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好!上一期我們講述了科學家陳一堅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位貢獻遠超聲名的偉大科學家李振聲。
小麥起源於西亞,在今天的西亞到西南亞一帶,還分布著最原始的小麥區,專家們普遍認為小麥起源於8000多年前。中國於1955年在安徽亳縣發現了最早的小麥,那是在新石器遺址中出土的一些碳化小麥種子,這也就證明中國與西亞小麥的歷史旗鼓相當。
有&34;和&34;之稱的李振聲,生於1931年,山東淄博人,遺傳學家,農業發展戰略專家、小麥遺傳育種學家。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獲國家最高科技獎。1951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畢業後的李振聲被調到了中科院,跟隨導師繼續研究小麥育種,他們收集了800餘種牧草,對品種特性作了詳細的研究。5年後,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來到了陝西農業研究所。然而就在那一年,西北的小麥染上了條銹病,使得小麥的產量減少30%。
雖然小麥歷史悠久,被世世代代栽培了幾千年,但是小麥依然弱不禁風,染上條銹病的小麥田很難有效控制病情,基本就註定減產,反而是生長在小麥旁邊的雜草卻格外茂盛。1956年李振聲的發現了這一問題。於是他就想到了讓小麥和雜草雜交,來增強小麥生命力的辦法。
1979年李振聲經過不懈努力,終於研製出了一種抗病性強、品種優質、產量高的新小麥&34;。條銹病的變異期為5.5年,而小偃6號的育種期則為3.5年。這就意味著在條銹病菌變種之前,下一代的新小麥已經誕生,這一世界性難題被李振聲徹底解決。將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並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讓小麥具有偃麥草的耐旱、耐乾熱風、抗多種小麥病害的優良特性,大幅度提高了小麥的產量。小麥新品種一經問世,立刻受到農民的青睞,當時陝西流傳著一句話"要吃麵,種小偃。」
現如今的小偃6號被選為我國小麥育種的重要親本,其衍生品種已經有50多個,累計種植3億多畝,小麥的產量增加了150億斤。1979——1998年20年間,水稻總產量為627億公斤,小麥為694億公斤,比前者要高出10個百分點,小麥的產量已經超過了水稻。其中一個衍生品種「高原333」還創造了當時單產最高的世界紀錄。
在解決中國糧食問題上,李振聲的貢獻不亞於袁隆平,只是一個主攻水稻,一個專研小麥。媒體對李振聲的報導非常少,甚至都看不到什麼紀錄片,偶爾零星的採訪也基本上是在回應學術問題。李振聲老先生一生獲獎無數,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發明一等獎、陳嘉庚獎、最高科技獎等等數不勝數。李振聲的親戚朋友都是知道這些獎項的,但是沒有一個獎項是李振聲自己說出來的。在無數榮譽頭銜之下,李振聲依然每天走在田間地頭,看望著他栽培的那些小麥。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真正給我打分的不是那些獎,而是農民。
摘自:快資訊 中國「雜交小麥」奠基人李振聲,一位貢獻遠超聲名的偉大科學家
科學網 李振聲:向全世界回答,誰來養活中國人
中國科學院學部 李振聲
編輯:郭曉靜 楊瑩
錄音:邢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