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小麥「一步到位」—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雜交水稻的成功種植讓國人擺脫飢餓困境,對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有著重要意義。玉米的雜交育種技術研發也非常成功。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其六倍體複雜性所限,卻在雜交育種上停滯不前。多年來,世界育種家們都在尋求突破,但這條路走得異常困難。

近日,先正達生物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先正達集團)資深研究員呂建課題組在《自然—生物技術》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他們開發出了作物上首個具商業化潛力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

雜交小麥育種因此有望駛上快車道。

急需新技術解決小麥缺口

近年來,全球小麥消費量逐年上升,2012年到2016年全球小麥消費量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2%,2022年全球小麥消費量預計將超過8億噸。

小麥在中國是兩大口糧作物之一。近年來,我國小麥供需基本保持平衡。2010~2019年間,中國小麥主要從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進口。

「保障小麥高產和穩產,是保證中國糧食安全的一個戰略需求。」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呂建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指出,基於現有播種模式,中國小麥單位面積產量可以達到800~1200斤每畝。對比玉米、水稻等作物,還有很大的增產潛力可以挖掘。

市場上的玉米種子和很大比例的水稻種子都是雜交種,即通過雜交兩個親本得到的後代種子。「雜交種充分利用了雜種優勢效應,可以提高生長勢,增強病蟲害抗性和提高產量。」呂建介紹。

雜種優勢是指雜種第一代在體形、生長率繁殖力及行為特徵方面均比親本優越的現象。然而,一直以來,小麥雜種優勢效應研究進展比較緩慢,這就限制了通過雜種優勢來實現小麥增產穩產。

針對這一挑戰,先正達集團開始探索新的雜交育種技術。

一步轉育實現7%的誘導率

與水稻、玉米不同,小麥由於物種本身的複雜性,導致其雜交進展相對比較緩慢。

「水稻和玉米是二倍體,同樣的基因一般只有2個拷貝。而小麥則是六倍體,同樣的基因會有6個拷貝,所以小麥的種質創新相對比較費勁,育種周期很長,難度也很高。」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克劍告訴《中國科學報》。

多年來,科研人員一直致力於雜交小麥研究工作,積極布局三系小麥雜交育種技術。三系指的是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近來,先正達集團科研人員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進展。

在使用小麥三系雜交技術時,需要將不是不育系的材料轉換成細胞質雄性不育背景。其本質就是以新材料的細胞核替換原有細胞質雄性不育系材料的細胞核,同時保有原有不育系材料的雄性不育細胞質。

「這在動物身上很容易實現,可以顯微操作將原來細胞的細胞核移出,或是通過化學處理將原有細胞核破環,然後將新細胞核移植到原有細胞質中。」呂建解釋道,但是,這一方法不能在作物上實現,是因為顯微操作需要破壞植物細胞的細胞壁,而去除掉細胞壁的植物細胞很難再生成完整的植株。

所以,傳統方法是將胞質可育品種(BB材料)同現有胞質不育系(AA材料)進行雜交再進行5~7代的回交,以保證最終的材料細胞核中絕大部分是來自B材料的基因組。顯而易見,這種方法既耗時又浪費資源。

而且,通過上述傳統方法得到的最終材料,同原有B材料在基因組上並不是百分之百等同。

「我們開發了一步胞質不育轉育技術。這是基於父本單倍體技術,將不育系開發成父本單倍體誘導系,將待轉育的材料誘導父本單倍體,再利用單倍體加倍技術實現胞質不育的一步轉育。」呂建說。

胞質不育一步轉育技術在概念上很簡單,但實施起來很難。首先,可用於父本單倍體誘導的基因很少,只有玉米上的ig1和擬南芥上的CenH3基因。ig1突變只能產生1%的單倍體誘導率,並且在大部分玉米材料裡會導致雄性不育。

呂建領導的團隊將小麥ig1進行基因敲除,發現並不能誘導父本單倍體。這預示基於ig1的方法不太適用於更多作物。

而擬南芥CenH3基因自2010年被報導以來,是目前最有效的一個父本單倍體誘導基因。眾多科學家花費了巨大的努力嘗試在其它作物上重複擬南芥上的成功。然而他們都沒有獲得成功,以至於科學界一度懷疑CenH3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是不是只能在擬南芥上實現。

呂建通過分析之前的實驗設計推測,保持原有CenH3基因表達模式對於開發單倍體誘導技術很關鍵。他和論文共同通訊作者Tim Kelliher一起,創新性地設計了一對gRNA,只在CenH3蛋白氮端引入回碼突變,不改變羧基段和啟動子區域,最終實現了7%的父本單倍體誘導率。

「7%的誘導率可以說是非常好的開端,是首次在小麥上成功實現,這個效率在商業上具有可操作性。」先正達集團總裁張蓓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創新育種技術的「基石」

另外一個挑戰是在小麥上操作CenH3基因。CenH3基因編碼著絲粒特異組蛋白,是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所必需的。突變CenH3往往會導致作物不育和發育阻滯。而小麥是異源多倍體,有A、B和D三套基因組,同時小麥中有兩個CenH3基因,即α和β,這又增加了操作難度。

「根據多年的研究經驗,同樣的方法和設計模式不能完全『套』到不同作物上。我們需要自己摸索。」呂建說。

先正達集團科研人員通過基因組特異表達分析,將目標縮小到了CenH3-A和CenH3-B。同時,他們優化小麥編輯體系產生了大量的編輯材料,通過大量測序工作和雜交工作,最終開發了父本單倍體誘導系統。

此外,研究團隊發現,回碼突變在雜合狀態下能更高效地誘導單倍體,這一新發現區別於之前擬南芥的報導。

「選配小麥不育系材料非常耗時費力,傳統方法需要多年多代的雜交選育,工作量巨大,育種成本很高。而他們這項成果最大的亮點是可以快速實現不育系的創製,大大加速雜交小麥品種選育的進程,更快捷更省事,促進雜交小麥在更大範圍的利用和推廣。」王克劍說。

在張蓓看來,這一突破不僅拓展了單倍體誘導技術,加速雜交小麥種質資源創製,實現「一步到位」,同時對整個雜交作物研究也有所助益,可以成為其他作物創新育種技術的「基石」,具有非常廣闊的商業前景。

先正達集團正積極準備在歐洲推廣雜交小麥,目前用的還是常規育種技術。張蓓表示,根據不同地區和國家的監管政策,先正達集團希望能儘快把這項技術推廣應用。

「根據預測,雜交小麥技術可以幫助小麥增產5%~10%,這已經是很了不得的進步。通過一步胞質不育轉育技術,可以加速小麥雜種優勢的基礎研究和雜交小麥的推廣。如果能做到雜交水稻那種規模,這將是劃時代的。」呂建對雜交小麥的未來充滿期盼。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0-0728-4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雜交小麥「一步到位」
    一步轉育實現7%的誘導率 與水稻、玉米不同,小麥由於物種本身的複雜性,導致其雜交進展相對比較緩慢。 「水稻和玉米是二倍體,同樣的基因一般只有2個拷貝。而小麥則是六倍體,同樣的基因會有6個拷貝,所以小麥的種質創新相對比較費勁,育種周期很長,難度也很高。」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克劍告訴《中國科學報》。
  •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本報記者 馬愛平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基因組複雜性(異源六倍體)所限,其雜交育種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制種成本過高也大大制約著雜交小麥的產業化推廣。
  • 擬南芥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縮短
    擬南芥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縮短 科技日報 | 2021-01-13 09:44:12 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基因組複雜性(異源六倍體)所限,其雜交育種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制種成本過高也大大制約著雜交小麥的產業化推廣。
  • 中外科學家首次解析小麥適應性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卡梅爾山進化峽谷,NFS為向北坡,SFS為向南坡, WEW為野生二粒小麥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等團隊在小麥物種進化領域的重要突破,闡明了同域情況下野生二粒小麥生態適應性進化機制,首次搭建了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下植物同域物種形成機制模型,同時為小麥野生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提供了理論參考。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在短短的幾千年時間裡,小麥便從起源地西亞的「肥沃新月地帶」擴展到全球各地不同的生長環境中,成為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作物之一。 小麥為何能如此成功的適應不同生長環境?「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 395個小麥數量性狀位點被定位—新聞—科學網
    他們定位到395個控制小麥12個重要農藝性狀的數量性狀位點,揭示了控制小麥農藝性狀的遺傳基礎,為小麥重要基因的大規模克隆、功能鑑定、精準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 論文通訊作者、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劉樹兵介紹,由於小麥基因組龐大(16G),且為多倍體,其基因組學研究難度較大,限制了小麥中數量性狀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機理研究。
  • 研究揭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通訊員李曉春、王學鋒 記者張行勇)7月12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基因組生物學》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於頻繁地與野生小麥的種內雜交以及與更遠緣野草的種間雜交
  • 2012年巴彥淖爾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小麥套晚播雜交向日葵栽培技術...
    一、指導思想  小麥套晚播雜交向日葵栽培技術是在小麥套種常規向日葵種植模式基礎上,經過技術改進後發展而來的先進適用高效栽培技術。該技術具有縮短兩種作物共生期、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產量和效益雙增長等顯著優勢。
  • 科學網—茉莉酸究竟如何調控小麥花葯開裂
    小麥制種大田   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中心供圖 ■本報見習記者 韓揚眉 小麥是自花授粉作物,播種量大,繁殖係數相對較低,因此,建立完善的高產高效、高質量的雜交種子生產技術體系,是雜交小麥大面積應用的關鍵環節。
  • 澳麥育種轉向量質並重—新聞—科學網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小麥首席分析師劉銳告訴《中國科學報》,澳大利亞小麥的育種導向是面向消費者的,這有別於我國小麥育種尚停留在面向市場經銷商和倉儲企業需求的階段。 為了考量消費者需求,澳大利亞每一個小麥新品種投入市場前,必須通過小麥品種質量分類體系進行分類劃分。
  • 種康委員:牧草分子設計育種得提上日程—新聞—科學網
    當前,我國在作物基礎研究與分子設計育種方面引領了科技創新,尤其是在水稻、小麥等重要作物的分子模塊設計育種理論與實踐方面領先於世界。與傳統雜交育種相比,分子模塊設計育種是定向選擇、改善目標性狀的高效、精準的方法,可以極大縮短育種時間。 在種康看來,牧草品種選育工作可以借鑑作物分子模塊育種的思路,建立牧草分子選育技術,加速培育設計新品種。
  • 新聞人物: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院士
    新聞人物: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院士 2007年02月27日 10: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 科學家創建雜交北白犀胚胎—新聞—科學網
  • 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小麥白粉病是嚴重威脅我國小麥生產的重要病害之一。推廣抗病品種是防治該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育種上主要利用全生育期抗性及成株期抗性基因。
  • 朱作言院士:轉基因準確應叫分子雜交育種—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就轉基因問題,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準確地說,人們常說的轉基因,是一種分子雜交,或分子雜交育種。 他進一步解釋說,傳統的雜交育種是兩個物種、品種進行雜交,引入成千上萬個基因。而轉基因,或叫分子雜交育種技術,唯一的不同是用一個基因去和另一物種或品種雜交,引入的是唯一一條基因,更精準高效。
  • 創新是水稻產業唯一出路—新聞—科學網
    人工、土地、機械作業成本分別增加1.2倍、2.1倍、5.5倍。 突破性技術少。從資源及其利用看,缺乏突破性種質資源,同時,種質資源利用率低,野生稻有利基因利用緩慢。從育種新技術及其育成品種看,目前我國已經完成400多個水稻基因的克隆工作,但很少在育種中應用,功能基因組研究與育種實踐相脫節。
  • 白鯨獨角鯨可雜交—新聞—科學網
    獨角鯨頭骨(a)、雜交種頭骨(b)和白鯨頭骨(c) 圖片來源: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 本報訊 研究人員對1990年在西格陵蘭發現的一塊顱骨進行了基因分析,發現它屬於一頭雌性獨角鯨和一頭雄性白鯨的第一代雄性雜交後代。
  • 「毀滅性病害」核盤菌對禾本科植物有益—新聞—科學網
    該項研究揭示,核盤菌可以在小麥、水稻、大麥和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上內生生長,是禾本科植物的互惠性內生真菌,為尋找新型有益微生物資源控制病害提供了新的思路。 論文通訊作者姜道宏介紹,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典型的死體營養型植物病原真菌,可以寄生75個科400多種植物。自1837年首次被描述以來一直都是以毀滅性病原菌的面目出現。
  • 一作解讀|小麥D基因組物種的起源——同倍體雜交與祖先亞分化的區分
    當前推斷雜交的主要策略是通過排除不完全譜系分選(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的情況接受雜交的可能。但祖先亞分化(ancestral subdivision),即祖先群體的遺傳結構分化,會引起不完全譜系分選的結果不符合理論情況,進而導致類似雜交的信號,使得當前策略無法推斷真實雜交。而最近極具爭議性的小麥D基因組物種的同倍體雜交起源問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一步實現作物雜交制種,基因編輯技術將引領農業變革?
    2020年7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謝傳曉研究員發表論文,利用 CRISPR/Cas9 技術一步創製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為作物雜交技術提供了高效的培育方案。1農作物雜交的優勢在作物生產中,雜交種比純種更受歡迎。雜交種通常在生長速率、產量、抗逆性等方面明顯優於雙親,這種現象稱為雜種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