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一個人的基因組草圖到精準醫療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科學技術進步有多快?當我們今天大談基因測序與健康話題時,別忘了人類基因組計劃才完成不過15年。
2000年6月26日,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白宮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鄭重宣布,由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日本、中國和法國的上千名科學家共同參與的「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已經完成人類基因組草圖。他在評價這一歷經10年時間完成的科學成果時說,這是「開闢新紀元的成果」「人們將世世代代記住這一天」。
人類基因組計劃曾被譽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最早是由美國科學家率先提出的。
1985年,美國能源部(DOE)一次會議上提出了測定人類基因組全序列的動議,形成了美國能源部的「人類基因組計劃」草案。198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Renato Dulbecco在《科學》雜誌發表短文《腫瘤研究的轉折點:人類基因組測序》,文中指出:「如果我們想更多地了解腫瘤,我們從現在起必須關注細胞的基因組……人類腫瘤研究將因對DNA的詳細知識而得到巨大推動。」
1990年,美國能源部與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共同啟動人類基因組計劃,原定投入30億美元,用15年時間完成該計劃。英、日、法、德等國相繼加入。
中國於1998~1999年兩年間先後在上海成立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北方研究中心,並於1999年7月在國際人類基因組註冊,積極參加到這項研究計劃中承擔其中1%的任務,即人類3號染色體短臂上約3000萬個鹼基對的測序任務。中國因此也成為參加這項研究計劃唯一的發展中國家。
人類基因組草圖完成之後,人們充滿了期盼,希望通過人類基因組信息幫助人們克服疾病,達到人們的終極健康長壽的需求。15年後的今天,人們依然充滿了期望。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的這15年裡,主要參與國美國、英國、中國都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美國的人類基因組研究有一個貫穿始終的目的,就是將人類遺傳和基因組信息應用到醫療和健康領域。科學家們從第一個人類遺傳病——亨廷頓氏舞蹈症的基因被定位認識到,這種通過家系研究定位遺傳病的方式,在沒有對人類基因組序列的深刻認識、沒有對人類遺傳規律深刻的了解情況下,醫學遺傳學研究的速度將無法從本質上提高。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美國先後啟動了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即HapMap計劃)、「癌症基因組圖集」計劃、「DNA元件百科全書」計劃(簡稱ENCODE計劃)、千人基因組計劃以及最近火熱的「精準醫療計劃」。投資規模以百億美元計,參與科學家以數萬人計。
與此同時,美國在基因組研究技術也領先世界,從人類基因組計劃所使用的第一代測序儀,到千人基因組和TCGA以及Encode計劃使用的第二代以及第三代測序系統,美國人在測序和基因組技術上的創新和積累依然位居世界前列。並且,從人才培養到技術支撐,從領導科學家選拔到商業運行模式上的探索,也走在世界的前面。
英國人對基因組研究的熱情始終如一。英國最先參與到美國提出的「人類基因組計劃」,貢獻僅次於美國。英國有歐洲大陸最大的基因組研究中心「Sanger Institute」,是第二代測序技術的參與發明國,共同提出和啟動了「千人基因組計劃」,共同提出並領導了「國際腫瘤基因組計劃」。特別是英國首先啟動「Genome England」十萬人基因組項目,間接影響到美國「精準醫療計劃」的提出。
中國雖然只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1%的工作,但意義重大。按照華大基因掌門人汪建的話說就是「21世紀生物產業發展的機遇,中國沒有失去」。
2003年,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後,中國科學院成立了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專注基因組研究。此後中國也參與了HapMap計劃,同時發表了一系列植物和動物的基因組學研究成果。2007年6月華大基因南下深圳,成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華大基因抓住二代測序發展的關鍵時期,先後發起和參與了包括「千人基因組計劃」等在內的一系列研究計劃。在研究開展和成果陸續發表的同時,培養了大批基因組科技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國和美國相繼提出自己的大型基因組研究計劃後,中國也在積極討論「中國版的精準醫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