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11月1日電(記者姜泓冰) 一個多月前剛剛度過百歲生日的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現代遺傳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和社會活動家,民盟中央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復旦大學副校長談家楨教授,今天7時1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0歲。
談家楨出生於浙江寧波,1926年高中畢業被保送至蘇州東吳大學。1934年夏,談家楨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師從現代遺傳學奠基人摩爾根及助手杜布贊斯基,2年後獲得博士學位。他婉拒了導師的挽留,毅然回國執教,並將「基因」一詞帶入中文。
談家楨在果蠅種群間的演變和異色瓢蟲色斑遺傳變異研究領域有著開創性的成就,為奠定現代綜合進化理論提供重要論據。他發現了瓢蟲色斑遺傳的鑲嵌顯性現象,引起國際遺傳學界的巨大反響,認為是對經典遺傳學發展的一大貢獻。他先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創建了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組建了第一個生命科學院,被譽為「中國摩爾根」。在學成回國後的七十年中,作為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生命科學家,他教書育人,誨人不倦,教育和影響了幾代科學工作者和人民教師。
談家楨先生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198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7年當選為義大利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99年當選為紐約科學院名譽終身院士。1999年,國際編號為3542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談家楨星」。
解放後,談家禎先生先後擔任過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和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務。幾十年來,他積極參政議政,直抒己見,體現了愛國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成員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毛澤東主席曾四次接見他,鼓勵他要把遺傳學搞上去。
步入90歲高齡以後,談老仍敏銳地注視國內外遺傳學界的動態,對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嚴重外流表示擔憂。在他的呼籲和推動下,上海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成立,人類基因組研究得到國家高度重視,使中國在世界人類基因組的研究中佔據一席之地。
今年9月13日,復旦大學曾組織隆重集會,慶祝談家楨先生百歲華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發來賀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蔣樹聲,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衛生部部長陳竺以及上海市的有關領導出席了慶祝活動。
(責任編輯:孟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