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點亮」現代中國遺傳學的未來—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他「點亮」現代中國遺傳學的未來 科技界紀念談家楨先生誕辰110周年

 

他最早將「基因」一詞帶入中文,他為中國遺傳學研究和教育開創多個「第一」:建立中國高校第一個遺傳學專業、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第一個生命科學學院,他呼籲保護中國人的遺傳資源,促成國家基因組研究中心的成立,使中國在世界人類基因組研究中佔據一席之地……

他就是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國際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

8月23日至25日,以「遺傳學:技術創新與協同發展「為主題的2019全球華人遺傳學大會在復旦大學舉行,來自海內外的500餘位遺傳學家齊聚復旦大學,交流觀點、分享智慧,共同破解當前遺傳學的前沿和熱點難題,充分展示華人遺傳學家的風採。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代表學校致歡迎辭,中國遺傳學會理事長薛勇彪、美洲華人遺傳學會會長黃濤致開幕辭。

8月24日,紀念談家楨先生誕辰110周年座談會暨談家楨紀念室揭幕式在復旦大學江灣校區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界專家和談家楨先生的親友、學生等70餘人齊聚一堂,共同緬懷這位令人尊敬的前輩、和藹慈祥的長者和教書育人的典範。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發來賀信。

堅持真理 科學報國

1936年,談家楨先生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次年,面對現代遺傳學奠基人、導師摩爾根的挽留,懷著「科學報國」理想的談家楨先生毅然放棄國外的良好條件,選擇回國。

在抗戰的烽火裡,在大學西遷的輾轉中,談家楨先生堅持對知識的堅守。

「在祠堂簡陋的『實驗室』裡,當時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一盞小小的桐油燈,條件非常簡陋。」上海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說,就是當年半夜微弱的燈光,點亮了中國現代遺傳學的未來。

從事遺傳學研究和教學70餘年,談家楨先生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在相關研究領域做出開創性成就,他發現的瓢蟲色斑遺傳的鑲嵌顯性現象,提供了經典遺傳學發展的重要補充和現代綜合進化理論的關鍵論據。

更令人敬佩的,是談家楨先生對真理的堅持。

上世紀50年代,蘇聯的米丘林學說在國內盛行,它強調對育種起決定影響的是外部環境而非內因,摩爾根的基因學說受到壓制。在當時的環境下,談家楨先生不懼壓力,堅定地捍衛摩爾根遺傳學的科學真理。

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表示,談家楨先生的最大貢獻,在於在當時的環境下,「堅持細胞遺傳學的摩爾根學派思路」,並最終「讓中國遺傳學界形成一種自由的交流、共同發展的氛圍」。

「正是他的堅持,才有了在復旦大學塑造的『三個第一』。這種求真務實、堅持真理的精神非常值得後輩學習。」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亞平表示。

培養人才 提攜後學

作為教育家,70餘年間,談家楨先生言傳身教、潛心育人,為我國遺傳學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桃李滿天下。

1978年改革開放後,談家楨先生發現國內的遺傳學發展嚴重落後,歐美已經跨入分子生物學時代,差距巨大。

他不顧動過兩次大手術,拖著病軀,遠訪美國、歐洲和日本,大力加強交流合作,先後推薦學院17位中青年學術骨幹去國外訪問、進修和合作研究。這些人學成回國,後來大多數成了復旦大學遺傳學科的中堅力量。

1979年,談家楨先生邀請自己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老同學、美國科學院院士James Bonner帶領學術團隊來復旦大學開設分子遺傳學培訓班,系統介紹建立基因組文庫、分子克隆等前沿學術進展,為我國開展分子遺傳學研究培養了大批骨幹。

「當今科技界對生命科學的研究競爭很激烈,惟有人才的優勢,才能使中國取勝。」這是談家楨先生經常說的話。

金力是談家楨弟子劉祖洞先生的學生,當年,談家楨先生決定選拔1名碩士生、3名本科生進行遺傳學和數學的交叉培養,金力就是3名本科生之一,後來,金力到美國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時,80多歲的談家楨先生親自飛到美國,力邀他回國。

「談先生坐十幾個小時的長途飛機找到我,邀請我回國。午間他就在實驗室公共房間的沙發上睡下了。」金力回憶道,看到心目中的一個大科學家,那麼高齡還在為遺傳學發展奔波,「我當時眼淚就下來了」。

談家楨先生離開時,金力在他耳邊輕輕告訴他,「您放心,我肯定回來。」

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黃薇也清晰地記得21年前她第一次向談家楨先生匯報工作的情形。

「當時向談老匯報時非常緊張,他卻非常和藹可親。」黃薇說,「他耐心聽完我的介紹,非常敏銳地把獲得的分析結果與國際相關領域研究進展進行分析比較,深入淺出地指明工作的創新性和學術價值。」

不久,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談老對晚輩不遺餘力的提攜和鼓舞,令我深受感動和鼓勵。」黃薇說。

高瞻遠矚 推動人類基因組研究

在黃薇看來,1997年的夏天,對中國遺傳學界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當時,談家楨先生不顧年事已高,以極大的魄力和勇氣上書中央,闡述保護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加大投入組織攻關加速我國人類基因組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央領導對此高度重視、充分肯定,並做出重要批示。

1997年9月科技部在上海召開座談會,談家楨先生在會上提出要將基因組研究上升為國家級專項,建議在上海和北京各建立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

黃薇回憶,對於南方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如何選址,當時談家楨先說了一句話:建議去浦東看看,建議考慮正在建設中的張江高科技園區。

「後來才明白談先生是要我們在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基地上,構建起知識源頭的基因組科學和技術體系。」黃薇說。

「這個思想非常高瞻遠矚,現在浦東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中心。」趙國屏說。

「科技工作者只有加倍努力,為我國的生命科學和遺傳學發展發奮工作,再攀新高峰,才不辜負談先生對我們殷切期待。」張亞平說。

當天,還舉行了相關捐贈環節,中國遺傳學會捐贈了由李振聲先生創作的紀念談先生的書法作品。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盧大儒代表高沛之先生家屬捐贈反映復旦遺傳學歷史的珍貴文稿。復旦大學藥學院院長、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主任王明偉捐贈談先生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末與他的通信原件等。

人物簡介:

談家楨,1909年出生,浙江寧波人,中國現代遺傳科學奠基人之一,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曾任上海市第八、九、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五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第五、六、七屆中央副主席,民盟第八、九屆中央名譽主席,民盟上海市委員會第七、八、九、十屆主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

相關焦點

  • 科學網—他「點亮」現代中國遺傳學的未來
    「基因」一詞帶入中文,他為中國遺傳學研究和教育開創了多個「第一」:建立中國高校第一個遺傳學專業、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第一個生命科學學院,他呼籲保護中國人的遺傳資源,促成國家基因組研究中心的成立,使中國在世界人類基因組研究中佔據一席之地…… 他就是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國際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潘卓華:一定拿諾獎的光遺傳學 被遺忘的創始人—新聞—科學網
    光遺傳學是一項註定取得諾貝爾獎的技術。而華人科學家潘卓華(中國科大774校友)可能是光遺傳學的創始人卻被遺忘了。     光遺傳學(optogenetics,註:有人認為應翻譯成光控基因技術)被認為是數十年來神經科學的最大突破,為治癒帕金森、盲人和慢性病提供了可能。
  • 薛惠鋒:用錢學森智慧點亮「創新中國」—新聞—科學網
    融匯東西 貫通古今 連接天地
  • 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院士逝世享年100歲
    他是我國遺傳學領域泰鬥,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聽到談家楨先生去世的消息,中科院院士、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國屏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採訪時說。1934年夏,談家楨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師從現代遺傳學奠基人摩爾根及助手杜布贊斯基,兩年後獲得博士學位。他婉拒了導師的挽留,毅然回國執教,並將「基因」一詞帶入中文。    談家楨回國後任教於浙江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來到復旦大學執教,歷任生物系主任、遺傳研究所主任、副校長、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等職,1983年任復旦大學顧問。
  • 2019全球華人遺傳學大會在復旦大學舉行—新聞—科學網
    為紀念國際著名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先生誕辰110周年,8月23日至
  • 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新聞—科學網
    國際工業微生物學科的發展十分迅猛,學科交叉日新月異,滲透到工農醫藥等各行各業,不斷顛覆或更新著人們對生命科學基本原理及其未來生物產業巨大潛力的認識。近日,為順應學科的發展和進步並賦予學科發展的新動力,經過全球本領域眾多著名科學家兩年來的反覆建議和討論,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簡稱GIM)正式宣告成立,來自亞、歐、美、大洋洲多個國家的34名科學家入選為國際專家委員會成員。
  • 同卵雙胞胎基因組不一定相同—新聞—科學網
    同卵(單卵)雙胞胎從子宮中發育起,就開始出現遺傳學差異。相關研究1月8日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同卵雙胞胎,所有的雙胞胎,總是彼此非常相似,這樣稱呼他們不會冒犯任何人。但在試圖理解同卵雙胞胎之間的差異時,應該遠離『同卵』這個術語一兩步。」冰島雷克雅未克deCODE基因/安進公司的CEO兼創始人Kari Stefansson說。
  • 天津大學「彩虹色套裝」點亮分子世界—新聞—科學網
    7月8日,美國化學會(ACS)對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齊崴、博士王躍飛團隊關於「彩虹色仿生螢光多肽納米顆粒」的研究工作進行了報導與新聞推送。
  • 記在中國早期遺傳學研究的傳播先鋒——陳楨院士
    他是在摩爾根的果蠅實驗室裡從事遺傳學學習和研究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在摩爾根的直接指導下,陳楨得到了極為嚴格的遺傳科學訓練,掌握了雜交實驗、統計分析與細胞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和實驗技術,接受了現代遺傳學理論的薰陶。正是這三年的勤奮學習,為他回國後開展現代遺傳學研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 他是中國遺傳學之父,早年排除萬難回國效力,最終為何又出走美國
    他曾經是北大最年輕的系主任,一手編寫《群體遺傳學導論》的影響了整整一代遺傳學家;他早年排除萬難回到中國,中年卻出走美國,惹得中國高層震怒;他更被譽為「中國遺傳學之父」,他就是世界著名的危難重重 報國心未減生於1912年的李景均1932年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主修農藝,並開始學習遺傳學、作物育種學、田間試驗設計分析等課程,開始了他與遺傳學不可分割的一生。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10月26日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
  • 2019年全國量子力學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 陳建功:中國現代數學的拓荒人—新聞—科學網
    受「科學救國」「教育報國」等思想影響,他3次東渡日本深造數學,於1926年在東北帝國大學跟隨博士導師藤原松三郎專攻三角級數論,1929年獲得東北帝國大學博士學位,成為在日本首個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的外國學者,隨即毅然決定回國。 陳建功是中國現代數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數學界公認的權威,畢生從事數學研究和數學教育。
  • 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誕辰195周年 紀念這位孤獨的天才
    1865年,孟德爾,1822年7月20日出生於奧地利帝國西裡西亞海因策道夫村,在布隆(Brunn)(現在是捷克的布爾諾 )的修道院擔任神父,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圖片來源: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19世紀60年代,他通過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學三大基本規律中的兩個,分別為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圖為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實驗圖解 。 圖片來源:ullstein bild/Getty Images19世紀80年代,孟德爾開始進行豌豆實驗時,達爾文進化論剛剛問世。
  • 鄧子新當選國際工業微生物遺傳學國際委員會主席—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日前當選為國際工業微生物遺傳學國際委員會新一屆主席。據悉,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擔任該國際組織主席。
  • 核力創造美好未來—新聞—科學網
    今年9月3日,我國政府首次發布《中國核安全白皮書》,全面分享中國核安全監管理念和實踐,有效回應了社會公眾對核安全的關切,展示出我國倡導構建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的決心和行動。 巢哲雄指出,要貫徹落實白皮書的舉措,就要全面加強核安全監督、聯防聯控核安全風險、營造共建共享的核安全氛圍。「中國在核事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始終堅持安全第一,並將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核安全道路。」
  • 韓國先進科技學院副教授:中國科研可與歐美競爭—新聞—科學網
    為進一步了解國外科研環境及其眼中的中國科研現狀,科學網記者對韓國先進科技學院副教授Ji-Joon Song博士進行了專訪。 問:您以前來過中國嗎?這次來中國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麼? 答: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但與原來的印象相比,中國無論在經濟還是科研上都有很大的進步。這裡的科研工作進展迅猛,已經成為了歐洲和美國的競爭對手。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社社長、總編輯陳鵬與美國細胞出版社總裁、《細胞》雜誌主編Emilie Marcus共同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陳鵬首先向Marcus介紹了中國科學報社的情況,並對Marcus一行的到訪表示歡迎。
  • 科技日曆|他是現代遺傳學奠基人 生前默默無聞,逝世16年後才享譽全球
    科技日曆|他是現代遺傳學奠基人 生前默默無聞,逝世16年後才享譽全球  olivia chan • 20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