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袁定陽等人《自然通訊》揭示強優勢雜交水稻親本遺傳差異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9月2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定陽團隊、袁隆平院士組和與華智生物李東等人合作題為「Resequencing of 1,143 indica rice accessions reveals important genetic variations and different heterosis pattern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對雜交水稻育種中的1,143份秈型親本材料進行重測序,揭示了三系和兩系強優勢雜交稻組合具有不同的雜種優勢控制基因位點。該研究為發現雜種優勢位點提供了新方法。

該研究首先通過整合群體結構分析和系統發育樹分析,發現三系強優勢組合主要是在秈稻I亞群與秈稻II亞群之間進行組合,而兩系的強優勢組合主要是在秈稻II亞群內進行組合,並且三系強優勢組合的線粒體遺傳距離顯著大於所有可能的組合和兩系強優勢組合,從分子遺傳學的角度證實了三系雜交稻親本線粒體基因組差異的重要性。此外,該研究還通過創新的FPVD分析方法分別對三系和兩系強優勢雜交水稻組合進行分析,發現三系和兩系強優勢組合具有不同雜種優勢位點,三系組合中發現了98個基因位點,兩系組合中發現了36個基因位點。

進一步,該研究還檢測到紅蓮型不育系珞紅3A和珞紅4A兩份材料在7號染色體上有一段長達408kb的基因組片段缺失,可用於減輕水稻籽粒中的鎘汙染,對培育新的低鎘水稻品種具有重要意義。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呂啟明副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華智生物李為國副研究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孫志忠副研究員、博士生歐陽寧和諾禾致源的荊鑫為共同第一作者。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定陽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袁隆平院士、華智生物李東博士和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的朱立煌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武漢大學等單位為本研究合作單位。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湖南省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註:該文參考了華智生物報導

相關焦點

  • 袁隆平/袁定陽等人揭示強優勢雜交水稻親本遺傳差異
    9月2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定陽團隊、袁隆平院士組和與華智生物李東等人合作題為「Resequencing of 1,143 indica rice accessions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兩個遺傳存在差異的品種之間進行的配種而且還是專挑優點來配強強聯合,後代必然更加強大去年第三代雜交水稻畝產突破3000斤就是這麼來的
  • 「水稻之子」袁定陽:袁隆平衣缽唯一傳人,媳婦遭爹「刁難」5年
    袁隆平曾在湖南懷化下轄的洪江市一所農校教書和搞雜交水稻研究,在這裡工作和生活了近37年,內心深處早已對這片土地懷有無限的眷戀。於是,他把相繼在此地出生的三個兒子,分別取名為袁安定、袁定江、袁定陽。1990年,袁定陽考入當時的廣西農學院(即現在的廣西大學),主要學習農學專業。本科畢業後,他繼父親後塵也進入了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擔任助理研究員。身為袁隆平的兒子,他感到身上壓力巨大,同時也深知:只有不斷地學習進步,才能在雜交水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辜負父親的期望。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三個兒子,現狀如何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說起這些振奮人心的名號,我們就已經知道了這個熟悉的名字——袁隆平。由於當年一直在湖南懷化下轄的洪江市一所農校教書和搞雜交水稻的研究,所以自己孩子的名字也與湖南有一定關係,分別是:袁安定、袁定江、袁定陽。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3個兒子,如今過得如何?
    "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鏗鏘誓言。他和他所帶領的團隊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中國和世界的水稻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三個兒子,受父親教育影響,個個出類拔萃
    袁隆平,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和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有三個兒子,在他的教育影響之下,個個出類拔萃,成為行業精英。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共有3個兒子,他們的現狀都怎麼樣?
    引言作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全中國人民的心中都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由於他的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不僅中國人民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日子,全世界人民的溫飽問題更是得以保障。在他的一生中,更是有過很多傳奇故事。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共有3個兒子,他們如今都怎樣了?
    而提到我國糧食產業的快速發展,就不得不說到袁隆平,他為研究雜交水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解決了我國大多數人民的溫飽問題。對於袁隆平的貢獻自是令人敬佩,如今他已90高齡,雖然年老了但還能保持年輕的心態,真是吾輩楷模。對於這樣一個極具貢獻的名人,想必大家都對他的家人有所好奇,而「雜交水稻之父」袁爺爺也生有3個兒子,如今他們又都怎樣了?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養育3個兒子,他們如今現狀如何?
    中國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和高度,實在是難上加難,而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也有人以自己的特殊能力,為祖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現在,網上有很多人在抹黑袁隆平,覺得他的所作所為並不重要,但只有那個年代的人才知道,袁隆平到底有多偉大,他的雜交稻技術對我國有多大貢獻。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序言 袁老入住抖音兩天時間,粉絲破千萬。 大家一提到袁隆平,首先會想到什麼?我猜絕大多數肯定知道,他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4年,立志改變糧食現狀的袁隆平發現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正是這些不育株的發現,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水稻「無性雜交」理論。並且推論了雜交水稻優勢理論的可行性。而且,雜交優勢更明顯。比如: A品種水稻產量高但是容易得病; B品種產量低,但是不容易得病。
  • 揭秘超級雜交水稻
    1997年,袁隆平提出「形態改良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超高產育種技術路線,助推超級雜交稻育種發展。近年來,我國每年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都是超級雜交稻品種,這種市場選擇的結果,充分說明了超級雜交稻已經為我國水稻連年增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4.
  • 說說雜交水稻和他爸那些事兒
    關於雜交水稻種植,謝華安院士等人培育了「汕優63」解決了第一代大面積推廣的雜交稻不抗病(稻瘟病)問題,1986年成為全國雜交稻播種面積第一,並在此後16年連續穩居首位。西南雜交水稻之父周開達等人培育的岡型(原始品種出自非洲甘比亞)、D型雜交稻,在長江中上遊及雲貴川廣泛種植,約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
  • 袁隆平「在線教學」!「雜交水稻」英文這樣說……
    雖然為人低調,但是受人景仰的袁隆平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網友關注。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90高齡,仍每天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從1970年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研發出第一株雜交水稻至今,近半個世紀已過去,截至2018年底,已有40多個國家種植了超過700萬公頃的雜交水稻。
  • 袁隆平|我還有兩個夢,要讓雜交水稻走向世界——魅力人物誌
    ——袁隆平初識袁老是在小學的課本上聽過他的故事,那時候只知道他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老師只是簡要的跟我們說他的發明提升了糧食產量,所以,那時候從來沒有認真關注過他。而就在近日,在一則視頻上見到袁老用他認為的破碎英語發言時,簡直是眼淚情不自禁地往下流,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決定通過魅力人物誌挖掘他的故事。
  • 【CGM88期在線沙龍預告】從歷史演化角度分析水稻雜種優勢構建的遺傳機制
    中文摘要:我國有超過60%人口以水稻(Oryza sativa L.)為主食。雜交水稻貢獻我國約58%水稻總產,因此了解雜交水稻雜種優勢形成遺傳規律將有助於提高雜交水稻單產,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通過基因組分析雖已定位到大量雜交水稻雜種優勢QTLs,然而,育種家如何利用水稻種質培育雜交水稻,目前尚不清楚。
  • 袁隆平再飈英語!陪伴了袁老五十餘年的雜交水稻用英文怎麼說?
    上周,袁老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接受媒體採訪。袁老表示,退休對他來說是不存在的,只要腦袋還行,就會一直工作下去。他還寄語年輕人:要有高雅理想,應該賺對社會、百姓有益的錢。因為中國幫助他們發展雜交水稻,非洲國家的明天將是光明的。「Make the impossible possible.」將不可能變成可能。不少網友驚呼「袁爺爺英語十級了吧?!」還紛紛表示要記住「雜交水稻」這個詞的英文,「今年要考的!」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裡除了水稻,就只有她了!
    袁隆平,這個活在教科書裡面的人物,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在大家看來,他是一個眼裡只有雜交水稻的人。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除了雜交水稻,他的眼裡就只剩下那個陪伴他近60年的妻子了。很多人看了他們的愛情故事,總會調侃到,袁老不僅因為發明了「雜交水稻」讓我們更多人能吃上飯,更是給我們「撒狗糧」,餵飽了我們。1953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當時工作被分配到湖南的一所農校教書。處於興趣還有國家的需要,當時的袁隆平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農業。出身高級知識家庭的他,對於學農的苦卻絲毫不在乎,每天風吹日曬,下田插秧,對自己的穿著打扮也不在乎。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雖然,這位傑出的植物遺傳育種學家,並沒有袁老那麼大的名氣,但並不妨礙他培育出「明恢63」和「汕優63」(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後者更成為了中國稻作史上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至少適合16個省種植,比如四川、福建、海南、廣西、浙江和陝西等地。
  • 袁隆平小兒子袁定陽:媳婦給父親種5年地,一家3口投身農學事業
    袁定陽是農學研究方面的專家,為人低調,雖然成績斐然,可是知道他的人不多,然而,他父親的名字卻無人不曉,袁定陽的父親,是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袁隆平研究了一輩子的雜交水稻,說是救國救民也不為過,雜交水稻生命力頑強,產量極高,足以養活十四億人。雜交水稻技術是袁隆平最重要的歷史貢獻,足以讓他青史留名。每天心系科研的袁老,現在九十多歲了,還是一心撲在工作上,不管颳風下雨都在為"提高產量"這件事勞心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