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眼中的李振聲:"生活上樸素,絕不浪費糧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27日 21:31 來源: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2月27日電(記者顧瑞珍 孫聞)「父親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是做人,他經歷過很多『運動』,告訴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正直的人。」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2006年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李振聲的女兒李濱把對父親的感受娓娓道來,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個普通而慈愛的父親形象。
在女兒眼中,李振聲既是一個平易簡樸的父親,也是一個慈愛嚴謹的父親。「他自己非常正直。工作上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生活上非常樸素,從不挑食,絕不浪費糧食。」
李濱是李振聲的二女兒,在陝西長大,1987年才回到北京,當年29歲,一直在李振聲課題組工作,一家三口也一直和李振聲住在一起。「他在家裡常常是寫東西,也就吃飯的時候交流,討論工作基本是在單位。」
儘管「交流很少」,李濱清晰地記得不善於用語言表達愛的父親在她6歲生病時,帶她去楊凌看病的情景:「老中醫家很遠,需要上一個很大的坡,父親用自行車推著我滿頭是汗,後來又背著和抱著我坐火車,沒讓我走過一步路。」「還有一次是我快40歲的時候生病的一次,父親對我非常關心,在家悉心照顧我,但他從來不在外表上顯示對你的愛,可能是父親山東人性格的緣故。」
李濱堪稱是和李振聲在一起時間最多的人,在百度上輸入「李濱和李振聲」,很快就可以搜到相關網頁655篇,大多是父女在同一課題組工作的資料。對父親的獲獎她沒有感到特別意外,「去年課題組的人一個假期都沒有休息,都在為這個獎項整理材料。」「正如父親說的『這是一個集體的榮譽』。」
1956年,我國經歷了歷史上最嚴重的條銹病大流行。國家的糧食產量當時只有2000多億斤,就有100多億斤被條銹病給吃掉了。李振聲帶領著課題組,分別試用了9種牧草與小麥雜交,終於有3種成功,其中長穗偃麥草和小麥的後代表現最突出。但是這僅僅是第一步,難題接踵而至,比如雜交的第一代多數不育。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通過反覆試驗來改進。「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父親和母親分別主持了兩個不同的課題,他們經常出差蹲點,忙得照管不了我們。」李濱說,「那時等父母回來的時候,感覺就特別好,可以和媽媽睡到一塊了,和爸爸睡到一塊了,比過年還高興。」
李濱說,父親出身於農民家庭,對農業比較熟悉,一輩子都和麥子打交道,不太喜歡聚會,就是逢年過節的時候看看老友。
「父親今年76歲了,已經從中科院副院長的職位上卸任,他不會玩牌、不會打麻將,就是看看電視,散散步,常常愛去小麥育種基地走走。」記者問到李先生的愛好時,李濱毫不猶豫地說:「毛筆字,一有時間就寫。」
採訪結束時李濱給我們留了她家裡的電話,那雋秀的字體可以看出父親對她的影響。
得知李先生決定將這次的50萬元個人獎金全部捐給單位,作為學生的「助學基金」時,李濱說:「我們沒有意見,全力支持父親。」
責編: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