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教授金力談談家楨:有先生指路乃人生一大幸事—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本報記者 馮麗妃 黃辛

 

在復旦大學副校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金力的眼中,能有我國現代遺傳學開山祖師談家楨做指路人,實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其實,若按輩分來說,談家楨是金力的「師祖」,金力是談家楨的弟子劉祖洞的學生。不過,若論人生或學術,談家楨則是金力人生路上的導師和學術上的指路明燈。

 

今年是談家楨誕辰105周年暨去世5周年。金力日前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再次憶及與這位一代宗師之間的往事。

 

緣定遺傳學

 

「21世紀將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上世紀80年代,談家楨的一篇預言性文章讓金力從此與遺傳學結緣。

 

1981年,金力參加高考,並打算選擇數學或物理專業。正是談家楨的這句話,讓他改弦易轍,最終考入復旦大學生物學系遺傳學專業。

 

彼時,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各學科迎來發展的春天。談家楨覺得這是中國遺傳學發展的機遇。他分析國際前沿進展,認為進化遺傳學是很好的切入點,並決定選拔學生進行遺傳學和數學的交叉培養。

 

「那時共選擇了4個學生,一個碩士生、三個本科生。」金力回憶說,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個本科生,主攻進化遺傳學。

 

從那時起,32年過去了,儘管生命科學領域出現了很多熱點,但金力一直堅持作進化遺傳學研究,矢志不渝。

 

而今,談家楨的預言也已成真。遺傳學與遺傳學分析就像基本的研究「工具」,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

 

「這充分證明了遺傳學的重要性和遺傳學科的輻射力。要讓遺傳學發揚光大,一方面要進一步研究遺傳學的機制,把突變和重組作為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要用遺傳學滿足人類發展和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把發育和疾病作為應用目標。世界一流、國家需求,這就是我們的科研目標。」金力說。

 

特訪斯坦福

 

1994年,從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金力到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讓他永生難忘的一次拜訪,就發生在此時。

 

1994年冬,已85歲高齡的談家楨到斯坦福找金力。在談家楨眼裡,整個生命科學分為個體發育和系統發育,即微觀和宏觀兩方面。他認為,在個體研究方面,當時在耶魯大學任職的許田做得很好;在系統發育方面,金力做得很好。所以,就特地到美國請兩人回去。

 

「因為當時我和別人合用一個辦公室,就帶談先生去醫學院的學生休息室休息。下午,我找到先生的時候,他正躺在外面的長凳上睡午覺,外面還有學生吵吵嚷嚷。」金力說,談先生如此高齡,仍不辭勞頓,所以自己當時就打定主意回國。

 

1996年,博士後出站後,在美國5所大學提供的教職之間作選擇時,金力的前提條件是每年必須有3個月在母校復旦工作。得州大學應允了他。

 

1997年1月,金力開始到得州大學正式上班。4月,他回國建實驗室,成為國內最早「兩邊跑」的學者之一。

 

回國之初,在資金短缺時,談家楨又給了金力很大的支持。1998年,學校撥的研究經費已經用完,給學生發不出工資。談家楨知道後,給了金力一張15萬元的支票。

 

「我得知這是他獲得的獎金,覺得這個錢太沉重了,不敢用。之後,在許智宏先生的幫助下,我籌集到30萬元的研究經費,就趕緊把15萬元的支票給談先生送回去。」這份雪中送炭之情,讓金力十分感動。 2002年,復旦大學啟動生命學院院長的全球招聘。得知消息後,金力決定全職回國,並在2003年被聘為院長。從那時起,他每年有9個月都會待在國內,並在2005年向美國方面提出最後辭呈。

 

「回國始終是我的第一選擇。網上有一些錯誤報導說我是美籍華人,但其實我從始至終只有中國國籍,從未入過美國國籍,只有綠卡。」金力說,在回國後不久,他又放棄了綠卡。

 

傳承「育人經」

 

「我曾說過,培養學生就是希望學生超過我。這個做法也是源於談先生。」金力說,談家楨非常關注人才培養,和自己同一批選拔出來的另外三名學生,也均留學美國並成為最早的一批正教授。

 

談家楨還提出,本科生就要做科研。看到當時仍是本科一年級的李輝是個好苗子,他便對金力說:「這個小夥子不錯,交給你了,要好好培養。」現在,李輝已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受導師影響,金力如今也培養了一批讓他引以為傲,並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學生。

 

「在歷史人類學領域,李輝比我強;在基因組的結構變異方面,張鋒比我強;表觀遺傳學方面,文波比我強;遺傳分析領域,南加州大學的張鯤比我強;混合人群分析方面,中科院馬普青年科學家小組組長徐書華比我強……一旦學生作出了成績,我必須讓他們儘快獨立,不能活在我的影子裡。」談起每個學生的特長,金力如數家珍。

 

承襲了談家楨的思想,金力同樣認為,在學科發展上應宏觀和微觀並舉。「對生命科學來說,宏觀和微觀就像分子和生命的關係。如果忘記了生命,這個學科做不好。」

 

成為院長後,金力把談家楨對遺傳學的期望「年輕化、社會化、專業化、國際化」,做成大標題放在生命學院,作為學院發展的指導思想。

 

「希望先生的精神可以影響更多人。」金力說。

 

《中國科學報》 (2013-06-24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百年一生長照後人(圖)
    談老1952年來到復旦,創辦中國第一個遺傳學科,大半個世紀過去了,復旦遺傳專業學子至今人人以談老為師。都說孔子弟子三千,談先生的學生又何止三千?生物系大三學生王桑說:「直到現在,很多人報考生物遺傳專業,都是衝著談先生而來的。對我們來說,他是一個象徵,不僅代表著遺傳學,還代表著創新的科學精神。」  許田教授是1978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遺傳學專業學生。
  • 無悔的選擇 | 談家楨:心繫家國 破譯「生命密碼」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輝:我們研究生命科學為什麼,他心裡的目標就是我們祖國非常強盛、人民非常幸福。到現在,實際上是漸漸地實現了。  戰火紛飛中,談家楨選擇了對知識的堅持,當年祠堂半夜那縷微弱的燈光,點亮了未來的中國生物領域,走出了多位生物學和遺傳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談家楨:鐵骨錚錚堅守真理  在復旦大學檔案館,這些珍貴的史料,紀錄了談家楨人生中的又一個重大選擇。
  • 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院士逝世享年100歲
    2008年11月1日7時18分,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現代遺傳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和社會活動家,民盟中央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原副校長談家楨教授,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0歲。    談家楨出生於浙江寧波,1930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燕京大學研究生畢業。
  • 2019全球華人遺傳學大會在復旦大學舉行—新聞—科學網
    為紀念國際著名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先生誕辰110周年,8月23日至
  • 他「點亮」現代中國遺傳學的未來—新聞—科學網
    8月23日至25日,以「遺傳學:技術創新與協同發展「為主題的2019全球華人遺傳學大會在復旦大學舉行,來自海內外的500餘位遺傳學家齊聚復旦大學,交流觀點、分享智慧,共同破解當前遺傳學的前沿和熱點難題,充分展示華人遺傳學家的風採。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代表學校致歡迎辭,中國遺傳學會理事長薛勇彪、美洲華人遺傳學會會長黃濤致開幕辭。
  • 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018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開幕
    兩年前在復旦大學召開的首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016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上,「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構想初步形成。本次會議上,「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實施路線圖、合作機制和組織架構已基本明確,為國際大科學計劃在全球範圍內的正式啟動實施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
  • 科學網—他「點亮」現代中國遺傳學的未來
    近日,2019全球華人遺傳學大會在復旦大學舉行。期間,紀念談家楨先生誕辰110周年座談會暨談家楨紀念室揭幕式在復旦大學江灣校區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界專家和談家楨先生的親友、學生等70餘人,共同緬懷這位令人尊敬的前輩、和藹慈祥的長者和教書育人的典範。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發來賀信。
  • 談家楨:仁者風範長照後人
    11月1日7時18分,在淅淅瀝瀝的秋雨中,百歲老人談家楨永遠告別了他為之奉獻終生的祖國,但是他的大師風範與卓然風骨,宛如太空中那一顆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指引後學,燦爛依舊。 談家楨先生纏綿病榻已有時日。
  • 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逝世
    人民網上海11月1日電(記者姜泓冰) 一個多月前剛剛度過百歲生日的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現代遺傳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和社會活動家,民盟中央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復旦大學副校長談家楨教授,今天7時1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0歲。
  • 復旦大學證實ctDNA甲基化篩查技術有效性—新聞—科學網
  • 談家楨:國際遺傳學家
    【9月15日科技名家推薦:談家楨】    國際遺傳學家,我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出生6歲那年,談家楨在當地上私塾,12歲畢業於教會辦的道本小學。1921年,談家楨進入教會辦的寧波斐迪中學。1925年轉學到浙江湖州東吳第三中學高中部。1926年畢業並被免試保送蘇州東吳大學。他曾想攻讀平時基礎好的數學,但由於對生物學一直有濃厚的興趣,最後選擇了生物學專業。    童年時期的談家楨1927年,北伐取得勝利。
  • 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在上海逝世 享年一百歲
    來自海內外近六十名遺傳學知名學者專程到上海華東醫院為談家楨院士送去生日祝福。   中新社上海十一月一日電 (記者 孫璐)中國現代遺傳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和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復旦大學副校長談家楨先生,因病於今天早晨七時十八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一百歲。
  • 談家楨與遺傳學
    在其導師、也是摩爾根學生的李汝祺教授建議下,談家楨將論文分解為各自獨立的三篇文章,其中的《異色瓢蟲鞘翅色斑的變異》和《異色瓢蟲的生物學記錄》兩篇在《北平自然歷史公報》上發表;作為論文核心部分的《異色瓢蟲鞘翅色斑的遺傳》經李汝祺推薦,寄往大洋彼岸的摩爾根實驗室。摩爾根仔細審閱了這位中國青年學者的論文,其字裡行間顯示出來的才華令他震驚。於是,他鄭重地將這篇論文轉交給他的助手杜布贊斯基教授。
  • 上海交大與復旦攜手組建上海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新聞—科學網
    根據上海市科委發布的最新信息,上海應用數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由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組建,在兩校各設分中心,並聯合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相關高校和代表性企業進行組建
  • 專訪| 復旦大學盧大儒教授:基因編輯正當時,各色應用顯身手
    他在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默默堅守了34年,帶領研究團隊在血友病、腫瘤等疾病的遺傳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他總是教育學生要熱愛科研,在生命科學的風景裡自由探索……他就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盧大儒教授。在近日的第二屆基因檢測與健康產業大會上,生物探索有幸採訪到他,聆聽了他醉心科研的故事。
  • 金力--復旦大學教授
    姓名: 金力    職稱: 教授     聯繫地址: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E-mail地址:ljin007@gmail.com    簡歷    1985年復旦大學生物系遺傳學本科畢業;    1987年復旦大學遺傳所遺傳學碩士畢業;    1994年獲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生物醫學科學/遺傳學博士學位;    1994年至1996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醫學遺傳學專業從事博士後研究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王鴻飛(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 過去六十年中,《中國科學報》以及科學網在傳播科學精神理念和讓人們了解科學動態與科學管理等方面有很多的成就。在中國科學報社60周年社慶之際,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在新班子的領導下,為中國的科學傳播和科學文化建設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 108年前的今天,創造「基因」一詞的中國遺傳學泰鬥談家楨出生
    1930年(21歲),大學畢業,進入燕京大學,跟隨唯一研究遺傳學的李汝祺教授學習。1932年(23歲),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中國的摩爾根】1934年(25歲),談家楨新婚夫人,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現代遺傳學奠基人摩爾根。摩爾根發現了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 是現代實驗生物學的奠基人。獲得1933年的諾貝爾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