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是我國醫學佔領國際制高點的歷史機遇——第二屆生命組學...

2020-11-25 儀器信息網

  儀器信息網訊(2016年12月23日,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第二屆生命組學與精準醫學大會暨Science專刊發布會隆重召開。北京大學副校長、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擔任大會主席,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石遠凱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王建六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張力偉教授分別任分會主席。

  大會由中國醫學裝備協會、Science雜誌、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臨床應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會、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蛋白質組學專業委員會(CNHUPO)、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採購與管理分會、中國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分會精準檢測與精準診斷專家委員會和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主辦;由中國生物技術創新服務聯盟、北京市臨床質譜國際科研合作示範基地、中關村生物質譜轉化醫學開放實驗室、北京海澱區生物與健康產業協會和中關村美中生物技術產業集群創新聯盟等單位協辦,梵諾阿特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承辦。

 

大會現場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教授主持開幕式和Science雜誌精準醫學專刊發布會,邀請Science亞洲創始人吳若蕾女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會長趙自林、中國醫師協會檢驗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張曼教授和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臨床應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會會長康熙雄教授講話。

Science專刊發布合影,由左至右依次是Science亞洲區創始人吳若蕾女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北京毅新博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慶偉先生

組委會全體成員共同啟動大會,會議正式開始

  大會報告部分共包含12個報告,涵蓋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胰腺癌、血液病、尿蛋白質組和質譜技術等方面的科研現狀和進展。

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 詹啟敏院士  

「科技創新和精準醫學」

  精準醫學關注生命全過程、健康全過程和健康的多方面,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精準醫療將為病人提供「量體裁衣」式的最佳治療,實現「合適的病人、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治療」。疾病預防與控制的任何一項成就——新技術、新裝備和新藥物都是醫學科學發展的結果。我國95%以上的西藥、95%以上的醫療器械,以及95%以上治療方法,來源於或依賴西方國家,精準醫學是我國在醫學發展中佔領國際制高點的歷史機遇。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 季加孚教授

「胃癌IMOONSHOT——精準醫療與胃癌精準防診治的中國力量」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革新、生物醫學分析技術進步,以及大數據分析工具的出現,胃癌精準醫療時代已經來臨。我國胃癌精準醫學近期目標,主要利用目標藥物對癌症進行創新性治療、建立精準的癌症綜合療法和攻克腫瘤耐藥性這一難題。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外科主任、復旦大學腫瘤轉移研究所所長 欽倫秀教授 

「肝癌的精準治療進展」

  精準外科包含基於先進影像學、分子成像和計算機分析技術的精準手術和基於分子生物學的精準診斷、治療和預後兩方面的內涵。欽教授從肝癌的精準分期分型、液體活檢和分子靶標等三個方面,報告了目前肝癌研究和臨床治療的現狀。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 張力偉教授

「從腦幹膠質瘤的治療歷程解讀『精準醫療』」

  腦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原發性腦腫瘤以惡性腫瘤為主,呈高復發率、高轉移率和高死亡率「三高」特徵。我國腦幹膠質瘤原代細胞系資源豐富,全部完成基因測序,生物信息完整。如何利用好這些病例資源,是腦腫瘤領域精準醫學面臨的重大任務。

國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石遠凱教授

《中國晚期肺癌診治專家共識(2016年版)》解讀

  報告從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策略、晚期肺鱗癌的治療、晚期非鱗癌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和抗血管生成治療等四個方面解讀了《中國晚期肺癌診治專家共識(2016年版)》。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乳腺外科主任、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家族遺傳性腫瘤中心主任解雲濤教授

「家族遺傳性乳腺癌的精準醫療」

  乳腺癌是中國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約有10%的乳腺癌屬於家族性乳腺癌,其中由於易感基因致病性胚系突變導致的稱為家族遺傳性乳腺癌。通過對5931例乳腺癌患者的BRCA1/2基因突變檢測,研究了BRCA1/2與家族性乳腺癌的相關性等。此外,解教授還發現了乳腺癌易感基因RECQL,為乳腺癌治療提供了新理論依據。

毅新博創 陳琛 

「MALDI-TOF質譜技術在非小細胞肺癌診療中的應用」

  人生病時,基因組不一定發生變化,而蛋白質則肯定會產生相應的變化。MALDI-TOF多肽指紋圖譜技術——Veristrat分類法可以檢測不同人群的血清中多肽圖譜,來輔助臨床治療。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Veristrat可以對EGFR野生型患者分為good和poor組,為good組提供治療指引。毅新博創是veristrat技術亞太地區唯一合作夥伴。

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高友鶴教授

「尿蛋白質組與精準醫學」

  高教授認為尿液是最理想的標誌物來源,因為尿液能夠精準地刻畫人體的各種生理和病理生理變化。尿液與血液、腦脊液相比,存在更多地變化。高教授引用許多國內外研究結果論述尿液在生物標誌物方面的優勢。但是利用尿液尋找標誌物也面臨著許多技術問題,需要研究者們群策群力去克服。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檢驗科副主任韓曉紅教授

「質譜技術在腫瘤精準診療中的應用」

  主流的ctDNA分析方法主要有ARMS-PCR、高通量測序和數字PCR三種。MALDI-TOF(基質輔助雷射解析電離飛行時間質譜技術)是近年來應用於臨床檢查的新型軟電離生物質譜,可以應用於核酸、蛋白和多肽等生物分子檢測。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王建六教授

「基於子宮內膜癌基因表達譜晶片的臨床預後評估」

  我國女性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且年輕化的趨勢,據女性生殖到惡性腫瘤之首。普遍發現早,預後好。但不同類型子宮內膜癌復發轉移概率不同。王教授利用基因表達譜晶片技術檢測了內膜癌相關的基因表達情況,篩選了不同臨床病例特徵的差異表達基因,發現並驗證了21個與子宮內膜癌預後相關的基因,用於子宮內膜癌個體化預後和輔助治療。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主任 王成鋒教授

「精準醫學——胰腺癌防治的機遇與挑戰」

  胰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升高,是名副其實的「癌症之王」。但是目前胰腺癌的預防、早期診斷和相關調控基因及治療預後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尤其需要更多、更深入的臨床和基礎研究支撐。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生物治療病區主任 韓為東教授

「CART為基礎的治療——靶點如何精準?理想與現實」

  CART(嵌合抗原受體)細胞在血液腫瘤治療中取得了驚人的突破,這激發了免疫學者和臨床醫師對其他腫瘤相關抗原和CART細胞技術的拓展研究熱情。然而在實體瘤中應用CART細胞仍面臨著許多問題。韓教授研究了CART細胞在胰腺瘤、膽管瘤、淋巴瘤等實體瘤的治療,並總結了其中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關焦點

  • 陳潤生院士:精準醫學本質是組學大數據與醫學的結合
    在第二屆大數據科學與工程國際會議(2017)上,中國科學院陳潤生院士發表了「大數據與精準醫學」的主題演講,不僅分享了個人對精準醫學五個方面的理解,還包括精準醫學在哪些方面導致產業變革以及實現精準醫學要建立的基礎等內容。陳院士表示,在國內花六千就可以得到自己的遺傳密碼,這是非常簡單明了的事,即便沒有大數據,遺傳密碼也可以測得,但不知道它的含義。
  • 精準醫學,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2011年,美國基因組學與生物醫學界的智庫發表《邁向精準醫學:建立生物醫學研究的知識網絡和新型疾病分類法》,宣示基因組學的研究成果和手段可以促成生物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究的交匯。  「精準醫學計劃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續集』。」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原副所長於軍教授說。
  • 第二屆中國生物樣本庫倫理論壇暨第四屆組學與生命倫理學研討會召開
    2017年4月21-23日,由華中科技大學、深圳國家基因庫和華大基因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生物樣本庫倫理論壇暨第四屆組學與生命倫理學研討會
  • 第三屆中國—東協國際腫瘤精準醫學大會在南寧舉行
    陳峰攝人民網南寧11月8日電 丹桂飄香迎盛會,相約綠城話精準。11月7日至11日,由廣西抗癌協會、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主辦,中國癌症防治雜誌、區域性高發腫瘤早期防治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一帶一路」國際腫瘤專業人員聯合培訓基地協辦的第三屆中國—東協國際腫瘤精準醫學大會暨2020年廣西腫瘤學大會在綠城南寧隆重舉行。
  • 革新範式,人類表型組學策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
    促進人類健康、解析健康原因始終是驅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的核心需求和問題之一。表型是生命體的生物特徵。表型組,是指生物體從微觀組成到宏觀、從胚胎發育到衰老死亡全過程中所有表型的集合。表型組學是繼基因組之後生命科學的又一個戰略制高點和原始創新源。
  • 探索生命奧秘的「導航圖」!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開幕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0月24日報導:由復旦大學、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及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10月24日在滬開幕。被譽為「國際代謝組學之父」的澳大利亞國家表型組研究中心主任尼克爾森(Jeremy Nicholson), 被譽為「系統生物學之父」的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醫學科學院和人文與藝術科學院「四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胡德(Leroy Hood)以及金力三位「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共同發起人擔任國際研討會共同主席。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出席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開幕式並致辭。
  • 【精準醫學】廣州組學與臨床大會11月舉辦,推進組學臨床應用
    ,從整體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分析的技術手段——組學技術已成為新時代精準醫學的重要方式。當前,精準醫學的發展已經全面進入多組學時代。多種高通量的組學研究方法和技術,早已被組合應用到不同的課題研究和臨床應用中,為科研與臨床提供更精準的檢測、診療手段。精準醫學發展日新月異,組學研究技術百花齊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逐步擴大了組學研究與臨床應用之間的距離,造成組學研究與臨床應用脫節。臨床醫生往往受困於「相關疾病我應該選擇何種組學技術進行檢測和研究?」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
    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開啟人類在分子水平上認識自身遺傳密碼的新航程。2001年,人類基因組精細圖譜及其初步分析結果發布,使我們看到由四種符號組成的一維人類遺傳密碼的真實面貌。人類基因組研究促成基因檢測等一系列新技術出現,還帶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醫學新手段,生物醫學進入建立在基因組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醫學時代。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
    通過大數據研究這些「組」及其相互關係的工作即稱「組學大數據」研究,組學大數據的介入成為當代生物醫學發展的典型特徵。有了這些大數據,就能夠從分子水平上了解人體生長、發育、正常生理活動的本質和基礎,還能夠通過對健康人和病人組學大數據的比較找到各種疾病在分子水平的病因。我們已經知道,約有6000種以上的人類疾患是由各種基因突變引起的,比如有人估計與癌症相關的原癌基因約有上千個。
  • 繪製生命與疾病的導航圖 人類表型組學策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
    促進人類健康、解析健康原因始終是驅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的核心需求和問題之一。10月24日,由復旦大學、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及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開幕。表型是生命體的生物特徵。
  • 基因組學做不了的事 蛋白質組學更精準打擊癌症
    此次獲獎是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對他率先提出並反覆實踐的「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這一理念與範式的高度認可,標誌著我國蛋白質組學研究再度領跑國際。 那麼,什麼是蛋白質組學?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又是什麼?我國當前研究進展如何?就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賀福初院士。
  • 8院士齊聚羊城,縱論中國精準醫學前沿與創新
    陳潤生院士提出,人類遺傳密碼的破譯,整個生物醫學進入大數據時代,組學大數據與醫學、尤其是臨床醫學的結合,大量信息的介入,推動了精準醫學的出現。「這不僅使我們對疾病的診斷治療、藥物的應用更加精準,也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醫療健康方式——從診斷治療為主,過渡到以健康保障為主。」
  •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精準醫療分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精準醫療...
    2018年9月16日,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精準醫療分會主辦的「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精準醫療分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精準醫療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順利召開。本次會議旨在推動國內精準醫療產、學、研各領域的全面發展,同時共同研究精準醫療在中國的落地發展,為相關行業搭建學習、交流、科研平臺,從而為我國醫學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 做基因組學做不了的事 蛋白質組學可更精準打擊癌症
    賀福初院士率先提出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科學目標與技術路線,倡導並領銜了人類第一個關於組織、器官的蛋白質組計劃,揭示了人體首個器官(肝臟)蛋白質組。2014年,賀福初院士領導啟動「中國人蛋白質組計劃」(CNHPP)。此次獲獎是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對他率先提出並反覆實踐的「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這一理念與範式的高度認可,標誌著我國蛋白質組學研究再度領跑國際。
  • 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018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開幕
    10月31日,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018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在滬開幕。開幕式上,「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協作組」和「中國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宣告成立,吹響了「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集結號,標誌著由中國科學家倡議發起的「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已得到多國科學家的認同和參與。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開卷知新)
    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開啟人類在分子水平上認識自身遺傳密碼的新航程。2001年,人類基因組精細圖譜及其初步分析結果發布,使我們看到由四種符號組成的一維人類遺傳密碼的真實面貌。人類基因組研究促成基因檢測等一系列新技術出現,還帶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醫學新手段,生物醫學進入建立在基因組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醫學時代。
  • 基因測序助益精準醫學高峰論壇
    基因測序是精準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基因檢測的核心領域,被認為是未來經濟的12大顛覆技術之一。2017年10月21日,由中國康復技術轉化及發展促進會主辦、中國康復技術轉化及發展促進會精準醫學與腫瘤康復專業委員會承辦,以「準+時代」為主題的基因測序助益精準醫學高峰論壇在成都隆重召開。本次會議邀請到來自全國各地四百餘位臨床專家、科研人員、行業同仁共同參加。
  • 【中國青年報】中國蛋白質組研究站在了全球制高點
    前不久,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細胞》(Cell)正式發表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大規模臨床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的繪製工作,引發關注。  這是「中國人蛋白質組計劃」重點專項繼肝癌、胃癌研究之後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中國科學家主導的「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 中科院啟動「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預期4年完成
    由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生物治療中心主任錢程教授申請的「精準醫學生物治療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正式獲批。 錢程稱,整合疾病基因組學和生物治療手段,是實現疾病精準醫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根據社會需要,建立以精準醫學為導向的生物治療,搶佔生物治療國際制高點,勢在必行。
  • 蛋白質組學:照亮基因組外的星空,解碼生命系統的建構原理
    賀福初院士率先提出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科學目標與技術路線,倡導並領銜了人類第一個關於組織、器官的蛋白質組計劃,揭示了人體首個器官(肝臟)蛋白質組。2014年,賀福初院士領導啟動「中國人蛋白質組計劃」(CNHPP)。此次獲獎是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對他率先提出並反覆實踐的「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這一理念與範式的高度認可,標誌著我國蛋白質組學研究再度領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