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018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開幕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

10月31日,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018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在滬開幕。開幕式上,「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協作組」和「中國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宣告成立,吹響了「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集結號,標誌著由中國科學家倡議發起的「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已得到多國科學家的認同和參與。

聚集國內外數百名科學家,通過對人體從宏觀至微觀的多個層次的表型特徵進行跨尺度多維度研究,首次在國際上建立先進的人類表型組學研究平臺,「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戰略前沿領域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同時也為人類的健康事業,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新的貢獻。

中國引領 多方攜手 全球合作 「大科學計劃」為人類健康打造科研大舞臺

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標誌,對我國增強科技創新實力、邁進國際科技前沿具有深遠的意義。兩年前在復旦大學召開的首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016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上,「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構想初步形成。本次會議上,「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實施路線圖、合作機制和組織架構已基本明確,為國際大科學計劃在全球範圍內的正式啟動實施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國際代謝組之父」、英國皇家醫學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教授傑裡米尼科爾森(Jeremy Nicholson),美國科學/工程/醫學院院士、「國際系統生物學之父」、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教授羅伊胡德(Leory E. Hood)擔任「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協作組」理事會的共同主席;來自16個國家的共20多位相關領域頂級專家為「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協作組」理事會成員。理事會下設「標準與技術規範」「智慧財產權、數據共享與數據安全」「倫理與法律社會問題」三個專業委員會,秘書處設在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籌))。

復旦大學自2014年起開始籌備發起「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在科技部、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國內總體規劃和布局已經基本到位,科技積累和人才匯聚成效明顯。2015年,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就支持啟動了全球首個大規模人類表型組研究項目——《中國各民族體質人類表型特徵調查》;2016年,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對表型組研究給予了優先啟動支持;去年11月,「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項目」作為上海市首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予以立項,總經費5.57億,為建設人類表型組研究的全球公共技術平臺和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悉,經過前期大量溝通協調工作,國內外都已初步形成協作機制,為發起「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奠定基礎。國內已經匯聚了復旦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等3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解放軍總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四川華西醫院、上海中山醫院、武漢同濟醫院等20家三甲醫院,招商局集團、中電數據等5家國內知名企業,擬在上海、北京、重慶、廣州等地分別成立人類表型組研究中心,整合全國優勢力量,形成主導全球協作的中國合力。在國際合作方面,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15個國家的21家著名研究機構的眾多領域專家匯聚,形成了國際專家共識,基本完成國際布局的前期協調工作。

作為「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主要發起方,中國將推動該計劃與本國已有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產生聯動,充分發揮出聯動所產生的合力,並將其邊界延伸,使中國的大科學基礎設施發展成為向全世界開放的科研平臺。大科學計劃也將推動中國科技創新和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對突破生物醫學發展瓶頸,提高生物醫藥領域自主研發水平,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增強中國科技國際影響力具有深遠意義。

復旦大學作為「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主要發起單位,將在整個計劃中發揮組織協調的作用。同時,通過推動全球合作,進一步提升生命科學領域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致力打造全球學科高地。

精密測量 精細解構 精準調控 開啟「後基因組時代」生命科學研究新範式

以「表型組學與人類健康」為主題,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018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設有「人類表型組計劃倡議」、「推動人類表型組研究領域的發展」、「表型組學與人類健康」、「表型組圖譜構建」、「表型組學與精準醫學」、「表型形成與調控機理」、「多尺度影像表型新技術」七個議題。

開幕式上,美國科學/工程/醫學院院士勒羅伊胡德(Leory E. Hood)、英國皇家醫學科學院院士傑裡米尼科爾森(Jeremy Nicholson)、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副主任沈建忠、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巡視員裘文進、重慶市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張國智分别致辭。開幕式後,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蛋白質組研究中心教授賀福初,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分別以《蛋白質組計劃的實踐與展望——從HLPP到CNHPP的夢想之旅》《人類表型組計劃:開啟生命科學研究新範式》為題作主題報告。阿里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羅傑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等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3位國內外院士,來自17個國家的近40名人類表型組學研究相關領域的著名專家以及國內外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界的近400名代表參加大會。

大會由復旦大學、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籌)和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共同主辦,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與發育協同創新中心和復旦大學複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承辦,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協辦。本次大會是《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的2018年度論壇,該論壇是為了紀念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先生設立,針對不同主題,每年舉辦一次,聚集全球科學家研討遺傳學相關前沿問題,今年已經是第六屆。

自2001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研究即進入「後基因組時代」,人類表型組研究成為新的戰略制高點。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決定人體特徵,人類全部特徵的集合即是表型組。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的基礎上,開展「人類表型組」研究,系統解析表型組與基因組的關聯,發現人類健康和疾病等表型特徵形成的內在規律和生物標誌物,已逐步成為國際學術界的共識。

對於從高度濃縮的基因信息如何演化為最終複雜表現形式,即表型之間的聯繫,目前的研究還處於不斷探究階段。國際科學界發現仍需全面研究人類表型組,補充所需生命信息的另一半,並對基因、環境、表型之間的多層次的關聯、整合以及三者整體性進行研究。解決「基因-表型」之間的關聯問題,將有助於實現疾病預防,提出針對性的健康維護方案,這將為生物醫學帶來變革性的進步動力,並支撐人口健康這一國家重大需求。

「有了船和導航技術,人類可以探索世界;有了天文望遠鏡,人類可以探索宇宙。人類表型組研究,是為探索人體內部世界。」金力說,人類表型組研究需開展對人體的精密測量,對系統的精細解構,並在此基礎上實現精準幹預與調控。「人類表型組研究將推進生命科學和醫學加速進入大發現時代。」中國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初說。

回應需求 直面挑戰 尋求突破 國際跨學科團隊精準施策保駕護航

新道路的開啟必然伴隨著新的挑戰,而新的挑戰更孕育著新的突破。一支匯集了生命科學、醫學、信息科學、大數據、機械製造乃至哲學等多學科人才的團隊為「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實施保駕護航。

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實施離不開國際學術界的共識,需要集聚更多國家的相關領域科技領軍者,在注入他們本身科研力量的同時,爭取到其所在國政府的支持。在國際共識的基礎上,要保證國際間工作的協調有序進行,還涉及到技術標準、文化、倫理、法規等各方面工作。

「要做這樣一件事情不是我們憑空想出來的,事實上,它反映了整個學科發展的方向和需求。正因為有這個需求,所以才能真正在國際上達成共識。」作為大科學計劃的主要倡議者,金力說:「首先,我們希望在中國科學家中形成合力,體現中國優勢,並為推動中國的科技發展做出貢獻。」

「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一期)將在上海開展研究。明年初,相關專用研究平臺或可建成,並正式開始對志願者進行全面表型測量。「我們初步計劃先在上海精確測量1000個體,每個人測量兩萬個指標;然後在全國範圍內,精確測量1萬個個體,每個人測5萬個指標;最後在全球五大洲代表性人群中進行測量,每個洲選取1萬樣本,每個人測10萬個指標。」金力介紹,最終將形成全球人類表型組的參比圖譜,幫助全球科學家進一步開展研究,解讀出更多未知的信息。

要將這些指標的測量覆蓋到全球各區域人群,哪些指標是需要測量的?數據測量的標準又是什麼?如何實現非侵入的無損精準測量?這些問題接踵而至。金力表示,建立和發展標準需要全球科學家的共同討論和確認。「僅僅就回答測哪些指標這一問題,我們就組織了26個測量模塊共一百多位科學家參與其中。」而要實現精準測量,如對人體在不同狀態下的生理測量,則需要不同的測量設備。

各國對於人類遺傳資源的保護也是國際合作中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對此,理事會特設「標準與技術規範」「智慧財產權、數據共享與數據安全」「倫理與法律社會問題」三個專業委員會,嚴格規範計劃實施過程中人類遺傳資源的保護與使用。

我國自1998年出臺《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以來,基本形成了人類遺傳資源保護開發體系。啟動「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將對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創新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打鐵須得自身硬。只保護不開發利用,實際上並不構成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必須並重。」金力表示,應加快建立國家級人類遺傳資源基礎信息平臺和樣本庫平臺,為實施大科學計劃保駕護航。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

相關焦點

  • 生命和疾病的導航圖,正在逐步繪製,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及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開幕
    ……今天由復旦大學、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及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開幕。表型是生命體的生物特徵。24日下午,在國際研討會正式開始之前,「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共同發起人金力向全球科學家介紹了近年來我國尤其是上海和復旦大學在人類表型組領域所作的工作。據悉,從2018年至今,在平臺建設、數據系統、協同網絡、科研攻關等方面,我國已進一步為引領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探索構建起「四位一體」的基本構架。第一,平臺建設。
  • 談家楨與遺傳學
    杜布贊斯基是當時國際遺傳學界頗負盛名的群體進化遺傳學家,看著談家楨的論文,杜布贊斯基激動不已,他意識到,這位年輕的中國學者正在從事前人沒有涉足的事業。        杜布贊斯基給談家楨寄去了一封激情奔放的信函,對談家楨進行了鼓勵。談家楨這篇論文經摩爾根和杜布贊斯基的共同推薦,在美國公開發表。不久,談家楨又收到摩爾根的回信,歡迎談家楨去美攻讀博士學位,學雜費全免。
  • 談家楨:國際遺傳學家
    【9月15日科技名家推薦:談家楨】    國際遺傳學家,我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出生6歲那年,談家楨在當地上私塾,12歲畢業於教會辦的道本小學。1921年,談家楨進入教會辦的寧波斐迪中學。1925年轉學到浙江湖州東吳第三中學高中部。1926年畢業並被免試保送蘇州東吳大學。他曾想攻讀平時基礎好的數學,但由於對生物學一直有濃厚的興趣,最後選擇了生物學專業。    童年時期的談家楨1927年,北伐取得勝利。
  • 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開幕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0月24日報導:由復旦大學、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及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10月24日在滬開幕。」這一主題,吸引了來自全球300餘位正式代表、近千位聽眾在線參加,共同分享表型組學最新研究成果,探討人類健康重大問題的科技解決方案,凝聚 「國際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的中國動力與全球合力。
  • 繪製人類表型組全景式參比圖譜 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
    央廣網上海10月25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通訊員陶韡爍)昨天,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及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開幕。被譽為「國際代謝組學之父」的澳大利亞國家表型組研究中心主任尼克爾森(Jeremy Nicholson), 被譽為「系統生物學之父」的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醫學科學院和人文與藝術科學院「四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胡德(Leroy Hood)以及金力三位「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共同發起人擔任國際研討會共同主席。
  • 3天20場前沿報告,聚焦表型組時代的人類健康!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舉行
    10月26日晚,為期三天的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落下帷幕三天時間裡,各國科學家通過線上連結,聚焦「表型組時代的人類健康」,為千餘名觀眾奉獻了20場精彩的前沿報告,展示了人類表型組研究為生命科學未來發展帶來的創新動力與巨大可能。會議期間,來自15個國家的18位科學家還召開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理事會會議,深入探討進一步推進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優先發展方向。
  • 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院士逝世享年100歲
    他是我國遺傳學領域泰鬥,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聽到談家楨先生去世的消息,中科院院士、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國屏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採訪時說。    談家楨在果蠅種群間的演變和異色瓢蟲色斑遺傳變異研究領域有著開創性的成就,為奠定現代綜合進化理論提供了重要論據。他發現了瓢蟲色斑遺傳的鑲嵌顯性現象,引起國際遺傳學界的巨大反響,認為是對經典遺傳學發展的一大貢獻。他先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創建了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組建了第一個生命科學院,被譽為「中國的摩爾根」。1980年,談家楨先生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 無悔的選擇 | 談家楨:心繫家國 破譯「生命密碼」
    談家楨是我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他曾懷揣科學救國的理想,遠赴重洋,在現代遺傳學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摩爾根門下求學;國家危亡之際,他毅然回國執教,為我國現代遺傳學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興盛之路做出了卓越貢獻,更為遺傳學人才的培養奉獻了全部心血。而在談家楨的百歲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無悔地選擇,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生接續奮鬥,破譯生命的密碼。
  • 全球300餘位專家線上共同聚焦表型組時代的人類健康
    中新網上海10月24日電 (記者 陳靜)表型組學是繼基因組之後生命科學的又一個戰略制高點和原始創新源。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對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進行了布局。記者24日獲悉,2018年至今,已有100餘項人類表型組應用基礎和應用示範研究,在「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重大專項支持下同步展開,部分項目已取得了「早期收穫」。
  • 11年前的今天,遺傳學泰鬥談家楨去世,以百歲高齡懸掛天際
    國際學術界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豐富和發展了摩爾根遺傳基因學和現代綜合進化理論,稱他為「中國的摩爾根」。 1948年,談家楨作為中國唯一的代表,赴瑞典參加了第8屆國際遺傳學大會,並當選國際遺傳學聯合會常務理事。此時國共內戰正酣,各方聘約如雪片飛來,但談家楨還是在1949年春回到祖國。
  • 談家楨:仁者風範長照後人
    從1937年被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聘為教授後,談家楨一直沒有離開過教育領域,自己不僅成為專業領域內的一代宗師,更因為人師表而受人敬仰,桃李滿天下。 「沒想到先生就此離開了我們,他是我國遺傳學領域泰鬥,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復旦大學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工程系主任趙國屏院士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 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逝世
    人民網上海11月1日電(記者姜泓冰) 一個多月前剛剛度過百歲生日的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現代遺傳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和社會活動家,民盟中央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復旦大學副校長談家楨教授,今天7時1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0歲。
  • 2018天演論壇暨第二屆非國有博物館化石保護研討會開幕
    2018年6月11日上午,以「探索化石保護創新方法、促進化石文化產業發展」為主題的2018天演論壇暨第二屆非國有博物館化石保護研討會在崇州市拉開帷幕
  • 繪製人類表型組全景式參比圖譜 策動生命科學體系化原始創新
    圖片來源:復旦大學提供(下同)   【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24日),由復旦大學、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及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開幕
  • 人類表型組研究全面推進中,部分項目初見曙光或給人類帶來福音
    作者 吳苡婷 首發於上海科技報10月24日,由復旦大學、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及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開幕。年至今,已有100餘項人類表型組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示範研究,在「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重大專項支持下同步展開。
  • 108年前的今天,創造「基因」一詞的中國遺傳學泰鬥談家楨出生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108年前的今天,創造「基因」一詞的中國遺傳學泰鬥談家楨出生【轉學保送上大學】1909年9月15日,談家楨出生於浙江寧波慈谿。父親是郵政局的一名小職員。6歲上私塾,12歲畢業於教會辦的道本小學,進入寧波斐迪中學。
  • 解讀生命密碼 「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研究聯盟在上海成立
    新華社上海11月1日電(記者吳振東)「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協作組」和「中國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10月31日正式成立,標誌著由中國科學家倡議發起的「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已得到多國科學家的認同和參與。  這是記者從10月31日在上海開幕的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上獲悉的。
  • 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百年一生長照後人(圖)
    遺傳學家談家楨先生  11 月1日7時18分,我國著名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科學的奠基人談家楨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100歲。他的百年風華既開闢了中國遺傳學學科,培育了一代遺傳學人才,也將繼續影響數代人乃至整個中國的發展騰飛。
  • 2018創新藥物發現的前沿與實踐國際高峰論壇開幕在即
    成都2018年8月29日電 /美通社/ -- 2018年10月17日-19日,以「創新、務實、合作」為主題的「2018創新藥物發現的前沿與實踐國際高峰論壇」和「第8屆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國際高峰論壇」將在中國成都同期舉辦,論壇由成都先導、美國輝瑞亞洲創新中心
  • 首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暨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年會在...
    12月23日,首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暨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第一屆年會在廣州南沙拉開帷幕。大會聚焦「推進表型組研究,解密人類生命信息」的主題,吸引了全國相關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型三甲醫院、生命健康產業領軍企業的近300位代表,匯聚羊城,交流表型組學最新研究成果,探討生命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共商引領人類表型組研究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