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早將「基因」一詞帶入中文,他為中國遺傳學研究和教育開創多個「第一」:建立中國高校第一個遺傳學專業、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第一個生命科學學院,他呼籲保護中國人的遺傳資源,促成國家基因組研究中心的成立,使中國在世界人類基因組研究中佔據一席之地……
他就是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國際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
8月23日至25日,以「遺傳學:技術創新與協同發展「為主題的2019全球華人遺傳學大會在復旦大學舉行,來自海內外的500餘位遺傳學家齊聚復旦大學,交流觀點、分享智慧,共同破解當前遺傳學的前沿和熱點難題,充分展示華人遺傳學家的風採。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代表學校致歡迎辭,中國遺傳學會理事長薛勇彪、美洲華人遺傳學會會長黃濤致開幕辭。
8月24日,紀念談家楨先生誕辰110周年座談會暨談家楨紀念室揭幕式在復旦大學江灣校區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界專家和談家楨先生的親友、學生等70餘人齊聚一堂,共同緬懷這位令人尊敬的前輩、和藹慈祥的長者和教書育人的典範。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發來賀信。
堅持真理 科學報國
1936年,談家楨先生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次年,面對現代遺傳學奠基人、導師摩爾根的挽留,懷著「科學報國」理想的談家楨先生毅然放棄國外的良好條件,選擇回國。
在抗戰的烽火裡,在大學西遷的輾轉中,談家楨先生堅持對知識的堅守。
「在祠堂簡陋的『實驗室』裡,當時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一盞小小的桐油燈,條件非常簡陋。」上海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說,就是當年半夜微弱的燈光,點亮了中國現代遺傳學的未來。
從事遺傳學研究和教學70餘年,談家楨先生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在相關研究領域做出開創性成就,他發現的瓢蟲色斑遺傳的鑲嵌顯性現象,提供了經典遺傳學發展的重要補充和現代綜合進化理論的關鍵論據。
更令人敬佩的,是談家楨先生對真理的堅持。
上世紀50年代,蘇聯的米丘林學說在國內盛行,它強調對育種起決定影響的是外部環境而非內因,摩爾根的基因學說受到壓制。在當時的環境下,談家楨先生不懼壓力,堅定地捍衛摩爾根遺傳學的科學真理。
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表示,談家楨先生的最大貢獻,在於在當時的環境下,「堅持細胞遺傳學的摩爾根學派思路」,並最終「讓中國遺傳學界形成一種自由的交流、共同發展的氛圍」。
「正是他的堅持,才有了在復旦大學塑造的『三個第一』。這種求真務實、堅持真理的精神非常值得後輩學習。」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亞平表示。
培養人才 提攜後學
作為教育家,70餘年間,談家楨先生言傳身教、潛心育人,為我國遺傳學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桃李滿天下。
1978年改革開放後,談家楨先生發現國內的遺傳學發展嚴重落後,歐美已經跨入分子生物學時代,差距巨大。
他不顧動過兩次大手術,拖著病軀,遠訪美國、歐洲和日本,大力加強交流合作,先後推薦學院17位中青年學術骨幹去國外訪問、進修和合作研究。這些人學成回國,後來大多數成了復旦大學遺傳學科的中堅力量。
1979年,談家楨先生邀請自己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老同學、美國科學院院士James Bonner帶領學術團隊來復旦大學開設分子遺傳學培訓班,系統介紹建立基因組文庫、分子克隆等前沿學術進展,為我國開展分子遺傳學研究培養了大批骨幹。
「當今科技界對生命科學的研究競爭很激烈,惟有人才的優勢,才能使中國取勝。」這是談家楨先生經常說的話。
金力是談家楨弟子劉祖洞先生的學生,當年,談家楨先生決定選拔1名碩士生、3名本科生進行遺傳學和數學的交叉培養,金力就是3名本科生之一,後來,金力到美國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時,80多歲的談家楨先生親自飛到美國,力邀他回國。
「談先生坐十幾個小時的長途飛機找到我,邀請我回國。午間他就在實驗室公共房間的沙發上睡下了。」金力回憶道,看到心目中的一個大科學家,那麼高齡還在為遺傳學發展奔波,「我當時眼淚就下來了」。
談家楨先生離開時,金力在他耳邊輕輕告訴他,「您放心,我肯定回來。」
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黃薇也清晰地記得21年前她第一次向談家楨先生匯報工作的情形。
「當時向談老匯報時非常緊張,他卻非常和藹可親。」黃薇說,「他耐心聽完我的介紹,非常敏銳地把獲得的分析結果與國際相關領域研究進展進行分析比較,深入淺出地指明工作的創新性和學術價值。」
不久,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談老對晚輩不遺餘力的提攜和鼓舞,令我深受感動和鼓勵。」黃薇說。
高瞻遠矚 推動人類基因組研究
在黃薇看來,1997年的夏天,對中國遺傳學界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當時,談家楨先生不顧年事已高,以極大的魄力和勇氣上書中央,闡述保護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加大投入組織攻關加速我國人類基因組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央領導對此高度重視、充分肯定,並做出重要批示。
1997年9月科技部在上海召開座談會,談家楨先生在會上提出要將基因組研究上升為國家級專項,建議在上海和北京各建立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
黃薇回憶,對於南方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如何選址,當時談家楨先說了一句話:建議去浦東看看,建議考慮正在建設中的張江高科技園區。
「後來才明白談先生是要我們在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基地上,構建起知識源頭的基因組科學和技術體系。」黃薇說。
「這個思想非常高瞻遠矚,現在浦東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中心。」趙國屏說。
「科技工作者只有加倍努力,為我國的生命科學和遺傳學發展發奮工作,再攀新高峰,才不辜負談先生對我們殷切期待。」張亞平說。
當天,還舉行了相關捐贈環節,中國遺傳學會捐贈了由李振聲先生創作的紀念談先生的書法作品。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盧大儒代表高沛之先生家屬捐贈反映復旦遺傳學歷史的珍貴文稿。復旦大學藥學院院長、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主任王明偉捐贈談先生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末與他的通信原件等。
人物簡介:
談家楨,1909年出生,浙江寧波人,中國現代遺傳科學奠基人之一,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曾任上海市第八、九、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五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第五、六、七屆中央副主席,民盟第八、九屆中央名譽主席,民盟上海市委員會第七、八、九、十屆主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