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治療決策:從個體化治療到精準醫學

2020-11-30 醫脈通

作者: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乳腺腫瘤科    江澤飛


第14屆St.Gallen國際乳腺癌會議於2015 年3月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該會議兩年召開一次。此次會議的主題是「個體化治療到精準醫學」,討論更新國際早期乳腺癌專家共識(St. Gallen 共識)。共識專家團匯集了來自全球的乳腺癌外科、內科、放療、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等各個領域的專家。會議聚焦早期乳腺癌治療決策的個體化、精準醫學和大數據等內容。本文就會議成果談幾點筆者體會。


大數據時代臨床研究結果解讀 


臨床研究優化治療方案  1896年,乳腺癌根治術的實施開啟了乳腺癌標準化手術治療的歷程。2002年,保乳手術長期隨訪結果得以公布。內分泌治療方面,從20世紀初行卵巢切除術治療乳腺癌,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發現乳腺癌的雌激素受體(ER),隨後他莫西芬、芳香化酶抑制劑不斷得到臨床研究和應用。輔助化療方面,1974年開始CMF臨床研究,1997年抗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開啟了靶向治療時代。乳腺癌的綜合治療模式越來越成熟,早期乳腺癌的治療效果不斷提高。


200年來大量的臨床研究數據彌補了既往傳統的醫學模式和個體醫生臨床經驗的不足,能夠增加人類對乳腺癌的認識和了解,更有利於全面評價和比較現有的治療方案,更好地論證新的治療方法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而探索疾病的防治策略,從而改變治療領域的臨床實踐指南。


輔助化療領域的臨床研究結果不斷改變可手術病人的術後治療模式,需要化療病人的輔助化療標準已經建立。通過B-15、US9735、E1199等臨床研究,我們能夠更清晰地選擇合理的化療方案和療程。如AC方案代替了CMF,AC-T方案(多柔比星+環磷醯胺序貫紫杉類)的方案優於AC,而加用卡培他濱或吉西他濱並沒有改善預後;而不含蒽環的TC方案優於AC。化療基礎上加用1年曲託株單抗,可以顯著提高HER2陽性病人療效。同時,NSBAP B-36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於危險度不高的早期乳腺癌病人,6個周期的FEC方案(5-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環磷醯胺)療效等於4個周期的AC。而BCIRG 005研究證實AC-T的療效等於TAC。所以,早期乳腺癌術後化療基本就是3套方案,即AC、TC 和AC續貫T。至於紫杉藥物的選擇,可以優選紫杉醇2周一次的密集方案或多西他賽3周療法,還可以選擇紫杉類周療法。


臨床研究推動治療指南的制定和修改  近年來進行的臨床研究逐步回答了輔助內分泌治療中的一些關鍵問題,即不同月經狀況病人的藥物選擇和最佳療程。對於激素受體陽性的病人,早期輔助治療的選擇與是否需要將療程延長到10年,ATLAS、aTTom 研究數據已給予了臨床實踐肯定的回答。aTTom和ATLAS共同證實持續三苯氧胺(TAM)治療5年後可逐步降低復發率。ATLAS研究入組6846例絕經前HR陽性病人,證實10年TAM治療能夠進一步降低乳腺癌復發率和病死率。MA17試驗是TAM治療5年後,再序貫使用來曲唑5年的研究,該研究顯示後續輔助內分泌治療使用AI對合適病人有效;亞組分析顯示,診斷時絕經前但TAM治療後達到絕經者,來曲唑後續強化輔助治療後,較診斷時絕經後的病人獲益更為顯著。鑑於這些結果,絕經前激素受體(HR)陽性病人TAM治療5年後,如果仍然處於絕經前狀態,可以選擇繼續行TAM治療至10年;如果已經處於絕經後狀態,可以選擇AI繼續治療5年。


對於HR陽性病人,是否需要行卵巢功能抑制,以及是否加用芳香化酶抑制劑。2014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會議公布的TEXT和SOFT聯合分析中,卵巢功能抑制(OFS)聯合AI(OFS+AI)優於OFS聯合TAM(OFS+TAM),為絕經前HR陽性早期乳腺癌病人的內分泌治療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但同年的SABCS公布的SOFT 研究結果,在TAM基礎上加用OFS,總人群5年無病存活率(DFS)無療效優勢(P=0.10)。


但是在SOFT研究的亞組分析中,未接受化療的低危病人,聯合OFS治療獲益並不顯著,而既往接受化療亞組病人OFS獲益則較為明顯:5年無乳腺癌復發時間(BCFI)比較,TAM+OFS較TAM絕對獲益4.5%,AI+OFS較TAM絕對獲益7.7%。更引人注意的是OFS獲益在年齡<35歲亞組中非常顯著:TAM+OFS較TAM 5年BCFI絕對獲益11.2%,AI+OFS較TAM 5年BCFI絕對獲益15.7%。基於這些結果,在2015年St.Gallen共識專家投票中,多數專家支持<35歲病人、累及≥4枚淋巴結的病人選擇加用OFS,對於化療後仍處於絕經前的病人及Ⅲ級病人,半數以上專家支持選擇OFS。對於選擇OFS後,聯合AI還是TAM,考慮到臨床收益與副反應等問題,專家更傾向於在4枚及以上淋巴結轉移和其他因素的高危病人中採用OFS+AI。


臨床研究帶來新的醫學策略的思考與變革  ATAC研究針對絕經後的病人,隨訪10年的數據證實了AI較TAM可以顯著改善DFS,確立了AI在絕經後早期乳腺癌病人輔助治療中的地位。為了進一步權衡AI和他莫西芬在輔助治療中的副反應、費用及臨床獲益,尋求更好的治療模式,BIG1-98研究中對病人的臨床病理因素包括ER、孕激素受體(PR)、HER2、Ki-67、年齡、腫瘤大小、淋巴結陽性數目及腫瘤周圍血管浸潤情況進行分析,對不同治療組的病人進行預後的比較,判斷不同病人適宜的治療模式。把不同因素進行了組合之後將病人分為低危、中危、高危組。認為今後高危組病人(細胞學分級3級或Ki-67高表達、累及4枚及以上淋巴結)更應選擇5年的AI治療。


在絕經後晚期病人的治療中,輔助治療使用TAM的病人復發轉移後可以選擇換用AI,但是對於輔助治療中使用AI後復發、轉移的「後AI時代」病人,晚期內分泌治療應當如何選擇呢?Global Confirm研究證實在經內分泌治療的絕經後HR陽性乳腺癌病人中,氟維司群500mg的療效優於250mg。2014年,SABCS中報導的China Confirm研究在中國人群中再次證實了氟維司群500mg二線治療的療效優於250mg這一結論,並且亞組分析表明在經AI治療後復發轉移的病人中,氟維司群500mg治療組病人的無進展生存期(PFS)較250mg治療組延長1倍(5.8個月 vs 2.9個月,HR=0.65),提示對於AI治療失敗的病人選擇氟維司群500mg可增加臨床獲益。


對於AI治療失敗後(輔助治療、晚期一線解救治療)的晚期內分泌治療,AI聯合依維莫司也是一種治療選擇,一項Meta分析間接比較了依維莫司聯合依西美坦與氟維司群250mg和500mg在晚期乳腺癌的有效性,但兩種治療方案目前尚無頭對頭臨床研究。FIRST研究比較了氟維司群500mg對比AI(阿那曲唑1mg)在晚期一線治療中的療效,氟維司群組病人的至疾病進展時間(TTP)較阿那曲唑組顯著延長(23.4個月 vs 13.1個月,HR=0.66,95% CI:0.47~0.92,P=0.01)。氟維司群組病人的總生存期(OS)比阿那曲唑組顯著延長5.7個月(54.1個月 vs 48.4個月,HR=0.70,95%CI:0.50~0.98,P=0.041)。可見氟維司群500mg 給一線治療絕經後ER陽性晚期乳腺癌病人帶來了更大優勢。基於目前的證據,對於AI治療後的晚期乳腺癌內分泌治療,應考慮病人既往內分泌治療中所使用藥物的種類、內分泌治療線數、治療持續時間和至復發的間隔時間來綜合評估是否存在內分泌耐藥問題和內分泌治療的敏感性,合理進行藥物的選擇。


個體化治療的發展,精準醫療的誕生


儘管臨床研究帶來了大量數據,從整體而言提高了一種疾病的診療水平,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這些大數據並非萬能,腫瘤細胞存在異質性,每一例病人都存在個體差異。因而大數據並不能保證為每一例病人打造最優化和完美的治療方案,需要針對每一例病人提供個體化的醫療服務,針對這一個體的腫瘤分子分型及危險因素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人類基因組計劃讓基因檢測走入臨床實踐,如何能夠在醫療實踐中更好地應用這些技術成為更加重要的問題。精準醫療正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伴隨著基因組、蛋白質組測序技術的快速進步,將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進行充分的交叉應用,進而更好地對腫瘤的生物學特性進行診斷,預測腫瘤的發展,對治療進行預測,在治療過程中更為微觀地觀察腫瘤和病人的變化。


從診斷和監測的角度看,PET-CT可以使醫生從影像學上更為精準地識別病人全身的腫瘤瘤灶,而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技術的提高使得我們更為精準地識別到了腫瘤的動態變化。通過PET-CT、病理檢測、腫瘤標記物、CTC、ctDNA的全面監測,新的手段幫助我們更精準地去監測腫瘤的變化和對治療的反應,更好地預測病人生存。


在選擇合理藥物治療方面,精準醫療模式通過對病人腫瘤的基因序列分析繪製每一例病人的基因分子圖譜,更加準確地判斷個體病人致病的分子、基因類型,從而實施更加精確的醫療行為。例如,在依維莫司試驗中發現的膀胱癌病人的意外應答,該病人完全緩解並保持2年。通過後續對該病人腫瘤及產生部分應答的其他參與者腫瘤進行了基因測序,識別了TSC1突變。TSC1可調節一種信號通路,該通路正是依維莫司的靶點。這一發現改變了對腫瘤治療的思維模式,根據遺傳分析的改變,對試驗抗癌藥物與病人進行匹配,而不必考慮病人是乳腺癌還是肺癌抑或其他的腫瘤類型,重要的是識別出病人是否具有預選的與治療相關的分子標記物。而「籃子試驗」正是將有相同分子靶點的幾種不同癌症類型的病人參與到同一試驗中,針對共同的分子靶點進行試驗,選擇獲益人群和預測靶點。再如,正常細胞在向腫瘤細胞轉化過程中會有癌症驅動基因的參與,通過精準醫療的思維模式,找到靶向癌症的驅動基因,來抑制癌基因使腫瘤縮小,例如抗HER2治療在乳腺癌的成功。同時由於存在腫瘤的異質性,在靶向驅動基因治療的過程中,往往帶來耐藥的發生,無法從根本上治療腫瘤,在精準醫學時代,可以通過超深度測序、循環DNA檢測找到致命亞克隆,來及時調整治療策略。總之,精準醫學帶來更為精準的診斷、分類和治療,可以了解不同個體間抗藥性的差異,也可以給予每一例病人基於個體差異的、更為合適的靶向藥物。也可以對個體基因進行健康管理,針對個體進行疾病預防。


未來的臨床腫瘤學的三大革命,將是大數據、精準醫學和病人支付方式的變革。在大數據爆炸密集化的今天,回顧過去的治療發展歷史,從大量的臨床研究中我們獲取了更多優化的治療方案,這些臨床研究為腫瘤的標準化綜合治療提供了有力依據,改變了治療指南和專家共識。


但是當越來越多的研究數據疊加在一起時,我們是否應該思考為病人的治療選擇合理化「瘦身」,為病人的治療方法做一做「減法」?首先,應在治療的伊始就通過對既往各類研究中所獲得的有效數據綜合考量病人的高危因素,決定其治療的藥物類型、序貫種類、療程選擇;治療過程中能夠不忘初衷,而不是時而重新選擇,造成治療方案中不必要的疊加,甚至是矛盾。其次,期待未來隨著精準醫療理念的深入,基因組學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對病人的診斷、治療、隨訪都更為個體化,進行差異化區分,減少不必要的藥物應用,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文獻來源:中國實用外科雜誌,2015,35(7):697-700


視頻版:江澤飛教授:乳腺癌治療決策——從個體化到精準醫學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NGS助力乳腺癌進入後精準治療時代
    近年來NGS(二代測序)在腫瘤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從腫瘤的發生發展的探索到腫瘤患者個體化用藥指導都可看到NGS的身影,那麼NGS在乳腺癌領域又有怎樣的作用?它如何指導各亞型乳腺癌精準治療?未來在乳腺癌領域又有怎樣的發展前景?下面就讓我們跟隨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徐琰教授一起走進NGS指導下的乳腺癌後精準治療時代。
  • 愈她百家談︱十面埋伏謀精準,中西巔峰對話乳腺癌精準治療策略
    會議的中西巔峰對話環節在廖寧教授和張瑾教授的主持下對乳腺癌精準治療策略進行深入探討,結合循證醫學證據及臨床實戰,對三陽性乳腺癌患者的新輔助治療和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肝轉移後的治療選擇進行激烈的碰撞。國際知名專家Nacy E. Anderson教授、Mien-Chie Hung教授、Michael Douek教授、Tony Ng教授、Omar Z.
  • 江澤飛教授:乳腺癌分子分型對治療的影響
    本文節選自《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誌》(電子版)作者: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  江澤飛   許鳳銳乳腺癌在分子水平上具有高度異質性,即使組織形態相同,其分子遺傳學改變也可能不盡相同,從而導致腫瘤治療和預後的差別。
  • 晚期乳腺癌患者,未來之路如何走?|內分泌治療|陽性乳腺癌|HER2|...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治療藥物越來越多;治療戰線越來越長;內分泌治療耐藥後研究越來越精準;內分泌聯合靶向治療的療效越來越好。無論是單藥還是雙藥聯合,內分泌治療的靶向時代的特點是:多靶點組合。◎ 三陰性乳腺癌治療未來之路——精準檢測和新的靶點三陰性乳腺癌的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均為陰性,對內分泌治療和HER2靶向治療效果不佳,目前術後(輔助)治療主要依靠化療。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袁芃教授就三陰性乳腺癌未來的治療方向進行了講解。
  • 抑鬱症治療現「神助攻」 精準醫療領軍者康黎醫學登場
    隨著2020年騰訊醫學ME大會的舉行,抑鬱症作為全球醫學「痛點」之一,再次引起廣泛關注。當前,全球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我國抑鬱症患者人數約在6000萬到9000萬人之間,其中終身患病率達6.8%。我國抑鬱症負擔加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就診率低、診斷率低。
  • 現狀與展望,基因檢測指導下的乳腺癌精準醫療
    如何選擇合適的藥物,讓乳腺癌患者得到精準化和個體化的治療,是目前關注的重點。精準治療的進行,基於對乳腺癌的準確認識。因此,基因檢測成為臨床醫生關注的前沿熱點之一,也是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次,醫脈通有幸邀請到福建省腫瘤醫院的曾毅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杜正貴教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賈衛娟教授以及四川省腫瘤醫院的劉世偉教授,就「現狀與展望,基因檢測指導下的乳腺癌精準醫療」進行分享。
  • 多組學分析助力精準治療,有望攻克三陰性乳腺癌臨床治療難題
    該研究通過分析晚期難治性三陰性乳腺癌的「基因圖譜」和其中500多個基因熱點的檢測數據,首次開發了三陰性乳腺癌的「精準治療方案」,疾病客觀緩解率提升了兩倍(10%提升至29%),其中部分亞型三陰性乳腺癌患者100%獲得緩解,這一成果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
  • 邵志敏教授:三陰性乳腺癌精準治療的探索之路
    會議主題為「疫」起進入精準醫學時代。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分享了三陰性乳腺癌(TNBC)的多組學研究和精準治療。Luminal型佔乳腺癌的67%~70%,主要使用抗雌激素內分泌治療;HER2陽性佔乳腺癌的20%~25%,主要使用抗HER2靶向治療;TNBC佔比為15%~20%,化療是主要的系統治療手段。TNBC是臨床「難治性乳腺癌」,ER、PR、HER2表達均呈陰性,早期復發風險較高,預後差。目前仍沒有明確治療靶點,主要以化療為主。
  • 乳腺癌全程管理離不開精準診斷
    乳腺癌外科治療之「左膀右臂」  精準診斷對於乳腺癌全程管理的作用舉足輕重,各項技術手段融匯貫通,疾病全程管理才能上升到更成熟、更卓越的水平。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候任主委吳炅教授指出,乳腺癌早已不是單一的疾病,而是不同類型的疾病構成的組合,需要分類、分期、分型治療,在規範治療的基礎上發展個體化治療。
  • 官方發布基因檢測及腫瘤個體化治療技術指南,精準醫療概念股有望受益
    業內人士認為官方技術指南發布意味著基因檢測及精準醫療技術有望得到實質性開展,包括達安基因(002030.SZ)、迪安診斷(300244.SZ)在內等相關概念股有望因此受益。公開資料顯示,《藥物代謝酶和藥物作用靶點基因檢測技術指南(試行)》旨在為臨床檢驗實驗室進行藥物代謝酶和藥物靶點基因檢測的質量保證提供全過程動態指導,從而實現個體化用藥,提高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防止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 精準醫學時代,血液腫瘤如何實現個體化診療?
    近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血液腫瘤的治療邁入精準醫療時代。白血病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疾病,但是絕大多數普通民眾不知道的是,除了白血病,血液腫瘤有上百種,診斷難度大,分類複雜,傳統的治療方案往往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精準診療」應運而生。
  • 商洛市中心醫院精準用藥實驗室投用,硬核助力臨床個體化治療
    經過一年多的籌建,商洛市中心醫院藥學部精準用藥實驗室投入使用,11月12日起在全市率先開展治療藥物濃度監測和用藥指導基因檢測,為廣大患者提供更精準的個體化用藥醫療服務。治療藥物濃度監測是通過測定分析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用以評價療效或確定給藥方案,使給藥方案個體化,以提高藥物治療水平,達到臨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藥的目的。
  • 最「毒」乳腺癌有了精準治療策略!中國論文登國際頂尖期刊
    最「毒」乳腺癌有了精準治療策略!這也是全球領域首次「基於多維大數據系統提出的三陰性乳腺癌分類標準」。「三八女神節」醫學科學界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最「毒」乳腺癌——三陰性乳腺癌有了精準治療策略,未來這一類型的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將可大幅提升。
  • Nat Commun:華人科學家藉助PDX模型尋找乳腺癌個體化治療新策略
    為達到該目標,來自貝勒醫學院和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尋找乳腺癌治療策略的新方法。他們首先鑑定一些促進腫瘤生長的蛋白,然後再對實驗藥物進行篩選找到有望中和這些蛋白的潛在藥物分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e Communicaitons上。文章作者Dr.
  • 分子診斷的引入讓癌症患者個體化治療成現實
    今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了《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其中數據披露,我國近20年來癌症呈現年輕化及發病率和死亡率「三線」走高的趨勢,每年新發腫瘤病例估計約為312萬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國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20年來,傳統的「三板斧」統一治療模式讓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不同癌症種類患者的個體化治療目前被更多專家所重視
  • 自動勾畫、設計放療計劃、預測效果,AI讓腫瘤精準治療成為可能
    人工智慧的應用將進一步促進腫瘤患者個體化精準治療的落實,促進行業規範形成,不斷改善腫瘤患者的醫療條件,提高腫瘤患者生存率。:手術治療化藥治療放射治療中藥治療生物治療 1.4常見惡性腫瘤: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子宮頸癌腸癌白血病鼻咽癌 1.5常見腫瘤藥物類型:烷化劑抗代謝藥物小分子靶向藥單克隆抗體鉑類配合物 1.6腫瘤診療流程
  • 代表未來醫學診療發展方向的精準診斷有哪4大熱點投資領域?
    ,即包括兩個部分,個體化診斷和個體化治療。精準醫療指以個人基因組信息為基礎,結合蛋白質組、代謝組等相關內環境信息,為病人量身設計出最佳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門定製醫療模式。代表著未來醫學診療發展方向的精準診斷有哪些熱點投資領域?應用的方向和市場前景如何?
  • 精準醫學是我國醫學佔領國際制高點的歷史機遇——第二屆生命組學...
    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 詹啟敏院士  「科技創新和精準醫學」  精準醫學關注生命全過程、健康全過程和健康的多方面,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精準醫療將為病人提供「量體裁衣」式的最佳治療,實現「合適的病人、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治療」。
  • 乳腺癌21基因檢測的研究進展
    1.3 復發風險評分(RS)及治療決策 RS模型是使用對預後表達強而一致的預測作用基因構建的。RS評分採用從0到100的連續量表,當RS<26為低度復發風險,此類病人化療獲益小,可僅輔助內分泌治療;當26≤RS≤30為中度復發風險,輔助內分泌治療或輔助化療。
  • 全球醫權威報導:精準醫學如何幫助臨床醫生確定乳腺癌最佳治療方法!
    據全球醫官網權威報導: 大約75%的乳腺癌被歸為雌激素受體(ER)陽性,即癌細胞中含有的生長蛋白可以從雌激素接收信號以促進細胞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