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錢學森(1911-2009),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被稱作「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1934年,錢學森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0年錢學森回國受阻,並受美國方面監禁,1955年,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回到中國。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他還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
二、錢三強(1913-1992),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湖州,生於浙江紹興, 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34;元勳,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48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1980年7月24日,錢三強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學技術發展的簡況》為題講課。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三、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34;。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34;。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四、葉企孫(1898-1977),出生於上海,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20世紀20年代與合作者對普朗克常數作了精確測定,其值被國際物理學界沿用16年之久。他創辦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是中國當代物理學的先驅和奠基人,在培養科學人才、發展中國教育事業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王淦昌(1907-1998),出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34;獲得者。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雷射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雷射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王淦昌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獎項。
六、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生於湖南長沙,科學家、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1942年,周光召進入重慶南開中學。1947年,便以優異的成績轉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58年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態振幅,並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方法。1980年,周光召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4年4月8日,周光召升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92年4月當選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1999年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01年6月當選為第六屆中國科協主席。
七、嚴濟慈(1901-1996),浙江東陽人。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開創人之 一。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法國國家科學博士,歷任中國科學院辦公廳主任、應用物理所所長、東北分院院長、技術科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及名譽主席。在壓電晶體學、光譜學、大氣物理學、應用光學與光學儀器研製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八、吳有訓(1897-1977),江西高安人,物理學家、教育家,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吳有訓的貢獻主要體現在X射線、特別是對散線和吸收方面的研究;一生著有科學論文50多篇。20世紀20年代在X射線散射研究中以系統、精湛的實驗和精闢的理論分析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和公認作出了重要貢獻。曾先後在多所高等學校任教,培養了幾代科學人才,吳有訓在清華大學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近代物理研究實驗室,開創了中國物理學研究的先河。
九、郭永懷(1909-1968),生於山東榮成。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45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7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因飛機失事殉職。1999年,郭永懷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是該群體中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2018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國際社會發布公告,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為國防科學研究的業務領導工作,為發展飛彈、核彈與衛星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十、楊振寧,1922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 1949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複合模型。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97年紫金山天文臺將其發現的一顆國際編號為342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楊振寧星」。2017年2月楊振寧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4月16日當選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