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

2020-07-21 人民網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

製圖:蔡華偉

若論近30年人類生物醫學基礎研究,遺傳密碼的測量必定是最耀眼的成果之一。人類代代繁衍,靠什麼實現遺傳?遺傳信息儲存在哪裡?它們是什麼樣子?

我們知道,遺傳信息儲存在DNA(脫氧核糖核酸)裡,長長的DNA序列由四種鹼基A、G、C、T排列組成,不同的序列段記載不同的信息。有些段落含有製造蛋白質的信息,這些段落就是我們常說的基因。一整套人類DNA序列被稱作「人類基因組」,它不僅包含所有人類基因,還包含大量不用來編碼蛋白質的其他有用信息。DNA在每個細胞的細胞核裡組成染色體,DNA要釋放的信息先轉錄產生mRNA(信使核糖核酸),mRNA再翻譯製造蛋白質進而完成各種生物學功能,這就是著名的「中心法則」。

一個人的遺傳密碼到底有多長?約30億個字符。如果一頁打上3000個遺傳密碼,用A4紙列印出來裝訂成書,厚度能達到約100米,有30多層樓那麼高。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開啟人類在分子水平上認識自身遺傳密碼的新航程。2001年,人類基因組精細圖譜及其初步分析結果發布,使我們看到由四種符號組成的一維人類遺傳密碼的真實面貌。人類基因組研究促成基因檢測等一系列新技術出現,還帶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醫學新手段,生物醫學進入建立在基因組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醫學時代。

在分子水平上認識人類生命活動

「人類基因組計劃」不僅找到了各種人類基因,積累了大量基因組數據,還積累了由基因組轉錄出來的各種RNA(核糖核酸)數據,以及由mRNA翻譯產生的各種蛋白質數據。RNA的集合稱為轉錄組,蛋白質的集合稱為蛋白質組,機體所有代謝產物組成代謝組,此外還有表觀遺傳組等。通過大數據研究這些「組」及其相互關係的工作即稱「組學大數據」研究,組學大數據的介入成為當代生物醫學發展的典型特徵。

有了這些大數據,就能夠從分子水平上了解人體生長、發育、正常生理活動的本質和基礎,還能夠通過對健康人和病人組學大數據的比較找到各種疾病在分子水平的病因。我們已經知道,約有6000種以上的人類疾患是由各種基因突變引起的,比如有人估計與癌症相關的原癌基因約有上千個。大數據的分析還帶來很多與疾病相關的新發現,比如發現人類基因組中不編碼蛋白質的序列(非編碼序列)的突變也可能導致疾病。

更多的疾病是環境(包括致病微生物)與人類基因及其產物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醫學領域,由於組學大數據的應用,人們也開始關心其他相關數據的搜集、整理,共同形成醫學領域的大數據。比如,記載病人基本情況的電子病歷,可穿戴設備測量的生理指標,超聲、核磁、CT等影像數據以及各種環境大數據等。當今人類面臨的人口、健康、食物、環境、資源等重大問題都同生物醫學大數據密切相關,研究生物醫學大數據對人類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診斷治療帶來新技術新方法

當我們知道了人類全部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它們的序列特徵及其表達規律和產物特徵,就可以有效判定各種疾患的分子機制,進而發展合適的診斷和治療手段。生物醫學大數據研究為生物醫學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為疾病診斷與治療帶來許多新技術、新方法,如基因診斷、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

基因診斷。伴隨基因組大數據的收集、分析,人們發現很多疾病包括腫瘤是基因突變造成的,研究人員把遺傳密碼的變化記錄下來並保存到資料庫中,然後通過測序或基因晶片檢查病人基因是否發生了這種變化,以幫助疾病確診,這就是基因診斷。不同人得了同一種疾病,基因檢測可能會發現他們基因突變的位點完全不同,因此對同種藥物的反應也不同,必須因人而異地制定醫療方案,這種個性化治療更加精準。

基因治療。即將正常外源基因通過基因轉移技術插入病人的適當受體細胞中,使外源基因製造的產物得以糾正或補償因基因變異或基因表達異常引起的疾病。目前,基因治療的對象已經由單基因遺傳病逐步拓展到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重大疾病。

靶向藥物。當我們知道哪些基因序列變化會導致疾病,就可以通過測量局部基因序列來鑑定導致疾病的基因。比如,特定基因的突變可引起癌症,這些突變了的基因就是腫瘤治療的目標,也就是「靶向」,針對這些靶向設計的藥物就是靶向藥物,靶向藥物的治療目標是具體的、精確的。比如,赫賽汀就是以特定基因為靶向設計的乳腺癌治療藥物。

人類有望進入精準醫學時代

基因組研究不斷深入和基於大數據的新方法、新技術投入應用,將使醫療更加精準有效,人類有望進入精準醫學時代。

精準醫學是組學大數據與醫學的結合。精準醫學在使疾病診斷更加準確、治療更加有效的同時,還能為醫療體系帶來更加重要、更為本質的變化。尤其是,幫助人們在沒有發病的情況下根據基因組序列的變化預測疾病發生的潛在風險,從而能對任何個人在其成長任何時期進行健康評估、預測,並制定相應幹預方案,進而做到健康保障。所以,精準醫學的長遠意義是使醫療關口前移:從診斷治療到健康保障。當前的醫療體系以病人為主體,以疾病診斷治療為目的。將來的醫療體系則是面對所有社會成員,對社會成員整個生命周期進行監測,從而實現以健康評估、健康預測和健康幹預為目標的健康保障。

實現精準是目標,我們現在離這一目標還有很大距離,存在多方面巨大挑戰。比如人類基因組解譯的挑戰。人類基因組上編碼蛋白質的區域,也就是基因,只佔一小部分,不超過整個基因組的3%,其餘97%左右的DNA序列統稱為非編碼DNA。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佔人類基因組97%的非編碼序列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且與人類疾病直接相關。迄今為止,我們對這些非編碼序列以及相關的非編碼基因和非編碼RNA的功能只有很少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實現精準是困難的。

再比如大數據挖掘的挑戰。生物醫學相關的大數據不僅數量大,而且是多尺度、異質化、高度複雜的。這些數據小到分子、細胞,大到器官、整體,尺度相差甚遠;這些數據有的是數字、符號,如基因組數據;有的是波形,如心電、腦電;有的是圖像,如超聲、核磁、CT。同時,生命活動和疾病發生是動態的,往往不是由一個基因決定,可能有多個基因參與。因此,大數據解析還必然涉及複雜網絡。面對如此複雜的數據挖掘,人工智慧技術將成為從海量、複雜的生物醫學大數據中獲取生命活動知識的有效工具。

基因組大數據發展路上的各種挑戰,其實也為科學技術原始創新提供巨大機遇。現在作為臨床分子標記的只是佔人類基因組約3%的編碼序列,如果把97%的非編碼序列中與疾病相關的分子標記都挖掘出來,將會增加無數新的分子標記和藥物設計的靶標。

精準醫學是我們嚮往的目標,實現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類通過不斷努力,遺傳密碼逐步破譯,人類醫學必將更加精準。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推薦讀物:

1.《生命是什麼》:埃爾溫·薛丁格著,羅來歐、羅遼復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2.《基因的故事——解讀生命的密碼》:陳潤生、劉夙著;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

3.《基因的分子生物學》:沃森等著,楊煥明譯;科學出版社出版。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1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
    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開啟人類在分子水平上認識自身遺傳密碼的新航程。2001年,人類基因組精細圖譜及其初步分析結果發布,使我們看到由四種符號組成的一維人類遺傳密碼的真實面貌。人類基因組研究促成基因檢測等一系列新技術出現,還帶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醫學新手段,生物醫學進入建立在基因組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醫學時代。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開卷知新)
    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開啟人類在分子水平上認識自身遺傳密碼的新航程。2001年,人類基因組精細圖譜及其初步分析結果發布,使我們看到由四種符號組成的一維人類遺傳密碼的真實面貌。人類基因組研究促成基因檢測等一系列新技術出現,還帶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醫學新手段,生物醫學進入建立在基因組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醫學時代。
  • 陳潤生院士:精準醫學本質是組學大數據與醫學的結合
    以下為陳潤生院士的演講整理:一 精準醫學的核心是什麼?精準醫學的本質是什麼東西?我的理解是,就是組學大數據與醫學的結合。實際上很簡單,大家知道,近代生物醫學革命性的變化就是得到了以遺傳密碼為基礎的大數據。這是人類生物科學上的劃時代的,以前沒有,以後就變成常規的事了。
  • 基因測序助益精準醫學高峰論壇
    近年來,隨著精準醫學概念的普及,基因測序在生育健康,腫瘤防控,病原分析及移植配型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關於循證醫學、精準醫學和大數據研究的幾點看法
    醫學一直在尋求精準,而且在人類認知的各個層面都有所建樹,如疫苗和抗體、血型與輸血、影像對病灶的定位以及白內障晶體替換手術。基因不是達到精準的唯一途徑,只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是多數基因和疾病關聯強度很低,說明基因精準指導防治的價值可能不大,利用大數據和其他預測因素是精準醫學的必經之路。在使用大數據問題上,強調擁有總體、大樣本、關聯關係而淡化因果關係,是嚴重的誤導。
  • 華大基因張曉平:測序技術如何助推精準醫學
    NGS推動精準醫學的痛點又在哪?在火石創造的基因系列沙龍中,華大基因副總裁張曉平做了主題演講——測序技術助推精準醫學。火石創造:firestone-link 洞悉全球醫健創新創業實踐測序技術助推精準醫學華大基因副總裁 張曉平精準醫學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在新的技術推動下,基因測序給精準醫學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新應用,現在很多有識之士圍繞這些主題進行布局,我想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 乳腺癌治療決策:從個體化治療到精準醫學
    此次會議的主題是「個體化治療到精準醫學」,討論更新國際早期乳腺癌專家共識(St. Gallen 共識)。共識專家團匯集了來自全球的乳腺癌外科、內科、放療、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等各個領域的專家。會議聚焦早期乳腺癌治療決策的個體化、精準醫學和大數據等內容。本文就會議成果談幾點筆者體會。
  • 精準醫學,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精準預後不再是夢想……  基因測序服務在科研和臨床領域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生物企業和雲計算企業聯合攻關,基因組數據每天海量產生……  從基因編輯到細胞免疫治療,從液體活檢技術到分子影像,伴隨一股股熱潮席捲全球,人們不禁要問:究竟什麼是精準醫學?
  • 英國完成「10萬人基因組計劃」精準醫療加速發展
    這標誌著精準醫學研究將進入大數據階段。貝斯派CEO丁國徽博士表示看好英國的大規模人群隊列基因組計劃,因為英國有系統的人群隊列研究傳統。丁國徽認為,大規模人群隊列的基因組計劃對精準醫學發展非常有幫助。這是一個基礎性的工作,這類項目的推進可以繪製不同人群的基因組精細圖譜,獲得的數據可以很好地作為人群基準和對照數據。
  • 顏光濤教授:標記免疫、基因測序、生物大數據助力精準診斷
    顏光濤教授:標記免疫分析是比較綜合性的學科,具體到行業就是體外診斷這個領域,其中包括精準醫學。體外診斷需要高效而精準的特異性分析技術,而標記免疫正是抗體的特異性反應,分子診斷則是檢測基因信息,標誌技術涵蓋了螢光素、酶、同位素、金、銀等,以及一些新的標記物,那麼當這兩個技術相結合,就組成了主要的診斷行業。
  • 精準醫學是我國醫學佔領國際制高點的歷史機遇——第二屆生命組學...
    儀器信息網訊(2016年12月23日,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第二屆生命組學與精準醫學大會暨Science專刊發布會隆重召開。  大會由中國醫學裝備協會、Science雜誌、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臨床應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會、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蛋白質組學專業委員會(CNHUPO)、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採購與管理分會、中國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分會精準檢測與精準診斷專家委員會和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主辦;由中國生物技術創新服務聯盟、北京市臨床質譜國際科研合作示範基地、中關村生物質譜轉化醫學開放實驗室
  • 【精準醫學簡訊】 泛生子到訪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
    【精準醫學簡訊】 泛生子到訪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 2021-01-06 0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15周年——從個人基因組到精準醫療
    本文作者基因組學科技工作者田埂,原文題目「寫給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十五周年:從一個人的基因組計劃到精準醫療」。   「美國總統柯林頓於當地時間26日上午10時在白宮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鄭重宣布,由一批國際科學家組成的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已經完成人類基因組草圖。
  • 從基因組草圖到精準醫療 人類基因組計劃在路上
    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的這15年裡,主要參與國美國、英國、中國都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美國的人類基因組研究有一個貫穿始終的目的,就是將人類遺傳和基因組信息應用到醫療和健康領域。科學家們從第一個人類遺傳病——亨廷頓氏舞蹈症的基因被定位認識到,這種通過家系研究定位遺傳病的方式,在沒有對人類基因組序列的深刻認識、沒有對人類遺傳規律深刻的了解情況下,醫學遺傳學研究的速度將無法從本質上提高。
  • 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啟動
    摘要 【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啟動】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正式啟動,該項目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牽頭、多個院所參加,將在4年內完成4000志願者的DNA樣本和多種表現型數據的採集,並對於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
  • 華大基因與長治市人民醫院籤訂聯合精準醫學中心戰略合作協議
    黃河新聞網長治訊:近日,華大基因與長治市人民醫院在深圳華大國家基因庫會議室籤訂了聯合精準醫學中心戰略合作協議。長治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李俊、院長胡文慶、腫瘤精準轉化醫學中心主任宗亮、醫務科主任金鑫、經濟管理科王淵,深圳華大基因首席醫學事務官許四虎、華大股份副總裁劉娜、華大股份腫瘤事業部銷售總監宋世傑等領導參加了籤約儀式。胡文慶代表長治市人民醫院與華大基因劉娜總裁籤署了協議。
  • 川普上臺,美國精準醫學計劃是否有變?
    作為科技超級大國的美國,一個多世紀來對生命科學與醫學臨床的貢獻不勝枚舉,可是歐巴馬的智囊團讓他例舉的貢獻只有兩個:小兒麻痺症的消滅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初步完成。而精準醫學計劃的提出正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延續。在歐巴馬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後的十天,他宣布了精準醫學計劃的具體內容,第一是啟動「百萬人基因組計劃」。
  • 精準醫療:醫學發展的新變革
    據國家衛計委消息,我國目前正在制定「精準醫療」戰略規劃,該規劃或將被納入到「十三·五」重大科技專項。精準醫療將利用先進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改變傳統的疾病診斷、治療模式,將醫學發展水平推向新的高峰。2015年初歐巴馬提出精準醫療計劃以來,精準醫療在美國如火如荼地開展,國內外也紛紛將目光聚焦精準醫療。
  • 驅動精準醫學的高嚴格性人類蛋白組藍圖發布
    該藍圖由HPP組裝了10年,覆蓋了90%以上的人類蛋白質組,這與人類基因組組織(HGP)取得的進展相當。該藍圖提供了基因組學本身無法提供的重要生化和細胞生物學信息,為我們對蛋白質組的動態性質、其修飾以及與人類生物學和疾病的關係的分子理解帶來更多的細緻信息。同時為診斷、預後、治療和精準醫學應用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 「大數據+」助推生命科學、醫學、農業創新發展!ICG-15國家基因庫...
    10月25日至31日,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在中國武漢隆重召開。作為組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年度會議之一,ICG-15共設22個分論壇,來自21個國家的160多位科學家(包括13位中國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通過線上、線下兩大渠道,帶來一場頂級學術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