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信息網訊(2016年12月23日,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第二屆生命組學與精準醫學大會暨Science專刊發布會隆重召開。北京大學副校長、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擔任大會主席,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石遠凱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王建六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張力偉教授分別任分會主席。
大會由中國醫學裝備協會、Science雜誌、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臨床應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會、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蛋白質組學專業委員會(CNHUPO)、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採購與管理分會、中國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分會精準檢測與精準診斷專家委員會和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主辦;由中國生物技術創新服務聯盟、北京市臨床質譜國際科研合作示範基地、中關村生物質譜轉化醫學開放實驗室、北京海澱區生物與健康產業協會和中關村美中生物技術產業集群創新聯盟等單位協辦,梵諾阿特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承辦。
大會現場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教授主持開幕式和Science雜誌精準醫學專刊發布會,邀請Science亞洲創始人吳若蕾女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會長趙自林、中國醫師協會檢驗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張曼教授和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臨床應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會會長康熙雄教授講話。
Science專刊發布合影,由左至右依次是Science亞洲區創始人吳若蕾女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北京毅新博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慶偉先生
組委會全體成員共同啟動大會,會議正式開始
大會報告部分共包含12個報告,涵蓋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胰腺癌、血液病、尿蛋白質組和質譜技術等方面的科研現狀和進展。
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 詹啟敏院士
「科技創新和精準醫學」
精準醫學關注生命全過程、健康全過程和健康的多方面,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精準醫療將為病人提供「量體裁衣」式的最佳治療,實現「合適的病人、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治療」。疾病預防與控制的任何一項成就——新技術、新裝備和新藥物都是醫學科學發展的結果。我國95%以上的西藥、95%以上的醫療器械,以及95%以上治療方法,來源於或依賴西方國家,精準醫學是我國在醫學發展中佔領國際制高點的歷史機遇。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 季加孚教授
「胃癌IMOONSHOT——精準醫療與胃癌精準防診治的中國力量」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革新、生物醫學分析技術進步,以及大數據分析工具的出現,胃癌精準醫療時代已經來臨。我國胃癌精準醫學近期目標,主要利用目標藥物對癌症進行創新性治療、建立精準的癌症綜合療法和攻克腫瘤耐藥性這一難題。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外科主任、復旦大學腫瘤轉移研究所所長 欽倫秀教授
「肝癌的精準治療進展」
精準外科包含基於先進影像學、分子成像和計算機分析技術的精準手術和基於分子生物學的精準診斷、治療和預後兩方面的內涵。欽教授從肝癌的精準分期分型、液體活檢和分子靶標等三個方面,報告了目前肝癌研究和臨床治療的現狀。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 張力偉教授
「從腦幹膠質瘤的治療歷程解讀『精準醫療』」
腦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原發性腦腫瘤以惡性腫瘤為主,呈高復發率、高轉移率和高死亡率「三高」特徵。我國腦幹膠質瘤原代細胞系資源豐富,全部完成基因測序,生物信息完整。如何利用好這些病例資源,是腦腫瘤領域精準醫學面臨的重大任務。
國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石遠凱教授
《中國晚期肺癌診治專家共識(2016年版)》解讀
報告從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策略、晚期肺鱗癌的治療、晚期非鱗癌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和抗血管生成治療等四個方面解讀了《中國晚期肺癌診治專家共識(2016年版)》。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乳腺外科主任、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家族遺傳性腫瘤中心主任解雲濤教授
「家族遺傳性乳腺癌的精準醫療」
乳腺癌是中國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約有10%的乳腺癌屬於家族性乳腺癌,其中由於易感基因致病性胚系突變導致的稱為家族遺傳性乳腺癌。通過對5931例乳腺癌患者的BRCA1/2基因突變檢測,研究了BRCA1/2與家族性乳腺癌的相關性等。此外,解教授還發現了乳腺癌易感基因RECQL,為乳腺癌治療提供了新理論依據。
毅新博創 陳琛
「MALDI-TOF質譜技術在非小細胞肺癌診療中的應用」
人生病時,基因組不一定發生變化,而蛋白質則肯定會產生相應的變化。MALDI-TOF多肽指紋圖譜技術——Veristrat分類法可以檢測不同人群的血清中多肽圖譜,來輔助臨床治療。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Veristrat可以對EGFR野生型患者分為good和poor組,為good組提供治療指引。毅新博創是veristrat技術亞太地區唯一合作夥伴。
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高友鶴教授
「尿蛋白質組與精準醫學」
高教授認為尿液是最理想的標誌物來源,因為尿液能夠精準地刻畫人體的各種生理和病理生理變化。尿液與血液、腦脊液相比,存在更多地變化。高教授引用許多國內外研究結果論述尿液在生物標誌物方面的優勢。但是利用尿液尋找標誌物也面臨著許多技術問題,需要研究者們群策群力去克服。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檢驗科副主任韓曉紅教授
「質譜技術在腫瘤精準診療中的應用」
主流的ctDNA分析方法主要有ARMS-PCR、高通量測序和數字PCR三種。MALDI-TOF(基質輔助雷射解析電離飛行時間質譜技術)是近年來應用於臨床檢查的新型軟電離生物質譜,可以應用於核酸、蛋白和多肽等生物分子檢測。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王建六教授
「基於子宮內膜癌基因表達譜晶片的臨床預後評估」
我國女性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且年輕化的趨勢,據女性生殖到惡性腫瘤之首。普遍發現早,預後好。但不同類型子宮內膜癌復發轉移概率不同。王教授利用基因表達譜晶片技術檢測了內膜癌相關的基因表達情況,篩選了不同臨床病例特徵的差異表達基因,發現並驗證了21個與子宮內膜癌預後相關的基因,用於子宮內膜癌個體化預後和輔助治療。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主任 王成鋒教授
「精準醫學——胰腺癌防治的機遇與挑戰」
胰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升高,是名副其實的「癌症之王」。但是目前胰腺癌的預防、早期診斷和相關調控基因及治療預後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尤其需要更多、更深入的臨床和基礎研究支撐。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生物治療病區主任 韓為東教授
「CART為基礎的治療——靶點如何精準?理想與現實」
CART(嵌合抗原受體)細胞在血液腫瘤治療中取得了驚人的突破,這激發了免疫學者和臨床醫師對其他腫瘤相關抗原和CART細胞技術的拓展研究熱情。然而在實體瘤中應用CART細胞仍面臨著許多問題。韓教授研究了CART細胞在胰腺瘤、膽管瘤、淋巴瘤等實體瘤的治療,並總結了其中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