已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
1999年9月,我國獲準參加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成為繼美、英、日、德法之後的第六個參與國。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是參與這一研究計劃的唯一發展中國家。
在國家科技部和中科院的資助下,2002年4月,我國科學家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分配的1%的測序任務,即3號染色體上3000萬個鹼基對的測序任務。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測序的這段染色體是基因密集的區段,有750-1000個基因,蘊藏著極大的可開發資源。
2000年6月26日,經過各國科學家的精心研究,人類基因組的工作草圖繪製完畢並向全世界公布。人類在探究自身生命奧秘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
令人引以為豪的是,中國可以向世界大聲宣布:「人類基因組計劃,有我參與!」
雖然我國科學家只是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中的1%的測序任務,但這1%並不能小看。測序任務的圓滿完成,標誌著我國為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證明我國科學家有能力在重大國際合作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也預示著中國在未來的基因工程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
中國人已經在這個劃時代的基因研究裡程碑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國通過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與世界各國分享相關數據、資源、技術等研究成果。同時,我國在國際科研領域裡也獲得了一定的發言權,為實現自己獨立開發基因資源的夢想奠定了基礎。
站在今天,審視過去,我國一系列的科技進步與發展都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不可能實現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就更不可能實現科學技術的顯著進步!
站在今天,遙望未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國有信心、有能力趕超國際科技先進水平,中國的科技事業也必將為中華民族的進步、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