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問題的真正鑰匙:需「精準」理解歐巴馬的「精準醫學計劃」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賀林院士在《遺傳》雜誌撰文探討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

2015年年初,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諮文中提出了一個預算2.15億美元的「精準醫學計劃」,希望以此「引領一個醫學時代」。新聞一經發布,「精準醫學」立刻成為了媒體和百姓嘴邊的熱詞,受此影響國內亦有不少人士紛紛為美國總統的這一計劃點「贊」。有人用「醫學革命」來形容它,有人用「開創性」來抬高它,還有一個傳聞,受歐巴馬「精準醫學計劃」的影響,中國將在15年內投入600億元人民幣啟動並發展中國版的「精準醫學計劃」。對此,有人提出了質疑,美國版精準醫學計劃是否符合中國國情?是否存在「水土不服」的可能?直接套用美國總統的智慧能否解決具有中國特色的實際問題?爭論由此引發一個讓人思考的問題,究竟什麼才是現代醫學的核心?在盲目堆錢的行動前,我們確實有必要從科學和臨床應用的角度來探討和思考一下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

為了能「精準」地看到問題的實質,我將從當下時髦並且相關的詞彙談起,通過梳理,期待找出解決人類健康問題的真正鑰匙。

1 來勢洶洶的「精準醫學」

歐巴馬提出的「精準醫學計劃」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1)啟動「百萬人基因組計劃」(資助NIH 1.38億美元)。做好隊列(Cohort)及對照,建立與臨床有關的「史無前例的大數據」。2)尋找引發癌症的遺傳因素(資助NCI 78萬美元),繼續美國已經開始的癌症基因組研究計劃。3)建立評估基因檢測的新方法(資助FDA 1000萬美元),保護智慧財產權與有關版權的管理和保證精準醫學和相關創新的需求。4)制定一系列的相關標準和政策(資助ONC 500萬美元),保護個人隱私和各種數據。5)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企業家和非盈利組織參加。從其主導的方向看,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3個方向:1)以科學研究為導向的百萬美國人測序與癌症基因組計劃;2)以政府功能為導向的法規標準的建立;3)以市場為導向的公私合作模式。

通常來講,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常常與「新」聯繫在一起,那麼這一「精準醫學」的提法是否是一個新的概念呢?其實不然。2013年,我作為共同主席主持了「Nature Genetics Conference」(「自然-遺傳學」大會),會議的主題為「From GWAS to Precision Medicine」,其中就已含有「精準醫學」這個概念。同年9月20日,我作為東亞遺傳協會主席出席了在哈爾濱舉辦的第十三屆東亞遺傳學會學術研討會,其主題中也有「Precision Medicine」。因此,「精準醫學」對學界而言並非一個「新」的概念。

不得不認為,歐巴馬「精準醫學計劃」的背後一定有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公認「牛人」——Francis Collins和Craig Venter——他們的貢獻。儘管後者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人造生命、人類疾病解密(百萬人測序)等方面展示出非凡的天賦與才能,但前者有更多的說服政府的才能。因此精準地說,這一計劃距離全新概念還有較大的差距,更像是對原有計劃的疊加與重新組合。錦上添花,也許更確切些。

如果中國「引進」這一計劃,從以往的經驗斷言,將幾乎肯定形成一個包羅萬象的所謂中式版的「精準醫學」大雜燴,因為所有帶醫字頭的個體或單位都會以專家的身份出現。

什麼時候才是盲目跟從的盡頭?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從以往虎頭蛇尾,甚至蛇頭蛇尾大項目中得到反思和經驗教訓,規劃好我們自己要走的路?我們確實需要有個清楚的反思、總結和規劃。

2 進入新常態的「轉化醫學」

如果從1996年Lancet正式提出「轉化醫學」這一新名詞開始算起,在高調「唱」了20年左右後的今天,在徵服疾病的過程中一度看上去比精準醫學還要熱鬧許多的轉化醫學,卻很難拿出非常成功的例子。

當然,這與考評的標準有一定相關性。什麼樣的時間周期才能給民眾帶來效益?投入產出比是否要考慮?至今,除了其結果沒能給人們什麼深刻的印象外,轉化醫學的研究多少反映出了一種低效「亂象」。那麼轉化醫學究竟是什麼?自1996年這一術語正式出現以來,其內涵不斷地發展和演變。實際上,轉化醫學本身就含有「精準醫學」的成分。隨著「精準醫學」這一熱詞的出現,轉化醫學正進入一個「新的常態」,人們的熱忱隨著新熱詞的出現而降低。但根據目前的狀況,我個人認為「轉化醫學」不僅是一個口號,更是一種理念,是使人類健康得到改善的一項工作。要實現這個口號和理念及其工作目標,就要有明確的計劃、智慧的思維以及腳踏實地的行動。

3 個體化醫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醫患關係和製藥受限問題已把個體化醫療推到歷史的頂端,我們不得不認真面對這一現狀。然而,在這些問題的處理上卻存在著東西方的顯著差異。在西方幾乎沒有一個大醫藥公司不在做個體化醫療,而在中國則是幾乎沒有一個大醫藥公司在做這件事。顯而易見,實現個體化醫療是緩解醫患關係的最佳妙方。結成聯盟的西方大醫藥公司正行進在這一徵程中。

我國僅僅是在分子診斷技術,特別是高度「受寵」的基因檢測方面開展了一些個體化診斷工作。基因測序技術主要應用於個體化用藥基因檢測與無創產前DNA檢測,這兩者形成了個體化診療的重要板塊。

個體化醫療是以個體信息為決定基礎的治療,從基因組成或表達變化的差異來把握治療效果或毒副作用等應答反應,對每個患者進行最適宜的藥物治療。因此所謂的精準醫學是個體化醫療的基本要素,個體化醫療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4 遺傳諮詢發揮核心紐帶作用

由於當年參加1%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目的很少被真正地認識到,造成對產生的大量信息和數據的使用意識欠缺,使得相當一部分時間對解決與遺傳問題相纏繞的疾病的工作停留在空白或無序階段。直到最近,人們才明白應該用遺傳諮詢的利器開展相關工作。遺傳諮詢可分為臨床遺傳諮詢和非臨床遺傳諮詢兩類,在此我們主要討論臨床遺傳諮詢。

從當前掌握的情況來看,我國目前的遺傳諮詢現狀不容樂觀。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遺傳諮詢政策缺失,專業機構缺乏。我國目前尚未制定任何正式的遺傳諮詢相關政策及指導性文件,長期以來沒有獨立的遺傳諮詢學科或科室,我國的遺傳諮詢工作主要是在具有產前診斷資質的醫院開展,而且是由普通臨床醫生兼任。通過調查,目前超過1/3的醫院沒有開展遺傳諮詢工作。2)沒有專業的遺傳諮詢師,技術人員不足。目前,我國沒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遺傳諮詢師的認證、考核及遺傳諮詢資料整理工作,導致遺傳諮詢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在遺傳及相關領域,例如癌症風險預測等,均沒有專業的遺傳諮詢師。

與美國、加拿大等這些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遺傳諮詢體系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遺傳諮詢工作處在了時不我待的緊迫時刻,這是因為人們看到了廣泛的市場前景。當一條基因組序列可以以千元美元的低成本完成測序的時代到來後,對測序的結果分析和解讀將可能帶回數十萬美元或更高的回報。在這一豐厚經濟效應產生過程中,遺傳諮詢無疑會發揮核心的紐帶作用。

5 「新醫學」是健康大業的主導力量

醫生每天工作時間為8~10小時以上,遠遠超負荷運轉。他們如此努力地治病,結果我國的出生缺陷率卻不降反升,更有報導稱腫瘤、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病率均有升高趨勢。這樣的結果肯定不是醫生醫術差或者不夠努力造成的。儘管目前擁有了人類歷史上最高明的診療手段,但是在面對複雜疾病的診療上醫生依舊顯得力不從心。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無法解決和看清疾病深層的問題。在這一問題的困擾下,人類啟動了偉大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這一計劃帶來了海量的基因組數據和信息,在遺傳諮詢的紐帶作用下與對應的臨床疾病特徵有機結合後,使人類戰勝病魔具備了可能。這就是「新醫學」要做的事。因此,新醫學的構成應該具有以下的等式關係:新醫學=老醫學+(基因)組學+遺傳諮詢。

新醫學是帶有革命性的一場醫學理念的變換。一般認為,新一輪的生命線的延長(至150歲)也將從新醫學開始。對它的正確認識將會加速我們掌握使用解決健康問題的鑰匙。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為賀林,遺傳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世界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Bio-X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教授,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2007-2012);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營養科學研究所課題負責人。首屆世界轉化醫學學會主席,東亞人類遺傳學聯盟主席。兩任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兩任國家863計劃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委,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成員。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遺傳諮詢分會主任委員。10多種國際科學雜誌的副主編或編委。

相關焦點

  • 歐巴馬宣布「精準醫學」計劃(組圖)
    創建男女  志願者庫  路透社報導,這項計劃的核心在於創建一個囊括各個年齡階層、各種身體狀況的男女志願者庫,研究遺傳性變異對人體健康和疾病形成產生的影響。研究人員希望,在招募新志願者的同時,「精準醫學」能夠有效整合現有研究項目旗下數以萬計志願者的基因數據,最終使參與人數達到100萬。
  • 「精準醫學」尚需精準理解 | 對《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篇...
    來自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 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血液疾病以及腫瘤專家維奈·普拉薩德(Vinay Prasad),今年9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一篇有關精準醫學方面的評論如是說,隨即引起眾多專家激烈爭論。
  • 川普上臺,美國精準醫學計劃是否有變?
    川普當選為新任美國總統後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說,要廢除歐巴馬醫改,並推出替換法案。但是對於歐巴馬精準醫學計劃,川普還未在公開場合表達觀點。很多業內人士對於新任總統對精準醫療計劃是否有影響心存疑問。基因濤略今天就來溯源美國的精準醫學計劃,最近一年的進展以及探討未來可能的走向。精準醫學計劃到底是什麼?2015年1月30日,歐巴馬在國情諮文演講中宣布的一個新計劃——精準醫學計劃。他說,這一計劃將使我們向著治癒諸如癌症和糖尿病這些頑症的目標邁進一步,並使我們所有人,都能獲得自己的個體化信息。
  • 「精準醫學」尚需精準理解 對《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篇文章的冷思考
    」這一概念自2015年年初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諮文中重提後,遠渡重洋,在中國社會各界產生了轟動效應,被廣泛推崇,各地的研討會此起彼伏,研究中心也紛紛掛牌成立,似乎成了醫學未來發展的代名詞。來自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 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血液疾病以及腫瘤專家維奈·普拉薩德(Vinay Prasad),今年9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一篇有關精準醫學方面的評論如是說,隨即引起眾多專家激烈爭論。
  • 2年50億美元精準醫學計劃是未來的希望,還是海市蜃樓?
    摘要:自歐巴馬版精準醫學計劃宣布實施,中國決策層就開始思考中國版本精準醫學計劃開展的問題,並組織了一系列的研討會,希望凝練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精準醫學計劃。精準醫學是人類探索遺傳和基因組奧秘,並將這些信息應用於臨床的關鍵環節。
  • 推進精準醫學發展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原標題:推進精準醫學發展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代表委員訪談   本報記者 張佳星   科技日報:今年1月30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白宮正式宣布美國啟動「精準醫學」研究計劃,什麼是精準醫學?美國啟動的精準醫學研究計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 中科院啟動「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預期4年完成
    日前,中國科學院宣布啟動該院重點部署項目「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將在4年內完成4000名志願者的DNA樣本和多種表現型數據的採集,並對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研究包括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建立基因組健康檔案及針對重要慢性病的遺傳信號開展預警和幹預研究等。 中國精準醫學計劃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牽頭、多個院所參加的交叉學科團隊。
  • 歐巴馬提出的「精準醫療」真的可行嗎?
    歐巴馬提出的「精準醫療」真的可行嗎?「精準醫療計劃」,一時間「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成為覆蓋全球的熱門話題。隨後,美國發布《美國創新新戰略》,明確將包括幹細胞在內的精準醫療作為美國在醫療領域的未來發展戰略。與以往在科技前沿步伐稍顯緩慢不同,中國政府在精準醫療的發展方面緊跟國際速度。在美國提出「精準醫療計劃」之後的兩個月,中國科技部召開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計劃啟動精準醫療計劃。同時,「精準醫療」擬被列為「十三五」健康保障發展問題研究的重大專項之一。隨後便在清華大學舉辦了中國首屆精準醫學論壇。
  • 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啟動
    摘要 【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啟動】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正式啟動,該項目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牽頭、多個院所參加,將在4年內完成4000志願者的DNA樣本和多種表現型數據的採集,並對於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
  • 為什麼說《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文章誤解了精準醫療?
    一個由科學界二十餘年工作延續而來的精準醫療計劃是人類對醫學理想的「海市蜃樓」,還是真的能構建人類未來健康與醫學高樓大廈的基礎?這一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熱點。「精準醫療計劃」是2015年初由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來的。
  • 「精準醫學」參與者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自歐巴馬在2015年提出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以後,這一概念迅速風靡全球。科學家們認為精準醫學可以更有力地直擊病害,降低病人傷害以及治療成本。可以說,賽默飛世爾是精準醫學的直接參與者。在中國,精準醫學行業湧現出一批創業公司。巨大的市場和並不明確的未來,需要如何看待?行業領導者是如何看待這個行業的呢?近日,財新健康點在青島對賽默飛中國區總裁江志成(Gianluca Pettiti)以及賽默飛全球精準醫學項目負責人Corina Shtir博士進行了專訪,看他們是如何把握精準醫學的行業脈搏,引領精準醫學革命。
  • 【人民日報】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啟動
    據悉,對2000名志願者的精準醫學研究將包括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建立基因組健康檔案和針對一些重要慢性病的遺傳信號開展疾病風險和藥物反應的預警和幹預研究。這一計劃還包括進行糖尿病人群的表觀基因組研究以及腫瘤的早診與治療的精準醫學方案等研究項目。
  • 2億美元「精準醫療計劃」賣的是啥藥?
    近期的醫學網絡熱詞,莫過於「精準醫療」了,因為給它做廣告的是美國總統歐巴馬,而在歐巴馬身後,是現任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主任Francis Collins和NCI(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所長Harold E. Varmus兩位大牛。這兩位人物管理著美國醫學研究最主要的研究領域。如此高調、如此大規模的研究計劃,其目標是什麼?對科學研究將會產生哪些影響?
  • 精準醫學:徹底改變大腦和心理健康
    All rights reserved準醫學的進步給癌症患者帶來了福音,但是針對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相關診療方法卻剛剛起步。神經免疫學家Maria-Teresa Ferretti向我們解釋,投資精準醫學對改善人們的大腦健康至關重要。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
    日前,中國科學院的重點部署項目「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正式啟動。項目由北京基因組所牽頭,中科院多個院所交叉學科團隊參加。  研究將在4年內完成4000名志願者的DNA樣本和多種表現型數據的採集,並對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包括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建立基因組健康檔案和針對一些重要慢性病的遺傳信號開展疾病風險和藥物反應的預警和幹預研究。這一計劃還包括進行糖尿病人群的表觀基因組研究和腫瘤的早診與治療的精準醫學方案等研究項目。
  • 精準醫療:醫學發展的新變革
    據國家衛計委消息,我國目前正在制定「精準醫療」戰略規劃,該規劃或將被納入到「十三·五」重大科技專項。精準醫療將利用先進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改變傳統的疾病診斷、治療模式,將醫學發展水平推向新的高峰。2015年初歐巴馬提出精準醫療計劃以來,精準醫療在美國如火如荼地開展,國內外也紛紛將目光聚焦精準醫療。
  • 精準醫學,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中國精準醫學的現狀究竟怎樣?發展精準醫學意味著什麼?精準醫學熱的背後究竟是什麼?  帶著一系列問題,新華社記者近日深入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調研發現,精準醫學熱的背後,一場科技革命乃至產業革命正在全球發生,一扇通向未來的大門已經打開……
  • 腫瘤精準醫療的實踐
    年初,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諮文演講中啟動「精準醫療計劃」;2月份,習近平總書記批示科技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要求國家成立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共19位專家組成了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委員會;3月11日,科技部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決定在2030年前政府將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11月30日消息,目前我國正在制定「精準醫療」戰略規劃,這一規劃或將被納入到十三五重大科技專項;2016年1
  • 陳潤生院士:精準醫學本質是組學大數據與醫學的結合
    在第二屆大數據科學與工程國際會議(2017)上,中國科學院陳潤生院士發表了「大數據與精準醫學」的主題演講,不僅分享了個人對精準醫學五個方面的理解,還包括精準醫學在哪些方面導致產業變革以及實現精準醫學要建立的基礎等內容。陳院士表示,在國內花六千就可以得到自己的遺傳密碼,這是非常簡單明了的事,即便沒有大數據,遺傳密碼也可以測得,但不知道它的含義。
  • 以體外分子診斷推動精準醫學發展,「豪仕醫學」正在行動
    癌症,橫亙在人類健康道路的一座大山。 「腫瘤用藥是個複雜的問題,過去腫瘤治療一般採取的是循證醫學模式,即患者可能會用多種腫瘤治療藥物驗證療效和副作用以期找到適合患者的藥品,療效難以保證而且耽誤治療,萬一產生不良反應的話,那就麻煩了。」「豪仕醫學」總經理廖敏告訴36氪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