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美籍華人物理學家,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成為幾十年以來第二位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當時李31歲,不過幾十年前曾出現過一位25歲的獲獎者)
當時李是榮耀的,事實上1951年就由於一篇論文的發表而引起愛因斯坦的重視,並約見了他。(當時和楊振寧一起見的愛因斯坦)
在72年中美建交後,李曾多次回到祖國,並受到了周總理的數次接待。李曾建議中國開辦了眾多的物理研究中心,為中國培養了大批高端技術人才。
關於李在物理界的學術地位比較公認的看法,李是繼愛因斯坦之後當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沒有之一。
這裡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斷如《自然》雜誌曾在2005年物理年上評價出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十位,而李政道排在第六位。(前二位是牛頓和愛因斯坦)能夠獲此殊榮的科學家當世只有李能辦到。
至於說李政道大師的成就除了57年的宇稱不守恆理論之外還有十幾項理論成就。領域囊括十幾個物理分支。而每一項成就幾乎都是諾貝爾獎級別,後來許多科學家正是憑藉李的這些發現才獲得了一個又一個諾貝爾獎,而李從來沒有跟他們爭過功。
隨便列舉幾個重要的成果理論,如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等。這些領域幾乎囊括了所有物理領域,包括相對論、量子論、微觀粒子模型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等。很難想像最後一個全能型科學家居然還是位華人,這就很讓人佩服了。
1949年提出適費米弱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
1954年提出量子場論中著名的「李模型」理論。這構成了現代量子論的基礎。
以後又提出了「李-瑙恩伯定理」。
此後李政道一發不可收拾, 發現和研究了非拓撲性孤立子,並建立了強子結構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論。70年代後又建立了離散力學的基礎。
以上幾個大的物理框架幾乎佔據了物理學的半壁江山,每個框架內都能創造出幾十個諾貝爾獎出來。
除此以外研究發現的小的理論或者小的分支更是不計其數,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雖然每一項貢獻都是舉世矚目,但李卻從未自誇過,這裡也體現出李良好的科學研究作風。
可能正是由於李的巨大貢獻,所以被《自然》雜誌在歷史物理學家排名中排到第六位吧。
再來說說李政道所獲得過的獎項:
1969年和1977年兩次獲得法國國家學院G. Bude獎
1979年獲得伽利略獎,
此後又兩次獲得紐約科學獎,一次和平科學獎,義大利最高騎士勳章,教皇保羅獎, 一次馬塞爾·格羅斯曼獎(這是物理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僅次於諾貝爾獎)等等獎項。
如此耀眼的成績也難怪能成為當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1998年李政道出資30萬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義設立了「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資助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蘇州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新增)的本科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李政道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科學事業後繼有人,實乃用心良苦,竭盡全力。
而李在中國獲得的獎項和榮譽就更多了,李已經為了中國的物理學建設,貢獻出了全部力量。
最後祝李老爺子當今最偉大物理學家, 身體健康!
2019年12月14日。