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2021-01-21 共產黨員


  從單基因遺傳病到腫瘤精準醫學,從心血管領域到風溼免疫領域,精準預測、精準治療、精準預後不再是夢想……

  基因測序服務在科研和臨床領域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生物企業和雲計算企業聯合攻關,基因組數據每天海量產生……

  從基因編輯到細胞免疫治療,從液體活檢技術到分子影像,伴隨一股股熱潮席捲全球,人們不禁要問:究竟什麼是精準醫學?中國精準醫學的現狀究竟怎樣?發展精準醫學意味著什麼?精準醫學熱的背後究竟是什麼?

  帶著一系列問題,新華社記者近日深入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調研發現,精準醫學熱的背後,一場科技革命乃至產業革命正在全球發生,一扇通向未來的大門已經打開……

  8月5日,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拍攝的顯微鏡下放大1200倍的神經元細胞。新華社發


  「理論上,幾千種單基因遺傳疾病,都可進行高精度植入前遺傳學診斷」

  23歲的王強患高血壓3年多,一直吃4種降壓藥也無法控制,突發腦梗後進行基因檢測,發現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基因突變,確診為假性醛固酮增多症。

  「這是單基因遺傳性高血壓病最常見的病因之一。患者往往在35歲之前就出現高血壓,伴有低血鉀、低腎素等症狀。」主治醫生、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宋雷教授說,「我給病人開了靶向藥物阿米洛利,結果他血壓控制得很好,血鉀也正常了。」

  從以前每天吃4種藥不管用到只服一種藥見效,在中國,已經有一些患者體驗到了精準醫學的好處。

  「即使患者有相同症狀、患相同疾病,也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徵進行治療,為患者選擇最可能獲益、副作用最小、花費相對低的治療。心血管疾病治療正進入精準醫學時代。」阜外心血管醫院原副院長惠汝太說。

  「在基因指導下用藥是精準醫學的內涵之一,這個大幕剛剛拉開。」國家衛計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說。

  6月23日,一名工作人員走過國家基因庫入口。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最近10多年來,伴隨人類基因圖譜的繪製完成、基因突變和疾病關係認識的深化,精準醫學正向人們走來:取孕婦5毫升靜脈血,通過基因測序儀尋找胎兒的游離DNA,就可以進行無創產前檢測,避免「唐娃娃(唐氏症候群)」等染色體疾病新生兒的出生;通過基因檢測,可以找到腫瘤患者的基因靶點,精準用藥……

  6月1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羅氏公司首個基於EGFR基因突變的液態活檢方法,用於檢測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變異。

  從根據基因突變「同癌異治」或「異癌同治」到藥物基因組學,再到備受矚目的液體活檢技術--檢測血液樣本中的腫瘤DNA……腫瘤,已經成為精準醫學的主戰場之一。

  「打個比喻,如果把腫瘤組織比作座機,血液中的游離DNA即ctDNA就是手機,跨越了一個時代。」長期從事腫瘤基因組研究的北京吉因加有限公司董事長易鑫說,「ctDNA是撬動腫瘤精準醫學的支點,因為可以早防早治。」

  放眼世界,DNA測序已經精確到單個核苷酸。單細胞和單分子技術將引領未來體外診斷技術的發展。

  (目前臨床疾病診斷治療的現狀就像一座冰山,人們看到的只是海面上的部分。資料圖片)


  在這方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走在前列。經過多年努力,喬傑院長率領的團隊和其他團隊合作,已完成21例18種單基因疾病的胚胎植入前診斷,使做試管嬰兒的夫婦避免將疾病遺傳給下一代,目前9例成功妊娠,驗證診斷準確率100%,其中7例分娩健康新生兒。

  「理論上,突變基因已知的幾千種單基因遺傳疾病,都可進行高精度植入前遺傳學診斷。」喬傑說。

  「基因信息對臨床的改變可以說初露端倪,但要說徹底改變還比較遠。科學家要和臨床專家聯合起來,進一步尋找基因、尋找標誌物。」李青說。

  「精準醫學計劃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續集』」

  「目前臨床疾病診斷治療的現狀就像一座冰山,人們看到的只是海面上的部分,治療的也是海面上的部分,而對海面下巨大的冰床了解還非常有限,這是現階段臨床治療的局限性。」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說,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免疫組等組學技術的發展,大數據分析工具的出現以及分子影像、分子病理的進步,讓實施精準醫療有了可能。

  所有生物體的DNA語言,都可以用A、T、C、G四個「字母」即鹼基對來表達。本世紀初,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和諸多物種基因組序列的測定,使生命科學進入一個大爆發時代,人類對生命的認識達到了空前水平。

  6月25日,在深圳華大基因總部,工作人員在基因測序實驗室工作。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2011年,美國基因組學與生物醫學界的智庫發表《邁向精準醫學:建立生物醫學研究的知識網絡和新型疾病分類法》,宣示基因組學的研究成果和手段可以促成生物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究的交匯。

  「精準醫學計劃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續集』。」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原副所長於軍教授說。

  「基因科學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誕生了精準醫療。」「基因空間」創始人、基因產業觀察家羅奇斌博士說,簡單說,需要對每個人進行基因檢測,精準醫療時代標誌著基因檢測開始成為臨床診斷的重要標準之一。

  疾病的分型方法因之改變。

  「以前在顯微鏡時代,肺癌就是肺癌,胃癌就是胃癌。」易鑫說,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腫瘤是基因突變導致的疾病,其敏感性、耐藥性、預後等都與基因有關。「腫瘤的基因型決定表型,以後就不一定叫肺癌或胃癌,而應該叫某種基因突變導致的腫瘤了。」

  疾病的分型更細更精確。

  「以B型肝炎病毒為例,目前可以分為A、B、C、D、E、F、G、H、I等9個基因型,在我國以C型和B型為主。」國家衛生計生委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說,不同基因型的致病性有所差異,並且與臨床表現、預後等都有一定關係。

  伴隨基因測序技術「超摩爾定律」式的發展,生物醫學領域的發現可以用「日新月異」形容,海量數據蓬勃而出--一篇篇研究論文刊登在重量級國際刊物上,闡述和報告全世界一個個新的發現,人類對生命和疾病的認識一點點加深……

  8月9日,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黎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按照處方配製中藥。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精準醫學使醫療診斷更準確,治療更有效。」長期從事生物信息學研究的中科院院士陳潤生說,更重要的是,利用分子水平的各種組學數據可以幫助人們了解疾病發生的潛在風險,精準醫學有可能使當前的醫療體系發生本質性變化,從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到對正常個體的健康保障,使醫療關口前移。

  「精準醫學是我國醫學發展的歷史機遇,是醫學科技發展的必然,對目前臨床疾病診斷方式、疾病分類類型、臨床診療路徑、規範指南標準,都將產生革命性影響。」詹啟敏說。

  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領跑:中國面臨歷史性機遇

  當前,許多國家把精準醫學作為新一輪國家科技競爭的戰略制高點,精準醫學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新階段。

  --在美國,「精準醫學計劃隊列項目」今年啟動,在2019年前招募100萬名志願者,收集醫療記錄、基因信息和生活方式等數據;

  --在英國,推出了針對癌症和罕見病患者的「十萬人基因組計劃」。

  --法國近日宣布,投資6.7億歐元啟動基因組和個體化醫療項目「法國基因組醫療2025」,計劃在未來10年將法國打造成世界基因組醫療領先國家……

  進入2016年,中科院、科技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先後公布同精準醫學有關的重大科研計劃、政策舉措,吹響了進軍精準醫學的號角。

  「系統加強精準醫學研究布局,對於加快重大疾病防控技術突破、佔據未來醫學及相關產業發展主導權、打造我國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的新驅動力至關重要。」科技部「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開頭的一段話,道出了真諦。

  5月19日,科研人員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高通量、高內涵藥物綜合研究平臺實驗室內進行實驗操作。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透過精準醫學,人們看到,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到來:伴隨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和「生命天書」的逐步破譯,人類已經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進入生物經濟時代。

  「幾十年來的生命科學研究以及日益強大的生物信息獲取和利用工具的開發,使人們更加接近以前無法想像的未來之門。」2012年發布的《美國生物經濟藍圖》指出,基因工程、DNA測序以及自動化高通量分子操縱這三項基礎技術的潛力還遠未發揮出來。

  可喜的是,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做好了迎接新時代到來的準備--中國科學家不僅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承擔了1%的任務,而且參與了人類單倍體型圖計劃、千人基因組計劃、微生物組計劃、腫瘤基因組計劃等一系列國際合作計劃,積累起相當的生物經濟時代的基本能力和人才儲備。

  基礎設施層面,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衛計委等多個部委和廣東省、深圳市聯合共建的國家基因庫也已竣工,即將投入使用。

  而作為精準醫學時代甚至是生物經濟時代的核心,一批中國企業在國家部委支持下向基因測序儀等核心儀器發起衝擊。

  3月25日,工作人員向參觀者介紹一臺移動CT機。新華社發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人類基因組等一系列國際計劃的主要參與者,華大基因繼2013年併購美國基因測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後,研製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通量測序儀,不僅自己大規模應用,而且即將大規模推向市場。

  「這意味著我們的測序成本有望不再受制於人。隨著基因測序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臨床健康領域,在邁向個人基因組時代的路上,中國人的『推波助瀾』將功不可沒。」羅奇斌認為。

  以精準醫學為切入口,在高科技賽場上,中國正面臨一個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領跑的歷史性機遇--

  「精準醫學是人類醫學史上一場深刻變革,是生物經濟時代的新引擎,更是中國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實現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詹啟敏說。

  「工業經濟時代,家家有『工業之花』汽車,人人享受交通便利;信息經濟時代,處處有網絡和智慧型手機,人人享受信息便利;生物經濟時代,到處都應該有測序服務,人人享受健康便利。現在,我要問:我們不應該準備好嗎?」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這樣發問。

  中國精準醫學之路:幾大重點任務亟待突破

  依據患者基因組信息進行個性化醫療,用二氧化碳直接生產液體燃料,用可再生生物質生產可降解塑料……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雖然生物經濟時代將給各方面帶來深刻影響,但健康領域仍然首當其衝,精準醫學必將成為一個嶄新時代的突破口。

  精準醫學,已經進入最高決策者的視野。

  「從總體上看,我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實現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佔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正處在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在談到「基礎科學突破」時「點」到了幹細胞研究、腫瘤早期診斷標誌物、人類基因組測序。

  面向未來,人們異常清醒。

  「精準醫學的發展總體上是很初步的,因為還有很多未知數。」王辰院士指出。

  「應當說,當前是精準醫學的早期階段。」陳潤生院士認為,一是人類基因組的絕大部分序列即非編碼RNA,需要進一步研究其功能,二是如何從海量複雜的組學數據中獲取生命活動的知識,已成為基因組及相關研究的關鍵。

  專家們呼籲,雖然各主要國家都有相應計劃啟動,但著力點各有不同,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精準醫學發展之路,當前有幾大重點任務亟待突破。

  5月26日,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急診監護室兩名醫護人員使用移動護理查房車查閱患者影像檢查資料。 新華社記者 唐毅 攝


  --建立中國國家生物樣本庫,加強應用和共享。生物樣本庫又稱「國家生物銀行」,存儲組織、血液、細胞、DNA等生物樣本以及與其相關的臨床資料,建立質量控制信息管理與應用系統。「誰擁有生物樣本資源,誰就佔據醫學競爭制高點,誰就擁有醫學未來。」詹啟敏這樣評價。 「中國是疾病資源的優勢大國,加強生物樣本資源建設和共享,統一標準和規範認知,是解決中國自身重大疾病的根基。」宋雷說。

  為加速數據的挖掘、整合及共享,國家基因庫正有序與國際權威資料庫開展數據交換與共享,形成全球聯盟體系,以支撐引領生物大健康產業和生物經濟快速發展。

  --把精準醫學與疾病預防關口前移緊密結合,加快推進臨床應用。

  「基因科技已能夠快速、準確、經濟地檢測唐氏症候群、地中海貧血、遺傳性耳聾、宮頸癌、遺傳性乳腺癌等疾病,可有效控制這些疾病的發生,如能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用5年到10年時間在全國範圍內大幅降低這些疾病的發生率,這將是何等令全國人民鼓舞和振奮的情景?!」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說。

  --研發一批國產新型醫療裝備、疫苗和抗體,掌握測序、大數據分析等一系列核心技術。

  「要實現精準醫學,首先是測量技術和手段的精準。」於軍說,單細胞和單分子技術將會引領未來體外診斷技術的發展。RNA直接測序、蛋白質質譜、液體微流控、微納加工等技術的國內空白都亟待填補。

  6月25日,在深圳華大基因總部,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接受採訪。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中國開展精準醫學計劃絕不是『跟風』。中國在很多領域與世界精準醫學前沿發展幾乎同步,完全有能力根據自己的想法、基礎發展精準醫學,找尋中國自己的方向。」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尹燁說。

  (來源:新華社 記者:李斌 熊爭豔 王琳琳 李江濤 王敏 李亞紅 肖思思  郭沛然 趙春先)

相關焦點

  • 《心血管疾病與精準醫學》出版:精準醫學亟待在臨床廣泛應用
    新華網北京3月21日電 歷經兩年多努力,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內科管委會副主任宋雷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原副院長惠汝太教授主編,共80位專家參與編撰的《心血管疾病與精準醫學》一書,近日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 ...健康問題的真正鑰匙:需「精準」理解歐巴馬的「精準醫學計劃」
    爭論由此引發一個讓人思考的問題,究竟什麼才是現代醫學的核心?在盲目堆錢的行動前,我們確實有必要從科學和臨床應用的角度來探討和思考一下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為了能「精準」地看到問題的實質,我將從當下時髦並且相關的詞彙談起,通過梳理,期待找出解決人類健康問題的真正鑰匙。
  • 「精準醫學」參與者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可以說,賽默飛世爾是精準醫學的直接參與者。在中國,精準醫學行業湧現出一批創業公司。巨大的市場和並不明確的未來,需要如何看待?行業領導者是如何看待這個行業的呢?近日,財新健康點在青島對賽默飛中國區總裁江志成(Gianluca Pettiti)以及賽默飛全球精準醫學項目負責人Corina Shtir博士進行了專訪,看他們是如何把握精準醫學的行業脈搏,引領精準醫學革命。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
    製圖:蔡華偉若論近30年人類生物醫學基礎研究,遺傳密碼的測量必定是最耀眼的成果之一。人類代代繁衍,靠什麼實現遺傳?遺傳信息儲存在哪裡?它們是什麼樣子?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開啟人類在分子水平上認識自身遺傳密碼的新航程。2001年,人類基因組精細圖譜及其初步分析結果發布,使我們看到由四種符號組成的一維人類遺傳密碼的真實面貌。人類基因組研究促成基因檢測等一系列新技術出現,還帶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醫學新手段,生物醫學進入建立在基因組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醫學時代。
  • 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啟動
    摘要 【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啟動】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正式啟動,該項目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牽頭、多個院所參加,將在4年內完成4000志願者的DNA樣本和多種表現型數據的採集,並對於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若論近30年人類生物醫學基礎研究,遺傳密碼的測量必定是最耀眼的成果之一。人類代代繁衍,靠什麼實現遺傳?遺傳信息儲存在哪裡?它們是什麼樣子? 我們知道,遺傳信息儲存在DNA(脫氧核糖核酸)裡,長長的DNA序列由四種鹼基A、G、C、T排列組成,不同的序列段記載不同的信息。
  • 樊代明:現代醫學走到瓶頸 精準醫學不是終點
    但學界的爭端卻從未停止—— 在國外,有四大頂級醫學期刊接連發文質疑,在國內,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樊代明院士力推「整合醫學」,打破一些人對精準醫學的「迷信」。「我們現在持有的,是生物醫學觀和狹隘的科學醫學觀」,樊代明院士認為,過去,科學與醫學功不可沒,但是現階段,它們的局限性就是對現代醫學的局限性,已經不能適應現階段人類的需求。
  • 陳潤生院士:精準醫學本質是組學大數據與醫學的結合
    以下為陳潤生院士的演講整理:一 精準醫學的核心是什麼?精準醫學的本質是什麼東西?我的理解是,就是組學大數據與醫學的結合。實際上很簡單,大家知道,近代生物醫學革命性的變化就是得到了以遺傳密碼為基礎的大數據。這是人類生物科學上的劃時代的,以前沒有,以後就變成常規的事了。
  • 時佔祥:精準醫學能否成為醫藥產業的「風向標」
    精準醫學已成為現代醫學發展明確方向和核心課題,這是在上周末召開的「第八屆中美臨床與轉化醫學國際論壇」上發出的新信息。精準醫學,英文譯為PrecisionMedicine,是以個性化醫療為基礎、基因組技術為先導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實踐模式,涵括了包括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治療三個方面。
  • 川普上臺,美國精準醫學計劃是否有變?
    但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為,川普上臺後,美國在科研上投入的經費預算會下降,精準醫學計劃和癌症登月計劃都是上一任總統的計劃,到了下一任,經費數量和時間上有可能有影響。基因濤略今天就來溯源美國的精準醫學計劃,最近一年的進展以及探討未來可能的走向。精準醫學計劃到底是什麼?
  • 廣東首設精準醫學科學技術獎,促進精準醫學創新
    日前,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正式發布《廣東省精準醫學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試行)》,將於2021年起設立「廣東省精準醫學科學技術獎」。
  • 關於循證醫學、精準醫學和大數據研究的幾點看法
    醫學一直在尋求精準,而且在人類認知的各個層面都有所建樹,如疫苗和抗體、血型與輸血、影像對病灶的定位以及白內障晶體替換手術。基因不是達到精準的唯一途徑,只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是多數基因和疾病關聯強度很低,說明基因精準指導防治的價值可能不大,利用大數據和其他預測因素是精準醫學的必經之路。在使用大數據問題上,強調擁有總體、大樣本、關聯關係而淡化因果關係,是嚴重的誤導。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開卷知新)
    製圖:蔡華偉若論近30年人類生物醫學基礎研究,遺傳密碼的測量必定是最耀眼的成果之一。人類代代繁衍,靠什麼實現遺傳?遺傳信息儲存在哪裡?它們是什麼樣子?我們知道,遺傳信息儲存在DNA(脫氧核糖核酸)裡,長長的DNA序列由四種鹼基A、G、C、T排列組成,不同的序列段記載不同的信息。
  • 「精準醫學」尚需精準理解 | 對《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篇...
    然而,最近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相繼發表文章對此表示質疑,並引發科學家激烈討論,讓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認識「精準醫學」 。精準醫學並不能惠及大部分患者?「精準醫學只讓極少人從中獲益,大多數腫瘤患者可能不會獲益。」
  • 【精準醫學簡訊】 泛生子到訪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
    【精準醫學簡訊】 泛生子到訪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 2021-01-06 0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日報】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啟動
    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精準基因組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曾長青表示,腫瘤、代謝性和心腦血管性疾病等複雜疾病是醫學面臨的重大問題。近年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重大成果以及相關技術的不斷突破為複雜疾病的治療帶來全新理念。
  • 8院士齊聚羊城,縱論中國精準醫學前沿與創新
    ,引領精準醫學前沿,集智聚力、建言獻策,助力精準醫學發展。他認為,破解新冠病毒需要精準醫學支持。COVID-19尚有很多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如原宿主和中間宿主、怎樣從宿主傳染到人等,核酸疫苗看到了苗頭,其他藥物卻依然沒有突破性進展。如果能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分析,研發出更有效的藥物,從理論去預期病毒未來的突變、可能傳播的地點等,人類在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方面將會有非常重大的突破。
  • 基因測序助益精準醫學高峰論壇
    近年來,隨著精準醫學概念的普及,基因測序在生育健康,腫瘤防控,病原分析及移植配型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為什麼說《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文章誤解了精準醫療?
    一個由科學界二十餘年工作延續而來的精準醫療計劃是人類對醫學理想的「海市蜃樓」,還是真的能構建人類未來健康與醫學高樓大廈的基礎?這一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熱點。在歐巴馬看來,精準醫療建立在了解個體的基因、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基礎上,是一個新興的疾病治療和預防的方法。而精準醫療計劃則會將精準醫學的概念推到臨床應用,惠及廣大患者。 事實上,「精準醫療」字面的含義則更加寬泛,我們可以將所有可能的提高醫學診斷和治療準確程度的方法都歸類為「精準醫療」,包括各種組學和臨床醫學手段。而我們今天討論的,更多的則是跟「精準醫療計劃」相關的內容。
  • 以體外分子診斷推動精準醫學發展,「豪仕醫學」正在行動
    癌症,橫亙在人類健康道路的一座大山。 「腫瘤用藥是個複雜的問題,過去腫瘤治療一般採取的是循證醫學模式,即患者可能會用多種腫瘤治療藥物驗證療效和副作用以期找到適合患者的藥品,療效難以保證而且耽誤治療,萬一產生不良反應的話,那就麻煩了。」「豪仕醫學」總經理廖敏告訴36氪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