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人物: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院士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新聞人物: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院士

2007年02月27日 10: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著名遺傳學家、中科院李振聲院士 中新社發 徐曦弋 攝

版權聲明:凡標註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新網北京2月27日電 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27日被授予中國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胡錦濤向李振聲頒獎。

  李振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31年2月生,1951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農學系。1951-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遺傳選種實驗館任研究實習人員,1956-1965年在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1965-1987年在西北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1983-1987年兼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與陝西省科學院院長,1987-1992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遺傳研究所所長,1992-1997年任遺傳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該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李振聲長期從事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與染色體工程育種研究,育成小偃麥八倍體、異附加系、異代換系、易位系和小偃4、5、6號等系列小麥良種。利用偃麥草藍色胚乳基因作為遺傳標記性狀,首次創製了藍色單體小麥系統、自花結實缺體小麥系統,建立了選育小麥異代換系的新方法--缺體回交育種法,為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奠定了基礎。近十年開展了小麥高效利用土壤氮、磷營養元素研究,完成了種質資源篩選、生理機制、遺傳規律和育種研究,開闢了作物營養遺傳育種研究的新途徑。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專著3本。

  李振聲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陝西省科技成果一、二等獎,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1985),陳嘉庚農業科技獎(1989),何粱何利農業科技獎(1995)。(據中科院網站)


相關焦點

  • 【科學向日葵】一位貢獻遠超聲名的偉大科學家——李振聲
    有&34;和&34;之稱的李振聲,生於1931年,山東淄博人,遺傳學家,農業發展戰略專家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獲國家最高科技獎。1951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畢業後的李振聲被調到了中科院,跟隨導師繼續研究小麥育種,他們收集了800餘種牧草,對品種特性作了詳細的研究。5年後,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來到了陝西農業研究所。然而就在那一年,西北的小麥染上了條銹病,使得小麥的產量減少30%。
  • 學校特聘教授趙振東院士指導小麥育種工作
    學校特聘教授趙振東院士指導小麥育種工作 6月1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小麥育種專家趙振東赴青島農業大學膠州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實地考察指導小麥育種工作。校長宋希雲陪同趙振東院士考察指導,農學院林琪教授和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農學院等單位有關人員參加考察。
  • ...系列報導之六(甘肅農業大學傑出校友篇)張學勇:小麥細胞遺傳...
    現任農業部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製綜合性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973項目及十三五育種專項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基因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張學勇訪問英國劍橋大學張學勇長期從事小麥細胞遺傳學、遺傳多樣性和種質創新、產量性狀遺傳解析等方面的研究。
  • 中國「最會研究食物」的大學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麥育種團隊
    西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麥育種團隊,培育的優質小麥品種數量位居全國第一,農學院主導了黃淮麥區小麥品種6次更新換代中的4次。此外,農學院農業科學學科最新ESI全球排名22位,達到前0.266‰。學院主建一級學科為作物學,二級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是陝西省重點學科。
  • 女兒眼中的李振聲:"生活上樸素,絕不浪費糧食"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2006年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李振聲的女兒李濱把對父親的感受娓娓道來,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個普通而慈愛的父親形象。  李濱是李振聲的二女兒,在陝西長大,1987年才回到北京,當年29歲,一直在李振聲課題組工作,一家三口也一直和李振聲住在一起。「他在家裡常常是寫東西,也就吃飯的時候交流,討論工作基本是在單位。」
  •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東:「育種家的責任比天大」
    為宣傳新時代種業先進人物的改革創新事跡,大力弘揚中國種業精神,從今日起,本報特開設「『2012-2017年度中國種業十大傑出人物』風採錄」專欄,敬請關注。翻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趙振東的履歷表,「小麥」是最顯眼的關鍵詞:育成國內首個年種植面積超千萬畝的強筋小麥「濟南17」,開創了國產糧食按品種收購的歷史;育成優質高產麵條小麥「濟麥19」和國內首個麵包麵條兼用型小麥「濟麥20」;育成高產、穩產、多抗、廣適的「濟麥22」。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在短短的幾千年時間裡,小麥便從起源地西亞的「肥沃新月地帶」擴展到全球各地不同的生長環境中,成為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作物之一。 小麥為何能如此成功的適應不同生長環境?「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 澳麥育種轉向量質並重—新聞—科學網
    澳大利亞小麥育種公司InterGrain的小麥育種家Dan Mullan說,此前,他們的育種更加專注於提高小麥品質,近期才轉為產量和質量相結合的育種目標。 近日,一場關於澳麥在中國麵食中的應用的研討會在線上舉行。來自澳大利亞和中國的專家交流了中澳麵粉的比較研究成果,探討了澳麥在中國麵食市場中應用的方式等。
  • 小麥育種 「骨幹親本」突破口找到了
    3000多個小麥品種中精選145份代表性品種進行重測序,揭示了其基因組重塑和優化的過程,為解析小麥育種「骨幹親本」找到了突破口。70年來我國育成了3000多個小麥品種,老一輩科學家從遺傳學角度總結了它們的形成和演變規律。但迄今,很少有研究從基因組學的角度來客觀闡述小麥育種規律。  團隊對145份不同時期小麥的代表性品種進行了重測序,構建了高密度的基因組變異圖譜,分析材料涵蓋了70年來主要的大面積推廣品種、骨幹親本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品種。
  • 朱作言院士:轉基因準確應叫分子雜交育種—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就轉基因問題,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準確地說,人們常說的轉基因,是一種分子雜交,或分子雜交育種。 他進一步解釋說,傳統的雜交育種是兩個物種、品種進行雜交,引入成千上萬個基因。而轉基因,或叫分子雜交育種技術,唯一的不同是用一個基因去和另一物種或品種雜交,引入的是唯一一條基因,更精準高效。
  •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逝世 享年...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逝世 享年90歲 2019-08-12 19:19:55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苑 | 字號:A+ | A-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於8月12日在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逝世,享年90歲。
  • 頭條|《院士訪談錄》(第一期)——趙振東的家國情懷
    為慶祝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召開,更好地展示山東省科技成就、展現中國院士風採,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山東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山東經濟廣播、山東衛視傳媒公司製作推出的全媒體系列專題《院士訪談錄》,7月2日全網正式上線。服務國家創新、助力山東發展、推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化學雜交劑育種試驗進展順利 專家首肯「9403」
    2004年6月5日,就採用化學雜交劑BAU―9403大面積制種及雜種小麥強優勢組合選育研究,農業化學、小麥育種、種子生產等領域的專家,在山東泰安召開田間鑑評現場會。長勢旺盛的小麥博得在場專家的首肯。
  • 黃瓜科研泰鬥、蔬菜育種專家侯鋒院士逝世
    、名譽院長,我國著名的黃瓜育種專家、《中國瓜菜》編輯委員會顧問侯鋒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1月7日17時10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3歲。侯鋒院士,1928年2月生,山東平度人,中共黨員。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鋒院士開創了我國黃瓜育種事業。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小麥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也是消費最多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供給了主糧。
  • ...追記水稻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永根
    這是兩位老人畢生的積蓄,盧院士有一個女兒,但他選擇把錢毫無保留地全部捐給學校……」這個有關水稻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院士的小故事,是華南農業大學青年教師黨林夕於今年7月1日在廣東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先進事跡報告會上所講,聽者無不動容。40多天後的8月12日凌晨,盧永根因病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牽掛他的人。
  • 雜交小麥「一步到位」—新聞—科學網
    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其六倍體複雜性所限,卻在雜交育種上停滯不前。多年來,世界育種家們都在尋求突破,但這條路走得異常困難。 近日,先正達生物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先正達集團)資深研究員呂建課題組在《自然—生物技術》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他們開發出了作物上首個具商業化潛力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 雜交小麥育種因此有望駛上快車道。
  • 種康委員:牧草分子設計育種得提上日程—新聞—科學網
    看到每年不斷攀升的牧草進口量以及我國牧草品種選育工作又遲遲無法取得重大突破,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黨委書記種康很著急。「先進的分子設計育種科技有可能加速優質高產牧草的選育。」種康告訴《中國科學報》。為此他建議,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設立牧草分子設計育種體系國家科技專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