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大王向峰和張子丁團隊利用雜交蛋白互作組來預測上位性效應在水稻雜種優勢中的作用

2021-02-28 萊肯生物

雙親基因組上的遺傳變異能夠產生等位基因互作(上位性),這是雜種優勢產生的重要機制,而蛋白互作是重要的方式。最近,中國農業大學王向峰和張子丁團隊利用雜交蛋白互作組來預測上位性效應在水稻雜種優勢中的作用。

研究人員通過秈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的蛋白互作預測模擬了亞種間的雜交互作情況。研究者發現了4612個F1特異性的蛋白互作,佔到總雜交互作組蛋白的20.5%。參與這些F1特異性互作蛋白的基因編碼代謝酶。另外,為了分析這些F1特異性互作蛋白在雜種優勢中的遺傳作用,研究者分別以顯性、超顯性和上位性模型來通過基因組選擇分析預測性狀,發現上位性模型下如果將F1特異性互作蛋白相關的SNP去除後,預測的精度會降低,但是卻不會影響顯性、超顯性模型下的預測結果。

這些F1特異性互作蛋白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The Plant Journal, 17 November 2019

The Hybrid Protein Interactome Contributes to Rice Heterosis as Epistatic Effects

Author

Hong Li, Shuqin Jiang, Chen Li, Lei Liu, Zechuan Lin, Hang He, Xing‐Wang Deng, Ziding Zhang, Xiangfeng Wang*

*: National Maize Improvement Center,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Heterosis is the phenomenon in which hybrid progeny exhibits superior traits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their parents. Genomic variations between the two parental genomes may generate epistasis interactions, which is one of the genetic hypotheses explaining heterosis. We postulate that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specific to F1 hybrids (F1‐specific PPIs) may occur when two parental genomes combine, as the proteome of each parent may supply novel interacting partners. To test our assumption, an inter‐subspecies hybrid interactome was simulated by in silico PPI prediction between rice japonica (cultivar Nipponbare) and indica (cultivar 9311). 4,612 F1‐specific PPIs accounting for 20.5% of total PPIs in the hybrid interactome were found. Genes participating in F1‐specific PPIs tend to encode metabolic enzymes and are generally localized in genomic regions harboring metabolic gene clusters. To test the genetic effect of F1‐specific PPIs in heterosis, genomic select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trait prediction with additive, dominant and epistatic effects separately considered in the model. We found that the removal of SNPs associated with F1‐specific PPIs reduced prediction accuracy when epistatic effects were considered in the model, but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observed when additive or dominant effects were considered. In summary, genomic divergence widely dispersed between japonica and indica rice may generate F1‐specific PPIs, part of which may accumulatively contribute to heterosis according to our computational analysis. These candidate F1‐specific PPIs, especially for those involved in metabolic biosynthesis pathways, are worthy of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when large‐scale protein interactome datasets are generated in hybrid rice in the future.

查看全文請戳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閱讀:

鄧興旺、何航、楊遠柱聯合發文,解析兩系雜交稻雜種優勢機理

相關焦點

  • 植物雜種優勢的研究進展
    在中國古代就有有關雜種優勢利用的記載,在農學名著《齊民要術》和《天工開物》等中分別對公馬與母驢交配產生的騾比雙親更強壯和家蠶雜交培育的事實進行了翔實的描述(李源祥, 1992, 農業考古, 1:9-14, 8),這要早於西歐國家。相對於動物,植物雜種優勢利用的稍晚,在西歐國家最早開始其相關研究。
  • 如何利用遺傳圖譜研究雜種優勢?
    研究背景雜種優勢,是雜合體在一種或多種性狀上優於兩個親本的現象。雜交種的優良表現體現在多個重要農藝性狀中,如抗逆、育性、生物量和產量等。同一個基因型,或不同基因型組合的多種性狀,雜種優勢程度不同。雜種優勢被廣泛利用於商業植物育種計劃中,但其遺傳機理並未得到徹底和統一的解釋,仍然存在爭議。
  • 農作物雜種優勢的遺傳機制假說和評價
    Shull首次提出了「雜種優勢」這一術語和選育單交種的基本程序,從遺傳理論上和育種模式上為玉米自交系間的雜種優勢利用奠定了基礎。但因當時的自交系產量低,生產商品雜種種子成本高,玉米單交種未能投入生產。從20世紀初雜種優勢概念的提出,到30年代雜交玉米的首先應用,迄今幾乎所有的農作物都有了雜種優勢利用的報導,在水稻、玉米、油 菜、棉花等大田作物和蔬菜作物中廣泛應用並 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 雜種優勢與雜交育種
    所以不能在生產上留種,每年必須專設親本繁殖區和生產用種基地。雜種優勢在性狀上表現為不同類型,如營養體發育較旺的營養型、生殖器官發育較旺的生殖型和對外界不良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的適應型。育種實踐上,人們常利用雜種優勢獲得較好的經濟性狀。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用馬和驢交配而獲得體力強大、耐力好的雜種──騾,首創了利用雜種優勢的先例。雜種優勢在植物中更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是世界作物科學與技術的重大突破,豐富了作物雜種優勢理論和種子繁育學內容,促進了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不僅為其他作物雜種優勢的利用提供了新方法,而且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是世界作物科學與技術的重大突破,豐富了作物雜種優勢理論和種子繁育學內容,促進了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不僅為其他作物雜種優勢的利用提供了新方法,而且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 雜交水稻原理
    原標題:雜交水稻原理   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被譽為東方魔稻。雜交水稻的發明,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為解決我國溫飽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世界上很多產稻國家作出了貢獻。   那麼雜交水稻為什麼能這麼增產。因為雜交是兩個個體的基因交流合作,可以發生雜種優勢,雜種一代就表現生命力強,生長旺盛。是我們生產上想要的。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1964年,袁隆平在洞庭早秈稻田中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1966年,袁隆平在《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3年,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87年,袁隆平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設想》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3個發展階段,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3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一年之內連獲兩項國際農業類最高獎項,其輝煌的背後,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高度認可和讚譽。世界糧食獎基金會讚揚他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水稻的雜種優勢並加以應用而獲得成功。他為促使中國由糧食短缺不足轉變為糧食充足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研究的雜交水稻以20%的增產幅度在中國得到迅速推廣,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數千萬人口。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我國的水稻育種經歷了矮化育種、雜種優勢利用和綠色超級稻培育3次飛躍,其間伴隨矮化育種(第一次綠色革命)、三系雜交稻培育、二系雜交稻培育、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理想株型育種和綠色超級稻培育等6個重要歷程。育種目標從唯產量是舉到高抗、優質和高產並重,育種理念從高產優質逐步提升為「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
  • 【CGM88期在線沙龍預告】從歷史演化角度分析水稻雜種優勢構建的遺傳機制
    中文摘要:我國有超過60%人口以水稻(Oryza sativa L.)為主食。雜交水稻貢獻我國約58%水稻總產,因此了解雜交水稻雜種優勢形成遺傳規律將有助於提高雜交水稻單產,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通過基因組分析雖已定位到大量雜交水稻雜種優勢QTLs,然而,育種家如何利用水稻種質培育雜交水稻,目前尚不清楚。
  • 雜種優勢在提高玉米產量中的作用
    隨著精心選育和繁殖雜交品種,大面積利用作物雜種優勢已有 80 多年的歷史。我們先看一組數據:雜種優勢究竟在提高玉米雜交種產量的過程中起了多大的作用?是起了100%的作用,還是一部分,還是一點作用也沒有?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按時間順序對自交系與其單交種進行比較。如果雜種優勢隨著時間而增強,那麼單交種的產量就會比親本平均值持續增加。
  • 科學網—雜交小麥「一步到位」
    小麥在中國是兩大口糧作物之一。近年來,我國小麥供需基本保持平衡。2010~2019年間,中國小麥主要從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進口。 「保障小麥高產和穩產,是保證中國糧食安全的一個戰略需求。」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呂建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指出,基於現有播種模式,中國小麥單位面積產量可以達到800~1200斤每畝。對比玉米、水稻等作物,還有很大的增產潛力可以挖掘。
  • 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原標題: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許天穎 陳潔)1月9日,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揭曉,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教授團隊研究項目「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通過20年的系統研究,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漲知識啦,什麼是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近日,餘曉文和南京農業大學趙志剛教授突破性地揭示了其中是「自私基因」在作祟,這一發現挑戰了被認作經典的孟德爾遺傳定律。而早在20多年前,餘曉文所在的萬建民院士團隊就開始致力於破解「秈粳交」雜交優勢有效利用的難題。
  • 雜交小麥「一步到位」—新聞—科學網
    小麥在中國是兩大口糧作物之一。近年來,我國小麥供需基本保持平衡。2010~2019年間,中國小麥主要從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進口。 「保障小麥高產和穩產,是保證中國糧食安全的一個戰略需求。」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呂建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指出,基於現有播種模式,中國小麥單位面積產量可以達到800~1200斤每畝。對比玉米、水稻等作物,還有很大的增產潛力可以挖掘。
  • 袁隆平團隊在世界推廣雜交水稻技術
    ▲ 歐生·優麗在水稻栽培師李建武帶領下體驗下田勞作。圖/受訪者提供 今年4月,中央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提出了「六保」,保糧食能源安全是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糧食生產方面,雜交水稻技術是一項重大發現,還被推廣到國際,解決了更多國家的糧食短缺問題。由國務院新聞辦對外推廣局、湖南省政府新聞辦指導,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支持,芒果超媒、芒果TV出品的聚焦中國新興行業領域奮鬥者的系列短視頻《閃耀的平凡》於5月21日正式在芒果TV上線,獻禮2020全國兩會。
  • 揭秘超級雜交水稻
    概況20世紀80年代,日本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均提出了水稻超高產育種計劃,但由於難度大,至今仍沒有實現生產應用。1996年我國農業部正式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其中,一季中稻相繼設置了4期育種目標,分別為百畝連片平均單產10.5、12.0、13.5和15.0噸/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